會理,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南絲綢古道縱貫全境,地扼川滇交界,「川滇鎖鑰」的特殊地理位置,會理成為川西南門戶。元、明、清以來大量移民湧入,生產得到發展,會理古城內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會館林立。悠久厚重的歷史,川滇文化、中原文化交融,造就了飲食文化異彩紛呈。千百年來,一道道傳統美食,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帶著溫度的記憶。勤勞智慧的會理人,並不是機械地複製美食,而是加以演進、吸納、變化,從而在舌尖永久綻放。追尋美食,也是在追溯文化,那些被時光記錄、又在時光裡重新鮮活的美食,正是構建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
蠶豆,相傳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中原。蠶豆營養價值豐富,含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春天,正是會理人食蠶豆的季節,煮、燴、燜、煎、炸,做法五花八門,這一季,蠶豆風頭十足,豆米兒粑尤其被人們喜愛,誰家若是沒有做幾次、吃幾回,那肯定會覺得這個春天是浪費了。
豆米兒粑,是會理人餐桌上少不了的美食,也許是因為家家戶戶都會做,所以街上買不到。想要吃,只有自己做。「米」與「兒」一定要連著發音,一個音是兩個字,軟軟地從口中輕呼出來,心也隨之顫動,仿佛春天的花朵,被蝴蝶親吻了一下。聽到這一地道的發音,就知道你準是會理人。
擠豆米,煮豆米
豆米兒粑的主要食材是蠶豆,選擇新鮮、嫩綠,飽滿的豆子,帶著天然的甜味。第一道工序,擠豆米。剝去蠶豆的兩層豆殼,嬌嫩的豆米散發著細瓷般的微光,讓人想到晨光下林間的一抹新綠。淘洗後,將豆米加清水放入鍋裡煮幾分鐘,豆米的綠更深了,變得透明而柔軟,鍋裡像春池蕩漾。再加入切碎的紅糖,煮一、兩分鐘,等紅糖充分溶化即可,豆米不能煮時間過長,若是煮開花,那豆米形狀就被破壞了。媽媽的經驗,豆米煮軟後才放紅糖進去,不然豆米一直煮都發硬。
先煮豆米,再放紅糖
第二道工序,和面。豆米紅糖水稍微涼一涼,過燙的水會燙熟糯米粉。大約70多度的紅糖水與蠶豆米續續加入糯米粉,用筷子攪成絮狀,調勻後揉成麵團。紅糖水與糯米粉的比例很關鍵,過稀過稠都影響豆米兒粑的品質和口感。最成功的麵團不會沾手,光滑、柔中有勁,豆米與糯米粉友好地相互釋放、包容、糅合,它們的相逢,帶來了春天的問候,有林間的鳥啼,也有山坡上的花香。
加入紅糖水和豆米
第三道工序,把麵團切成橢圓形的小塊,放進油鍋裡炸至香酥。油溫不能過熱,豆米兒粑冒著小泡,在熱油裡翻滾、撲騰,兩面都呈金黃色時可以起鍋。炸好的豆米兒粑酥香、軟糯,盛放在盤裡,金燦燦又香氣撲鼻,小孩子的口水早就流了一地。趁熱吃,才是對豆米兒粑的尊重,冷了的豆米兒粑純粹是另外一種食物,硬、韌、粘,一熱一冷的同一種食物,卻差之千裡。輕輕咬下去,脆酥的皮碎開,豆米兒粑裡面綿軟的豆米、細膩綿軟的糯米瞬間充盈於口,此時,口裡滿是暖、甜、香。再就一碗白粥、一碟小菜,一口濃香、一口清淡、一口爽脆,吃帶來的愉悅在唇齒之間漫延開來,「世間萬物,唯有美食不能辜負」,樂滋滋的心裡肯定會有一首關於春天的歌兒溜出來。
每一道傳統美食不會孤立存在,正如每一個人總會有屬於他的群體,每一段時光總會歸屬於歲月。會理與雲南僅一江之隔,仿佛是好鄰居,你家的拿手菜我家學會了,我家的拿手菜你家也會做。豆米兒粑,在雲南也有,不過做法有些不同。雲南白族也愛吃豆米兒粑,美麗能幹的「金花」把豆米煮熟,搗碎,加少許食鹽,再和麵團。豆泥與糯米粉充分混合,難分彼此,這是另一種效果。麵團和好後,鍋裡放少許油,用手把麵團捏成粑粑,儘量捏薄一些,放進鍋裡,兩面煎成香脆,再把紅糖切碎放在粑粑上,吃的時候捲起來,這樣紅糖就不會往下掉了。當然,也可以放蜂蜜、果醬,由自己喜歡和發揮了。
每一道美食,都是人與生活的故事,只是不知道時間的長河裡,是誰發明了這道吃食,又是誰改進了它,唯有感謝生活,感謝饋贈。
作者 / 戴耕泓
素材來源|會理旅遊
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目前100000 人已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