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2021-01-09 騰訊網

李白《秦王掃六合》:「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在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每一代帝王的夢想,在真正掌握了權力之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接受天下所有人的臣服。然而,從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代歷史中,真正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朝代其實並不多。

這些帝王之所以沒有能夠實現天下統一,無非都是因為草原地區的少數民族作亂,也就是所謂的匈奴。因為生於草原,長於草原,匈奴人的實力不容小覷。畢竟是他們常年生活的地方,對於這裡的一草一木他們更為熟悉,更何況中原地區的將士想要攻打匈奴,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到時能否還有精力繼續作戰,都是一件說不好的事情。因此,打敗匈奴人幾乎成為每一任帝王的目標,但真正實現的卻少之又少。

提到匈奴,不得不說的就是樓蘭了。在中國古代的許多詩詞當中,經常會提到樓蘭,而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句,或許就是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其實,樓蘭古國並不像匈奴那樣,受所有的帝王以及將士忌憚,相反,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必須要依靠大國才能生存。既然如此,為何對於樓蘭古代詩人們都會如此憤慨呢?

這還是因為當時樓蘭的態度令人非常不滿,雖然樓蘭處在匈奴的邊緣,勢必會受到匈奴人的壓迫。但如果中原王朝願意庇護樓蘭,那麼匈奴人也不敢肆意妄為,畢竟他們也不想和中原交惡。匈奴雖然有地理優勢,但在將士的數量上以及兵力上,匈奴是遠遠比不過中原王朝的,因此他們也不敢太過胡作非為,生怕惹惱了當時的君主。而樓蘭後來之所以會引起世人的反感,最開始還是在漢朝時。

漢武帝的治世能力,直到今天還在為人所稱道,這個擁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一代帝王,創下了漢朝的輝煌,而在他的帶領下開創的絲綢之路,直到今天還在造福後人。當時的樓蘭古國就出在絲綢之路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在漢武帝的治理下,當時的漢朝國力強大,早已經不需要畏懼匈奴。為了讓國家更加繁榮,漢武帝就讓張騫出使西域,想要打通這條絲綢之路,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會一會匈奴。

樓蘭雖然就處在匈奴邊上,早年間也受到匈奴的侵犯,但因為漢朝國力的強盛,並且漢朝這條絲綢之路必須有樓蘭的存在,因此漢武帝願意保住樓蘭,西域的其他國家也同樣願意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同來抵抗匈奴。原本就是好事一樁,西域各國以及漢朝都能夠帶動經濟發展,就算匈奴實力強大,然而在漢朝以及西域各國的共同打擊下,匈奴也未必能如同從前一樣肆無忌憚,戰無不勝。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樓蘭的一系列舉動。或許是因為處在匈奴的壓迫之下,又或許是因為樓蘭原本就是兩面派,在漢朝初步呈現出將士能力不如從前時,樓蘭竟然公然倒戈匈奴,不僅不願意繼續與漢朝合作,甚至幫助匈奴來擾亂漢朝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就讓當時的漢武帝無法忍受,這個集最高權力於一身的君主,既無法接受樓蘭的背叛,同樣也不允許國家的利益被切斷,因此準備給樓蘭一些教訓。

但當時的樓蘭王並不吃這一套,因為他堅信漢朝已經不復從前,因此繼續幫助匈奴禍害漢朝的商隊,甚至對於來往的使者都直接斬殺。漢朝終於忍無可忍,派兵直接將當時的樓蘭王擊殺,並且成功收復了樓蘭,從此平息了西域所有小國,也讓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更加順利的進行下去。

至於後來,西域各國因為看到之後的朝代國力不算強盛,因此又開始蠢蠢欲動,時不時的就來侵犯中原地區的人民。古代詩人之所以對於樓蘭如此的憤慨,並且都想滅了他,其實也是因為看到樓蘭不安分的舉動才會如此。任何一個國家的臣子,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也希望能夠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與臣服,就算是詩人也不例外。

結語

詩人既有揮斥方遒的才氣,同樣也有征戰四方的豪氣,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拿起刀劍,向著西域各國衝殺,平定邊疆保衛國土。

相關焦點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在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每一代帝王的夢想,在真正掌握了權力之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接受天下所有人的臣服。然而,從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代歷史中,真正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朝代其實並不多。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都想滅了樓蘭?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相信大家對這句詩句應該很熟悉,而這句詩表達的就是邊疆的戰士們對於保家衛國的那種志氣,以及視死如歸的覺悟。從這幾句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邊關的戰事吃緊,邊關的戰士們又遭遇著進退兩難,但是為了國家要誓死守城的心理,那麼樓蘭到底是哪個國家。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我相信如果熟讀唐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詩《從軍行七首.其四》,這其中的幾句詩句表明了邊關情況惡劣,但是邊關將士守土衛國的決心,而王昌齡也因為他的這些詩句所以還有另一個稱號「邊塞詩人」。
  • 「不破樓蘭終不還」,古代詩人為何如此憎恨樓蘭?他們做了什麼?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第四首詩中寫道:「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邊關將士們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決心,在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古代詩人們似乎很喜歡「踏破樓蘭」。除了王昌齡外,李白也在《塞下曲》中寫道:「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令中原人如此憎惡?
    所以,樓蘭古國的遺址,至今世界上不超過5萬人看過。樓蘭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小國,到底有多小呢?據史記記載,在西漢時期,樓蘭國共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可能相當於如今的一個鎮那麼大。在很多的詩中,曾這樣的描述過樓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當年對漢朝做了什麼?讓唐朝詩人也念念不忘
    在歷代王朝中,唐朝武功極盛,因此也盛產邊塞詩人。而唐代邊塞詩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身上都有一股「漢朝情結」,喜歡在自己的詩篇中以漢朝故事借古喻今。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指的衛青,「飛將」指的李廣。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讓中原王朝如此憎恨
    樓蘭,西域小國,漢朝時人口不足兩萬,也就是一個小鎮的樣子。但是,就這一個小國,卻經常出現在後世詩人的筆下。李白寫了「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寫了「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高適寫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辛棄疾寫了「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 近年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探險小說被搬上銀屏大獲好評,也又一次掀開「樓蘭古國」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火爆話題。歷史上,樓蘭是真實存在過的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存續800多年後才悄然消失,變成一片廢墟。
  • 樓蘭做了什麼事,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那裡,班超提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幾百年後,唐代詩人王昌齡寫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仙李白髮出了「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豪邁誓言。那麼,樓蘭在哪兒呢?她究竟做了些什麼,竟然讓中原人如此仇恨,非要「破樓蘭」、「斬樓蘭」才行。下面,三悟頻道和大家一起了解充滿神秘色彩的樓蘭。一、樓蘭之遠樓蘭的遠有兩方面,一是距離遙遠,二是年代遙遠;我們先從她的「遠」了解她。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提起歷史上的神秘古國,樓蘭絕對可以榜上有名。因為這個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家,卻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了古人的詩詞當中。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可見,在不少的詩詞中,對於樓蘭都是帶著非常強烈的敵意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招惹誰了,為什麼古人總想斬樓蘭?原因不簡單
    初聽樓蘭這個名字,給人一種非常唯美的感覺,名字清新脫俗,非常的好聽。樓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中,上面記載著「鄯善國,本名樓蘭」。樓蘭處在河西走廊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王國的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
  • 古詩常說「破樓蘭」、「斬樓蘭」,樓蘭到底和中國有啥深仇大恨?
    唐朝有一個詩派叫做「邊塞詩派」,在這個詩派裡面的唐詩,「樓蘭」是個高頻的字眼,不過經常出現的是「破樓蘭」、「斬樓蘭」,例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那麼這樓蘭國到底跟我們有啥過節,文學作品裡面會如此描寫它?
  • 李白: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樓蘭到底做了什麼,非要滅了它
    這個地方是東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的通道,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就是樓蘭。樓蘭藉助東來西往的貿易交流積攢了大量的財富,這也是為何樓蘭雖小,卻在西域三十六國裡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原因。樓蘭國和西域的其他三十多個小國家其實並不知道中原王朝的存在,更沒有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燦爛和物質的富庶,因為他們都生活在匈奴人的淫威之下。
  • 樓蘭一夜間神秘消失,是誰不破樓蘭終不還?揭開樓蘭古國消失之謎
    可是在公元三世紀以後,樓蘭國卻神秘地消失了,樓蘭王國的親王和它旁邊的羅布泊一起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樓蘭古城成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 作為西域古國,樓蘭古國到底是什麼人種?現在還有後裔存在嗎?
    樓蘭國是西域古國名,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後改名叫鄯善國。在《漢書·匈奴列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 ...黃果樹鎮黨委書記羅仁良: 腳踏實地,攻堅克難,不破樓蘭誓不還!
    【我的扶貧故事】黃果樹鎮黨委書記羅仁良: 腳踏實地,攻堅克難,不破樓蘭誓不還!以「產業」為主線,在「壩區建設」上見實效「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牢固的扶貧措施,只有把產業做紮實了,才能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 樓蘭何罪只有,為何漢朝不破樓蘭終不還,原因在於它處的地理位置
    但須知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 77 年),樓蘭遷都伊循,改名鄯善。伊循即今密遠,樓蘭在羅布泊之北岸。此言從鄯善傍南山,必為自元鳳四年以後之路線。然則元鳳四年以前之路線為何,為一問題也。又按《西域傳》所述,宣帝遣衛司馬鄭吉使護鄯善以西數國,未能盡並北道。
  •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確實為既做曾是惡人又做好人的日本拍手叫好,讓兩國的民意團結在這個春天向上生長,風景獨好。正如初唐詩人王勃在詩中所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 但從這次日本捐贈的物質紙箱上的詩句上看,實在讓我們耳目一新,令人十分暖心,且起到了一語雙關的效果。
  • 戰「疫」中的最美老兵孫寶霞:不破樓蘭終不還
    疫情爆發時,很多人都害怕被傳染。當被問及是否也害怕被傳染時,孫寶霞這樣回答:「說實話,我們也害怕,不是所有傳染病都可以用疫苗注射來進行免疫,特別是新發性的傳染病。但我們又不能怕,因為有太多病人需要我們!」「為了消除大家的恐懼不安心理,無論疫情多麼兇險,我們必須衝鋒在前,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醫務工作者對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