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秦王掃六合》:「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在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每一代帝王的夢想,在真正掌握了權力之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接受天下所有人的臣服。然而,從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代歷史中,真正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朝代其實並不多。
這些帝王之所以沒有能夠實現天下統一,無非都是因為草原地區的少數民族作亂,也就是所謂的匈奴。因為生於草原,長於草原,匈奴人的實力不容小覷。畢竟是他們常年生活的地方,對於這裡的一草一木他們更為熟悉,更何況中原地區的將士想要攻打匈奴,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到時能否還有精力繼續作戰,都是一件說不好的事情。因此,打敗匈奴人幾乎成為每一任帝王的目標,但真正實現的卻少之又少。
提到匈奴,不得不說的就是樓蘭了。在中國古代的許多詩詞當中,經常會提到樓蘭,而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句,或許就是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其實,樓蘭古國並不像匈奴那樣,受所有的帝王以及將士忌憚,相反,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必須要依靠大國才能生存。既然如此,為何對於樓蘭古代詩人們都會如此憤慨呢?
這還是因為當時樓蘭的態度令人非常不滿,雖然樓蘭處在匈奴的邊緣,勢必會受到匈奴人的壓迫。但如果中原王朝願意庇護樓蘭,那麼匈奴人也不敢肆意妄為,畢竟他們也不想和中原交惡。匈奴雖然有地理優勢,但在將士的數量上以及兵力上,匈奴是遠遠比不過中原王朝的,因此他們也不敢太過胡作非為,生怕惹惱了當時的君主。而樓蘭後來之所以會引起世人的反感,最開始還是在漢朝時。
漢武帝的治世能力,直到今天還在為人所稱道,這個擁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一代帝王,創下了漢朝的輝煌,而在他的帶領下開創的絲綢之路,直到今天還在造福後人。當時的樓蘭古國就出在絲綢之路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在漢武帝的治理下,當時的漢朝國力強大,早已經不需要畏懼匈奴。為了讓國家更加繁榮,漢武帝就讓張騫出使西域,想要打通這條絲綢之路,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會一會匈奴。
樓蘭雖然就處在匈奴邊上,早年間也受到匈奴的侵犯,但因為漢朝國力的強盛,並且漢朝這條絲綢之路必須有樓蘭的存在,因此漢武帝願意保住樓蘭,西域的其他國家也同樣願意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同來抵抗匈奴。原本就是好事一樁,西域各國以及漢朝都能夠帶動經濟發展,就算匈奴實力強大,然而在漢朝以及西域各國的共同打擊下,匈奴也未必能如同從前一樣肆無忌憚,戰無不勝。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樓蘭的一系列舉動。或許是因為處在匈奴的壓迫之下,又或許是因為樓蘭原本就是兩面派,在漢朝初步呈現出將士能力不如從前時,樓蘭竟然公然倒戈匈奴,不僅不願意繼續與漢朝合作,甚至幫助匈奴來擾亂漢朝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就讓當時的漢武帝無法忍受,這個集最高權力於一身的君主,既無法接受樓蘭的背叛,同樣也不允許國家的利益被切斷,因此準備給樓蘭一些教訓。
但當時的樓蘭王並不吃這一套,因為他堅信漢朝已經不復從前,因此繼續幫助匈奴禍害漢朝的商隊,甚至對於來往的使者都直接斬殺。漢朝終於忍無可忍,派兵直接將當時的樓蘭王擊殺,並且成功收復了樓蘭,從此平息了西域所有小國,也讓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夠更加順利的進行下去。
至於後來,西域各國因為看到之後的朝代國力不算強盛,因此又開始蠢蠢欲動,時不時的就來侵犯中原地區的人民。古代詩人之所以對於樓蘭如此的憤慨,並且都想滅了他,其實也是因為看到樓蘭不安分的舉動才會如此。任何一個國家的臣子,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也希望能夠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與臣服,就算是詩人也不例外。
結語
詩人既有揮斥方遒的才氣,同樣也有征戰四方的豪氣,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拿起刀劍,向著西域各國衝殺,平定邊疆保衛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