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做了什麼事,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0-12-24 三悟頻道

樓蘭啊,樓蘭,說起你,我們要先感謝匈奴王冒頓單于,是他在給西漢文帝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你,這是有關你的最早的文字載體;還要感謝司馬遷,是他將冒頓單于的這封信收錄在了《史記》中,讓我們了解到了你;當然,還要感謝後來的班固、範曄等人;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了關外還有個地方叫樓蘭。

在那裡,班超提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幾百年後,唐代詩人王昌齡寫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仙李白髮出了「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豪邁誓言。

那麼,樓蘭在哪兒呢?她究竟做了些什麼,竟然讓中原人如此仇恨,非要「破樓蘭」、「斬樓蘭」才行。

下面,三悟頻道和大家一起了解充滿神秘色彩的樓蘭。

一、樓蘭之遠

樓蘭的遠有兩方面,一是距離遙遠,二是年代遙遠;我們先從她的「遠」了解她。

1. 位置遠,與羅布泊相鄰

樓蘭,位於今天的新疆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220公裡,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裡,北距孔雀河16公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

2. 年代遠,最早可以追溯到3800多年前

說到樓蘭的悠久歷史,不得不說「樓蘭美女」,這是一具「樓蘭古屍」。

在孔雀河下遊的鐵板河三角洲,發現了一個船形木棺,裡面躺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她雙目緊閉,嘴角上揚,乍一看去,好像還在會心的微笑。

她身上裹著一塊羊皮,經過專家對羊皮的鑑定,發現這具女屍在沙漠之下沉睡了長達3800多年之久。

3. 在歷史上曾繁華一世

到了西漢時期,樓蘭已發展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這裡就是一個交易市場,中國的絲綢、茶葉和西域的寶馬、珠寶都在這裡進行交換,哪怕是過路的客商都要在這裡歇息一番,所以,繁榮一時的古樓蘭交匯著多種語言。

這就是樓蘭的大致情況,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問,一派繁榮景象的樓蘭,為什麼古代的中原人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呢?樓蘭做了什麼對不起中原的事?

耐心看完下面的歷史典故,您就會豁然開朗了。

二、樓蘭的「兩面稱臣」行為令人反感

樓蘭人口有10000多,勝兵2000-3000人,是一個彈丸小國,但是,她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更是西漢通往西域的咽喉

她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等國,北通姑師,西北通焉耆、龜茲等國,東到白龍堆和敦煌。

在當時的國際上,樓蘭成為了一個舉輕若重的國家。

可是,她視野不夠開闊,常常有一種坐井觀天的感覺。

在樓蘭周邊的國家,匈奴最為強大,所以,樓蘭王就給匈奴走得很近,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樓蘭幫助匈奴招惹大漢就不對了。

漢武帝想要打通通往西域的路經,樓蘭正好擋在漢使出使的路上,當漢使到來時,樓蘭劫掠漢使,主動充當匈奴的爪牙,為匈奴通風報信,讓匈奴出兵攔截漢使,一次又一次地給西漢出使西域造成麻煩。

當時,西漢是漢武帝當權,他聽說此事後,怎能按耐住心中的暴脾氣,「你不是認匈奴當大哥嘛,好,今天就讓你看看大漢的威嚴。」

漢武帝說到做到,公元前108年,他派遣趙破奴和王恢率領數萬漢軍「教訓」樓蘭及其樓蘭附近的姑師國。

在這次遠途奔襲中,趙破奴僅憑700輕騎輕鬆擊敗樓蘭,俘虜了樓蘭王,將樓蘭王帶到了長安,交給了漢武帝。

樓蘭王來到長安後,算是開了眼界,他被西漢的強大和繁榮驚呆了,沒想到世間還有如此富裕的國家,這可比匈奴強了百倍。

見到漢武帝後,樓蘭王更是感覺到了漢代皇宮的富麗堂皇以及漢武帝的威嚴雄風,瞬間拜倒在西漢的「石榴裙」下,拍拍胸脯表示降服於西漢。

就這樣,漢武帝放樓蘭王回去了。

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樓蘭王降服於西漢的消息傳到了匈奴耳朵裡,匈奴單于不願意了,他也派兵「胖揍」樓蘭,讓樓蘭清醒清醒。

樓蘭不是匈奴的對手,樓蘭王只好把自己的兒子安歸抵押給匈奴,讓他在匈奴做質子;同時,樓蘭王還將另外一個兒子抵押給西漢,做了質子。

就這樣,樓蘭與匈奴、樓蘭與西漢消停了十幾年。

後來,漢武帝身邊最能打的兩位將軍,一個是衛青,另一個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這兩人相繼死亡;另一邊,樓蘭王好了傷疤忘了疼,眼看西漢的兩位軍事天才相繼去世,後輩缺少能打之輩,於是,樓蘭王又與匈奴好上了

就在西漢大將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時,在匈奴的指使下,樓蘭計劃發兵襲擊漢軍的後隊,好在此舉被漢軍察覺了,漢軍豈能輕易咽下這口氣

於是,漢朝將領正任文帶領一股士兵從小道突襲了樓蘭,抓住樓蘭,再次送到漢武帝面前。

樓蘭王再一次感受到西漢的強大,也明白了「雖遠必誅」的道理,於是,當漢武帝問他:「你為什麼要背叛大漢呢?」

樓蘭王答道:「我這個小國夾在大漢和匈奴之間,不兩面稱臣,就不能長久的活下去啊。」

漢武帝聽後,想了想,他認為樓蘭王說得是大實話,於是,一改以往的霸道作風,體諒起面前這位弱者來了,「這樣吧,我放你回去,今後不能再與我為敵了。」

就這樣,西漢再一次饒恕了樓蘭王,這次樓蘭王說話倒也算話,回去後,再也沒有親近匈奴。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92年,樓蘭王病逝了,他的離世再一次給樓蘭和西漢兩者之間的關係劃上了「問號」。

樓蘭王病逝後,樓蘭國派遣特使來到西漢,要接質子回國即位,可是,漢武帝堅決不答應。

為什麼呢?因為這位質子已經成為了太監。

原來,這位質子作風不好,仗著自己是樓蘭的質子,在西漢不斷犯罪,後來,漢武帝將他給宮刑了。

漢武帝心想:總不能讓個太監當你們的國王吧,再說,如果這個太監當上樓蘭王,還不得報復大漢啊。

於是,漢武帝隨意找了個藉口,拒絕了來使的請求。

如此看來,漢武帝也有調皮的一面。

樓蘭國見狀,只能令立他人了,但是,不久,新的樓蘭王又去世了。

這次,輪到匈奴耍聰明了。

匈奴聽說新樓蘭王又死了,於是,他們抓緊時間將安歸質子送回樓蘭,並幫助他順利即位。

這個安歸不是好孩子,他成為新的樓蘭王后,採取親匈政策,幫助匈奴繼續攔截漢使,嚴重影響了匈奴和大漢兩國的友誼。

這事辦得,連安歸的弟弟都看不下去了。

安歸的弟弟叫尉屠耆在西漢當人質,因無法繼承王位,就投降漢朝,把安歸的所作所為報告給了西漢政權。

可是,這一年,漢武帝已經退休,新上任的是漢昭帝劉弗陵,他聽到這個消息後,並沒有採取「雖遠必誅」的強硬措施,而是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給西漢王朝恢復一絲元氣。

這給了樓蘭和安歸機會,他們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找西漢的「事兒」。

就這麼過了4年,漢昭帝還是對樓蘭無動於衷,忽然,有一天,一位叫傅介子的人毛遂自薦要出使大宛國,說是自己有辦法解決樓蘭的問題。

三、「雖遠必誅」,傅介子有辦法實施刺殺行動

這位傅介子是誰呢?

他是西漢的一位駿馬監,這是個小官兒,類似於孫悟空「弼馬溫」的角色,別看級別小,這可是西漢的一位傳奇人物。

他毛遂自薦後,懷裡揣著漢昭帝的詔書,僅僅帶上11位隨從就出發了。

他來到樓蘭,狠狠地責備樓蘭王安歸慫恿匈奴截殺漢使,樓蘭王見傅介子只帶了11個人,心中有些不服。

誰知,傅介子又繼續說道:「我們的大部隊就要到了,你如果不是慫恿匈奴,匈奴使者經過你們這裡,你為什麼不上報?」

樓蘭王安歸聽到西漢的大部隊就要到了,瞬間被傅介子唬住了,他開始服軟了:「匈奴使者剛從我們這裡過去,他們現在去烏孫了,中途會經過龜茲。」

傅介子聽後,馬上帶人感到龜茲,見到龜茲王后,便開始嚴厲地責備對方,龜茲王說道:「匈奴使者正在我們這裡。」

此時不殺,只待何時。傅介子聽到匈奴使者正在自己附近,那還能咽下這口氣,他帶著11位隨從趁機斬殺了匈奴使者

就這樣,傅介子就回到了京城,把這裡的情況上奏給了漢昭帝。

本以為,這次出使人物完成了,其實,還沒有,這只是傅介子的第一步。

他找到大將軍霍光,對霍光說道:「樓蘭和龜茲反覆無常,不譴責他們,就不能警示他國,經過龜茲時,我發現龜茲王距離人群較近,比較容易行刺,我願帶著原班人馬去刺殺他,以此樹立大漢威信。」

霍光說:「龜茲路途更遠,還是從樓蘭下手吧。」

傅介子便領命去刺殺樓蘭王了,他還是帶著原班11位人馬,另外,帶了一些金銀錢幣,沿途之中,他對外宣稱要將這些金銀錢幣賞賜給西域各國。

當他帶著這些金銀錢幣來到樓蘭後,樓蘭王安歸併不願意接近傅介子,或許,他擔心其中有詐。

傅介子見狀,便離開樓蘭,假裝要離開,當傅介子來到樓蘭的邊界後,他對翻譯說道:「你去向樓蘭王匯報,就說漢朝使者帶著金銀珠寶巡迴賞賜各國,如若大王不開受賜,我就要到其他國家去了。」說著,傅介子煞有介事地把滿箱子的金銀錢幣拿出來給翻譯看。

翻譯便向樓蘭王做了匯報。

貪婪在作祟,樓蘭王安歸看到有利可圖,便去會見傅介子。

傅介子見樓蘭王帶著衛士前來受封,高興極了,他沒想到,樓蘭王這麼容易就能上鉤。

兩人見面,自然要寒暄寒暄,寒暄之後,傅介子就讓樓蘭王乖乖地鑽進了預先設置的「陷阱」。

這個陷阱是什麼呢?

傅介子先是請樓蘭王喝酒,趁著酒勁兒,把賞賜給樓蘭王的金銀錢幣拿出來,擺在樓蘭王的面前。

樓蘭王見錢眼開,非常高興,就放鬆了戒備,和傅介子喝起酒來。

不一會兒,樓蘭王就喝醉了,傅介子見狀,便湊到樓蘭王耳朵旁,說道:「皇上派我私下向大王報告一些事情,請您跟我到帳幕中來。」

樓蘭王不假思索地就跟著傅介子進入了另一個帷帳,他的衛士都在外邊靜候著。

剛一走進帷帳,樓蘭王沒想到兩位壯漢從後面刺向了自己,結果就一命嗚呼了。

然後,傅介子走出帷幕,告訴樓蘭王帶來的侍衛:「樓蘭王有罪,皇上派我來殺他,你們不要輕舉妄動,我們的漢軍剛到,你們一有所動,就消滅你們。」

沒想到,帶了區區11名隨從的傅介子說話這麼有底氣,真是「大忽悠」啊,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除掉了安歸,避免了興師動眾,更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

這就是樓蘭,一個遠在羅布泊西岸,總以為大漢王朝鞭長莫及的樓蘭;一個為了在大漢王朝和匈奴夾縫中生存下去而不惜「兩面為臣」的樓蘭;一個讓後世感慨「破樓蘭」、「斬樓蘭」、「刺樓蘭」等雄心壯志的樓蘭。

相關焦點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讓中原王朝如此憎恨
    ▲樓蘭故城遺址最有名氣的,當屬王昌齡寫的《從軍行》,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傳唱至今。「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讓中原王朝的人要「斬樓蘭」、「破樓蘭」?樓蘭儘管國力不盛,但是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中原王朝通向匈奴的交通要道。樓蘭因為國力弱小,長期飽受匈奴人的欺凌,只得臣服。不光是樓蘭,之前的中原王朝,也經常受到匈奴的襲擾。直到以漢武帝為首的一批神人出現,才開始有所改變。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令中原人如此憎惡?
    所以,樓蘭古國的遺址,至今世界上不超過5萬人看過。樓蘭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小國,到底有多小呢?據史記記載,在西漢時期,樓蘭國共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可能相當於如今的一個鎮那麼大。在很多的詩中,曾這樣的描述過樓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古代詩人為何如此憎恨樓蘭?他們做了什麼?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第四首詩中寫道:「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邊關將士們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決心,在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古代詩人們似乎很喜歡「踏破樓蘭」。除了王昌齡外,李白也在《塞下曲》中寫道:「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提起歷史上的神秘古國,樓蘭絕對可以榜上有名。因為這個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家,卻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了古人的詩詞當中。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可見,在不少的詩詞中,對於樓蘭都是帶著非常強烈的敵意的。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 近年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探險小說被搬上銀屏大獲好評,也又一次掀開「樓蘭古國」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火爆話題。歷史上,樓蘭是真實存在過的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存續800多年後才悄然消失,變成一片廢墟。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都想滅了樓蘭?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相信大家對這句詩句應該很熟悉,而這句詩表達的就是邊疆的戰士們對於保家衛國的那種志氣,以及視死如歸的覺悟。從這幾句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邊關的戰事吃緊,邊關的戰士們又遭遇著進退兩難,但是為了國家要誓死守城的心理,那麼樓蘭到底是哪個國家。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當年對漢朝做了什麼?讓唐朝詩人也念念不忘
    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指的衛青,「飛將」指的李廣。再比如這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提到的「樓蘭」也是當年漢朝在絲綢之路上爭奪的重要據點。詩人王昌齡為什麼要將「樓蘭」寫進自己的詩句裡?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在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每一代帝王的夢想,在真正掌握了權力之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接受天下所有人的臣服。然而,從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代歷史中,真正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朝代其實並不多。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因為生於草原,長於草原,匈奴人的實力不容小覷。畢竟是他們常年生活的地方,對於這裡的一草一木他們更為熟悉,更何況中原地區的將士想要攻打匈奴,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到時能否還有精力繼續作戰,都是一件說不好的事情。因此,打敗匈奴人幾乎成為每一任帝王的目標,但真正實現的卻少之又少。
  • 李白: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樓蘭到底做了什麼,非要滅了它
    漢武帝很為難,按理說把長安的質子放回去當樓蘭王肯定要好過匈奴那麼的質子回去做樓蘭王,可是這放回去兩國肯定會再起刀兵。原來,在長安為質的樓蘭王之子在長安屢有不法,被漢武帝給閹了,受了與司馬遷一樣的徒刑——宮刑。把太監送回去當國王,這面子雙方都過不去。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我相信如果熟讀唐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詩《從軍行七首.其四》,這其中的幾句詩句表明了邊關情況惡劣,但是邊關將士守土衛國的決心,而王昌齡也因為他的這些詩句所以還有另一個稱號「邊塞詩人」。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招惹誰了,為什麼古人總想斬樓蘭?原因不簡單
    初聽樓蘭這個名字,給人一種非常唯美的感覺,名字清新脫俗,非常的好聽。樓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中,上面記載著「鄯善國,本名樓蘭」。樓蘭處在河西走廊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王國的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
  • 樓蘭一夜間神秘消失,是誰不破樓蘭終不還?揭開樓蘭古國消失之謎
    可是在公元三世紀以後,樓蘭國卻神秘地消失了,樓蘭王國的親王和它旁邊的羅布泊一起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樓蘭古城成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 吳明明:不破『』樓蘭」終不還
    吳明明每天來江漢油田物探研究院上班,總是一副樂呵呵的笑容,平常話不多,為人隨和,但一開口很幽默,總是逗得大家哈哈直樂,「幽默主任」是物探研究院職工送給吳明明的「雅號」。但他一旦工作起來,卻格外嚴肅認真,遇到困難,他常愛吟誦一句唐詩「不破樓蘭終不還」,很有拼勁,所以大家又稱呼他為「拼命三郎」。
  • 古詩常說「破樓蘭」、「斬樓蘭」,樓蘭到底和中國有啥深仇大恨?
    唐朝有一個詩派叫做「邊塞詩派」,在這個詩派裡面的唐詩,「樓蘭」是個高頻的字眼,不過經常出現的是「破樓蘭」、「斬樓蘭」,例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那麼這樓蘭國到底跟我們有啥過節,文學作品裡面會如此描寫它?
  •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確實為既做曾是惡人又做好人的日本拍手叫好,讓兩國的民意團結在這個春天向上生長,風景獨好。正如初唐詩人王勃在詩中所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 但從這次日本捐贈的物質紙箱上的詩句上看,實在讓我們耳目一新,令人十分暖心,且起到了一語雙關的效果。
  • 【抗疫日記】不破樓蘭終不還,PIVAS拼搏疫情重防控
    【抗疫日記】不破樓蘭終不還,PIVAS拼搏疫情重防控 2020-03-19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戰「疫」中的最美老兵孫寶霞:不破樓蘭終不還
    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出很大貢獻的老兵。孫寶霞帶領團隊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的工作,每當國家下發最新版本的《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她都要帶領科室人員熟悉、理解並結合實際工作,制定發熱患者接診標準、分診標準和救治方案等。
  • 樓蘭何罪只有,為何漢朝不破樓蘭終不還,原因在於它處的地理位置
    是北道自車師前王庭始,為宣、元以後事。然則宣、元以前,通西域之路線為何,又為一問題也。今按《史記·大宛傳》、《漢書·西域傳》及《魏略》所述,其漢初西域交通情形,似不如《西域敘傳》所述也。《大宛傳》云:「(大宛貴人)相與謀曰,『漢夫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