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都想滅了樓蘭?

2021-01-09 騰訊網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相信大家對這句詩句應該很熟悉,而這句詩表達的就是邊疆的戰士們對於保家衛國的那種志氣,以及視死如歸的覺悟。從這幾句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邊關的戰事吃緊,邊關的戰士們又遭遇著進退兩難,但是為了國家要誓死守城的心理,那麼樓蘭到底是哪個國家。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都想滅了樓蘭?

提起樓蘭就不得不提漢朝的絲綢之路了,漢武帝派出張騫出使西域,而張騫靠著出使西域和西域的各國相互結識,溝通。絲綢之路就此開通,各國之間相互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交流文化,互通有無,商業更是發展,從此最後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來往絡繹不絕。西域的葡萄等物品運入中原,中原的絲綢等物品也送入西域,使得西域和中原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而樓蘭就是這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樓蘭屬於當時西域十六國的眾多國家之一。樓蘭這個國家並不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反而是一個非常多災多難的國家。樓蘭國家有一個宿敵,這個宿敵就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匈奴。

其實匈奴剛開始並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反而是由一個非常弱小的遊牧民族組成的。不過後來隨著他們的不斷壯大,開始騷擾周圍的國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漢朝當時為了促進絲綢之路的發展,必須要經過樓蘭,樓蘭可謂是一個交通樞紐,兵家要塞。所以說漢族想要使得絲綢之路能夠暢通無阻,必須和樓蘭有著非常好的外交關係。

那麼樓蘭到底和中原王朝有著怎樣的矛盾呢?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都想滅了樓蘭?我們先來看絲綢之路發展,絲綢之路的發展對於樓蘭國來說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因為絲綢之路可以帶動樓蘭的經濟發展,使得樓蘭的物品出售並且購買廉價的中原物品,樓蘭也可以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制度,使得自己的國家得到快速的發展。

而我們縱觀歷史,也發現絲綢之路的發展確實給樓蘭帶來很多好處,樓蘭依靠在絲綢之路上位於交通樞紐的這個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漸發展起來。但是樓蘭這個國家在強大之後就開始動了歪心思,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早已不是曾經那個弱國了,他們甚至想要侵佔中原。而那些過往絲綢之路的中原的商隊也被樓蘭的一些人們劫持,被一些樓蘭人搶劫。

漢朝的君主也看出了樓蘭國的不安分的心思,便派人把樓蘭王抓住了,但是樓蘭王在被抓回去之後又開始故技重施。直到後來漢朝的君主將樓蘭王在宴席之上殺害,才使得樓蘭的囂張氣焰有所平緩。所以古代的詩人們對於樓蘭這個國家都沒有很好的印象,所以他們做詩時也會說想滅了樓蘭

結語

古代詩人是想通過樓蘭這個名字,指代那些想對我們中原政權有所圖謀的小國。這樣看的話,用樓蘭來指代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在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每一代帝王的夢想,在真正掌握了權力之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接受天下所有人的臣服。然而,從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代歷史中,真正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朝代其實並不多。
  • 「不破樓蘭終不還」,古代詩人為何如此憎恨樓蘭?他們做了什麼?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第四首詩中寫道:「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邊關將士們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決心,在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古代詩人們似乎很喜歡「踏破樓蘭」。除了王昌齡外,李白也在《塞下曲》中寫道:「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做了什麼,為何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在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帝王,他們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每一代帝王的夢想,在真正掌握了權力之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接受天下所有人的臣服。然而,從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代歷史中,真正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朝代其實並不多。
  •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古代詩人們都想滅了他?
    我相信如果熟讀唐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詩《從軍行七首.其四》,這其中的幾句詩句表明了邊關情況惡劣,但是邊關將士守土衛國的決心,而王昌齡也因為他的這些詩句所以還有另一個稱號「邊塞詩人」。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令中原人如此憎惡?
    所以,樓蘭古國的遺址,至今世界上不超過5萬人看過。樓蘭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小國,到底有多小呢?據史記記載,在西漢時期,樓蘭國共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可能相當於如今的一個鎮那麼大。在很多的詩中,曾這樣的描述過樓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麼,讓中原王朝如此憎恨
    樓蘭,西域小國,漢朝時人口不足兩萬,也就是一個小鎮的樣子。但是,就這一個小國,卻經常出現在後世詩人的筆下。李白寫了「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寫了「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高適寫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辛棄疾寫了「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憎恨? 近年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探險小說被搬上銀屏大獲好評,也又一次掀開「樓蘭古國」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火爆話題。歷史上,樓蘭是真實存在過的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存續800多年後才悄然消失,變成一片廢墟。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當年對漢朝做了什麼?讓唐朝詩人也念念不忘
    在歷代王朝中,唐朝武功極盛,因此也盛產邊塞詩人。而唐代邊塞詩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身上都有一股「漢朝情結」,喜歡在自己的詩篇中以漢朝故事借古喻今。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指的衛青,「飛將」指的李廣。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 樓蘭做了什麼事,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那裡,班超提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幾百年後,唐代詩人王昌齡寫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仙李白髮出了「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豪邁誓言。那麼,樓蘭在哪兒呢?她究竟做了些什麼,竟然讓中原人如此仇恨,非要「破樓蘭」、「斬樓蘭」才行。下面,三悟頻道和大家一起了解充滿神秘色彩的樓蘭。一、樓蘭之遠樓蘭的遠有兩方面,一是距離遙遠,二是年代遙遠;我們先從她的「遠」了解她。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提起歷史上的神秘古國,樓蘭絕對可以榜上有名。因為這個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家,卻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了古人的詩詞當中。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和「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可見,在不少的詩詞中,對於樓蘭都是帶著非常強烈的敵意的。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招惹誰了,為什麼古人總想斬樓蘭?原因不簡單
    初聽樓蘭這個名字,給人一種非常唯美的感覺,名字清新脫俗,非常的好聽。樓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中,上面記載著「鄯善國,本名樓蘭」。樓蘭處在河西走廊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王國的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
  • 古詩常說「破樓蘭」、「斬樓蘭」,樓蘭到底和中國有啥深仇大恨?
    唐朝有一個詩派叫做「邊塞詩派」,在這個詩派裡面的唐詩,「樓蘭」是個高頻的字眼,不過經常出現的是「破樓蘭」、「斬樓蘭」,例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那麼這樓蘭國到底跟我們有啥過節,文學作品裡面會如此描寫它?
  • 李白: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樓蘭到底做了什麼,非要滅了它
    這個地方是東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的通道,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就是樓蘭。樓蘭藉助東來西往的貿易交流積攢了大量的財富,這也是為何樓蘭雖小,卻在西域三十六國裡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原因。樓蘭國和西域的其他三十多個小國家其實並不知道中原王朝的存在,更沒有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燦爛和物質的富庶,因為他們都生活在匈奴人的淫威之下。
  • 樓蘭一夜間神秘消失,是誰不破樓蘭終不還?揭開樓蘭古國消失之謎
    可是在公元三世紀以後,樓蘭國卻神秘地消失了,樓蘭王國的親王和它旁邊的羅布泊一起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樓蘭古城成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 樓蘭何罪只有,為何漢朝不破樓蘭終不還,原因在於它處的地理位置
    但須知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 77 年),樓蘭遷都伊循,改名鄯善。伊循即今密遠,樓蘭在羅布泊之北岸。此言從鄯善傍南山,必為自元鳳四年以後之路線。然則元鳳四年以前之路線為何,為一問題也。又按《西域傳》所述,宣帝遣衛司馬鄭吉使護鄯善以西數國,未能盡並北道。
  • 作為西域古國,樓蘭古國到底是什麼人種?現在還有後裔存在嗎?
    樓蘭國是西域古國名,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後改名叫鄯善國。在《漢書·匈奴列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確實為既做曾是惡人又做好人的日本拍手叫好,讓兩國的民意團結在這個春天向上生長,風景獨好。正如初唐詩人王勃在詩中所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 但從這次日本捐贈的物質紙箱上的詩句上看,實在讓我們耳目一新,令人十分暖心,且起到了一語雙關的效果。
  • 吳明明:不破『』樓蘭」終不還
    吳明明每天來江漢油田物探研究院上班,總是一副樂呵呵的笑容,平常話不多,為人隨和,但一開口很幽默,總是逗得大家哈哈直樂,「幽默主任」是物探研究院職工送給吳明明的「雅號」。但他一旦工作起來,卻格外嚴肅認真,遇到困難,他常愛吟誦一句唐詩「不破樓蘭終不還」,很有拼勁,所以大家又稱呼他為「拼命三郎」。
  • 存在近千年的樓蘭古國,為何一夜間突兀消失?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句中曾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相信很多人對於其中提到的樓蘭有所了解,畢竟,神秘傳說中那個消失的雙魚玉佩,跟所謂的樓蘭古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神秘消失的樓蘭古國,到底有何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