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獨特,之所以優秀,除了擁有濃厚的傳統禮儀文化底蘊外,同時也注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精華。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歷史上,有兩次引起人們關注的服飾改革,而這兩次改革都是發生在中國官服上面。一次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著名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引入胡裝 「圓領袍」。
第一次官服的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胡服是指胡人所穿的服裝,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統稱。在戰國以前,漢族地區的漢人穿著胡裝是比較少見的現象,自夏商時期中原地區的服飾風格開始形成以來,中原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仿效中原地區的服飾風格的現象時有出現,而中原地區的漢人大規模地公開改穿少數民族服裝的事例則記載的不是很多。
01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改革「胡服騎射」?戰國時期的趙國公開引入胡服,不僅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服裝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逆禮儀行動:引入與保守,擁護與反對,觀點針鋒相對。而這次服飾變革的倡導者和推行者就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趙雍。
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靠北,與北方的東胡、樓煩等少數民族統治地區接壤,因此常常會遭受胡騎的騷擾。此外,春秋以來各諸侯群起爭奪霸主,致使彼此間戰事頻繁,烽煙不斷。為了爭取戰場上的主動,趙武靈王毅然決定仿效胡人、組建戰鬥力強大而靈活機動的騎兵部隊。同時宣布,為順應戰爭需要,引入吸收胡服,用比較簡單利落的短衣窄袖、長褲革靴的胡裝形式,從而達到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服裝的改革,在現在看來似乎不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然而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國封建社會萌芽時期廢棄祖先傳續下來的服制,改穿北方胡人的衣裳,肯定會被國人視為一件違背禮制而又大逆不道的事情,倡導者與反對者之間必然會產生激烈的爭論。當趙武靈王提出改易胡服時,朝中只有極少數大臣表示支持,而絕大多數朝臣「皆不欲」。
反對者中,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為主要代表。他堅決反對這次服飾改革,面對趙王派來傳諭的使者王紲,擺出了一系列不宜改革的理由。趙武靈王親自登門,耐心說服:「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聖人觀鄉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他又將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不利處境,以及易服對國家生存的意義等,終於使公子成消除了陳規疑慮,第二天便穿著所賜胡服上了朝。
02趙武靈王對傳統衣裝進行了哪些改革?較之以往的傳統衣裝,引入胡服內容的騎裝最為明顯的地方是廢棄了裙式的下裳而改穿比較合身、便於活動的褲裝,上衣也減短了許多。這一改革不僅適合於騎兵,亦適用於步兵的行軍作戰需要,並很快在其他地區普及開來,使本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次易服也增加了足衣的品種,由原來足穴淺、笨拙而不跟腳的履,改為便捷又適合騎馬行動的筒式皮靴。雖然靴的形式在原始社會晚期的一些北方地區曾經出現過,但在戰國之前的中原地區卻鮮有被使用的記錄。
趙武靈王在本次服裝改革中,還效仿胡服,為自己的首服上新增加了一些特別的標誌性裝飾,即在冠上增施了金當和貂尾裝飾。自趙武靈王引入璫、蟬和貂尾三種飾物以後,璫、蟬和貂尾不但成為中國帝王、百官首服的重要裝飾,被廣泛用於歷代帝王的裝飾上,還為中國歷代封建國家秩序的管理、官員間的等級劃分做出了貢獻。
03趙武靈王改革胡服的意義有哪些?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雖然主要是為了改變戰場上士兵作戰不利情況的目標所實行的,改革對象也主要針對的是軍隊服裝,但是,由此所影響和觸動的層面則不僅僅是軍服,而是包括了國家傳統、政治禮儀等方方面面。本次行動,對後世服飾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趙武靈王的本次服裝改革,改變了中國自商周時期形成的服飾內容主要以注重禮儀而輕視實用的傳統觀念,首次從實際需要的角度進行服裝變革,達到了服飾的實用性超過禮儀性的結果。
第二方面,本次服飾改革引入了褲子,並與合身短衣結合,形成了新的服飾組合模式,這是對中國服裝組合形式的創新。改革中引入的璫牌、蟬飾和貂尾三種首服裝飾的內容,使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式得以豐富的同時,也為古代官服添附了諸項美好的寓意,充實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含義。
第三方面,這次服裝改革實踐,也使趙國軍隊的兵種有了新的擴展,中原地區增添了機動性更加靈活的騎兵部隊,戰鬥力獲得了明顯提升,最終使得趙國的國家政權得以鞏固。這次改革還成為中國古代服飾歷史的改革標誌,為後世各朝的服飾改革樹立了成功的榜樣。
第二次官服的改革:隋唐時期的「圓領袍」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服裝除首服外,其他主要還包括寬博的上衣、下裳、袍衫、大帶、履鞋等內容組合。其中,上衣、袍衫等絕大多數衣類服裝結構都採用的是交領右衽模式,而在隋唐時期的官服中又廣泛出現了另外一種圓領式結構的官服「圓領袍」。
01隋唐時期為什麼要改革傳統服裝?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 《夢溪筆談》一書中對這種胡裝有比較具體的敘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豄靴, 有蹀躞帶,皆胡服也。」
雖然沈括所言「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的說法不一定完全客觀,但「窄袖,緋、綠,短衣,長豄靴,有蹀躞帶」的風格組合確是標準的胡服風範。其實,沈括對胡服風格特點的概括描述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沒有提到,這就是圓領袍服裝的圓領款式。
相比中國傳統的交領式衣裝,圓領式衣裝具有保暖性更好、便於活動的實用功能,這些特點主要是與北方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所以,圓領袍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自西北地區迅速東傳,成為北方地區又一個不同風格的重要服飾品種。
02「圓領袍」是怎麼傳入中國的?多年來,學者們普遍認為圓領袍的故鄉很可能源自於西亞地區。通過對歷史的考證,學者發現只有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波斯控制的西亞地區的文化雕像中被發現有這種圓領袍的服飾形象出現。
公元前4世紀中葉,西徐亞人的王國開始衰落,西徐亞人遂與民族大遷徙中的各民族漸相融合,「西徐亞人」也成了一種泛稱,但他們的服飾風格卻被延續了下來。在曾經被西徐亞人統治過的敘利亞的歷史遺蹟中仍然保存有西徐亞人的影響痕跡,特別是服飾內容。
現在敘利亞薩利希耶堡的壁畫中,還保留著波斯帝國滅亡之後,於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之間建立起來的帕爾米拉帝國崇拜的內容。其中,壁畫人物所穿的服裝就是圓領袍,據此可以判斷,原本屬於西伯利亞人的圓領袍已經成為了敘利亞人的主要服裝之一。
帕爾米拉帝國建立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4 年,而這一時期正是絲綢之路的活躍期,居於東西商路通道上的帕爾米拉,是中國長安和羅馬之間重要的貿易中轉站,自然也會將它比較實用、優秀的服飾文化要素傳向絲綢之路東端的中國。
我國已發現的較早的這種圓領袍形象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東晉早期,地點在新疆的樓蘭。在一座樓蘭古墓壁畫中就清楚地畫有兩名穿著不同顏色圓領窄袖合身袍的男子畫像。該壁畫人物穿著的圓領袍在外觀上做工考究,精細合體,從圓領形制、身長尺寸、腰帶裝束等總體風格方面與帕爾米拉古蹟中反映的圓領袍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03圓領胡服改革的意義有哪些?圓領袍作為一種帶有明顯異域風尚的服裝在隋唐時期被有效引入中國古代官服體系之中後,有效地改善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結構內容,並在各種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它在建立健全封建國家的服飾禮儀、典章制度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對後世各代官服體系的完善發展,以及方便民眾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服飾形式所無法替代的,主要體現如下:
第一:圓領袍成為中國古代官服的重要標誌之一。圓領袍的出現是趙武靈王服飾改革後,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典型的胡漢服飾融合現象,它的加入,影響和改變了中國古代服裝比較單一的結構形象,是中國服飾文化多元性的典型標識。
第二:實用意義。本次服飾改革的內容除圓領袍外,還有革帶、高腰靴等的引入。這種組合,較我們傳統的交領、寬衣博袖、大帶、履鞋的組合,具有保暖、簡單、便捷、經濟、實用諸優點,所以,很快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歡迎。不論在以往的考古發掘,還是在傳世的繪畫作品中都有大量身穿各色圓領袍的人物形象,比例甚至超過了傳統的交領服,這就充分表明了圓領袍在這一時期已經成為了社會服飾的主流,實用特徵凸顯。
第三:豐富了中國官服的種類,擴展了官服的外延形式。圓領袍的引入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官服的發展,改變了以往不論國家的什麼活動都只能夠在交領服形式下進行簡單變化區分的模式。至明代,以圓領袍為基礎的朝廷禮服達到了三種,有與展翅幞頭搭配的公服,有與烏紗帽搭配的常服,還有能夠高度體現特別身份的賜服等等,圓領袍的使用範圍佔到了明代全部禮服的一半,它們與傳統的右衽式禮服共同構成了明代帝國的官員禮服體系,為封建國家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綜述:
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與隋唐時期的圓領袍兩次異域服飾引入與改革事例,分別發生在不同的時代,過程也不盡相同,一次過程短暫急迫,一次歷史跨度稍顯緩慢,但兩次不同時期的服飾引進與融合,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了解決國家形勢急需、改變中國服飾單元為主承傳模式的效用。另外,這兩次服飾的引入還在很 大程度上拓寬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式外延與內涵空間,兩次通過服飾內容引入形成的服飾改革,為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成熟發展添加了色彩濃重的一筆,且歷史影響重大。
根據文獻和考古材料的研究印證,中國古代圓領袍被用做官服的較早時間記載是在隋代。至唐高祖時期,文獻中有了皇帝與官員常服圓領袍明確的等級使用記載。而文獻中將這種圓領的胡服直接具體地描述為 「圓領」的記錄則是在宋代。以後,圓領袍一直被遼、金、元、明等朝代的各類官服連續使用。
本文參考:《中國古代服飾》、《中國官服發展史》等;
特別說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