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服史: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隋唐的胡裝「圓領袍」

2020-12-14 奧小捷讀歷史

引言: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獨特,之所以優秀,除了擁有濃厚的傳統禮儀文化底蘊外,同時也注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精華。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歷史上,有兩次引起人們關注的服飾改革,而這兩次改革都是發生在中國官服上面。一次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著名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引入胡裝 「圓領袍」。

第一次官服的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胡服是指胡人所穿的服裝,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統稱。在戰國以前,漢族地區的漢人穿著胡裝是比較少見的現象,自夏商時期中原地區的服飾風格開始形成以來,中原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仿效中原地區的服飾風格的現象時有出現,而中原地區的漢人大規模地公開改穿少數民族服裝的事例則記載的不是很多。

01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改革「胡服騎射」?戰國時期的趙國公開引入胡服,不僅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服裝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逆禮儀行動:引入與保守,擁護與反對,觀點針鋒相對。而這次服飾變革的倡導者和推行者就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趙雍。

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靠北,與北方的東胡、樓煩等少數民族統治地區接壤,因此常常會遭受胡騎的騷擾。此外,春秋以來各諸侯群起爭奪霸主,致使彼此間戰事頻繁,烽煙不斷。為了爭取戰場上的主動,趙武靈王毅然決定仿效胡人、組建戰鬥力強大而靈活機動的騎兵部隊。同時宣布,為順應戰爭需要,引入吸收胡服,用比較簡單利落的短衣窄袖、長褲革靴的胡裝形式,從而達到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服裝的改革,在現在看來似乎不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然而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國封建社會萌芽時期廢棄祖先傳續下來的服制,改穿北方胡人的衣裳,肯定會被國人視為一件違背禮制而又大逆不道的事情,倡導者與反對者之間必然會產生激烈的爭論。當趙武靈王提出改易胡服時,朝中只有極少數大臣表示支持,而絕大多數朝臣「皆不欲」。

反對者中,以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為主要代表。他堅決反對這次服飾改革,面對趙王派來傳諭的使者王紲,擺出了一系列不宜改革的理由。趙武靈王親自登門,耐心說服:「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聖人觀鄉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他又將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不利處境,以及易服對國家生存的意義等,終於使公子成消除了陳規疑慮,第二天便穿著所賜胡服上了朝。

02趙武靈王對傳統衣裝進行了哪些改革?較之以往的傳統衣裝,引入胡服內容的騎裝最為明顯的地方是廢棄了裙式的下裳而改穿比較合身、便於活動的褲裝,上衣也減短了許多。這一改革不僅適合於騎兵,亦適用於步兵的行軍作戰需要,並很快在其他地區普及開來,使本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次易服也增加了足衣的品種,由原來足穴淺、笨拙而不跟腳的履,改為便捷又適合騎馬行動的筒式皮靴。雖然靴的形式在原始社會晚期的一些北方地區曾經出現過,但在戰國之前的中原地區卻鮮有被使用的記錄。

趙武靈王在本次服裝改革中,還效仿胡服,為自己的首服上新增加了一些特別的標誌性裝飾,即在冠上增施了金當和貂尾裝飾。自趙武靈王引入璫、蟬和貂尾三種飾物以後,璫、蟬和貂尾不但成為中國帝王、百官首服的重要裝飾,被廣泛用於歷代帝王的裝飾上,還為中國歷代封建國家秩序的管理、官員間的等級劃分做出了貢獻。

03趙武靈王改革胡服的意義有哪些?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雖然主要是為了改變戰場上士兵作戰不利情況的目標所實行的,改革對象也主要針對的是軍隊服裝,但是,由此所影響和觸動的層面則不僅僅是軍服,而是包括了國家傳統、政治禮儀等方方面面。本次行動,對後世服飾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趙武靈王的本次服裝改革,改變了中國自商周時期形成的服飾內容主要以注重禮儀而輕視實用的傳統觀念,首次從實際需要的角度進行服裝變革,達到了服飾的實用性超過禮儀性的結果。

第二方面,本次服飾改革引入了褲子,並與合身短衣結合,形成了新的服飾組合模式,這是對中國服裝組合形式的創新。改革中引入的璫牌、蟬飾和貂尾三種首服裝飾的內容,使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式得以豐富的同時,也為古代官服添附了諸項美好的寓意,充實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含義。

第三方面,這次服裝改革實踐,也使趙國軍隊的兵種有了新的擴展,中原地區增添了機動性更加靈活的騎兵部隊,戰鬥力獲得了明顯提升,最終使得趙國的國家政權得以鞏固。這次改革還成為中國古代服飾歷史的改革標誌,為後世各朝的服飾改革樹立了成功的榜樣。

第二次官服的改革:隋唐時期的「圓領袍」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服裝除首服外,其他主要還包括寬博的上衣、下裳、袍衫、大帶、履鞋等內容組合。其中,上衣、袍衫等絕大多數衣類服裝結構都採用的是交領右衽模式,而在隋唐時期的官服中又廣泛出現了另外一種圓領式結構的官服「圓領袍」。

01隋唐時期為什麼要改革傳統服裝?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 《夢溪筆談》一書中對這種胡裝有比較具體的敘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豄靴, 有蹀躞帶,皆胡服也。」

雖然沈括所言「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的說法不一定完全客觀,但「窄袖,緋、綠,短衣,長豄靴,有蹀躞帶」的風格組合確是標準的胡服風範。其實,沈括對胡服風格特點的概括描述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沒有提到,這就是圓領袍服裝的圓領款式。

相比中國傳統的交領式衣裝,圓領式衣裝具有保暖性更好、便於活動的實用功能,這些特點主要是與北方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所以,圓領袍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自西北地區迅速東傳,成為北方地區又一個不同風格的重要服飾品種。

02「圓領袍」是怎麼傳入中國的?多年來,學者們普遍認為圓領袍的故鄉很可能源自於西亞地區。通過對歷史的考證,學者發現只有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波斯控制的西亞地區的文化雕像中被發現有這種圓領袍的服飾形象出現。

公元前4世紀中葉,西徐亞人的王國開始衰落,西徐亞人遂與民族大遷徙中的各民族漸相融合,「西徐亞人」也成了一種泛稱,但他們的服飾風格卻被延續了下來。在曾經被西徐亞人統治過的敘利亞的歷史遺蹟中仍然保存有西徐亞人的影響痕跡,特別是服飾內容。

現在敘利亞薩利希耶堡的壁畫中,還保留著波斯帝國滅亡之後,於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之間建立起來的帕爾米拉帝國崇拜的內容。其中,壁畫人物所穿的服裝就是圓領袍,據此可以判斷,原本屬於西伯利亞人的圓領袍已經成為了敘利亞人的主要服裝之一。

帕爾米拉帝國建立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4 年,而這一時期正是絲綢之路的活躍期,居於東西商路通道上的帕爾米拉,是中國長安和羅馬之間重要的貿易中轉站,自然也會將它比較實用、優秀的服飾文化要素傳向絲綢之路東端的中國。

我國已發現的較早的這種圓領袍形象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東晉早期,地點在新疆的樓蘭。在一座樓蘭古墓壁畫中就清楚地畫有兩名穿著不同顏色圓領窄袖合身袍的男子畫像。該壁畫人物穿著的圓領袍在外觀上做工考究,精細合體,從圓領形制、身長尺寸、腰帶裝束等總體風格方面與帕爾米拉古蹟中反映的圓領袍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03圓領胡服改革的意義有哪些?圓領袍作為一種帶有明顯異域風尚的服裝在隋唐時期被有效引入中國古代官服體系之中後,有效地改善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結構內容,並在各種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它在建立健全封建國家的服飾禮儀、典章制度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對後世各代官服體系的完善發展,以及方便民眾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服飾形式所無法替代的,主要體現如下:

第一:圓領袍成為中國古代官服的重要標誌之一。圓領袍的出現是趙武靈王服飾改革後,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典型的胡漢服飾融合現象,它的加入,影響和改變了中國古代服裝比較單一的結構形象,是中國服飾文化多元性的典型標識。

第二:實用意義。本次服飾改革的內容除圓領袍外,還有革帶、高腰靴等的引入。這種組合,較我們傳統的交領、寬衣博袖、大帶、履鞋的組合,具有保暖、簡單、便捷、經濟、實用諸優點,所以,很快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歡迎。不論在以往的考古發掘,還是在傳世的繪畫作品中都有大量身穿各色圓領袍的人物形象,比例甚至超過了傳統的交領服,這就充分表明了圓領袍在這一時期已經成為了社會服飾的主流,實用特徵凸顯。

第三:豐富了中國官服的種類,擴展了官服的外延形式。圓領袍的引入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官服的發展,改變了以往不論國家的什麼活動都只能夠在交領服形式下進行簡單變化區分的模式。至明代,以圓領袍為基礎的朝廷禮服達到了三種,有與展翅幞頭搭配的公服,有與烏紗帽搭配的常服,還有能夠高度體現特別身份的賜服等等,圓領袍的使用範圍佔到了明代全部禮服的一半,它們與傳統的右衽式禮服共同構成了明代帝國的官員禮服體系,為封建國家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綜述:

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與隋唐時期的圓領袍兩次異域服飾引入與改革事例,分別發生在不同的時代,過程也不盡相同,一次過程短暫急迫,一次歷史跨度稍顯緩慢,但兩次不同時期的服飾引進與融合,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了解決國家形勢急需、改變中國服飾單元為主承傳模式的效用。另外,這兩次服飾的引入還在很 大程度上拓寬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式外延與內涵空間,兩次通過服飾內容引入形成的服飾改革,為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成熟發展添加了色彩濃重的一筆,且歷史影響重大。

根據文獻和考古材料的研究印證,中國古代圓領袍被用做官服的較早時間記載是在隋代。至唐高祖時期,文獻中有了皇帝與官員常服圓領袍明確的等級使用記載。而文獻中將這種圓領的胡服直接具體地描述為 「圓領」的記錄則是在宋代。以後,圓領袍一直被遼、金、元、明等朝代的各類官服連續使用。

本文參考:《中國古代服飾》、《中國官服發展史》等;

特別說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趙國的強軍之路,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為何遭貴族抵制?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可謂是最強大的存在,它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強大的軍隊,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騎兵為主,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改革的「胡服騎射」、漢武大帝時期的漢軍鐵騎、三國曹魏的精銳騎兵虎豹騎、南北朝時期陳慶之的白袍軍、唐朝時期的玄甲軍、南宋嶽飛統領的精銳騎兵背嵬軍、明末時期的關寧鐵騎、清朝初期的最強騎兵八旗鐵騎等。
  • 趙武靈王:忍辱負重,胡服騎射(上)
    說完張儀連橫,今天說說同時代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可謂是趙國的一代雄主,通過與民休息、胡服騎射實現富國強兵,將趙國的國力推向了巔峰,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 趙武靈王反其道而行之,胡服騎射讓後人深思
    古往今來,以胡人為代表的文化在和中原文化不斷地碰撞與交融,但大多都是胡人效仿中原,中原學習胡人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的,尤其是在古代社會。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被人們看作是大逆不道之舉,實則讓後世深思,晚清為什麼會落後?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只是穿胡服那麼簡單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政策太有名氣了,以至於《戰國策》《史記》以及後來的《資治通鑑》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簡單來說,所謂的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要求所有的臣民都要穿著胡人樣式的衣服,就也是類似於當時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以便於騎馬射箭。當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國勢衰微,就連鄰近的小國中山國都想著侵擾他們。強大的秦國更是常常侵犯趙國。
  •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壯大趙國,晚年卻活活餓死在行宮
    而讓趙國有此成就的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為壯大趙國實行了很多的措施,其中影響頗深的就是胡服騎射。在他的治理之下,趙國一步步強大起來。但是這樣一個建立重大功績的君主,下場卻是悽慘的,在其晚年的時候,被困在行宮,活活餓死。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有什麼
    說起趙武靈王,人們往往說的是胡服騎射。趙武靈王銳意進取,放下架子學習胡狄的便利服飾,重視新戰法的開發和應用,發展了中原騎兵戰術,由此被梁啓超稱為黃帝之後中華第一偉人。但趙武靈王的成就遠非軍事革新一項,他將趙國帶上了戰國以來的巔峰,靠的不止是軍事創新,還有他在外交領域的縱橫捭闔。
  • 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啥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了?
    在歷史課本中,很多人都很欣賞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但是,很少人知道,趙武靈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趙武靈王)度過險關後,趙武靈王開始發展國家經濟,提升軍隊戰鬥力。在這方面,他最值得後人學習的就是胡服騎射。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代表著春秋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韓趙魏這三家瓜分了晉的領土,其中以趙國的領土最為肥沃。到了戰國後期,趙國一度成為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可惜長平之戰的失敗,將趙國邁入黑暗的深淵。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
  • 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最後竟被自己兒子餓死,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對中國歷史最具有強大意義的莫過於趙武靈王趙雍。梁啓超曾評價趙雍為黃帝之後中國的第一位偉人。十五歲即位退五國之師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也是一位雄才大略之君,在趙肅侯的帶領下趙國儼然成為北方的霸主。趙國也多次與魏、楚、秦、燕、齊等國交戰而不落下風。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成為當時的軍事大國。趙武靈王除了改革是一把好手之外,他還有著一顆童心未泯的好奇心。他對秦昭襄王和宣太后的長相十分好奇,因為這兩個人名聲太大,他很想見識一下。居然在兩國對立的情況下,和隨從偷偷進了秦宮。不過趙武靈王也是英氣逼人,他的氣場之大,讓宣太后一下子就感覺到此人非凡人,欲殺之。好在趙武靈王跑得快,搶先一步跑回趙國,算是保住了命。
  • 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 石拐遊記:戰國趙長城今還在卻不見當年趙武靈王
    我上高中時,高一課本裡曾有一篇關於歷史學家翦伯贊所寫的《內蒙訪古》文章,文章裡談及到戰國趙長城、趙武靈王和胡服騎射等內容。受此影響,我們從石拐白狐溝返回包頭的路上,停車、觀賞。圖為在戰國趙長城遺址上拍照。2/8.圖為戰國趙長城遺跡。趙長城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保留比較好的一段包頭至石拐公路10公裡處。
  • 中國最邪門的地方:歷代皇帝都害怕,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皆因它而亡
    據史書記載,由於這個地方恰好位於趙國北境與匈奴的前線,所以當趙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親自到北境進行胡服騎射改革時,他特意將自己的行宮選在了沙丘,並讓人在此處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隨著趙武靈王的到來,沙丘這座已沉積數百年的小城,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轉變!只可惜的是,好景終不長!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趙簡子和趙襄子都曾先後領兵攻打,最終都是失敗而歸。而且中山國一直不老實,搞小動作,在趙肅侯時期,中山國聯合齊、魏兩國入侵趙國,久攻不下,中山就掘開槐河,引水灌城,趙軍損失慘重。趙武靈王即位以後,繼承先祖遺志,以消滅中山國為第一戰略目標。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騎兵部隊。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的霸業趙國是戰國前期的一個中等強國,雖然趙國的國力比燕國和韓國略強一些,但是相比於秦國、齊國、楚國、魏國等大國,趙國的國力還是差很多。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諸侯都想要趁著趙國新君繼位圖謀趙國的土地,趙武靈王當機立斷,用強硬的姿態嚇退了諸侯聯軍,才最終保全了趙國的地盤。趙武靈王繼位之後,重點打擊趙國的宿敵中山國,並且多次討伐趙國北部的胡人。
  • 解讀《資治通鑑》:雄霸天下的趙武靈王為啥活活被餓死了呢?
    趙國地處北方,而且,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其實這只是趙國國際提高的一項舉措,之前的趙國,不只是做了「胡服騎射」這一件事。(倡導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1、在外交上聯韓扶燕拒齊壓秦,獲得了三十年的黃金髮展期。
  • 關於趙武靈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趙武靈王十五歲登基初出茅廬就挫敗了五國圖趙初露鋒芒,之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達到空前絕後的強大,並且又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當然這些風光偉績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我們今天就談談趙武靈王后期所犯的致命錯誤。
  • 趙武靈王丨有心天下,卻輸一筆多情
    特別是和「戰國七雄」之外的中山國的鄗城之戰。一戰下來,趙國慘敗。被曾經的小弟吊打,作為大哥的趙國,終於痛定思痛,開始了反思。歷史上的改革,往往都是從被身邊的人打疼的時候開始的。所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是在被身邊的小弟開始碾壓的時候,才恍然覺醒的。就像你讀書的時候,你同桌的成績一直不如你。
  • 趙武靈王思想超前,堅持改革,捨棄長袍大褂改穿短衣窄袖
    大家猜猜他首先想到了什麼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率軍攻取中山國的房子之後,大軍直達無窮之門,又自北而西到達黃河邊,考察了趙國北面的遊牧部族地區。進諫以質疑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意識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區不能使用車戰,胡人身著胡服騎馬射箭的作戰技術則顯示出特有的長處。於是他就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 戰國時期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為何只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趙武靈王的許多想法措施在那個時代是十分超前的,比如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由於在中原擴張地盤緩慢,趙國乾脆向北發展了五個郡,造成胡漢雜居的現象。趙武靈王發現胡人的服裝更加便捷,胡人戰鬥的騎馬射箭機動性更高,於是大膽在國內推行「胡服騎射」。遊牧化的騎兵使趙國軍隊的戰鬥力顯著提升,在後來兩千多年冷兵器戰爭中,騎兵的戰鬥力都遠強於步兵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