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在海這邊》:「光榮與夢想」背後的文化傳播|荔枝娛評

2020-12-14 荔枝新聞

文/子知 

(作者子知,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專欄作者;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前江蘇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夢在海這邊》堪稱一部上世紀末留學創業者的「光榮與夢想」。

從題材上看,它展現了從80年代到新世紀初留美學生的人生經歷,他們背負著改變命運的夢想前往遙遠的大洋彼岸,在經歷了事業、婚戀上的一系列挑戰之後,逐步悟到了人生真諦。隨著國內經濟的騰飛,尤其是外貿與電商的崛起,他們逐漸明白,只有依靠偉大的祖國,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劇中的故事橫跨幾十個年頭,背後不僅呈現了不同角色的豐富命運,也呈現出國人形象在海外的變化。從早期留學生遭到外國「成功人士」的偏見,到外國人意識到中國文化的魅力,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從實質上看,這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經典途徑再現。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大致有兩條,一個是官方路徑,一個是民間路徑,二者各有特點,也互有交融。比如,孔子學院是以漢語教育、交流為渠道的官方背景的「文化輸出」,但它引發的文化交流,卻有可能帶有民間交流的成分。還有很多交流屬於「潤物細無聲」式的,比如外出旅遊,雖然旅遊者不會刻意帶著宣傳中華文化的目的,但只要存在人際交流的過程,我們的文化就會給別人留下印象。隨著國人在海外購買力與交際能力的提升,外國人也需要通過與我們的合作,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在這個互利共贏的過程中,文化的傳播自然而然就生成了。

因此,我們現在已經不必擔心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力的問題,而是更要重視傳播內容的質量。隨著國人與海外交流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會產生各種良莠不齊的問題,一些文化糟粕也難免「出海」。事實上,面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的糟粕,外國人並非沒有辨識能力,如果對此不加注意,有可能影響中國文化在外國人心中的印象。比如傳統文化中的風水、迷信內容,曾在一段時間內在海外頗為「流行」,但它們註定無法代表中華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諧與健康的中華文化理應有更合適的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則需要注意文化傳播的對象。《夢在海這邊》呈現的主要是歐美國家對國人的認知變化,但世界文化之林不止有歐美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都需要與我們密切交流,更不用說與我們相隔不遠的日韓文化、東南亞文化。這些不同地區的文化各有特點,甚至差異較大,如果用同一種傳播敘事來應對,恐怕難有很好的效果。比如,面對同在儒家文化圈的日韓文化,我們應該尋找文化的融合點,在文化共識上尋求突破。而面對與我們差異較大的文化形態時,則不妨盡力嘗試文化差異較大的部分,以「新奇感」來吸引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逐漸形成平等對話的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傳播路徑與「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方法,由此呈現出一個更有魅力的中國形象。

相關焦點

  • 《夢在海這邊》許敏的勵志青春創業夢
    中國娛樂網訊www.yule.com.cn  由江蘇廣電出品,龔朝暉執導的都市勵志情感劇《夢在海這邊》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熱播已近尾聲,該劇劇情持續高能,引發觀眾追劇熱潮。海外求學,國內精英成國外底層《夢在海這邊》是一部關注中國留學生求學、創業的奮鬥故事,從20世紀80年代中至今,橫跨中國社會改革、經濟迅猛發展的30年。它將出身不同、性格迥異的年輕人奮鬥創業的小歷程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歷史,情節跌宕起伏,故事非常富有年代質感。
  • 中國有成就夢想的地方,《夢在海這邊》告訴你海歸為什麼偏愛回國創業
    本周末《夢在海這邊》收官在即,該劇也在用主人公的經歷告訴你海歸為什麼要回國創業。 《夢在海這邊》的主人公趙小青在父親的培養下,從小就立志要用科學的方式弄清中草藥治病救人的原理,懷著人都能吃得起藥、看得起病的樸素願望,趙小青來到國外求學。
  • 《夢在海這邊》:天才的奮鬥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在江蘇衛星電視臺和浙江衛星電視臺播出的都市情感劇《夢在海這邊》中,杜納爾見到了「生產力」試驗場的主人。特別是這兩個主人公的設置說明,經過天才的奮鬥,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後,確實可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男主人公來自格林大學,主修計算機信息科學。在最新的情節中,他接受了導師的建議,開始以新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為主題,致力於論文的創作。網際網路搜尋引擎?
  • 《緊急救援》:汲取迎難而上的正能量|荔枝娛評
    (作者半輩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娛評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從2020年的大年初一,改檔到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緊急救援》和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戲外的共鳴。
  • 《變身特工》:超乎樣板期待的動畫片|荔枝娛評
    文/半輩子(作者半輩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娛評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在談論《變身特工》之前,作為家長觀眾,我很有興趣列一下優秀動畫電影的特點。這種創作上的貼近,在我看來,就是比硬實力更重要的主題和三觀的傳播,我們愛說的寓教於樂,不過如此了。為了照顧孩子和大人們的觀影趣味,《變身特工》也汲取了特工片的一般做法。跨度極大的異國風光,眼花繚亂的新奇畫風,類似好萊塢A級製作的動作場面,以及威爾史密斯和「荷蘭弟」兩位大咖的配音。
  • 從追夢出航到載夢返航,《夢在海這邊》能量熱劇大獲好評
    以海歸創業者的群像故事為縮影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夢在海這邊》,聚焦時代社會發展變化,全方位展現社會的變革浪潮,將個人奮鬥創業植根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生活中去,橫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巨變的3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時代質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夢在海這邊》熱播 李念朱雨辰從少男少女演到中老年
    原標題:《夢在海這邊》熱播 李念朱雨辰從少男少女演到中老年 電視劇《夢在海這邊》目前正在江蘇衛視熱播,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留學生回國創業的故事,劇中李念、朱雨辰等主演從少男少女演到中老年,時間跨越30年。
  • 《別告訴她》:親情是超越文化的符號|荔枝娛評
    文/周威(作者周威,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電影《別告訴她》是從謊言開始的。 主角比莉在寒冷天氣裡向奶奶保證,她戴了帽子。其實她沒有。特別是在片尾,她回頭看著已經非常虛弱,但強打精神下樓送她的奶奶時,那一刻的情緒爆發,祖孫之間的感情,超越了一切文化和價值觀的判斷。所以,本片在北美公映後拿下了近2000萬美元的票房,甚至在某個星期的周票房一舉超過了復聯四,斬獲周冠軍。
  • 電視劇《夢在海這邊》主題曲 阿肆漂完整歌詞介紹
    電視劇《夢在海這邊》主題曲 阿肆漂完整歌詞介紹  漂 電視劇《夢在海這邊》主題曲  歌手:阿肆  所屬專輯:漂  作曲 : 淺紫/姜帆  作詞 : 張鵬鵬/淺紫  編曲:Zeno、James Yeo @KennC Music  當蒲公英望著  蝸牛背著殼
  • 《麥路人》:用力過猛的底層關懷|荔枝娛評
    文/李勤餘   (作者李勤餘,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知名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
  • 《冰雪奇緣2》:曾經滄海難為水|荔枝娛評
    文/孫太陽  (作者孫太陽,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
  • 捨不得結束,《夢在海這邊》高品質從哪來?這三點太出色
    開播20多天的《夢在海這邊》1月5日晚收官了,被趙小青、肖戰、李十一、艾薇等角色的命運轉折吸引,反倒捨不得結束。已經很久沒有國產劇讓我有這樣的觀感了。答案很簡單,因為《夢在海這邊》在這三個方面確實非常出色。
  • 《無敵破壞王2:大鬧網際網路》:再有一些深度就是精品了|荔枝娛評
    文/內陸飛魚  (作者內陸飛魚,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
  • 《水形物語》:抵抗世界的黑暗童話|荔枝娛評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影評人,執行製片,江蘇省電影電視評論學會理事
  • 《古墓麗影》:高配版《謎巢》來了|荔枝娛評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
  • 趙華為《夢在海這邊》收官 科研小子宋浩天亦莊亦諧
    近日,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夢在海這邊》迎來高評分收官,這部以青年留學生歸國創業為視角,以理想為主題的逐夢劇作,展現了一代中國科研工作者嚴謹、踏實、刻苦的科研作風,也演繹了當代年輕人以夢為馬的創業路。他坦言這次與李念、朱雨辰、卞濤等前輩們共同出演《夢在還這邊》,是一次彌足珍貴的學習經歷,受益匪淺。來源:北青網編輯:周蒙
  • |荔枝娛評
    文/李勤餘   (作者李勤餘,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知名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
  • 數字文物新體驗:「夢想世界」IP牽手粵博遊戲內呈現獨特海絲文化
    此次「夢想世界」IP與廣東省博物館的跨界合作內容十分豐富有趣,圍繞「海上絲綢之路」,兩款遊戲精心挑選了共11款「海絲」文物以及兼具廣彩、廣雕、和廣繡特色文物,根據各自的遊戲風格,在遊戲中通過美術二次創作和玩法全新升級的方式,完美地將遊戲與粵博館藏文物融洽無間,最終為玩家呈現良好的感官體驗。
  • 少年》:今年最值得看的國產電影之一|荔枝娛評
    (作者陳子非,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青年文化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這樣一段苦難史。如果他們不是來到棒球基地,他們的人生基本可以一眼望到底,他們很有可能重複著父輩的命運。 這是《棒!
  • 《大話西遊》:愛一部電影需要理由嗎|荔枝娛評
    但誰又能料到20多年後,曾經的「文化垃圾」已經成為幾代青年的經典。《大話西遊》在檔期上是「錯位」的。這部1995年1月上映的電影,當時反響極其一般,票房收穫僅有5400萬港幣。反倒是1997年內地高校上映之後廣受歡迎,不但在錄像廳的頂峰時代紅極一時,而且迅速被以片段的形式上傳到網絡上,火遍當時才剛剛萌芽的中國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