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價格認定 探索「常州模式」
——記全國價格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常州市價格認定中心
江蘇省常州市價格認定局是常州市發展改革委下屬的參公事業單位。多年來,該局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在「網際網路+放管服」上走出了一套全國領先的「常州模式」,在全國價格認定法治建設、工作質量、平臺推廣活動中均被評為全國先進,案卷質量連續3年進入江蘇省前三,2019年躍升為第一。
2020年機構改革後,常州市價格認定局與價格監測中心兩個機構整合為一個全新的部門——常州市價格認定中心。
「轉隸發展改革委後,價格認定工作得到了發展改革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湯如軍和分管價格工作的副主任範璞,提出常州市價格認定工作站上了新的起點和臺階,要注重價格認定事業的創新發展,同時對價格認定工作服務改革發展、服務社會民生寄予了厚望。」該中心新上任主任陳勇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新技術引領:不見面辦成案,基層減負看得見
2016年前後,常州市價格認定局瞄準服務司法領域人少案件多、任重風險大,公安系統基層警力緊張以及公車改革後出行難等系列短板,在全國首創「不見面、辦成案」涉案價格認定系統,並在全市百分百落地,極大減輕了基層負擔,深受全市公安民警歡迎。
該系統縱橫雙向連通常州市上百家基層派出所和市縣兩級認定機構,真正做到了「不見面、辦成案、瞬間達、零成本」:年減少出警人次約1.1萬次,節約警方車程14餘萬公裡;綜合個案和「輕刑快辦」案件辦理較傳統分別提速45%和67.5%;2014年以來市級共完成涉紀、涉刑認定逾5000件,金額近億元,尤其從2017年開始,年辦理案件數量躍上千件大關,但無一例爭議或覆核。
新理念支撐:引航涉稅智慧認定服務,房價調控有實績
針對近年二手房市場交易火爆、納稅人排長隊而價格認定人少案多風險大的痛點,常州市價格認定局聯合稅務部門在江蘇省率先打造「涉稅價格認定智慧服務工程」,解決了多環節、分散式存量房交易計稅價格工作實際面臨的資料流轉不方便、事項處理流程不規範、不透明及「陰陽合同」等問題,並實現電子籤章、簡訊自動提醒等功能。通過「放管服」疊加大數據,智慧服務工程實現了三平臺、六部門的共建共享共治。
2018年,智慧服務工程助力二手房交易自動評估率達93%,創歷史新高;住宅線上辦稅100%,納稅人單筆辦稅等候時間壓縮3/4,滿意度高達99.92%。僅2018年就對2.9萬多套房產交易「陰陽合同」調整交易額逾百億元,防範稅收流失數億元。
智慧服務工程伴隨業務全新規範,實現了全域、全線「網際網路+」服務。
通過對三大板塊的系統梳理和整體規劃,常州市價格認定局將有限力量精準投放至更為迫切的存量房基準價格工作,及時應對房價劇烈波動、連年攀升的嚴峻挑戰,實現年年啟動存量房市場價格最低標準系統化調整、百分百覆蓋,從而有效打擊炒房行為、防範稅收流失、促進稅賦公平。截至目前,常州價格認定局通過平臺已完成常州市本級共1500條基價全面徹底的梳理和調整,使多年畸高不下的涉稅認定量大幅回落。
2018年智慧服務上線當年,共認定各類涉稅業務458件,金額3.6億餘萬元,相比2017年的3575件和49.13億元,降幅高達87%和93%。
新服務拓展:創建聯動機制,化解爭議得民心
常州市價格認定局聯合常州市公安局、天寧區政法委、司法局等五部門勇創「無人區」,構建價格爭議聯動化解機制,並爭創常州市政法委2019創新社會治理重點項目。項目以「價格諮詢協助、現場聯合調解、專門價格調解」三種模式,推動認定服務融入「公調對接」,覆蓋天寧12個派出所、103個社區警務室。
爭議聯動化解服務走進常州市政府「在線訪談」,列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全省依法治省價格爭議調處工作省級示範點」,事跡刊登於《價格理論與實踐》。
常州市價格認定局還突出服務政府、服務民生職能,例如服務東風汽車百億重大項目的涉稅價格認定,配合東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市政府「四辦一中心」重大工程建設,積極完成市房地產市場大樓等價格認定工作;服務市政府「2019年為民辦實事項目」,高效配合「青果巷歷史街區整治工程項目」價格認定,積極為政府擔責、為百姓分憂。
強基礎支撐:常抓隊伍建設不放鬆,高質量發展永遠在路上
常州市價格認定局及時根據認定機構資質和人員資格取消等情況,在江蘇省率先聯合公檢法出臺涉案價格認定工作規範;率先申領江蘇省行政執法證,實現人人持證上崗,建成「江蘇省四星級檔案工作」單位。
不僅如此,該局還「多管齊下」強化隊伍建設。他們連續兩年新錄公務員、連續三年新聘補充力量充實認定隊伍;典型案例、業務能手、案卷評查、有獎知識競賽等多元化崗位練兵年年辦;常州全市75%認定機構實現參公管理,佔比為江蘇省最高,2019年底又推動一市區基層認定機構新增落地。
重責任擔當:勇於創新工作模式,疫情防控阻擊戰顯成效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常州市價格認定局全員迅速到崗,並積極參加志願者活動,開啟疫情防控和價格認定工作兩不誤模式:在江蘇全省率先聯合公安等部門發文推出「全程非接觸式」涉案認定新模式;確立主動對接、上下聯辦和應急反饋三項服務機制;在江蘇全省率先出臺涉疫情物資價格認定指導意見。
2月4日,今年春節假期結束的第一天,正是防控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常州市鐘樓分局鄒區派出所接到一批疫情期間多種果蔬食品外賣配送被盜的應急案件,涉及標的種類多達幾十種,且均為滅失狀態。按傳統的辦案模式,派出所需上門提交認定材料,如材料不符合受理條件還需往返,但借力「全程非接觸式」線上涉案認定新模式,同步配套「網上提出、在線辦理、電子籤章」等功能,並輔於價格監測網絡支撐下的遠程市場調查,次日辦案民警就收到了價格認定結論書。
常州市價格認定局認定一科科長費雷同志,具有豐富的涉刑價格認定工作經驗,在他主辦的4000餘起涉刑認定中,無一起覆核。他負責常州涉刑系統的建設,還是江蘇省價格認定師資庫成員。在疫情期間,費雷因所住小區出現確診病例在家隔離,但他依然不忘工作,為常州市經開區價格認定工作自錄「價格認定業務線上教程」視頻,通過「不見面、無接觸」方式進行線上培訓,為提升常州市兩級價格認定人員業務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戰「疫」首月,常州市價格認定局共向常州市防疫指揮部等11家疫情管理機構及單位發放服務函主動「請戰」;「非接觸式認定」迅速落地、「不見面辦成案」百分百到位,高質高效完成涉案認定46件、標的233項、金額26.55萬元,獲得了多方高度評價。
當前,新成立的常州市價格認定中心正全面融入發展改革委工作,「一盤棋、打通仗」,努力在重點項目、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以及國有資產處置等領域有所作為。轉型升級期的價格認定工作機遇和挑戰並存,常州市價格認定中心將嚴格執行價格認定製度規範、加強風險控制,紮實做好價格爭議調解處理和涉稅價格認定工作,服務司法、服務社會、服務政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季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