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住房保障全覆蓋工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計已有21142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了住房保障,累計超過15萬新就業和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在政府或企業提供的公租房中。
住房保障「常州模式」別具一格:
在省內有位置,在全國有影響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計已有21142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了住房保障。過去的五年間,常州市民在「居者有其房」方面的獲得感越來越多,常州市住房保障工作起步較早,在全省率先實現中心城區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住房保障工作做到了在市內有特色、在省內有位置、在全國有影響,開創了別具一格的「常州模式」。常州住房保障工作數載前行,碩果纍纍。
「十四五」期間,常州市住房保障工作又將為多少市民一圓「安居夢」,令人期待。
智能化年審,「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路」
「不需要乘車走路,在網上就能年審,真的方便。」家住茶山的趙先生說。
殘疾人趙先生和剛滿18周歲的女兒住在廉租房,以前每年都需要跑一次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進行資格年審,但因為他肢體不健全,很不方便。去年工作人員上門手把手教趙先生通過手機提交資料,通過網上年審,趙先生足不出戶就順利通過了年審。
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工作人員走進社區接受群眾關於保障房的諮詢2016年,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正式啟動新的年審試點方案——「智能化年審」:受益於民政、社保、公積金、車管所、不動產登記等部門的共享數據,審批人員以「後臺協查」「信息篩選」與「誠信申報」相結合的「不見面審批」模式來覆核保障家庭在周期內的資格。此項創新舉措既提高了審批效率,跳出了以往「無重點的普查」模式,形成了更有針對性地「重點查核」,又極大方便了辦事群眾,以往年審中「往返跑、蓋章多、材料繁」等情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倡導誠信申報的高效行政服務模式。我市近萬戶保障房家庭實現了「不見面審批」,此舉尤其受到殘疾家庭的歡迎,成為省住建系統創新示範。
「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這是我們提升服務的重要內容。」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審核科科長何雪茵表示,這樣的服務,已經滲透到住房保障服務的方方面面。
據了解,隨著住房保障的深入實施和保障房家庭的增多,保障房退出也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根據《常州市市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承租廉租房或公租房的家庭,在11種主要情況下需要及時退出,包括家庭名下有車、有房、收入超標、未按期年審等。從「一刀切」「切不動」的保障房退出困境中,市住房保障中心找到了階梯式「層級退出」、人性化退出及司法退出等路徑,有效破解退出難題。據介紹,每年經過年審後,對不再符合保障政策的家庭,考慮到保障房家庭的實際困難,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退出方式。
更多住房困難家庭,從「有房住」到「有住房」
為了讓更多住房困難家庭從「有房住」到「有住房」,加快實現「樂安居」的夢想,我市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開展住房保障工作。
2015年10月,我市在探索租售轉換、產權共有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績,在江蘇省率先試點了共有產權公租房,出臺《常州市市區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試點方案》,明確了採用共有產權保障房這一創新保障方式,即政府和保障對象共同擁有房屋產權,解決部分保障家庭渴望擁有自己住房的需求。此舉不僅充實了公租房的保障方式,更讓住房困難家庭實現了從「有房住」到「有住房」的過渡,96戶家庭由此實現了「樂安居」的夢想。
苗仕明在金潤家園的家苗仕明就是其中一戶。走進苗仕明在金潤家園的家,兩室一廳的房子被小夥子收拾得十分清爽。「剛退伍回來的時候,我和爸媽三個人住在電子新村的小房子裡,爸爸看到這個政策之後就進行了申請,我們在2017年搬到這裡,現在這裡68平方米不到,完全能滿足我家的需求。」苗仕明說,共有產權保障房的政策一來幫助他們家解決了人均住房面積低於18平方米的居住窘迫問題,二來這個小區環境好、地段不錯、交通便利,關鍵是價格真心便宜,只花十多萬元就圓了自己的一個住房夢!
解決住房保障問題,關鍵在於籌集房源。我市通過六管齊下合力共建,形成了「集中新建、分散配建、定向代建、市場收儲、批量收購、園區自建」籌集保障房的模式,拓寬保障房房源籌集渠道,我市在江蘇省率先實現了中心城區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提前完成住房保障目標任務。
穩定人才,讓企業發展無後顧之憂
2018年起,我市加大對市政重點工程、轄區內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等涉及到的人才住房保障工作力度,採取企業擔保、容缺後補、提速辦理等方式,實現人才落住的「無縫對接」「無憂樂住」。
位於常州經濟開發區、連續三年被評為省重大項目的「坤泰汽車核心系統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項目一期已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項目二期建設已全面鋪開。坤泰車輛系統(常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12月,為滿足高端人才的住房需求,市住房保障中心為該企業提供了108套人才公寓。「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外地人士,初到常州,他們都有一個過渡期來了解這個城市,人才公寓就在這樣一個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坤泰車輛系統(常州)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負責人吳燕表示,108套公寓分布在金安家園、金澤家園和青韻雅苑三個小區,周邊配套設施都很齊全,交通也都很方便,為企業穩定人才提供了強有力保障。「這些公寓既有實用性,也有性價比,租金價格是市場價格的65%左右,物業等也不用企業操心,讓企業沒有後顧之憂。」吳燕說。
「金安家園·人才公寓」項目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決青年才子在創業、就業初始階段面臨的住房困難,我市於2016年8月開展對新就業大學生的試點保障工作,實現了新就業大學生住房保障「雙擴面」,即申請對象不再局限於戶籍人口,同時申請方式也不再局限於單位集中代辦一種模式。2017年,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充分調研、積極走訪的基礎上,於同年8月底正式推出「金安家園·人才公寓」項目。在常州市工作的博士研究生或「龍城英才計劃」領軍人才,如果本人及其配偶在常州市市區無住房,不分國籍戶籍、不論職業行業,都可以申請入住「金安家園·人才公寓」,共涉及保障246餘家企事業單位計1600餘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正式實施的《市政府關於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的實施意見》還明確為新就業大學生發放租房補貼:在常就業,籤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或在常州自主創業,且繳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應屆大學生,在市區自主租房,政府給予累計不超過24個月的租房補貼,補貼標準為博士每人每月800元、碩士每人每月600元、學士每人每月500元。由新就業大學生所在單位向單位註冊所在地的區政府指定部門提出申請。
重點打造「三個一」體系,吹響物業黨建「集結號」
物業事雖小,件件牽民心。近年來,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物業服務行業發展,將小區物業管理服務這個群眾關注的「關鍵小事」作為「民生大事」來抓,形成了黨建引領作用明顯、行業管理更加精細、人居環境舒適和諧的物業管理服務新局面。
「一套可考核的目標體系」:將「全面推進黨建引領物業管理工作,提升黨組織有形和有效覆蓋的質量和水平」作為「黨的建設」指標權重納入常州市年度綜合考核實施辦法,明確要求年底前打造200個以上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示範點。
黨建引領物業服務行業發展「一套可操作的推進體系」:在市委組織部指導下,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以黨建引領推進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建設的指導意見》。同步成立中共常州市物業服務行業委員會,黨組織關係隸屬於市委「兩新」工委,進一步推動有效指導黨組織覆蓋。
「一套可管理的項目體系」:將「推進物業管理改革創新」納入市委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點,明確了「實現全市住宅小區物業全覆蓋、黨建全覆蓋、政府職能全覆蓋」這一具體目標和每季度工作任務,以項目化的方式推進實施。同時,將黨建引領物業作為「百名書記亮項目、百個項目惠民生」書記項目,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調研座談、研究工作舉措,協調解決物業黨建推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確保各項目標落實落地。
此外,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還打造了全國知名品牌「保障房愛心服務社」,這不僅是集體創建的一個主動向住房困難家庭提供一對一服務的志願服務平臺,更是集體向全社會發動的愛心服務品牌。它發揮政府指導作用,調動社會各方資源,聯合各志願者團體和愛心企業定期不定期為保障房家庭提供愛心幫扶活動。據了解,愛心服務主要包括每年的傳統佳節慰問,廉租房家庭兒童結對助學,每季度的定期上門無償維修檢查、戶內保潔,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愛心捐助和就業幫扶等。「保障房愛心服務社」目前做到了市區保障房小區全覆蓋,讓迫切需要幫助的保障對象真正感受到「生活小幫助、物質小資助、就業小扶助、心理小援助」。
近300戶環衛職工家庭,擁有保障房的「家」
近年來,我市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在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的基礎上,保障性住房逐步向基層一線的環衛工人傾斜,針對外來務工的環衛工人進行定向配租。
2013年,為進一步改善我市環衛行業職工的住房條件,推動環境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我市出臺《關於開展環衛職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試點工作的通知》,試點為環衛職工提供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保障。
黃峰(左)和妻子在2016年搬至金澤家園的政府房源2013年7月中旬,環衛職工公租房試點工作正式啟動。當年12月,環衛職工公共租賃住房選房活動在天寧、鐘樓、戚墅堰三個區環衛所分別舉行,共有200戶環衛家庭獲得首批選房資格。在房源分配上,為方便環衛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結合環衛職工的配租意向,儘可能在其工作區域附近配置房源,基本滿足他們的住房需求。
黃峰今年47周歲,是常州市天寧環衛處的一名環衛工人。1996年和妻子一起從老家安徽太和縣來常州打工,都在天寧環衛所工作。收入不高的他們為了在常州有個落腳的地方,和其他3戶家庭擠在一間狹小的劈戶房裡,就靠簡易帘子隔斷各自的生活區域,沒有獨立的衛生間,生活環境惡劣。1997年和2002年,夫妻二人先後迎來兩人愛情的結晶女兒和兒子,高興的同時卻更為住房問題發愁了。
直到2014年1月,一家人入住位於桃園新村的收儲房源,成為常州市第一批享受到政府保障房待遇的環衛工人。2016年調整至金澤家園的政府房源,新小區環境優美,新房面積54平方米,兩室一廳,窗明几淨,廚衛裝修一應俱全,每月租金只要190元。拿到鑰匙的那刻,黃峰一家非常激動,在常州打拼了20年,終於有個屬於自己的家了。
去年8月,央視《新聞聯播》講述了黃峰一家的故事,點讚常州住房保障工作。「常州的住房保障是一個真正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事業,特別是近10年來,其在保障房源籌集、保障對象擴面等方面所進行的實踐與探索是廣泛而深入的。」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住房保障處處長王惟佳說。
目前,我市累計近300戶環衛職工家庭獲得該項保障。此項政策的出臺,讓在常務工的環衛職工家庭的居住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們不用再居住設施不全、破敗擁擠的老舊小區,也不用擔心隨時從出租屋被趕走。有了好政策,有了住房保障,他們落住在窗明几淨、設施齊全、租期穩定的保障房小區,有了住房的安全感,更有了幸福的「家」。
本版文字 高爽 嶽婷婷 楊皓 鄭雨露
本版圖片 鄭雨露 胡平 部分圖片由常州市住房保障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