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即將拉開序幕。近年來,「考研熱」高溫不退,報考人數和招生人數均逐年攀升。教育部網站及研招網等數據顯示,2020年報名人數為341萬,同比增長50萬;招生人數則增長了18.6萬左右,達到百萬層級。
記者12月14日獲悉,研究機構麥可思近日發布報告稱,分析應屆本科生畢業後去向發現,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比例從2014屆的11.7%上升到了2019屆的15.2%,並且女生讀研比例(2019屆:16.2%)高於男生(2019屆:14.2%)。
從院校類型來看,三成「雙一流」院校畢業生走上了讀研深造之路,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中讀研深造為12.2%。
從學科讀研比例來看,醫學(2019屆:26.6%)、理學(2019屆:23.3%)、農學(2019屆:22.8%)三大學科持續佔據讀研排行榜的前三名,讀研比例連續三屆超過兩成,且呈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讀研人數增長是因為學生逃避就業壓力,「偏安」校園一隅嗎?研究機構麥可思研究發現,2019屆本科生由於就業困難而選擇國內讀研的比例為18%,「逃避式考研」並未成趨勢。對於轉換專業讀研的群體,「興趣」則凌駕於職業發展之上。此外,分析未就業人群發現,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二戰」甚至長線作戰,但成功率略有下降,考研難度持續增加。從職業發展來看,學歷提升的價值在畢業中期發展時較為明顯。
讀研,為啥?
數據顯示,「就業前景好」(54%)和「職業發展需要」(51%)是2019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國內讀研的最主要動機。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通過讀研而進入「名校」的願望較為強烈,53%的學生表示讀研是因為「想去更好的大學」。從實際情況來看,2019屆地方本科院校讀研畢業生中,進入「雙一流」院校深造的比例佔41%。可見,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層次人才需求不斷加大,大學生通過提升學歷以增強個人競爭力的需求也愈加明顯。
讀研院校,怎麼選?
在選擇研究生院校方面,「所學專業的聲譽」排在了「學校的牌子」和「學校所在的城市」之前,呈現出考生先選「專業」再看「學校」的擇校特徵。從不同院校類型來看,「雙一流」院校畢業生選擇專業聲譽和學校牌子的比例分別為39%和29%,比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高出5和4個百分點,而1/5的地方本科院校讀研畢業生表示最關注學校的地理位置,該比例比「雙一流」畢業生高了7個百分點。
多少人「拋棄」了原專業?
轉換專業讀研並不容易,有多少人選擇「改換門庭」呢?麥可思數據顯示,2019屆國內讀研本科生中近三成(26%)轉換了專業,其中,「雙一流」院校本科畢業生跨專業讀研的比例為22%,地方本科院校為27%。對於跨專業的原因,超過三成學生表示是興趣使然,26%的學生則是為了自己的職業規劃考慮。
哪些專業跨專業讀研的比例最大呢?麥可思數據給出了答案。2019屆本科畢業生讀研群體中,經管類本科生跨專業讀研比例最高,管理學和經濟學相關專業畢業生轉換專業的比例分別為43%和40%。而醫學類畢業生轉專業讀研比例最低,為12%。
跨專業讀研與學生所學本科專業特點以及對本專業的認同情況有關。對於一些培養周期較長,專業性較強的專業,更多學生還是選擇通過繼續深造完成自己的專業理想。
「二戰」,難嗎?一個字總結:難。
隨著考研人數逐年劇增,往屆生的比例也在不斷增長。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遼寧省考研人數中往屆生比例從34.5%增長到了41.8%;湖北省往屆生考研比例則從2016年的34.45%增長到了2019年的39.43%。
麥可思數據也顯示,近年來「矢志考研」的往屆生越來越多,畢業半年後未就業並且「準備繼續讀研」的比例從2016屆的1.9%上升到了2019屆的4.0%。這些「二戰」甚至準備「長期作戰」群體「戰況」如何?數據分析顯示,2015屆本科畢業半年後計劃繼續讀研的人群考上研究生的比例為55.4%,到了2016屆,這一數據下降到48.2%,體現出考研難度進一步加大,僅不到半數人成功「上岸」。
學歷提升了,就業會更好嗎?
如前所述,職業發展是學生讀研的首要動機,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研究生群體未來的就業質量是否會提升?從畢業短期來看,學歷提升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優勢,不過從職場中期發展來看,就業質量在學歷提升和未提升群體間出現了一定的差距。
舉例來說,2014屆本科畢業五年後學歷提升人群的月收入為10408元,比同屆學歷未提升人群高725元。對於「雙一流」院校畢業生,這一增幅更為顯著,學歷提升人群的月收入為13027元,相比未提升人群(11883元)高出1144元,增幅為9.6%。
學歷提升除了帶來經濟回報外,對學生的職場感受也帶來了積極影響。「雙一流」院校學歷提升人群五年後的就業滿意度為79%,比學歷未提升人群高9個百分點。在地方本科院校,兩個群體的就業滿意度相差6個百分點。
據了解,2019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培養質量的跟蹤評價,於2020年3月初完成,全國本科生樣本為12.6萬。研究機構麥可思曾對2014屆大學畢業生進行過畢業半年後、三年後的跟蹤評價,2019年底對此全國樣本進行了五年後的第三次跟蹤評價,全國本科生樣本約2.9萬。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 肖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