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麼學科專業讀研比例排前三

2020-12-25 瀟湘晨報

截至去年數據顯示,全國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比例由 2015 屆的 13.5% 增至 2019 屆的 15.2%,考研比例呈現上升趨勢,並且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往屆畢業生也在選擇加入考研大軍。

本報採訪獲悉,從畢業生讀研的動機來看,因就業難暫時讀研的人群佔少數,僅為 17%,更多的畢業生對讀研有著更為清晰的目標和計劃。" 就業前景好 " 已成為超半數 2019 屆本科畢業生讀研動機。

五年間本科畢業生讀研比例提升

從近五年的數據看,全國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比例由 2015 屆的 13.5% 增至 2019 屆的 15.2%。其中," 雙一流 " 院校讀研比例遠超地方本科院校,在 2015 屆兩者差距在 16 個百分點,到 2019 屆差距進一步擴大,達到 17.8 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想通過考研深造提升自我競爭力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研招網《2019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數據報告》顯示,繼 2019 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高漲,達到 290 萬以後,2020 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再次打破紀錄,教育部網站數據顯示,已突破 300 萬大關達到 341 萬人," 考研熱 " 連年升溫,讀研人數也將進一步上升。

近五年未就業人群讀研比例增加 2.1%

從近幾年未就業人群分析來看,繼續準備讀研的比例呈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從 2016 屆的 1.9% 上升至 2019 屆的 4%,越來越多的往屆畢業生選擇再次考研。

而 2015 年到 2018 年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碩士招生人數僅從 2015 年的 57 萬增長到 2018 年的 76 萬,招生數量上升幅度遠低於報名人數的增長速度,考研競爭更為激烈。

對 2015 屆、2016 屆畢業半年後繼續準備讀研人群的持續跟蹤調研發現,考研 " 二戰 "" 三戰 " 的成功率有所下降,由 2015 屆的 55.4% 下降至 2016 屆的 48.2%,考研難度進一步加大。

畢業五年後學歷提升比例比畢業時上升 6.2%

除了在畢業後直接選擇讀研或者留學深造外,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深造。通過對 2014 屆本科大學生畢業五年後的學歷提升追蹤發現,本科大學生畢業五年後學歷有進一步提升。具體來看,2014 屆本科畢業生在畢業時有 13.6% 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而五年後,2014 屆本科大學生有過學歷提升比例達到 19.8%,比同屆畢業時上升 6.2 個百分點。其中," 雙一流 " 院校畢業五年後學歷提升人群的比例達到 36.1%,而在畢業時有 28.7% 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地方本科院校畢業五年後學歷提升人群的比例為 16.6%.,這一比例,比畢業時選擇學歷提升人群比例要高出 6 個百分點。

近三成本科畢業生讀研選擇 " 轉專業 "

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本科畢業生在讀研時轉換了專業,地方本科院校轉換專業比例更高。具體來看,2019 屆 " 雙一流 " 院校畢業生讀研轉換專業比例為 22%,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讀研轉換專業比例為 27%。" 對所跨專業有興趣愛好 " 和 " 認為未來就業前景好 " 是畢業生跨專業考研的主要動因。

讀研專業前三名:醫學、理學、農學

通過調查結果的數據,本報發現,從 2017 屆到 2019 屆本科讀研學科來看,醫學、理學、農學三大學科持續佔據讀研排行榜前三甲。法學、歷史學、工學佔據著四到六的位置,隨後是文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三年均為此排名情況,比較穩定。

具體來看,醫學、理學、農學讀研比例連續三屆均超 20%,且呈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其中,醫學讀研比例連續三屆排名榜首;工學讀研比例 2019 屆的 17.0%,增長最多,相較於 2017 屆的 15.2%,上升了 1.8 個百分點。

具體到 2019 屆本科畢業生讀研的主要研究生專業類分布來看,臨床醫學類、法學類、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研究生最多,佔比均超過 5%。隨著 2020 年研究生擴招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擴招將重點投放到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應急領域,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專業,醫學及工學相關專業的讀研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就業前景好成為超半數讀研畢業生讀研動機

從畢業生讀研的動機來看,因就業難暫時讀研的人群佔少數,佔比數僅為 17%," 逃避式考研 " 並未成為趨勢,而是更多的畢業生對讀研有著更為清晰的目標和計劃。

2019 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國內讀研群體中,分別有 52%、49% 的畢業生因就業前景和職業發展需要而讀研。另外,有 51% 的畢業生因為想去更好的大學而考研,且這一比例較前兩屆上升明顯。2017 屆、2018 屆分別為 40%、45%。

2018 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國內讀研的主要動機是 " 就業前景好 " 和 " 職業發展需要 " 佔比分別為 53% 和 49%,排在了考研動機的前兩位,第三位為 " 想去更好的大學 ",佔比為 45%。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 2014~2018 屆本科畢業生讀研的主要動機對比發現,2018 屆本科生國內讀研動機是 " 想做學術研究 "(30%)的比例,比 2014 屆高了 8 個百分點。

超四成非 " 雙一流 " 畢業生選擇到 " 雙一流 " 院校讀研

" 雙一流 " 院校和非 " 雙一流 " 本科院校畢業生國內讀研的動機是否有差異?來自麥可思的研究發現," 雙一流 " 院校 2018 屆畢業生國內讀研的動機是 " 職業發展需要 ",佔比為 52%," 想做學術研究 ",佔比為 33%,還有 " 隨大流 ",佔比為 8%,這三項動機的比例,均比非 " 雙一流 " 本科院校 2018 屆畢業生高 4 個百分點。

非 " 雙一流 " 本科院校 2018 屆畢業生國內讀研的動機是 " 就業前景好 " 佔比為 54%、" 想去更好的大學 " 佔比為 51%,這兩項讀研動機的佔比,分別比 " 雙一流 " 院校 2018 屆畢業生高 7 個、25 個百分點。在考研大軍中,不少人出於名校夢的追求選擇跨校讀研。

對此,麥可思數據顯示,非 " 雙一流 " 本科院校讀研畢業生中,42% 的人選擇到 " 雙一流 " 院校繼續深造。

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

【來源:遼瀋晚報·ZAKER瀋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五問考研大數據:哪些學科考研比例高,哪些學生最愛跨專業
    從學科讀研比例來看,醫學(2019屆:26.6%)、理學(2019屆:23.3%)、農學(2019屆:22.8%)三大學科持續佔據讀研排行榜的前三名,讀研比例連續三屆超過兩成,且呈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從學科讀研比例來看,醫學(2019屆:26.6%)、理學(2019屆:23.3%)、農學(2019屆:22.8%)三大學科持續佔據讀研排行榜的前三名,讀研比例連續三屆超過兩成,且呈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 三成「雙一流」院校畢業生選擇讀研深造
    從院校類型來看,三成「雙一流」院校畢業生走上了讀研深造之路,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中讀研深造為12.2%。從學科讀研比例來看,醫學(2019屆:26.6%)、理學(2019屆:23.3%)、農學(2019屆:22.8%)三大學科持續佔據讀研排行榜的前三名,讀研比例連續三屆超過兩成,且呈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讀研人數增長是因為學生逃避就業壓力,「偏安」校園一隅嗎?
  • 航海技術專業保送5人讀研
    水產學科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水產、船舶與海洋工程2個學科有一級學科博士點;水產、船舶與海洋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生物學、數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設計學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目前已形成了航海、水產等面向海洋的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航海教育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是我國培養高級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的教學實習船「育德」輪總載重達6.4萬噸
  • 2021哪些專業讀研收益最高?哪些專業讀完工作不好找?
    很多同學在申請美研時,雖然知道要考量行業發展、就業薪資等問題,但選專業時還是萬分糾結。實際上,如果只看薪酬,很多專業確實沒必要讀研。原因有兩個方面——要麼是因為專業很強,本科學歷就夠有優勢,穩穩拿高薪;要麼是因為專業「不濟」,高學歷也起不到什麼「潤色」作用。所以那些讀完研後薪資仍然一般的專業,同學們在選擇前就要做好心理準備。
  • 我國十大熱門專業熱度排名(附男女比例)
    大家好,高考分數已經出來了,有不少小夥伴們都考得不錯吧,小編身邊的一些認識的學弟學妹們考得都挺厲害的,不過接下來就是報考專業了,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目前都是有哪些熱門專業,接下來就讓小編帶著大家看一下目前我國專業熱度排行吧。
  • 未來三年,這5大專業,本科畢業月薪上萬,讀研更不可估量
    其實選擇專業的目標很簡單,為了畢業後找好工作,但是,從孩童時代開始的社會發展速度來看,現在很多專業高考報名的時候是熱門專業,但是大學4年後已經不是熱門專業了,找不到工作,因此,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未來三年,這5大專業,本科畢業月薪上萬,讀研更不可估量。
  • 300萬研究生,什麼專業的研究生最多?什麼專業的好就業?
    管理學排第二位,下面是醫學、教育學和理學。 這裡面教育學的增長速度最快,為294%。 哲學、歷史學和文學的招生人數在下降。 這個招生人數理論上是教育部門根據各個專業的就業情況來定,工科就業面最寬,所以招生人數最多。 醫學對學歷要求最高,所以讀研的人也很多。
  • 武漢理工大學:三大優勢專業做支柱,推動熱門學科交叉,創造就業機會
    (二)院系設置和優勢專業主持人:請您介紹一下武漢理工大學的院系設置?張璐:武漢理工有26個學院(含體育部),各學院特色鮮明,學院之間師生的教學、科研、科技競賽等合作廣泛,院系之間資源共享,協同發展。主持人:我們的優勢專業都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 高中學科「難度係數」排行,數學不是榜首,英語僅排第2
    新高考學科難度的實際上我們看到了,有些學科是備受大家關注的,比如數學、英語,和語文。新高考的模式到底是什麼?眾多的省份裡面,實行新高考的模式是3+X,三大學科分別是:是數學、英語、語文, X則指的是理科或者文科。
  • 尷尬,王牌專業不好就業,武漢大學的法學、測繪就業率墊底
    在2000年的時候,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立了新的武大,學科門類非常齊全。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武漢大學的馬哲、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管理與情報學獲得了A+,表明是全國最好的專業。
  • 大學哲學學科專業簡介
    是教育部最早確認的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有哲學專業、宗教學專業、科技哲學與邏輯學方向等3個本科專業方向,為一級學科碩、博士點,並有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國內第一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和宗教學三個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哲學院的哲學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
  • 理學學科(基本專業一):地理科學專業介紹
    理學學科(基本專業):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天文學類、地理科學類、大氣科學類、海洋科學類、地理物理學類、地質學類、生物科學類、心理學類、統計學類   地理科學類: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科學
  • 山東大學本科招生辦主任劉傳勇:專業特色鮮明,學科齊全
    這個方面,也希望大家關注我們綜合評價招生簡章,到時候我們也會進行解讀;第四個改變是招生計劃的調整,山大一校三地辦學,兩個招生代碼,10422和19422,總招生名額不變。我們在持續調整威海校區學生的比例,今年威海校區要適當減少200個計劃,拿到濟南和青島招生,10422代碼招生數量會增加,增加200人左右。這是我們的招生計劃調整。
  • 本科畢業生收入最高的專業排名,前十位中,這類學科佔一半!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畢業後收入最高的學科專業—計算機學科。這類學科在全國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收入最高的專業排行前10位中佔據了6位。 全國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收入前十專業 計算機學科簡介(學科代碼0809):計算機學科主要是培養學生計算機領域中所運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
  • 本科英語專業去美國讀研,到底選什麼專業好?
    第四類:商科的相關專業。 第五類:社會工作。 此外,很難申請其他專業。學科之間的跨度太大,難以應用,甚至很難完成研究。申請者可能會有疑問:那麼我們適合什麼專業。我認為適合這個詞因人而異,必須從個人背景、個人特徵和個人職業計劃中選擇適合的專業。
  • 全國大學專業就業率公布, 什麼專業100%就業?
    廣西 廣西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如下: 一、學科就業 從各學科就業情況來看,研究生就業率前三位的學科為工學、醫學、管理學;本科就業率前三位的學科(畢業生500人以上)為醫學、
  • 農學門類學科專業綜述
    (2020年版)》,老頭計劃在2020年高考前完成對《目錄》中包括的12個門類、92個專業大類,共703個本科專業(不包括軍事類),按專業大類進行綜述和簡介。一個特設專業,共三個專業;草學類(0907)下設草業科學(090701)一個基本專業。
  • 大學天文學學科專業簡介:關於宇宙和星星的科學
    當今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比如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大爆炸等,都與天體物理學緊密相關。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更是風行一個時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喜歡天文學的學子。下面簡單介紹一個國內天文學領域內著名的幾所高校的天文學學科情況。
  • 選擇太原理工大學讀研,感受「大灌籃」的氣勢
    讀研是一個充電的機會,選擇不同地域對於開拓眼界有很多好處。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太原理工沒有,山西人除外啊,不是地域黑,太原理工真的就是在山西有名氣。都說山西好風光,這裡有座好大學。百餘年來,太原理工湧現出一批學術大師、行業翹楚和道德楷模,如著名教育家趙宗復、「中國石油之父」孫健初、中國「前寒武紀地質學開拓者和奠基人」王曰倫、圓弧齒輪專家朱景梓、「煤化工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謝克昌、「知識分子楷模」欒茀、「草原公僕」雲布龍等。假如考研,多數的學習專業都會在太原理工找到對應,這裡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設有24個專業學院、1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