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死亡時,我們應該想到什麼

2020-12-05 情感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筆一墨,ID:G_YBYM】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談及死亡時,我們應該想到什麼

有一次在老家與表妹閒聊,表妹跟我說她很怕鬼,我說你長大了就不怕了,她說越長大越怕,我問她,你知道我長大之後最怕什麼嗎。

我說,我最怕死。

我看起來好像把她徹底逗樂了,可其實是真的,小時候我害怕鬼鬼神神,害怕藏在床底的怪物,長大了懂得多了之後,我最害怕徹底離開這個世界。

說實話我也不是怕死,是怕死亡之後的孤獨空虛寂寞,怕活了一輩子最終化為虛無。我們都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不知道自己還有多久的路可以走,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感到害怕。

死亡帶給人的感覺是黑色,看不到半點希望,人化成灰之後失去意識、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原本美好的生活,而我們每一個人遲早都要迎接這樣無盡的黑暗。

每當想到這些時我突然就覺得生活失去了該有的意義,一個人的情感,一路上的磕磕絆絆在死亡面前都顯得如此的渺小,所有的迷茫在死亡面前都瞬間變得不值一提,死亡對人們來說是未知的,而人們最害怕的偏偏就是未知。

我感覺我活過的十八年只是一瞬,這是時間帶給我最深刻的認識,對死亡的恐懼讓我明白,如果我不抓住生活的這些瞬間,我就算是白活一場,感謝我的恐懼,讓我更加明白珍惜當下。

其實我們都知道,比死亡要更加恐怖的是,如果不把人生過得更加充實和快樂,就不算活過。

所以在下一次談論起死亡時,我們應該勇敢些、再勇敢些,畢竟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而人生才是我們最後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從加納抬棺葬禮想到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死亡?
    我們的文化大概是忌諱死亡的。特別是重要的日子,譬如春節、婚禮、滿月宴,或者是初一、十五,老人家總是告訴我們,噓,不要說這個字。這個字會讓人想到什麼?大概是無盡的痛苦,無盡的悲。但問題是,我們忌諱死亡。印象很深的一次,朋友的外婆離世。當時他剛生下小孩,還沒有滿月,按照當地的風俗,他不能回去參加葬禮,原因是怕給小孩帶來不祥。據說外婆和他一家關係很好。單純是這樣的原因,而沒能讓外婆最後一次看到她的孫子,這多少是一種遺憾。
  • 我們在死亡時,咽下最後一口氣時會是什麼感覺
    無論你是億萬富翁還是流落街頭的乞丐,都會經歷死亡,這也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人人平等,無一例外。人死了會厭下最後一口氣?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死。那麼,咽下最後一口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呢?人在死亡時?咽下最後一口氣時會是什麼古代有句話,人在彌留之際,咽下的氣息非常痛苦。即使在民間,人們也稱這最後一口氣為「殃氣」。古代人比較封建,喜歡聽鬼神之說。
  • 時到如今,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死亡擱淺》?
    《死亡擱淺》也許不是人人都會喜歡的遊戲,但一定是一部值得鑑賞的優秀藝術作品。由小島工作室打造、505 Games發行的《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在國區的steam平臺上火了,還沒有正式發售的時候他就已經成了國區熱銷榜的榜首。而且隨著PC版評分的解禁,絕大多數遊戲媒體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這項有關「死亡」的公益實踐,最初源於一次心血來潮的聊天。她做了12年醫生,見識太多死亡。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她常常需要與死亡對抗。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
  • 萬萬沒想到,生命與死亡是我們最大的誤會
    所以,回到段首的這句話,先生告訴我們,我們看到的生死現象,也只是我們主觀的假象,不要淺嘗輒止,要深追究竟。先生接下來說的:」主觀的假象也是確鑿的事實」,這句話是感知論裡獨有的精彩判斷,感知論不論真假,只論感知,既然我們感知到了生死的事實,這就是我們的存在,我們就應該充分尊重它,只是我們需要鬧清楚這個存在物的由來。所以先生在這一段的最後說:「只不過它僅僅是一個事實的外殼」,我們需要深究其內涵。
  • 人死亡時是什麼感覺
    俄羅斯媒體近日披露驚人新說,一位名叫雷蒙·莫迪的人對4000個有過臨床死亡經歷的人們進行了調查,發現人類在瀕臨死亡時會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這種看似玄妙的瀕死體驗並非只在西方存在,我國神經醫學專家曾隨機選取100位唐山地震中瀕臨死亡,後經搶救脫險的截癱病人進行調查,結果令人大為震驚:雖然東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上有很大不同,但專家們總結出的瀕死體驗竟基本相同!
  • 老年人不應該恐懼死亡,應該正確地對待死亡
    我們在世的每一個人,都是上天叫我們來到這裡的,叫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走。不過,也就是走一走而已,看看就叫你回去了。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過程,所以一個人對生命的死亡,完全不用恐懼。老了身體有這樣的毛病,那樣的毛病也都是很正常的。老年人不能要求,像年輕人一樣的身體健康,那也是不實際的。
  • 談及國內頂尖的建築設計師,你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誰?
    談及國內頂尖的建築設計師,你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誰?
  • 我們在受苦時想到主是復活的主,就有信心和力量去得勝!
    我們在受苦時想到主是復活的主,就有信心和力量去得勝!經文:林前15:12-22  基督教的信仰是建立在主基督的復活上。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約6:42)猶太人還因此以「妄稱上帝是他父」的罪名而治耶穌死罪(參路22:66-71)。據說伊斯蘭教的信徒認定耶穌是小先知(完全是人)。如果耶穌是人,那我們所信的耶穌也就沒有任何的特殊性和優越性,更不是什麼真理。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說:「真理是天上來的,人間只能尋求真理,不能創造真理。」
  • 當我們看網球比賽時,我們到底應該觀賞什麼?
    「網球之家」微信公眾號在2月25日頭條刊載了我的一篇文章《當我們看網球比賽時,我們到底應該看什麼?》。我在文中講到了看網球比賽要注意「看」六個方面,比如:看球員技戰術調整變化、看球員狀態起伏變化、看球員如何拿捏進攻和防守之間的分寸、驗證自己的猜測和分析、只盯著一個球員看等等。
  • 直到死亡降臨,我們才如夢初醒
    直到死亡降臨,我們才如夢初醒——梭羅上午買完菜回家後看了一眼大堂房梁上的鳥窩,裡面冒出幾個白裡透灰的小腦袋,嘰嘰喳喳地叫著。而這個幻想加現實就是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其實它連腦袋也沒有造,腦袋只是一個說法,它什麼也沒有造,它只是讓它自己經驗它自己,僅此而已。而經驗著的那個我們管它叫做意識。我不願意去探討這個問題了,能夠接受這個觀點的沒有幾個,我說的只有我自己知道為真。昨天聽一個音頻說:人死前會把幻想當成真實,因為那個人快要死亡時已經沒有能力去求證腦海裡出現的幻覺。
  • 當一個人臨近死亡邊緣時,才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生死乃人之常情,人死之前應該都想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活在這個世界上終究會死亡,那麼活著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呢!在我看來人生相比那些太陽和地球宇宙的繁衍後來來說,我們的生命在裡面算是微不足道的,比灰塵還渺小,人生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其實人生本沒有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自己強行加上去的。
  • 《非自然死亡》告訴你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非自然死亡就是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死亡。碰巧活著的我們不能把死亡當作不吉利的東西 」死亡,不過是和活著對立的一種狀態,本不該被忌諱,雖然我們依舊忘不掉他們,但這種如洪水猛獸般突然襲來的巨大悲傷終究會變成涓涓細流,雖然痛苦不斷,但總會被我們適應。我們終究,還是要平靜地接受死亡啊。
  • 當我們在思考「可見性」時,我們在思考什麼?
    我們縮寫了這篇論文的核心觀點,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網際網路的先驅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一最早被用於軍事通信的「黑科技」,最終會成為普通人日常的交往工具。當我們談論網際網路的福祉時,經常會感慨說:它消滅了空間,讓我們跨域山水,彼此相見。學者們則擁有更加「體面」的說法:網際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見性」。
  • 當寡姐得知自己會在《復聯4》死亡時是什麼反應?
    而事實上,當寡姐得知他所扮演的黑寡婦會在《復聯4》中死亡時,她也百感交集,心中也是落寞。不久前,寡姐接受《帝國雜誌》採訪時,詳細介紹了她與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打電話的過程,那時候她還沒開始拍攝《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
  • 《小鳥的葬禮》:我們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
    換成作風簡單粗暴的家長,或許就不會陪著孩子埋葬小青蟲,而是直接來一句河東獅吼了:「哭什麼哭,不就是死了一隻蟲子嗎!」可以想見,這兩種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怎樣的差距。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不自覺地思考起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從《小鳥的葬禮》中,我得到了幾點啟發。01.再小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即便已經死亡。
  • 爐石傳說:使用群體狂亂後,隨從的死亡應該是同時的
    沒想到的是才打了兩把,就遇到一個特殊情況。大家先看一下術士的新卡蝙蝠之靈,每死亡一個友方隨從,使手牌中1張隨從牌+1+1。再看一下牧師職業卡群體狂亂,5費法術,使每個隨從隨機攻擊其他隨從。在牧師使用這張卡的時候,你的隨從會挨個撞其他隨從。小編本以為這個順序是就是隨從的死亡順序,有先後之分。直到剛才,和對手打的時候,對手使用了群體狂亂。
  • 《底特律》-看到仿生人我們想到什麼
    文/花落ashbringer導語:仿生人題材一直是科幻題材大熱預定,從情感上來說,我們對類人形象的仿生人更容易產生共情,這也是為什麼這類題材受眾如此廣泛的原因之一,但仿生人究竟象徵什麼呢?1、仿生人在我看來,近幾年來的仿生人題材作品,仿生人更多象徵的是未來的人類。
  • 當我們討論天地時,在討論的是什麼?
    當我們在討論天地時,討論的是什麼?是一座座不斷超越高度的城市地標還是歷經歲月後,一片蝶變的區域?這些都是常被人們談及的天地,但天地,並不止於此。當我們在討論天地時,討論的是什麼?所以當我們討論天地時,我們討論的可以是:把握城市與生活的距離 規劃更好人生城市與便利,是生活的必需,但兩者間的合適距離,是保證生活享受靜謐的前提。不打擾生活,卻豐滿生活。從中駿·雍景府出發,驅車5分鐘便可抵達京津冀核心級交通樞紐:天津南站+地鐵3號線。規劃的新型交通雲巴也將設站楓雅道,實現現代都市出行全新體驗。
  • 學生上課時,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學生上課時的表現將直接影響他的學習效率,最終會影響他的學習成績。那麼學生上課時,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呢?學生上課狀態應該專心聽講,不要心猿意馬,左顧右盼,做小動作;應該主動舉手,積極發揚,不要畏葸不前,畏首畏尾;應該將手放在桌面上,不要亂動,不要放在桌子下面,做小動作,也不要玩文具盒中的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