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遜衝鋒鎗:口徑11.43mm,配100/50發彈鼓30/20發彈匣

2020-12-22 騰訊網

湯姆遜,一把發射11.43mm大口徑手槍彈的衝鋒鎗,是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的軍品,儘管是他人研發成功,但湯姆遜卻最早提出了設計理念,因此,此槍仍然被命名為「湯姆遜衝鋒鎗」。

最早投入生產的是湯姆遜M1921式,孫中山在美國時,敏銳地發現了此槍100發彈鼓近距離火力非常兇猛的特點,遂進口了數十把,裝備其在廣州的大本營衛隊。

在陳炯明發動軍事政變時,孫中山的衛隊憑藉數十把湯姆遜M1921式衝鋒鎗的強大火力,成功撕開了叛軍的封鎖線,掩護孫中山夫婦登上停泊在了珠江口岸的海軍永豐號炮艦到達上海脫離險境。

除了那隻100發的彈鼓以外,湯姆遜M1921式還配備有50發的彈鼓,此槍結構非常複雜,以至於美國軍隊拒絕裝備,反倒是黑幫大量購買,用於美國禁酒期間,街頭火併,搶佔地盤,賺取走私酒的紅利。

美國警察發現芝加哥等地的黑幫,在街頭搶地盤時,就使用這把100發彈鼓供彈的湯姆遜衝鋒鎗,於是,就少量採購了一批,裝備警察使用。

二戰開始,英法聯軍吃了德軍MP系列衝鋒鎗的苦頭,苦於自己手頭只有火力稀薄的手動步槍,而沒有火力兇猛的衝鋒鎗,就向美國訂購了大量湯姆遜M1928式衝鋒鎗,以及數億發與之配套的11.43mm大口徑手槍彈,令美國的湯姆遜系列衝鋒鎗在外名聲鵲起。

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參與了對日德意三大軸心國的戰爭,軍隊開始大量訂購湯姆遜M1928A1衝鋒鎗,1942年開始,M1928A1被命名為湯姆遜M-1式衝鋒鎗,不久,其改進型號被命名為湯姆遜M-1A1衝鋒鎗。

美軍配發的湯姆遜M-1/A1捨棄了笨重的100/50發彈鼓供彈,前期採用了1隻20發直彈匣供彈,後期又開發出了30發直彈匣,以方便美軍攜行的同時,提高湯姆遜M-1/A1衝鋒鎗的火力,使之能於德軍裝備32發彈匣供彈的MP-40型9mm衝鋒鎗相抗衡。

由於口徑相同,對於機匣從湯姆遜M1921式開始,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動過,主要改動是降低此槍的射速,由先前的每分鐘800發,降至每分鐘700發、600發等。

湯姆遜從M1921式開始,到M-1928/A1式,以及湯姆遜M-1/A1,後期研發的20/30發直彈匣,與最早開發的100/50發彈鼓,都是可以用來通用的。

相關焦點

  • 05式衝鋒鎗射速高達每分鐘1000發,為何彈匣裡只裝50發子彈?
    連續射擊6~10發子彈的射擊,叫做長點射。例如美國的MAC-10衝鋒鎗,有兩種口徑,11.43mm口徑的MAC10式採用M3式衝鋒鎗的彈匣,容彈量30發;9mm口徑的MAC-10採用德國瓦爾特MP衝鋒鎗的直彈匣,容彈量32發。
  • 79式衝鋒鎗:射速每分鐘1000發,只配了1隻20發彈匣
    採用活塞短行程導氣式自動方式的79式衝鋒鎗,發射51式7.62X25mm手槍彈,儘管後坐力較小,便於持槍射擊,有槍身短、操控靈活、反應快速等特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54式手槍及56式步槍存在的不足。
  • Magpul推出全新D-50彈鼓 專為衝鋒鎗設計 可裝進整整一盒彈藥
    近日,Magpul公司推出全新的PMAGD-50GL9彈鼓。這種彈鼓容量為50發,配備9×19mm彈藥,照片左側就是容納50發彈藥的塑料包裝架。美國市場上銷售的9×19mm彈藥,大多數都是50發一盒,因此這樣的一個彈鼓可以裝進整整一盒彈藥。
  • 95式班用機槍:75式彈鼓使用不便,機槍手更願意用30發彈匣
    軍隊裝備5.8mm95系列槍械,有20餘年歷史了,與蘇俄5.45mm、北約5.56mm形成了全球三大著名的小口徑槍械,三大口徑中,中方居其一,可謂有自己的特色。
  • 集腋成裘:79衝鋒鎗「魔改版」再戰30年?卡利科彈鼓的另類用法
    中國魔改版79式衝鋒鎗,安裝了M-LOK護木,並依託護木安裝了兩腳架,槍口加裝消音器。通過特殊支架串聯安裝了EOTech的全息瞄準鏡和倍率鏡。並更換了側面摺疊伸縮槍託,貼腮板可以調節高度,彈匣倉底部還加裝了喇叭口,提高裝填彈匣的速度。圖片中的79式衝鋒鎗並沒有安裝彈匣,這樣的79難道還想再戰30年?
  • 二戰各國裝備的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哪個?除了百式,哪個都行!
    該槍在外形、結構以及加工工藝上已具備現代衝鋒鎗的一些特點。它大部分零件採用鋼板衝壓、焊接、鉚接而成,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可靠性和勤務性都很好。該槍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沒有配用彈鼓,由35發弧形彈匣供彈。有效射程200米,理論射速650發/分。
  • 戰前的手槍:採用7-8發單排彈匣,戰後開發出15-20雙排供彈彈匣
    二戰以前,設計的手槍,彈匣的容彈量,普遍都不高,一般不會超過10發,大都是7-8發區間內;比如著名的M-1911型11.43mm手槍,彈匣容量只有7發;南部十四式手槍俗稱「王八盒子」8mm手槍,彈匣容量8發;TT33託卡列夫7.62mm手槍,彈匣容量8發等。
  • 中國輕武器-步槍/衝鋒鎗盤點
    好了,進入正題: 50/54式衝鋒鎗 1950年,仿照蘇聯PPSH-41/43"波波沙"式7.62MM衝鋒鎗,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種國產衝鋒鎗。後經毛澤東批准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當年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主要裝備的兩款衝鋒鎗簡介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中曾大量裝備衝鋒鎗使用,早期以德國MP-18衝鋒鎗及其仿製品為主,到抗戰後期逐漸被美國大量援助的湯姆遜衝鋒鎗所代替,今天就向讀者朋友們介紹抗戰期間我國軍隊主要使用的兩款衝鋒鎗武器。
  • 蘇軍手裡的波波沙都用彈鼓,而我軍50式為什麼換成清一色彈匣?
    說起波波沙衝鋒鎗,作二戰後期蘇軍的單兵利器,我們從歷史資料中不難看出,當時蘇軍幾乎都用彈鼓裝彈,很少有用彈匣的。然而我軍引進波波沙後,50式卻是清一色的彈匣。波波沙系列的彈鼓和我軍當年雖然裝備了波波沙系列的所有型號,卻沒有採用其標誌性的71發彈鼓,幾乎全部使用35發彈匣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
  • 二戰中,美軍為何大量裝備M3衝鋒鎗,而淘汰了湯姆遜衝鋒鎗?
    由於製造工藝和材料的原因,湯姆遜衝鋒鎗的空槍重量就有近5公斤,再加上一個100發的彈鼓,全槍十分沉重,不便攜帶。除重量外,彈鼓裡的子彈還會在運動時發出響聲,在戰場上容易暴露位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湯姆遜衝鋒鎗彈鼓複雜的裝填方式。湯姆遜衝鋒鎗如果想要安裝或更換彈鼓,都需要特製的工具。另外彈鼓內置的彈簧,也需要專用的工具將彈簧加強到足夠的張力才能正常使用。所以,該槍結構複雜,成本又高。
  • 左手伏特加,右手波波沙:蘇聯PPS-43衝鋒鎗成型之路及多國仿製型
    但是當時蘇聯軍方高層認為衝鋒鎗的軍用價值非常有限,因此在1940年初決定停止衝鋒鎗的所有開發工作,並且將軍隊中已經裝備的衝鋒鎗立即撤裝。蘇聯軍隊很快因為這個決定而自食惡果——在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蘇聯與芬蘭發生的短暫冬季戰爭期間,芬蘭軍隊使用衝鋒鎗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於是蘇聯軍方高層立即撤銷了停止研製衝鋒鎗這一決定,對於衝鋒鎗的研製、開發工作又再次開展起來。
  • 這把衝鋒鎗一個彈匣五十發,能夠一槍射穿防彈衣
    這把衝鋒鎗一個彈匣五十發,能夠一槍射穿防彈衣有一把衝鋒鎗在衝鋒鎗領域,可謂稱得上是一把絕佳的極品。因為其威力大能夠擊穿防彈衣以及一些其它出眾的設計,讓這款衝鋒鎗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一代衝鋒鎗的典範。這款偉大的衝鋒鎗就是比利時國營公司赫斯塔爾的佳作——FN P90式5.7mm衝鋒鎗。
  • HK UMP9衝鋒鎗
    UMP捨棄了MP5較複雜的滾輪延遲反衝式原理,改用一般反衝方式運作,並同樣使用閉膛待擊,以確保射擊精度,同時亦安裝了減速器,以把射速控制在600發/分鐘,不過在發射高壓彈時,射速會提高到700發/分鐘。型號UMP的最初型號,.45 ACP口徑,配25發彈匣。UMP目前有3種口徑的型號和半自動民用型號。
  • 電影中ZB26輕機槍插56衝的彈匣,它的彈匣到底是直的還是彎的?
    ZB26機槍使用的是20發的梯形直彈匣,ZB26機槍打的是7.92mm毛瑟彈,毛瑟彈的彈殼曲度小,20發彈匣也不需要彎曲。所以說,可以肯定的是,ZB-26輕機槍的彈匣是直的,不過這個在一些老的電影和影視劇中還是用的原版道具,比如在原版《亮劍》中,使用的就是ZB26的直彈匣型號。
  • 二戰蘇聯波波莎衝鋒鎗PK德軍MP40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擇哪個?
    PPSh41發射7.62×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或者7.63mm毛瑟手槍彈,在150~200米的距離上準確度極高,高達900rds/min的射速使得在射程內的目標完全沒有生還逃脫的機會。這點在短兵相接的近戰中顯得尤為重要,配備71發的彈鼓使得PPSh具有極其優良的持續火力,在實際的戰鬥中,PPSh41可以在5秒內把彈鼓中的71發彈發射出去。
  • 細說:C-Mag 100發彈鼓為何難以普及?大彈容量帶來的實際問題
    彈鼓包的一側還有一個彈匣包,可以容納G36標準的30發彈匣,充分利用了空間。由於C-Mag彈鼓是專為MG36機槍設計,因此無法裝到M16步槍上。抱彈口特寫,可以看到用來頂推彈藥的聚合物假彈。假彈尾部為紡錘形,這樣可以避免卡住槍機,造成故障。C-Mag彈鼓為雙排雙進供彈方式,因此裝填彈鼓非常方便。只不過由於容量較大,裝填比較費時費力。
  • 一個彈匣有多「重」
    彈鼓被有的軍迷稱作「彈匣plus」,是自動步槍、輕機槍等連發槍械常用的供彈裝具。彈鼓形如其名,「肚量大、形似鼓」是其顯著特徵。如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裡戈利·斯帕金研製的PPSh-41衝鋒鎗就採用了彈鼓供彈。這種彈鼓容量可達71發,子彈壓滿時彈鼓重量達5.3千克。彈鼓誕生後,很快以其超大的彈容量,保證了射手在無須頻繁更換供彈具的情況下發射出更多彈藥,形成持續火力壓制。
  • 一個彈匣有多「重」 -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作為當下各國普遍採用的彈匣形式,盒狀彈匣被認為是在重量與裝彈量之間精確找到了平衡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盒狀彈匣同樣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其中之一就是必須頻繁更換。在上世紀30年代末開始的蘇芬戰爭中,芬蘭軍隊重創了人數2倍於自身的蘇聯軍隊,除成功運用戰術外,採用彈鼓設計的M1939式衝鋒鎗也使後者使用盒狀彈匣的步槍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