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
其中的意思便是告誡世人,君子若是喜愛財富金錢,應該通過正當的途徑來獲取。而且在看待金錢的態度時,應當做到有分寸,使用金錢時,也應當節儉一些。粗略一看,便能感覺出來這句話確實是人生的至理名言。然而對於現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而言,人們真能夠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嗎?
很明顯,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君子」是很難得的事情,更別說有些人會通過一些諸如盜墓、偷盜等不正當的途徑來獲取金錢利益。除此之外,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也偶爾會發生在一些人身上,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走上了人生巔峰。
然而諷刺的是,有些人因為「有眼無珠」的緣故,錯過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譬如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重慶有個漁民從河中撈出「寶貝」之後,卻因不識貨的緣故,以65元的低價給轉手了。
那麼,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對於一個普通漁民來說,自己撈出來的「寶貝」,不過是一塊鏽跡斑斑的廢鐵。在無法辨認其真正價值的情況下,漁民不得不失望的將其賣給了廢品站。
一、天降「餡餅」
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家住重慶的老陳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漁民。對於老陳來說,他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幾乎都是靠自己打魚而得來的。在生活方面,老陳一家的日子過得還不錯。
在秋日的某一天,老陳如往常一般去河裡打魚。當他將自己的漁網撒在河中,再度撈上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撈出大魚,但似乎有一件比較沉重的物品被自己的漁網給撈了出來。
仔細一看,老陳發現原來漁網中有一件頗為巨大的鐵柱,而且上面鏽跡斑斑的樣子,讓人一看便覺得那是一件無用的廢品。細細觀察之下,老陳發現上面還刻著一些看不懂的字跡,這讓滿心歡喜的老陳一下子失落了起來。
失望至極的老陳也沒再去打魚,反而將這漁網中的這坨廢鐵撈了上來,而後以每斤三毛四的價格賣給了廢品站。九十多公斤的廢鐵總共賣了六十五元左右,多多少少彌補了老陳的一些損失。這讓原本失望至極的老陳,心情稍微好轉了一點。
然而事情的發展總是充滿著奇妙的轉折,倘若老陳打撈出來的就是廢鐵,那麼也就罷了,但他以六十五元價格賣出去的廢鐵卻是實打實的「寶貝」。就這樣,老陳似乎錯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筆「財富」。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奇怪了,既然廢品站將那廢鐵買下了,它又是如何成為「寶貝」的呢?
說起來,也算是機緣巧合。老陳賣廢鐵雖然沒賣出大價錢,但他從河裡撈出鐵柱的消息卻在鄉間傳開了。傳開之後,城裡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便注意到了這個消息。而後,那根鏽跡斑斑的鐵柱廢鐵的身份一個轉變,就成了國寶。
二、廢鐵變國寶
對於八十年代初的鄉村百姓來說,從河裡撈上大物件的消息顯然比較有「傳奇色彩」一點。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老陳撈出大物件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城裡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耳中。
工作人員得知之後,立刻派人去老陳家裡詢問鐵柱子的樣貌和尺寸。經過一番交談之後,工作人員直覺那應該是深藏河底的一件文物。隨後,工作人員帶著文物專家前往廢品站進行查看。
當廢品站的人得知自己收來的鐵柱是件寶貝時,心中也是非常高興。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廢品站的人將鐵柱作價兩百元賣給了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從這一點來看,算是小賺了一筆。
將鐵柱買回去之後,文物專家開始對鐵柱進行了一系列的鑑定工作。從鐵柱上面的字跡來看,那是一種鳥篆文。經過謹慎鑑定之後,專家認定這個鐵柱果然並非是廢鐵,而是西漢時期的文物。從一些文獻資料來進行考證,專家有理由認為它是漢武帝時期制鐵業官營為修建橋梁所造的鐵橋墩。
這件西漢時期大件鐵器的鑑定之後,為專家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橋梁、交通等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意義。後來經過文物專家的鑑定,認為這件「國寶」的價值至少有三個億。
當然,這件文物拋開本身的價值不說,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後來經過研究,鐵柱上的大半文字已經被破譯出來。而它也經過專業的處理之後,進入了四川博物館當中。
不過,對於能夠發掘出如此巨大的鐵柱,仍然有些人會疑惑。那便是秦漢時期的鐵器多是生產工具、兵器裝備以及車馬器具等物件,但從來沒有大型的鐵製工程鑄件。那麼,當時真有特橋墩這樣的物件嗎?
從一些文獻資料記載中來看,秦漢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也確實有一些鐵製工程鑄件的記載。
三、秦漢時期的鐵製鑄件
1989年的時候,在陝西鹹陽的沙河古橋遺址中發現了八塊巨型鐵板。其中最大的一塊鐵板,其尺寸規格為720×110×5釐米,重量約為四噸。從其形制規模來看,這無疑是秦漢時期最大的金屬鑄件了。
其中,在《水經注·渭水三》中明確記載了這樣一段話:「秦始皇造橋,鐵墩重不勝,故刻石作力士孟賁像以祭之,墩乃可移動也。」可見,在秦始皇時期,就造出了人力難以移動的鐵橋墩,要想移動這樣的大件,還需要專門刻石祭祀才行。
另外,在西漢桓寬在《鹽鐵論·水旱》中也作了大型鐵製器件的記載,其內容為:「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也就是說,秦漢時期縣官鼓鑄的多為「大器」,那些大型鐵製鑄件多半都不是給老百姓用的。
倘若將範圍縮小一下,將四川重慶那一代區域劃分開來。那麼古籍中也確有一些古代大型橋梁工程的鐵製鑄件相關記載。比如說,在《蜀中廣記》的第二卷就援引了《益州記》的記載:「市橋、窄橋,今各有一鐵錐……長六七十尺。」
由此可見,我國早在秦漢時期已經可以鑄造大型的鐵製工程鑄件了。至於被漁民老陳打撈出來的鐵橋墩,其重量不過九十多公斤,雖然在現在看來沒什麼出奇之處,但在當時技術比較落後的時代,已經是非常領先的鐵製工程鑄件了。
總的來說,漁民老陳能夠撈出數千年前的鐵橋墩,從側面體現了我國在秦漢時期冶鐵鑄造的技術水平。這件文物發現,為人們研究當時社會鐵器的冶煉和鑄造,有著非凡的意義。
結語:
從漁民老陳打撈出鐵橋墩,六十五元轉手將價值三億的寶貝賣出的事情來看,似乎是他錯過了天上掉下的巨大餡餅。可能有些人會為老陳感到可惜,明明價值不菲的文物,居然因不識貨的緣故只賣了六十五元。倘若識貨一點的話,豈不是發財了?
事實上,結果可能不會如某些人所想的那樣。因為我國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人挖出文物之後必須上交給國家,不然的話,就算是違反犯罪了。從這一點來看,老陳最後將鐵橋墩賣了六十五元,也算不錯了。畢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六十五元也算「巨款」了。
參考資料:《水經注》、《鹽鐵論》、《蜀中廣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