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
從今年1月份開始,社區團購平臺十薈團已經陸續完成了B、C1、C2、C3輪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高達4.457億美元。11月30日,正式宣布取得的1.96億美元C3輪融資,由阿里巴巴與時代資本領投,多家資本機構擔任融資財務顧問共同完成。
十薈團一家成立於2018年的新興企業,距今也只不過兩年半的時間。一家不建設自有APP,單純依靠微信小程序,提供社區果蔬、生鮮及家居用品的企業。在資本的力量下,業務卻已覆蓋全國百餘個城市,不由讓無數創業者感嘆資本力量的強大。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裡,看似冷淡的投資市場,在社區團購領域卻爆發出巨大的活力。數百億的資金鼓舞下,興盛優選、美團優選、每日生鮮、同城生活、考拉買菜、誼品生鮮、多多買菜等超百家社區團購平臺先後下場,打響了社區生鮮領域的「百團大戰」。
資本的角逐是血腥的,而且每一次都將對行業發生質的變革,影響到無數國人的命運。往前拉回十年,重新審視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看到,淘寶、京東打通了線上售貨渠道,讓線下實體店主欲哭無淚;滴滴打車帶動了網約車的興起,計程車公司逐漸走出了大眾的視野;美團外賣迎合了「懶人經濟」,線下餐飲業店主只能一再壓縮盈利空間。
「我們可以不購物,但卻不能不吃飯。」這一次的社區團購爆發在事關13億人「吃」的問題上,它的能量必然超過網際網路行業的任何一次變革,同樣它的阻力也將空前強大,來自於團購業務的各個方面。與以往不同,曾經的多次博弈中,資本血腥的本質已經暴露無疑,大眾對其失去信任才是根本問題。
平臺與團長關係微妙,互相試探對方底線
社區團購的底層邏輯是電商,核心是運營能力,「B2B2C」的關鍵是對供應鏈及團長的把控。所以,現階段各大平臺會對團長設置考核制度,業績不達標就會被勸退,甚至宣稱永不錄用。
這就導致了平臺與團長之間的關係微妙,幹得好的團長夾帶私貨或者被挖角到其他平臺,幹得不好的會和平臺產生衝突。
一般來說,幹得好的團長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辛勤的汗水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最擔心的就是市場被完全開發後,平臺將自己一腳踢開,所以忠誠度有限,當然這種想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往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爭搶市場和現在完成合併後滴滴一家獨大,網約車司機的收入和激情可謂是天差地別。現在滴滴平臺收取乘客三四十塊的裡程計費,到了司機手裡只能剩下二十多塊,而且還有下降趨勢。
而現在社區團購各大平臺為了快速拓展業務,給團長開出的提成都不低,從8%-15%不等,拼多多推出的多多買菜甚至提出了20%的天價提成。我們都知道生鮮本身就是低利潤、高復購的產品,如果說15%還有存在一絲獲利的可能,那20%絕對就是在燒錢鼓勵團長挖取客戶,也就同樣意味著現在市場多麼紅火,將來的刀子閃得多麼耀眼。
這種情況下,老練的團長就會把流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很多團購平臺不能真正掌握小區的消費者。針對這一現象,平臺開始制定團長篩選標準和激勵制度,並提出定期更換團長,雙方爆發出激烈的矛盾。
另一類則本身就是社區生鮮從業者,它們是實體店主、果蔬售貨櫃運營商等,原本就具有自己的客群,他們加入社區團購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就是規避風險,薅平臺羊毛。
十薈團、多多買菜等拼團業務本身和他們經營的業務之間有較多的重合之處,如果完全信任平臺,本身客戶資源流失在所難免,通過加入大平臺,可以佔領制高點,規避掉與平臺競爭的風險。
同時,社區團購平臺的冷鏈運輸和前置倉存儲機制,可以銷售來自與全國各地區的農副產品,有效擴充果蔬售貨櫃運營商、實體店主的銷售品類,一邊銷售自己的產品,一邊做團長銷售平臺上自己沒有的產品,獲取高額提成就是他們的主要做法,現階段雙方之間的摩擦也比較激烈。
團長背書,產品質量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
團購業務瘋狂的背後,是社區團購在客單、復購上擁有更明顯的優勢,但其業務擴展的基礎其實是社區業主對於團長本人的信任。
老李是河南某社區果蔬自動售貨機的運營商,從事社區生鮮服務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業務一直很好,收益也很穩定,為人謙和,有時還會免費贈送一些菜品,給社區的老年群體送溫暖,深得社區居民的信任。
疫情爆發期間,老李主動承擔為社區居民送菜的任務,通過售貨機小程序、微信、電話等方式記錄居民們想要的果蔬,上門配送,辛苦自己,服務大眾獲取了很高的口碑。
某團購平臺看中了老李的業務能力,多次進行邀請,老李也就順勢靠上了平臺,開始了雙向經營。團長主要的工作就把產品賣出去,向微信社群發送拼團連結,就是主要的手段,老李原先的果蔬自動售貨機業務也是具有拼團功能的,一般就是一周發送兩到三次,都是經過自己精心挑選後選取的供應商,產品質量值得信賴。
但平臺的做法則更加暴力,一天十幾條不同種類的拼團產品輪番轟炸。首先,是很容易受到客戶的反感。其次,從通過平臺進行團購,消費者主要看中的就是價格,燒錢也是網際網路業務的主要手段,平臺上9.9的產品比比皆是,章丘大蔥甚至賣出了9.9元/10斤的低價。
低價的同時也引發了產品質量的問題,身為果蔬自動售貨機運營商的老李原本是可以進行品控的,這也是他能夠維護住自己客群的基礎,平臺的低價產品不能說是都有問題,但售後問題遠遠高於老李自主經營的時候,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老李的形象又逐漸從一個半社區服務工作者,變成了一個單純的生意人,社區居民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即便是參與團購業務,也要愛惜羽毛,每個團長本身就是一個品牌,如果有像老李一樣有自己的售貨渠道,完全可以通過果蔬自動售貨機建立自有品牌,利用大的團購平臺貨源、資金優勢為自己鋪路,做社區團購業務要有所取捨,不能因小失大,用自己的信用為平臺買單。
「百團大戰」招數頻出,薅羊毛也要保持理智
現階段受到資本的壓迫,除了主動選擇迎合的果蔬店主、生鮮售貨機運營商之外,還有堅決的抵制派,超市、便利店是他們的主要陣地,因為業務受到的衝擊最為強烈,產品重複度最高,他們的收益直線下滑。
部分的社區團購平臺,針對這一現象,就開始轉變團長開發對象,從超市、便利店主轉向理髮店、手機通訊之流,個人還是幹不過資本,順勢而為也許更有優勢。
正大集團為了擴展社區團購業務,在合肥兩天就收了140餘名團長,並提出了6000元的底薪,給團長開底薪的結構證明社區團購競爭之激烈,但這也表明了這些大型企業、資本對於打通社區生鮮市場的決心。
這次戰役與以往不同,不僅有胡潤排行榜上那些佔據主要位置的網際網路大佬,步步高、正大集團等實體企業也都加入了戰局,成立了自己的社區團購品牌。不管是走每日優鮮、盒馬、叮咚買菜的「農村包圍城市」還是興盛優選、同城生活走的「城市包圍農村」, 「百團大戰」序幕已經拉開,接下來就是資本炮火的相互掃射。
權威機構預測,國內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將在3-5年內超過萬億,資本力量下一眾高速增長的社區團購企業正在蓄勢待發。薅羊毛的同時,社區生鮮從業者們也要保持冷靜,穩定好自己手裡的資源,從長遠來看,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