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華之女施立群:活著已很幸福 紀念犧牲的烈士

2021-01-12 騰訊網

曾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政治部幹事、江蘇太倉區工委書記,抗戰後的二十九軍「葉挺團」政委,南京政治學院顧問的新四軍老兵施光華已經99歲了,依然健在,他的女兒施立群是一位和藹的退休醫生,也是小記者們這次採訪的對象。小記者們見到施奶奶的第一問題就是:「新四軍是不是1個人能有100桿槍?很能打仗?」

施光華(1919- )

浙江溫州平陽縣人,1938年8月加入新四軍,從此開始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涯。施老曾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政治部幹事,先後參加過江蘇太倉敵佔區與敵偽「一日三戰」的戰鬥,渡江戰役,突破江陰防線、攻佔張家港、香山等戰鬥和解放蘇州、上海、福建、廈門等戰役戰鬥。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九軍254團政委,南京政治學院顧問。

蓋「金絲被」 生「革命蟲」

真正的戰鬥生活太艱苦

施奶奶一下就笑了,說:「怎麼可能啊,新四軍抗戰條件非常艱苦,100個人有一挺重機槍就很不錯了。」和小記者說故事,施立群醫生並沒有過多地說自己的父親,她說:「我父親99歲了,還在從事新四軍的抗戰歷史研究,他一直都在寫戰友,說烈士,從來不談自己。他說,我們活著的人,都享受了革命的果實,已經很幸福了!犧牲的烈士們才是最值得紀念的一群人!」

施光華是浙江溫州平陽縣人,平陽是革命老區,上世紀30年代,粟裕曾經率領工農紅軍挺進師在這裡開展遊擊戰爭。施光華1938年8月加入新四軍,從此開始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涯。施老曾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政治部幹事,先後參加過江蘇太倉敵佔區與敵偽「一日三戰」的戰鬥,渡江戰役等戰鬥。

在施立群的記憶裡,父親很少提及自己的戰鬥故事,「他不願意講,年輕的我也不太願意聽,其實從63歲離休之後,父親就一直在做新四軍的研究。」施老在年逾九旬時完成了《江抗!江抗!》一書,共計17篇,4萬字。他喜歡敘述部隊的戰鬥經過和戰友的故事,對自己的經歷,往往一筆帶過,毫無誇飾。

面對小記者提出的「那時候新四軍有迫擊炮嗎?」「在江南吃得好嗎?」「每個人都能有機關槍嗎?」這樣的問題,施立群奶奶都笑得很無奈:「新四軍的戰鬥生活很艱苦,睡的沒腳床,喝的青菜湯,生的革命蟲,長的癩疥瘡。什麼叫『金絲被』,就是稻草,每到宿營地,大家都會向房東借來稻草,全身裹在稻草裡過夜,連陳毅軍長都一樣。晚上凍醒了就點著了稻草取暖,稻草燒完了,只能跑步。開飯時,幾片青菜漂在一大鍋湯裡,湯裡少鹽無油,只能喝幾口湯水。蝨子被稱為「革命蟲」,不長疥瘡和革命蟲,說明還只是個新戰士。

念念不忘陽澄湖裡的紅五星

對於普通人來說,陽澄湖代表著大閘蟹,樣板戲,但是對於施立群的父親施光華來說,陽澄湖是他的革命根。「每次父親坐車經過陽澄湖,都會下車仔細地看看,如果不是看了父親寫的文章,我還不知道父親曾在陽澄湖打了多少仗,目睹了多少烈士的犧牲。」

1940年初春,施老從蘇州吳江遊擊隊調回到江抗政治部任青年幹事,政治部和服務團一起過組織生活,男女同志20來人,在陽澄湖邊的一個小村莊裡宿營,開會後,一個叫麥汝璧的同志說:「如果我犧牲了,只希望在我的墓碑上能刻上一顆五角星!」那時候大家戴的是灰軍帽,沒有帽徽,因為國共合作抗日不能用五角星帽徽,但他們也不願用國民黨「青天白日」的帽徽。其實,大家的心願就是盼望能有一顆真正的紅色五角星。

施立群說:「這位戰友最後還是犧牲了,骨灰也沒有找到,最後只留了一個衣冠冢,父親一直感慨:也不知道是否他們的墓碑上刻上了一顆紅五角星。」

用女烈士的故事教育女兒勇敢

在施立群的記憶裡,父親對她說得最多的一個故事,是一位女烈士。她是施老的同學,叫林心平,受她哥哥、紅軍幹部林怡(楊進)的影響,1936年為紅軍傳遞信息,往返於上海和家鄉閩浙邊,兩次被敵人逮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1942年因叛徒出賣而被日寇捕獲,被嚴刑拷打、遊街示眾,喊一句口號,就有狼狗上來撕咬,依舊堅貞不屈,最後,日寇威逼利誘均無效,把她用土活埋於官林小學操場上。活埋時她依然繼續喊口號,當土沒到頭頂的時候,日寇用鐵鍬敲暈了她,殘忍地殺害,並且用硝鏹水化解了她的屍體。

「父親一直用她的故事來激勵我要勇敢,說,她這樣一個柔弱女子,能夠面對這麼嚴酷的刑罰還堅貞不屈,喊著革命口號從容赴死,擁有多麼大的勇氣,讓我無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要學習她,做一個勇敢的人。」

女承父志 為烈士編排小話劇

施立群女承父志,16歲在野戰醫院當了兵,70多斤的小個頭挑起100多斤的擔子,一晚上走一百多公裡拉練,土地上挖灶、大雪天過河、鑿冰取水……從來也沒叫苦叫累。了解更多父親筆下的戰友烈士,讓施立群更理解父親所做的事。離休之後,她也開始投入到對烈士的追憶和記錄當中,「我覺得,和乾巴巴的文字比,現在的人可能更喜歡文藝性的表演形式,一首歌,一段舞,一個小話劇,更能引起人們的喜愛和共鳴。」施立群對小記者們說,她和老年大學的朋友們排演了一個說烈士故事的小話劇,叫《大海裡有條英雄的魚》,學校有需要,可以去演給孩子們看。

話劇裡的主角叫海有魚,家裡是漁民,小漁船被日寇的汽艇撞翻,家人被掃射致死,靠著一根蘆葦杆潛水活下來的海有魚決定投身革命,報仇雪恨。沒想到他剛開始找隊伍,就被偽軍抓了壯丁,後來在和共產黨的交鋒中被俘,海有魚決定留在共產黨的隊伍裡打鬼子。他打仗是一把好手,雙手可以同時扔五六個手榴彈,打槍百發百中,但是卻在活著的時候,找到隊伍裡的宣傳組長,希望他犧牲了以後,組長能為他像別的烈士一樣,寫一首歌。組長很心酸,這麼年輕,就已經在為自己的後事操心,於是乾脆地答應下來。後來海有魚在戰鬥中用刺刀拼死了6個敵人,壯烈犧牲,組長遵守承諾,為他寫了一首歌,叫《大海裡有條英雄的魚》。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去高郵這個烈士原來所在的部隊裡演出的時候,話劇一共38分鐘,戰士們鼓掌40多次,當地的文化處長說,話劇演出了真情實感,觸及了大家的心靈。」

說完幾個故事,施立群奶奶的眼圈紅了幾次,「烈士們怕的不是犧牲,而是被忘卻,我們研究歷史,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保持歷史的真實性,告訴後人們這段路程不容易,戰爭並不像抗日神劇裡那樣神奇炫目。另一個就是要記住這些犧牲的英雄們,犧牲的時候沒有講價錢,完全憑藉理性和信仰,很多人都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是共和國的基石,正是他們的犧牲鑄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記者手記

講述最真實的英雄故事

施立群在接受採訪前,就把話劇的小視頻發給了記者,還對一起參與採訪的指導老師、雨花臺實驗小學的周老師說,「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去學校為孩子們演這個話劇,告訴他們真正的英雄故事。」

施立群給大小記者們帶來了新四軍後人寫的《追憶先輩的足跡》,父親寫的《平陽走出的新四軍》《詩詞十篇》《散文隨筆》做禮物。她說:「父親99歲了,還是筆耕不綴,新四軍大多來自江南,文化程度比較高,有的一個團都沒有文盲,他們都說,自己有兩桿槍,一個是戰鬥槍,一個就是自己的筆,來記錄戰爭,記下英雄。」說起自己的野戰兵生涯,記者問道:不苦嗎?沒有打電話請求父親去好一點的地方?施立群搖搖頭:「再苦再累,從來就沒想過要當逃兵。我們家兄弟姐妹5個,一個當官的都沒有,也從來沒享受過什麼特殊待遇,我父親心中,從來沒想過為自己謀什麼私利。」在她的講述中,都是說的犧牲的烈士,從來沒說過自己父親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貢獻,也許,這就是施家的家風吧!

小記者感言

我們應該珍惜今天所有的一切

今天參加晨報小記者的活動,我們有幸採訪了施立群奶奶,她是新四軍老戰士施光華的女兒,從施奶奶講述的新四軍故事中我知道當時新四軍抗日的環境是多麼的艱苦,沒有吃沒有穿沒有好的武器,晚上睡覺就蓋著稻草,還有好多英雄為了我們現在好的生活都犧牲了都沒有留下姓名,聽到這我的眼睛都溼潤了,我覺得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本領,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那些為我們而犧牲的人不應該被遺忘,應該被我們永遠記住。這一切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今天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今天和平的生活是許許多多的人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所有的一切。

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二(8)班 駱昱銘

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棟梁之才

那些為我們而犧牲的人不應該被遺忘,應該被我們永遠記住。今天的採訪,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今天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今天和平的生活是許許多多的人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今天所有的一切。為了和平的生活,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棟梁之才。不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培養之恩。

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二(8)班 周博文

做一個對得起先烈的人

聽了施奶奶講的故事,我非常敬佩故事裡的英雄。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與他們比起來,我們可以安安心心地坐在教室裡學習知識,放假了還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旅遊。而這一切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知識建設祖國,長大了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得起先烈的人!

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二(8)班 陳羿宏

讓理想信念薪火相傳

今天我們採訪了施奶奶,了解到她的父母「一對老夫妻、兩個新四軍」的紅色革命浪漫的故事。還聽到了新四軍很多動人的革命故事,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僕後繼,才換回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國夢是充滿輝煌、苦難與勝利的民族集體記憶,承載著中華兒女的崇高精神追求,引領中華民族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無憂無慮、幸福生活的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份和平與美好,讓理想信念、紅色傳統的基因薪火相傳,發揚中國精神,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 二(3)班 張書暢

相關焦點

  • 「燎原火·烈士魂」——紀念顧正紅烈士犧牲95周年主題展觀展預約...
    「燎原火·烈士魂」——紀念顧正紅烈士犧牲95周年主題展觀展預約公告 2020-10-09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八寶山革命公墓新建烈士紀念園
    焦點1烈士骨灰已遷出274份據八寶山革命公墓新聞發言人代雷介紹,烈士骨灰遷葬工作從6月1日開始,截至昨日已完成274份烈士骨灰的遷葬工作,移至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內新建的烈士紀念園。八寶山革命公墓按照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市社會福利事務管理中心要求,於2016年開始著手修建集烈士公祭廣場、烈士安葬區於一體的烈士紀念園,截至目前,烈士紀念園已具備了骨灰安葬條件。烈士紀念園修建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內,總佔地11200平方米,設有兩個分區,分別為東側臥碑墓區和西側槍碑墓區,預留墓穴1000餘個。
  • 阿爾及利亞,百萬烈士之國
    或許,在史學家們眼中,100萬的數字並不精確,但卻足以形容阿爾及利亞人民勇敢、鬥爭、熱愛自由的美德,形容這個烈士之國為世界人民的反帝反殖民鬥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他不滿16歲即加入革命黨派,是阿爾及利亞1954年11月1日解放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民族解放陣線創始人之一,也是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第一名大區級軍官,犧牲時年僅28歲。為了紀念迪都什·穆拉德,阿爾及利亞政府將市中心最繁華的街道更名為迪都什·穆拉德,街道入口——聖心教堂附近的公園被更名為「自由公園」,用以歌頌迪都什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 陸錦洲|他犧牲在黎明到來時——記浜鎮烈士嚴錫福
    我並未見過嚴錫福烈士,他犧牲時我還沒出生,也不知道故鄉大同,還有這樣一個名叫嚴錫福的烈士,是我那段經人介紹的婚姻,讓我走近了烈士,知道了許多有關烈士生前的故事,嚴錫福烈士是我妻子的舅舅,每年的祭日,家裡都要請客燒紙紀念。
  • 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致敬!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90年代的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是講紀念碑的。文中關於漢白玉浮雕壁畫讓人印象深刻。「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 二戰犧牲的中俄混血少女嘎麗婭被追認為烈士
    新華網哈爾濱8月14日電(記者王子辰)一位69年前在二戰中犧牲的中俄混血少女嘎麗婭近日被追認為烈士。記者從黑龍江省綏芬河市了解到,黑龍江省民政廳近日作出《關於授予嘎麗婭同志烈士稱號的批覆》,追認嘎麗婭為烈士。    綏芬河市有關部門介紹,嘎麗婭是一個會說俄語、漢語、日語的中俄混血少女,1928年生於綏芬河。
  • 董存瑞烈士犧牲地發聲譴責「暴走漫畫」:保留進一步追責的權利
    針對「暴走漫畫」對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不敬言論和褻瀆之舉,23日,河北承德市隆化縣委宣傳部發表嚴正聲明。聲明指出,《英烈保護法》剛一頒布實施,自媒體「暴走漫畫」就鋌而走險,戲謔侮辱董存瑞等烈士。這是對英烈的褻瀆!是對法律的漠視!更是對45萬隆化人的感情傷害!今年5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全社會都應當崇尚、學習、捍衛英雄烈士。」
  • 陳子濤烈士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在雨花臺舉行
    他以筆為槍,在黑夜中呼喚光明,卻在自己28歲生日的前一天,犧牲在南京雨花臺。11月25日上午,「陳子濤烈士誕辰 100 周年紀念活動」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來自廣西玉林的陳子濤烈士家屬,以及陳子濤烈士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籌委會代表,在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前舉行憑弔儀式、祭掃知名烈士墓,並與雨花臺烈士陵園互贈文物藏品。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鴻翔部隊」抗日烈士紀念碑在衡陽落成
    同時,75年前在衡陽縣臺源寺突襲戰中犧牲的4位中國傘兵烈士也遷葬於紀念碑旁。綜合軍事類期刊《軍事史林》記載,1944年1月,杜聿明在昆明組建了第五集團軍第一傘兵團,代號為「鴻翔部隊」。1945年4月,第五集團軍第一傘兵團擴充改編為執行空降作戰任務的陸軍突擊總隊。
  • 烈士犧牲後,有人遺體蓋國旗,有人蓋黨旗,到底有什麼區別?
    很多軍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祖國和人民帶來了生的希望。所以對於軍人,我們必須要抱著感恩的心對他們說一句,你們要好好保護自己。現如今的和平年代,雖然已經很少發生戰爭,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身邊沒有威脅,在一些天災人禍到來時,軍人還是會挺身而出,有時還會失去生命。當軍人犧牲後就成為了烈士,但有一件事情,很多人並不明白,烈士犧牲之後,有的人遺體蓋上了國旗,有的人蓋上了黨旗,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 【緬懷英雄】 "3.30" 木裡縣森林火災撲救犧牲勇士一周年紀念活動...
    ,火場得到全面控制4月4日應急管理部批准在火災中英勇犧牲的30名同志為烈士,27名救火消防英雄追記一等功,在西昌市舉行烈士追悼會,同日木裡林業局第三營造管護處副主任王慧蓉遺體被找到4月5日木裡火災中英勇犧牲的烈士查衛光魂歸家鄉雲南大理南澗縣4月6日
  • 王樹民:一個外鄉人對「西大雲疃慘案」的紀念
    故決定也勇敢一把,算是為這個永久的紀念添上一筆吧!烈士的鮮血澆灌了這片熱土,樹起了一面昭示後人的大旗西大雲疃村,位於太行山北麓的張家口蔚縣境內,是一個僅有一千多口人的不大不小的山村,既不是富庶之地,也沒有出過顯赫名人,實屬名不見經傳。
  • 這是一位烈士遺孀向祖國許下的諾言
    今年我為一位「一級戰鬥英雄」修建了紀念館,讓更多的人可以緬懷紀念他。我還為11位烈士找到了家人,向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建議維護2處烈士陵園,均已得到落實。我很開心,也很滿足。努力了,人生才有意義,每天都會迎接新的朝陽。妻子 慶華2020年11月29日
  • 上海市領導與各界群眾緬懷犧牲烈士、悼念逝世同胞
    今天,全國舉行哀悼活動,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今晨,全市下半旗誌哀。上午10時,防空警報鳴響,市領導李強、龔正、蔣卓慶、董雲虎、廖國勳等肅立默哀3分鐘,與各界群眾一起緬懷犧牲烈士、悼念逝世同胞。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機關以及有關部委辦局、駐滬部隊、企事業單位、基層社區等組織悼念活動,表達對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 河南烈士生命定格在18歲,血肉之軀撼巨石,葬於北京八寶山公墓
    在河南省有一位烈士,他英勇犧牲時,還未滿十八歲,卻已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漢子,能以血肉鑄成的身軀,在火車來之前,將巨石推下,以保衛中國。名叫孟凡章。孟凡章,既是戰士,也是醫生,河南省沈丘縣紙店人,生於1951年2月,成長於新中國。在他出生的年代,有許多英雄。所以孟凡章從小就聽著英雄的故事長大。其偶像不是明星球星,而是流血獻身革命事業的先烈、雷鋒。
  • 一別多年,歸來已是忠魂——6位歸國志願軍烈士的家國故事
    然而,對他們的家人而言,這樣的一紙證明,並不代表著與烈士的真正分別。在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店留村的周波家裡,存著一張已被歲月洇漬得發黃的證明書,上方是兩面軍旗,四周的邊框為深褐色,左右兩側是齒輪和麥穗圖案,上下兩邊印有坦克、飛機。這是烈士周少武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
  • 犧牲醫護,當以烈士待之!受傷醫護,當照軍功撫恤!附議者轉!
    為紀念這些陣亡的英雄,健康大河南作文如下:除夕之夜,集結的號角聲響震天白衣天使,拋卻恐懼,按下手印迎難而上 變身白衣戰士她們告別親人、告別假期!而這家,卻是她們想回難回的地方歲月靜好,是因為白衣天使在和死神搶人與時間賽跑、不眠不休、連續戰鬥但,醫生護士也是血肉之軀她們不是百毒不侵 更不是金剛之身惡魔在夜空中獰笑 隨時入侵她們的肺膛因為,這裡是子彈飛梭的戰場只要在戰場,總有傷亡1716
  •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今天是烈士紀念日,向英雄致敬!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今天是烈士紀念日,向英雄致敬!9月30日是我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西夏區在寧夏解放碑紀念廣場隆重舉行烈士公祭活動,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繼承弘揚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勵全區上下堅守初心、擔當使命,不斷開闢西夏高質量建設新局面,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 大家期待已久的結果,終於來了,李文亮等14人被評為烈士
    大家期待已久的結果,終於來了。記者從湖北省退役軍人人事務廳獲悉,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定,王兵、馮效林、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張抗美、肖俊、吳湧、柳帆、夏思思、黃文軍、梅仲明、彭銀華、廖建軍等14名犧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人員為首批烈士。
  •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 銘記「最可愛的人」
    2020年10月20日,姚靜終於找到了她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戰友李霽的妹妹李霖。相見的瞬間,兩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相握。  姚靜穿著綠色的舊軍裝,胸前戴滿了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微微低著頭,凝視著手裡的照片。照片中的李霽一頭短髮,繫著一條白色的圍巾,微微笑著,年輕而美好。  李霽永遠是風華正茂的模樣,而她的戰友、她的妹妹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歲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