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志願軍嘹亮的軍號聲,是對美軍的一種「死亡的召喚」!

2020-12-24 王老師教育說

馬修·邦克·李奇微,韓戰時期,原本為美國陸軍副參謀長,1950年12月,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陣亡,李奇微接替沃克,擔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1951年4月,接替被解職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

李奇微作為韓戰的親身參與者和指揮者的身份,寫下了一本《韓戰回憶錄》,對這場讓美國人心有餘悸的戰爭,給予了非常細緻的描敘,也不斷的甚至充滿激情的更滿懷牢騷的抒發自己在這場戰爭中的深刻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民的敵人,我們想要他給出對這場戰爭公正的評價,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們依舊能從他的敘述中看到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向前無所畏懼的精神。

在李奇微的回憶錄中,雖然存在著一些對中國人的偏見,但事實上,他仍然無法完全避開事實的真相,在他的一些吞吞吐吐、含糊其辭,甚至是惱火的敘述中,依然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描述,比如他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對美軍俘虜態度的描述中,就非常感慨地寫到:

中國人釋放俘虜的做法與北朝鮮人對待俘虜的做法截然不同(北朝鮮人往往在俘虜腦袋後面補上一顆子彈)。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後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裡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我們後來體會到,中國人是堅強而兇狠的鬥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但是,我們發現,較之朝鮮人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採取友善的態度。這樣做,很可能是想讓俘虜深深感到,生活在共產主義制度下要比資本主義制度下好得多(其實這句話有些無恥,一向標榜自由民主的李奇微,對於這種人道主義的做法,竟然無法理解。)。我們在奪回漢城時發覺,中國人並未恣意毀壞我們運到漢城準備用以修復這座遭到轟炸的城市的建築材料。

然而,回憶錄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李奇微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衝鋒時吹起的軍號聲所表達的感受,他多次在回憶錄中提到軍號、軍號、軍號,每一次吹起的嘹亮軍號聲不僅讓美軍心驚膽寒,也讓李奇微無奈到憤怒的感覺。

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中,幾乎是充滿了憤怒到憎恨的語言描繪著軍號的聲音,「中國軍號的嘯鳴,這種銅號看上去就像足球賽巡邊員用來表示犯規的喇叭,其粗野的音調夾雜著發狂的吹哨聲「,「除夕這天伴隨著刺耳的中國軍號聲、用不堪入耳的蹩腳英語尖聲威脅著發起了進攻」,「戰線上又四處響起狂亂的軍號聲和粗野的吼叫聲」;

這種情景在李奇微的眼中是一種無奈,只能以一種詛罵的語氣表達他的憤怒,不過,在我的眼中卻看到了一種興奮,我簡直就像看到潮水般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嘹亮的軍號聲英勇衝鋒的畫面,而敵人在我們一往無前的衝鋒中退卻,潰逃,舉起雙手顫抖著投降。

實際上,事實也就是這樣,李奇微在回憶錄中大罵南朝鮮軍隊,只要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號聲響起,立即表現出驚慌失措的舉動,並迅速潰敗、逃跑,根本沒有一丁點抵抗的心思在裡面,但對於美軍,李奇微的也無法將美軍在軍號聲音響起時表現,描繪得更加勇敢。

敵人在夜暗中已悄然無聲地出現在我方陣地上,還常常發現,四、五個穿著膠底鞋的中國人已不聲不響地潛入他們與前哨警戒線之間的地帶。這時,信號彈就會從敵人戰線那邊升起,瘋狂的軍號聲就會把我方哨兵嚇進碉堡,幾乎來不及發出口令,戰鬥就打響了。

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共部隊又一次兇猛地全力撲向第8集團軍。他們首先從右翼攻擊南朝鮮第3軍,幾乎將沃克的右翼部隊消滅乾淨,只幾小時的功夫,他們就肅清了殘存的南朝鮮部隊。爾後,中國部隊就沒完沒了地吹著軍號,開始攻擊美第2師。在後來的戰鬥中,美第2師這支英勇的部隊一共損失四千多人以及大量火炮、信號器材和工兵器材。唯有保羅·弗裡曼上校的第23團戰鬥隊經師長同意向西海岸方向撤退才完整地逃脫。

李奇微在描繪自己包括美軍士兵對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斷吹起的軍號聲的感受時,表現出更多的無可奈何,他傷感地說,「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精神戰,這種精神戰我們後來既熟悉,又頭疼」。

而這種感覺也不是李奇微所獨有的,一些參加過韓戰的美軍士兵也恐懼的回憶:「聽到中國軍隊的軍號,我們各個膽戰心驚」,因為,每當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號聲尖嘯著響起的時候,美軍士兵就會遭到猛烈的打擊:「迫擊炮準確地擊中碉堡和塹壕,步槍子彈和手榴彈暴雨般傾瀉而下……志願軍隨後會排山倒海般地衝過來,任憑美軍火力再猛,衝鋒的浪潮仍然一浪高過一浪,直到淹沒敵人為止。

他們對軍號的聲音表現出一種絕望:「聽到這號聲,我分明感覺到這是給予我們中國式的葬禮」,「那是一種可怕的聲音,是一種死亡的召喚。」

李奇微在回憶錄中說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衝鋒:

以大量步兵實施夜間進攻,不顧傷亡,一邊幾乎是在距炮兵彈幕近在咫尺的地方跟進,一邊猛投手榴彈;其中一個幹部狠吹了一聲軍號,他們隨即從四面八方以輕武器和手榴彈向指揮所發起攻擊。這樣,北岸的中國人便湧到了河的南岸。在西南方向,沿著河岸,敵人的其他部隊正在同第3營的L連激戰,最先過橋的中國人立即插進司令部所在地,他們射擊,拼刺,摔手榴彈,並向停放著的車輛扔炸藥包以將其燒毀。我方許多人被軍號的吵嚷聲(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精神戰,這種精神戰我們後來既熟悉,又頭疼)或敵人幾乎近在耳邊的射擊聲所驚醒。他們在等待撤退信號時睡著了,所以爬出各自的散兵坑就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戰鬥,有時要一對一地將敵人摔倒在地,有時得用手槍的抵近射擊來回擊對方。部隊在該地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拼殺……

一把軍號,七個人,抓獲英軍來福槍團

這就是一個美國人,那場戰爭的對抗者李奇微眼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而真正令以美軍為首「聯合國軍」害怕的,並不是軍號本身,而是中國軍人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

向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決戰朝鮮》這本書是一部全景式再現韓戰歷史風雲的經典作品,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多維度的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同時,書中通過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韓戰臺前幕後的諸多歷史真相,被廣大軍迷譽為韓戰題材國內品質扛鼎的作品。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購買此書閱讀,了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相關焦點

  • 軍號,志願軍逼不得已的指揮利器,美軍卻認為我們在打心理戰
    如果說志願軍的軍號會讓入朝美軍感到恐懼,很多人難以置信! 但從和俘虜的審訊和「聯合國軍」對韓戰的回憶錄中,可以發現很多他們對志願軍軍號的描述,這種描述中帶著恐懼,當然還有煩躁。
  • 韓戰中,志願軍和美軍的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1950年4月,金日成沒有等待史達林的「允許」,決心自行開始統一朝鮮半島的行動。6月25日,近10萬朝鮮人民軍從兩處越過三八線,韓戰爆發。 戰爭初期,中美都準備不足 起初,朝鮮人民軍勢不可擋,幾個回合就將美、韓軍隊壓迫到洛東江以東、釜山附近一個狹小的防禦圈裡。美軍背後就是大海了,無路可退,但率領第8集團軍的沃克將軍決意死守釜山。 杜魯門沒能在國會取得支持,仍決定出兵,並糾集多國部隊以聯合國軍名義參戰。
  • 韓戰,美軍出動大量王牌部隊,為何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韓戰,美軍出動大量王牌部隊,為何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韓戰,美軍出動大量王牌部隊,為何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韓戰,美軍出動大量王牌部隊,為何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 韓戰,志願軍、美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我軍戰士用的是啥?
    韓戰在一開始只是一場內戰,和我國唯一的關係就是戰場離我國邊境有點近,但無論怎麼想,朝鮮和韓國對打都不可能影響到我國。但在美國開始介入戰場後,情況卻發生了一些變化,美軍在登陸朝鮮半島以後我國的東北地區就經常受到美軍的騷擾,雖然美軍一直說是失誤,但是我國也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威脅。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上個世紀的韓戰中,我國為了支援朝鮮成立了志願軍,當時的中華青年和將士們都熱血沸騰,想要投身於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中。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
  • 在韓戰中,美軍打得如此憋屈,為何沒有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在戰爭中真正使用過原子彈的國家,原子彈的威力美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清楚。在二戰時,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放棄了最後的抵抗,最終選擇投降。而美國在韓戰時,美軍打得如此憋屈,為何卻沒有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呢?
  • 志願軍化妝成韓軍,美軍排長在陣地上裝死,雲山戰役,美軍的混亂
    就在5天之前,麥克阿瑟還與杜魯門總統在威克島會面,杜魯門只想在朝鮮打一場有限的戰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麥克阿瑟的分歧越來越大,而那些正想著在東京「勝利大閱兵」時走在最前頭的美國士兵,卻不曾想到因為這位總司令的狂妄,他們即將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 韓戰長津湖戰役,面對敵強我弱,志願軍戰士如何戰勝敵人?
    而這種煩躁,隨著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勢如破竹,一路向北越來越強烈,於是他命令部隊暫時停下前進的腳步,就地紮營。讓工兵修建了一個簡易機場。事後證明,他的做法非常正確。史密斯的煩躁,其實是一種不祥的預感,這種預感是在長期的戰火薰陶當中培養出來的,而且屢試不爽。史密斯率領部隊,都已經快殺到鴨綠江邊了,只差一步就可以佔領朝鮮全境。他為什麼還會有如此奇怪的感覺呢?一個多月前。
  • 從《金剛川》看志願軍的鐵骨,和韓戰中最後的戰役
    雖然管虎的拙劣表現讓整部片子失色不少,但這都不能掩蓋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以及志願軍戰士們不顧生死所帶給我們的震撼。特別是最後,當志願軍架起「人橋」,讓部隊踩著肩膀通過河面的時候,真的有一股熱泉在眼眶裡打轉,心裡還有一種說不出的酸。 關於電影本身就不多說了,今天主要來聊聊韓戰中這場最後的戰役——金城反擊戰。
  • 韓戰志願軍打的如此艱苦,朝鮮軍隊哪裡去了?戰鬥力如何?
    關於韓戰,我們的關注點絕大部分都是中國志願軍身上,那麼朝鮮人民軍在那3年裡幹嗎了呢?戰鬥力又是怎樣呢,今天就來聊一聊朝鮮人民軍的事。 首先要知道,發起朝鮮半島戰爭的是北朝鮮,金日成想要統一朝鮮半島,1950年初就來曾到北京和毛主席商討統一朝鮮半島的事。
  • 美軍第一軍夢斷鐵原,志願軍63軍是如何在朝鮮打出中國人的風採的
    1950年,因為美蘇全球對峙、意識形態不一樣導致朝鮮半島發生內戰,意外地把當時的中國拖入戰火之中,前後三年時間,中國投入無數人力物力,最終和美國進行了一場超規格的戰爭。鐵原阻擊戰就是韓戰的一個小型戰役,這一次戰役志願軍成功的挫敗美軍的瘋狂攻勢。鐵原是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戰略據點,在韓戰期間,是給前線志願軍運輸補給的一條生命要道,美軍為了快速地斬斷志願軍的生命線,於是策劃了鐵原攻堅戰。
  • 韓戰中美軍的「六個沒想到」_騰訊新聞
    面對強勢的美軍,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中國政府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志願軍以非凡的勇氣和戰略戰術打贏了戰場戰爭。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先後發起5次戰役,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此後又發起了多次進攻戰役,沉重打擊侵略者,迫使聯合國軍不得不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 鏡頭裡請看:韓戰中的美軍
    ——「聯合國軍」十六國部隊首次集中曝光(一) 陳 輝 編者按:今年6月25日,韓戰爆發70周年;今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
  • 韓戰:美軍王牌部隊結果一覽
    【話說軍世】在朝鮮戰場上,美軍糾集了多個國家組成了所謂的,「聯合國軍」,打了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今天,我們一起看一下,各國究竟派了哪些王牌部隊,「戰績」如何。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動用了處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但是被從鴨綠江邊打退以後,卻再也沒有能力反推,最後止步於停火線,戰爭期間,美軍先後投入過11個旅級以上正規獨立作戰單位,其中有著不少的王牌部隊,我們具體看一下。
  • 把朝鮮當新武器試驗場,美軍一巨炮威力極大,但被志願軍完全摧毀
    在朝鮮戰場上,由高度現代化武器裝備武裝起來的美國軍隊,碰上了各種武器都處於明顯劣勢但戰鬥力極強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樣強勁的對手。為了擺脫困境,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美軍是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誓要與志願軍決一雌雄。
  • 朝鮮空戰中蘇軍爆錘美軍,擊落1106架美機,為何卻冒充志願軍
    當年的韓戰,其實是中國不得不打的一場戰,這場戰爭中,大家只知道中國憑著微薄的國力和志願軍們昂揚的鬥志戰勝了美國,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實在這場戰爭中,俄國軍隊也加入了戰爭中。朝鮮戰場上,蘇軍爆錘美軍,擊落1106架美軍戰鬥機,把美軍打得落花流水,明明實力這麼強,為何要冒充志願軍呢?一、韓戰中方志願軍實力有限1950年6月開啟的韓戰,使多少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倒在了他國異土上。
  • 韓戰中傷亡最嚴重的是哪國軍隊?屢遭志願軍重擊,損兵近百萬
    上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最主要的軍事對抗來自中國的志願軍和美軍,但畢竟這場戰爭是在朝鮮半島上發生的,朝鮮和韓國本土的軍隊傷亡也非常重。這還是韓國自行統計公布的「保守數字」,由於其屢屢充當美軍炮灰,實際損失很可能高於百萬人。但按理來說韓軍當年有美國的武器裝備支持,實力不該這麼弱,為何會如此呢?把50年代「美械武裝」的韓軍當成強大的部隊,是一種想當然。首先要結合1950年朝鮮半島開戰前的力量情況來分析。韓國人口比朝鮮多,徵兵基數更高,但是基礎戰力有很大差距。
  • 志願軍唯一一次全殲團建制美軍,料得年年腸斷處,冰血夜,長津湖
    11月27日下午4點30分是志願軍向長津湖美軍發起總攻的時間,很多戰後倖存的美軍心有餘悸的回憶起那個恐怖的夜晚:刺耳的軍號聲突然響起,霎時間滿天的信號彈升空伴隨著四面八方傳來的「沙沙」聲,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志願軍戰士單薄的膠鞋踩在雪地裡的聲音。
  • 韓戰,美軍的噩夢「喀秋莎」:齊射一輪,陣地基本沒活物!
    ——餘秋雨 韓戰的最後,也就是最後的金城戰役,美國為首的聯合軍隊,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作戰下,已經決定籤署停戰協議。但是韓國的李承晚卻一意孤行,自不量力。他竟然放棄和聯合軍合作,自己想跟我軍對抗到底。這簡直是痴人說夢,連美國這樣強大的對手都敗在我們中國志願軍的手下,小小的韓國又何德何能呢?
  • 韓戰,一個死在戰俘營的美軍士兵遺骸的故事
    這是來自1950年初秋的和平景象,那個時候韓戰已經爆發,但抗美援朝還沒開始。參加長津湖戰役的九兵團官兵根本想不到他們會遠赴朝鮮作戰,很多人因此留在了朝鮮。他們的家人更想不到。美、韓等參戰國的官兵和他們的親人們,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