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瑋棟在倫敦的中藥房助力抗疫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吳瑋棟 上海中醫藥大學藥學(中英合作)本科生,現在倫敦城市大學完成最後一年的學習。
2020年春天的倫敦,大本鐘沉悶的鐘聲划過黯淡的倫敦眼,在泰晤士河畔空無人煙的廣場上留下西敏寺的倒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這座不夜的城市已經肆虐了一個多月。英國的日增確證人數一度高達四位數,日增遇難患者多大700人以上,死亡率超過10%,再加上王子、首相相繼確診的新聞,和許多中國留學生一樣,我也在逼仄的公寓中「享受」孤獨狂歡。
7個月前我們懷著好奇和勇氣來到這座城市學習生活,而現在,我們中的許多人全副武裝踏上回國路途,飛燕還巢。「吳瑋棟,你準備回國嗎?」這是上個月我被問過最多的問題,頻率幾乎僅次於Sorry和Thank you。那時身邊的同學也開始將目光從「今天吃什麼」轉移向各種途徑購買機票回國,母親每周一次的例行問話也自然而然地把回國與否加入了議題。當時的我正在為畢業課題的實驗絞盡腦汁,想著恆溫箱裡正在培養的Caco-2細胞,「再看看情況吧」,我是這樣回答的。
留下,是在空蕩蕩的夜間公交上做下的決定。
學習之外的業餘時間,我也在倫敦中國城的同仁堂工作。病毒來襲,熙熙攘攘的中國城變得異樣寧靜,但是群體免疫這個陌生的詞彙震驚世界的第二天,坐落在沙夫茨伯裡大街的同仁堂卻迎來了異常的熱鬧。
開門營業起,店內的電話幾乎沒有停息,來店尋醫問藥的人成倍增長,剛開通沒多久的同仁堂微信一打開便是溢出屏幕的三位數紅點。雙黃連口服液、連花清瘟膠囊、清肺排毒湯、武漢一號方二號方、北京一號方……越來越多的中藥方劑開始出現在我們用來記錄外單的本子上,數量從叄付五付開始也變為20付50付甚至於260付;倉庫裡的藥品以極快的速度一大包一大包地向外開,畫正字記錄存貨消耗的本子上,正字早已經密密麻麻……
我接聽的來電裡,有一位母親帶著哭腔說,她的孩子在英國念初中,已有室友發高燒、乾咳和呼吸不暢的症狀,自己的孩子也開始輕微咳嗽。電話那頭強烈的緊張、焦急、擔憂和忐忑,我也能感受,和店長商量後,我們決定緊急為這位母親準備十付清肺排毒湯和十付預防方。花了100多英鎊(約合人民幣900元左右),這位母親搭乘了1個半小時的計程車來店取藥,禮貌道謝便匆匆離開了。我想,這些中藥如同希望,幫助她去孩子身邊一同度過至暗時刻。
我不知道是那個母親或其他人轉身時毅然決然的瞬間,是店裡大家瘋狂忙碌幫助更多海外華人有藥可醫的熱忱,是想起學校老師和前輩奔赴武漢一線的奉獻,是作為黨員時刻銘記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信念,還是記起自己作為醫藥衛生學者在入學時曾大聲立下的誓言……那天下班後,當我獨自一人坐在空蕩蕩的夜間公交上,看著窗外暫停下來的倫敦城和偶爾出現的緊張又急促的腳步,我決定不回國了。
一個月抓了千餘付中藥
接下來的日子裡,與中醫藥同行,我和Covid-19槓上了。
很快,疫情也爆發式地增長,我居住的街區最近的地鐵站封站,但我還是換乘公交、步行兩站路去同仁堂工作。漸漸地,我對各個常用方劑越發熟悉,只要剛報出幾味藥,我便知道是哪一付方子了,抓取和包裝的速度也越發迅速。比較複雜又最多人訂購的清肺排毒湯,20多味草藥並份先後下,起先我只能10付一抓,如今已經可以一次最多出產60付了。
有中國朋友或者中國同事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加入了搶購的隊列,來自華為、工商銀行等在英中資企業也紛紛前來購置。排毒湯以及各類預防方這一個月中我抓取了千餘付,我越發地確信自己留下的決定是正確的,能夠將自己的所學用以實踐,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於健康之所系,將性命相託。
每份心意都是一份希望
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有越來越多顧客回電藥房表達感謝,中藥的療效得到了包括很多歐美友人的認可,連花清瘟膠囊幾乎成為留學生的「必備單品」……看到這一切,作為中醫藥學子我很興奮也很高興。
其實,藥學生很少有機會在前線直接幫助患者,這也一直是我的一個小小遺憾,但現在我以這樣的方式,在接近一線的地方幫助海外華人華僑共度疫情難關,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英國的夏令時已經來到,白晝一天比一天更長,最近我下班時搭乘的公交,被耀眼溫暖的夕陽鋪滿。大使館派發的健康包、北京同仁堂總店發來的扶正避瘟湯、無數華人華商的捐款捐物,還有學校老師們、親戚朋友們晝夜不停的關心,都讓我感到,我們不是孤獨的,我們有國家,有同胞,有老師,有家人不斷地給予支持、鼓勵與幫助,每一份心意都組成一份希望,這些希望組成了戰勝疫情的白晝之光。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