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2020-12-24 小夢說三農

尼採曾寫過這樣一個句子:

更高的哲人獨處著,不是他們享受孤獨,而是在他們身邊找不到同類。

那尼採口中所指的更高的哲人又是誰呢?該不該叫叔本華由於叔本華是尼採的精神導師,他對尼採的哲學思想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和幫助。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享受孤獨的哲人。

誰是叔本華呢?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本來是學醫學的,但卻對哲學感興趣。在哲學史上,他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心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生命的智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著名的哲學著作。

因為,他在《生活的快樂》中寫道:

這個世界上,除了極少數人以外,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庸俗的,一個是寂寞的。

叔本華毅然選擇了後者,成為一名超脫世俗的孤獨的人。同時,他認為意志是對物質存在的一種強烈的非理性的衝動,它必須通過藝術、道德和自我反省加以否定和控制。這句話讓人不由自主地給他貼上了「悲觀者」的標籤,增添了憂鬱的色彩。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更孤獨了。

叔本華的家族使他的悲觀主義

叔本華悲觀的思想也與他的家庭息息相關。他的父親是有名的資本家,叔本華出生於富裕的家庭。然而,父親在事業的頂峰時期自殺身亡,母親冷漠、自私,這就造成了他孤獨的心理。於是,他從小人物變得孤僻,甚至變成一個近乎病態的悲觀主義者。但是,歌德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也發現了自己悲觀主義的傾向,使他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觀。

憂鬱與孤獨,對一個有天分的天才來說,有兩個好處:

首先,和自己在一起,多想多發現。

其次,不要和俗人為伍。他在書中寫道:

假如你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你會發現,你喜歡獨處,因為你不再需要去群釗淹沒你的人群,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越孤單。

孤獨,一個人的清歡,一個人的享受

在叔本華的話語中,「孤獨」也許與我們常人所理解的並不相同。一般人說到孤獨,會想到一個人被封閉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無助和冰冷。

但對叔本華而言,孤獨並不意味著不與人交往而孤立。在他看來,孤獨是一種需要權衡利弊後才能得到的。其目的並非為孤獨而孤獨,而是因為孤獨可以帶給他與人交往所不能帶給他的東西,可以給他帶來有益的東西,他選擇了孤獨。也就是,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正好被稱為「孤獨」。

孤獨是一種修行

當人空虛無聊的時候,就會感到孤獨。所以想找一些外在的活動和事物,讓自己空虛的心活躍起來。所以他們餓不擇食,選擇了一些非常枯燥無味的消遣,以麻痺他們的神經。即使吵鬧消退了,自己的內心還是會有一種落寞感,最後還是以痛苦結束。

所以,怎樣讓自己在孤獨的這一場修行中穩步前進,不為世俗所迷惑?那需要我們在精神世界裡充實自己。

為什么叔本華獨自一人過著孤獨的生活,卻不與庸俗的世界共處?最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強大和卓越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上,他能自我滿足,自我快樂,沒有痛苦和煩惱,追求悠閒安逸。祂給自己,就像給世界給自己,為什麼祂要與世界交往呢?擁有自己就足夠了。

一位庸人,在這場孤獨的修行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們嘆息自己無法擺脫孤獨,感嘆自己的可憐。而且一個精神上精益求精的人,即使是在死氣沉沉的環境下,也能使那種環境煥發出活力。

那麼,叔本華是否孤獨?而答案是可以想像的。我等庸人並不知道他有多孤獨。因此,有人認為他並非孤身一人。在精神世界裡,他比那些處於喧囂之中的人要高出許多,而且不會讓他感到孤獨。

有興趣或想了解叔本華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他的名著《生命的智慧》。其中不但有他對孤獨的高深見解和理解,還有他的幸福論。這本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教人怎樣快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的商品卡片購買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合群?
    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合群?因為他們看到了在人群中的各種不適和麻煩。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青少年時代也許需要有好夥伴、好朋友,必要的交往是不可少的。因為在那樣的年齡怕沒玩伴,怕落單,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個人一旦到了中年,對社會、人性、群體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之後,便不再更多地關心各種社交活動。
  • 19世紀西方哲學界,有個人:他30歲就寫出名著到63歲,才名震世界
    在19世紀的西方哲學界,有這樣一個人:他30歲時,就寫出名著,可直到63歲時,才名震世界。他一輩子沒有上過班,也沒有結過婚,卻靠著巨額遺產,衣食無憂。他,就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叔本華生前無比寂寞,死後卻收穫無數讚譽。他的思想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 叔本華:一個人的面貌揭示出他整個性格特徵
    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1一個人的外在反映了他的內心,他的面貌也可以揭示出他整個的性格特徵,這個明顯的假設被人們普遍接受,因此也似乎是可靠管用的。
  • 《教育家叔本華》叔本華式的哲學家,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在《教育家叔本華》一書中,尼採以叔本華為例,充滿激情地闡述了他對哲學家的品格、哲學家的使命哲學與人生、哲學與時代的關係的思考。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而每一個響噹噹的偉大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跳脫出了他們自己那個時代的藩籬,留給人類澤被後世的精神財富。
  • 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這也為他後來的研究哲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多年後,叔本華在日記中動情地寫下:「你這位驕傲的父親,你知道你的兒子學不會卑躬屈膝,像那些平庸之輩溜須拍馬,也不會為了麵包看任何人的臉色,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 ,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 如果你的人生總是鬱郁不得志,那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孤獨|探討孤獨
    說回到「孤獨」這個主題上,同樣的道理,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孤獨的含義,才知道,我們目前是否真的處在孤獨裡。你所理解的孤獨,和叔本華的孤獨,究竟是不是同一回事。那是一種將散軼與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到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看到這裡,你明白真正「孤獨」二字的含義了嗎?
  • 叔本華:讚美一個人,就是在變相貶低另一個人
    他就是這樣的人,從不批評你,只誇別人,但是他的每一次稱讚都讓我們母子兩羞愧不已。這半生,對於父親陰陽怪氣的「稱讚手法」已經熟然於心,並不太受其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我兒子跟我說,爺爺老師讚美其他小朋友,讓他感到很自卑。那一刻,我決定不能讓自己的下一代再遭受父親的「折磨」,從家裡搬了出來。
  •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尼採稱叔本華為「老師」,因為尼採寫過一本《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著作,並且在尼採的著作中慣用「叔本華教導我們……」的語句。無論如何,尼採一生的哲學都有著叔本華的揮之不去的影子。 叔本華認為人生就是悲劇,人生並不值得樂觀,但我們只能平靜地接受自己的所有遭遇,而我們所遇到的遭遇都是必須遇到的,凡是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必然發展,任何一件看似很微小的事情都有著其不可改變的必然性。
  •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 讀《百年孤獨》的句子,在深淺不一的孤獨中,得來一份安慰
    文∣閒時翻書君讀到《百年孤獨》中的句子:「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馬爾克斯孤獨的形式若馬爾克斯沒有說錯,孤獨就是人一生中的背負,如同一切劇情總有其落幕,遠離了聚光燈,就接近了孤獨。從形式上說,對孤獨的排斥,是因為我們需要溝通,正如廣告詞裡說:「快樂可以分享。」無論快樂悲傷,溝通的意義都在於理解。
  • 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於是叔本華認為,將自己的快樂受限於外部的變化,那實在太無常了。他不會期望被期待,金錢,讚賞,掌聲誤導。也不會讓自己妥協,去配合低級的欲望與庸俗的區位。並且還建議:千萬不要犧牲自我的內在去換取外在,不要用一個人整個或者絕大部分的安寧,閒暇和獨立,去換取榮耀,地位,頭銜,和名氣。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今天阿胖想與你聊的人,正是現代哲學史上一個豐碑式、宗師級的大哲學家叔本華。他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了呢?尼採、弗洛伊德、魯迅、郭沫若、王國維、愛因斯坦都因為被他的哲學深深影響著。尼採甚至稱叔本華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王國維稱他為「曠世天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叔本華最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是對愛因斯坦影響頗深。愛因斯坦曾說到:叔本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那股勁兒可怕也可悲,明白了心裡就有希望了
    哲學總是離不開女人在前面的文章裡面說過,叔本華是真正第一次將人的位置提到了第一位。雖然他的先輩們的哲學思想也以人為主體,從人的角度出發去解釋這個世界的,比如理性主義哲學。但是理性主義太強調人的理性了,把人塑造得不像一個人了,沒有了感情,一堆冠冕堂皇的道理充斥著,所以筆者認為理性主義的擁護者還是沒有真正重視到人的全面性。到了叔本華,他將人的真正本能拿到了第一位,強調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個哲學術語,通俗理解就是「活著的那股執著勁兒」。這是筆者的認識。
  • 為什麼說性格內向的人,情商越高,越容易成功?
    「女人因為優秀而孤獨,男人因為孤獨而優秀。」這裡說的「孤獨」,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因為,凡是優秀的人,從來都不孤獨,他們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性格內向的人!你看人群中那個沉默不語的人,其實是這群人當中最聰明的,情商最高的!為什麼說,性格內向的人,情商越高,而且越容易成功呢?
  • 一個人的旅行,不是孤獨,而是清醒
    你試過一個人旅行嗎?沒有任何人的陪伴,背上行囊,獨自上路。很多人無法理解那些獨自旅行的人,他們覺得那是一件多麼孤獨的事情啊!他身邊的朋友都很納悶,問他為什麼要一個人旅行?可是他也很鬱悶,為什麼一個人旅行就是一件奇怪的事?喜歡獨處的人,就是怪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奇怪的邏輯。獨自旅行,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因為你能夠擁有和自己相處的時間,發現沿途更多的風景,體會不同的旅行感受。
  • 層次越高的人,這幾個行為就越明顯
    層次越高的人,這幾個行為就越明顯。1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曾國藩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意思很顯而易見,要想做成且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三心二意往往都是做不好的。凡事皆貴在專注,而專注往往又貴在獨處。
  • 叔本華的哲學——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列夫·託爾斯泰、託馬斯·哈代、託馬斯·曼、約瑟夫·康拉德和安東·契訶夫都從這位哲學家的思想中找到了靈感。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提到了他的名字。科學家和哲學家們也受到了叔本華的影響,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歐文·薛丁格、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和弗裡德裡希·尼採都把閱讀和讚美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愛因斯坦在他的書房裡放了一張叔本華的半身像。
  • 叔本華:「這個世界上,我們應有鐵一般心靈,身穿抵抗命運鎧甲」
    當然叔本華出生的年代,社會環境也是非常糟糕,他出生的第二年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戰爭的陰霾籠罩整個歐洲。不幸的童年和惡劣的社會環境,給叔本華的人生抹殺了陰影,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也充滿了悲觀色彩。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欲望是無限的,滿足欲望只是有限的和短暫的,所以,人總是處於痛苦和無聊之中。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 叔本華:一個人的10、20、30、40、50、60歲各有特點,50歲時鼎盛
    叔本華和他的捲毛狗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人生諸階段各有其特點,尤其是一個人的10歲、20歲、30歲、40按照叔本華的理解,一個人到了50歲的時候就是屬於其一生當中的鼎盛時期,這根據孔子的理解就是「知天命」的時候。由此可見,德國現代哲學家叔本華,與我國古代的「先哲」孔子對50歲這個關鍵年齡段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這完全不是巧合,而是人的本質使然。
  • 孤獨,是一個人靈魂的自由
    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一個人左右逢源,未必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打成一片,未必能忍受一人時的孤獨。有智慧的人,都喜歡獨處,內心清靜,便是自由。相聚短暫,孤獨綿長,學會與孤獨為伍,才能找到浮世清歡。《莊子·天運》中講:「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