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曾寫過這樣一個句子:
更高的哲人獨處著,不是他們享受孤獨,而是在他們身邊找不到同類。
那尼採口中所指的更高的哲人又是誰呢?該不該叫叔本華由於叔本華是尼採的精神導師,他對尼採的哲學思想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和幫助。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享受孤獨的哲人。
誰是叔本華呢?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本來是學醫學的,但卻對哲學感興趣。在哲學史上,他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心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生命的智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著名的哲學著作。
因為,他在《生活的快樂》中寫道:
這個世界上,除了極少數人以外,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庸俗的,一個是寂寞的。
叔本華毅然選擇了後者,成為一名超脫世俗的孤獨的人。同時,他認為意志是對物質存在的一種強烈的非理性的衝動,它必須通過藝術、道德和自我反省加以否定和控制。這句話讓人不由自主地給他貼上了「悲觀者」的標籤,增添了憂鬱的色彩。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更孤獨了。
叔本華的家族使他的悲觀主義
叔本華悲觀的思想也與他的家庭息息相關。他的父親是有名的資本家,叔本華出生於富裕的家庭。然而,父親在事業的頂峰時期自殺身亡,母親冷漠、自私,這就造成了他孤獨的心理。於是,他從小人物變得孤僻,甚至變成一個近乎病態的悲觀主義者。但是,歌德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也發現了自己悲觀主義的傾向,使他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觀。
憂鬱與孤獨,對一個有天分的天才來說,有兩個好處:
首先,和自己在一起,多想多發現。
其次,不要和俗人為伍。他在書中寫道:
假如你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你會發現,你喜歡獨處,因為你不再需要去群釗淹沒你的人群,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越孤單。
孤獨,一個人的清歡,一個人的享受
在叔本華的話語中,「孤獨」也許與我們常人所理解的並不相同。一般人說到孤獨,會想到一個人被封閉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無助和冰冷。
但對叔本華而言,孤獨並不意味著不與人交往而孤立。在他看來,孤獨是一種需要權衡利弊後才能得到的。其目的並非為孤獨而孤獨,而是因為孤獨可以帶給他與人交往所不能帶給他的東西,可以給他帶來有益的東西,他選擇了孤獨。也就是,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正好被稱為「孤獨」。
孤獨是一種修行
當人空虛無聊的時候,就會感到孤獨。所以想找一些外在的活動和事物,讓自己空虛的心活躍起來。所以他們餓不擇食,選擇了一些非常枯燥無味的消遣,以麻痺他們的神經。即使吵鬧消退了,自己的內心還是會有一種落寞感,最後還是以痛苦結束。
所以,怎樣讓自己在孤獨的這一場修行中穩步前進,不為世俗所迷惑?那需要我們在精神世界裡充實自己。
為什么叔本華獨自一人過著孤獨的生活,卻不與庸俗的世界共處?最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強大和卓越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上,他能自我滿足,自我快樂,沒有痛苦和煩惱,追求悠閒安逸。祂給自己,就像給世界給自己,為什麼祂要與世界交往呢?擁有自己就足夠了。
一位庸人,在這場孤獨的修行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們嘆息自己無法擺脫孤獨,感嘆自己的可憐。而且一個精神上精益求精的人,即使是在死氣沉沉的環境下,也能使那種環境煥發出活力。
那麼,叔本華是否孤獨?而答案是可以想像的。我等庸人並不知道他有多孤獨。因此,有人認為他並非孤身一人。在精神世界裡,他比那些處於喧囂之中的人要高出許多,而且不會讓他感到孤獨。
有興趣或想了解叔本華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他的名著《生命的智慧》。其中不但有他對孤獨的高深見解和理解,還有他的幸福論。這本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教人怎樣快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的商品卡片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