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目,悉心解讀,各位聽見讀書的朋友大家好,我是
躍犇。這是聽見讀書陪伴大家的第30期節目了,感謝小夥伴們一直以來的聆聽和陪伴,也希望這個小節目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正在分享的是《有所不為的反叛者》,作者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這期咱們主要聊的是歷史學裡邊的民族主義。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總書記在18年提出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這個大變局到底是怎麼個變法呢?
大概有這麼幾個點:首先,是國際格局變了。之前那些被奉為圭臬的西方先進的、進步的東西人們逐漸發現他們開始玩不轉了。你想想看以前的歐洲是什麼樣子,科技昌明,大師輩出,人們對擁有更好的生活有著無限的期待。但你看看現在,基本就已經躺在地上放棄抵抗了。同樣的,美國也沒好到那兒去,當年充滿理想和自由的國度,充滿浪漫的那些故事早就成了昨日黃花。現在的美國剩下的估計也就只有腐朽了,從川普上臺開始,到使出得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招數上其實折射出來的是一個問題,美國已經開始力不從心了。
而和他們相對的新興國家表現得就很亮眼了,亮眼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各個國家不再盲目篤信西方那一套,而是像我們一樣,逐漸都有了符合本國特色的發展路徑。
在世界格局不穩定的同時,還有一部分勢力,他們的影響立也與日俱增。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精神領袖、極端勢力等等等等。
圖 | 烏克蘭的極端民族主義者
眾多力量的此消彼長,這就是變局。這個大變局的出現,就像是一塊溫床,滋養出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民族主義。什麼是民族主義呢?簡單來說就是以自己為中心。我們可以從很多史學著作上看得出來,像什麼我們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人們勤勞勇敢,積極向上,沒事就去扶老奶奶過馬路;有過輝煌的歷史,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國力強盛的時候會充滿包容,主動給身邊的小國家補習功課,讓他們的國家變得強大。而當本國國力變得衰敗的時候呢,結果又非常慘痛,被侵略的一塌糊塗。
總之就是不光要讓人們對本民族充滿驕傲,而且還得激起大家對其他一些民族的敵意和仇恨。不管身處在哪個國家,所接受的歷史教育基本都是這樣。這就是民族歷史學,裡面會摻雜了很多的錯誤內容,但你還不能去戳破他,要不民族的神聖性一下就沒有了,人要面子,國家就更要面子了。其次,如果國家要發動戰爭,他總得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在這種時候,民族主義也能發揮出作用來,當然理由也是多種多樣,反正就是你們水平不咋地,靠自己解決不了問題,我的水平高我來幫你。怎麼幫我說了算,最終的解釋權在我手裡。
從現代歷史學誕生開始,歷史學就被政治家當作一種統治的工具,依靠它可以達到自己原本達不到的目的,簡直好處無窮。在民族歷史學 裡有很多內容都有杜撰和刪減的嫌疑,這對歷史來說就是背叛。所以現代的很多歷史學家就開始反思這個問題,應該還給公眾一個真實的歷史,是非功過應該交給大眾自己來評判,這是史學家的使命。但是大家都知道打破這個枷鎖可是要冒極大的風險的,站在它對立面的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很可能是一個國家。
圖 | 以英雄命名的城市——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
印度就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17世紀的印度還在人家穆斯林的手裡,歸人家統治。統治也就算了,把兩族的關係搞好大家都開心,但他們不行,不停的迫害印度教徒。人們怨聲四起,這時候扛起大旗的民族英雄希瓦吉就出現了,和其他勵志故事一樣,通過艱苦的奮鬥,經歷種種變故和磨難,最終帶領人民建立國家和政權。在印度他就是公認的英雄,勇敢又充滿智慧,沒有瑕疵。但美國人性子直,他那管這個,照著研究的內容就直接出了本書,書裡他就說,這個歷史上記錄的希瓦吉他爸有問題,他爸這身份可不對勁,所以他就懷疑他爸另有其人。就這麼點事,印度人不買帳了。敢質疑我們的民族英雄,我們民族的自尊心何在,難道我們不要面子的嘛。 接下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就開始了,死亡威脅也直接寄到了作者家門口。於是書店就偷偷把這本書給撤了,作者呢也逼不得已也出來道了歉。
圖 | 印度騷亂
一邊的騷亂愈演愈烈,另一邊還是有冷靜看待的人的,最先站出來的是報紙,他們開始撰文批判這些出來鬧事的人。但就算是媒體上發聲了,但也還是沒什麼作用,突然讓人們把那些可在腦子裡根深蒂固的東西改變實在是太難了。而且,最讓哭笑不得的是就連印度的政黨人物都開始迎合那些選民,大家說的沒毛病,我跟大家一條心。為了他們手裡的那張選票真的是拼了。
這種情況可不是個案,印度民族主義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向來是一視同仁,不管作者是國內國外一點都不偏心,都會照顧到位。所以印度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就說了:這個國家,對歷史和學術的冷靜觀察太少了,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它的好處太多了,因為它本民族之間會有更多的認同,緊密團結在一起,國家也充滿了力量。但仔細想想,好像沒有什麼國家是只有一個民族構成的,你不能一邊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全國人民都是一家人。一邊又對著國家 的主體民族鼓吹民族主義,一個民族的地位被抬上去的同時,必定就有民族被擠下去。所以問題來了,那到底誰才是主人?這麼看來不斷宣揚民族主義就又成了一個埋藏禍患的隱憂。一個國家裡的一部分人對國家都沒有了認同,你說這國家還能好麼。之前土耳其就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
圖 | 黑海
土耳其東北邊黑海那片有一塊區域,在那裡生活著一群人,人口不多也就八九萬人的樣子。他們大多數都說土耳其話,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人習慣用另一種語言。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一族人,卻同時在使用兩種語言,這個問題很奇怪。原因是什麼呢?
官方給出的解釋是這種語言是土耳其語的一種方言,這麼解釋的話,問題也就給圓回來了,反正都是我們土耳其語,你就別說那些有的沒的了 。但後來有一個德國學者在研究這種語言的時候就發現,人家的語言其實跟土耳其語半點關係都沒有,人家是喬治亞語的旁系。這麼看來,這些聚居在這裡人就不是山民了,那肯定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是民族就有自己的歷史,這位學者就開始了大量了考察,把之前發生的事翻了個底朝天。他才知道這民族本來是在喬治亞海邊住著的,後來才因為阿拉伯人侵略才搬到了地勢險要的黑海南邊。因為政權一直在更迭,這就導致這個民族基本都沒有什麼集體的記憶,每一個統治者都把自己想的東西灌輸到他們本民族腦袋裡,時間久了, 自己的歷史自己都不知道,這事情實在是太悲哀了。
但這個學者可是相當負責任,他想這個發現實在是太神聖了,我得對這個民族負起責任來。然後就根據他們民族語言編出了文字,他們這語言本來是沒有文字形式的,往下傳全靠口述,所以會的人就越來越少。於是 這學者就讓這裡的人們開始學語言、歷史和民族文化。這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讓這個民族能夠有機會找到自己已經失去的記憶。但有人不買帳了,這麼幹下去政府肯定開心不起來。在我的國家,喚醒一個基本已經被同化的民族,這不是添亂麼。於是一紙通緝令就逮捕了這位學者,發放出去的文本也都被收繳了回去。
可是有些東西一經萌芽就是擋不住的,生活在那裡的民族已經開始 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而且非常珍視這個來之不易的饋贈。但自從發生了這件事情,國家和他們的關係已經變得微妙起來。
所以如何讓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認同,認同這個國家,認同這個政權、認同身邊的不同民族的人,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為了這個各個國家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畢竟這可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沒人敢馬虎。在這方面我們中國還是很有發言權的,你想想看以前我們是怎麼說各個民族的:說的是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但你看現在,現在我們說的是中華民族,我們都是一族人,在我們的背後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有偉大的歷史和文明。這瞬間大家的感情就被拉近了,之前人們常愛說的主體民族這觀念也就淡化了。人們會因為生活習慣彼此影響,最終的結果就是走的越來越近,直到多年後很難在看出有什麼不同,國家維護穩定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好,這就是我們今天節目的全部內容。如果覺得節目不錯,就來用點讚,評論和我互動吧!期待和你的下周五的見面,拜拜!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