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正如電腦硬體可以只要為了流暢電競,配件性能只要夠用,價格就能更低一樣,模擬競速系統儘管還是有一定的門檻,但如果有針對性的需求,以及汽車知識的補足,價格也是可以壓下來的。
《GT賽車》官方在2019年中舉辦了一場名為「我的GT裝備(My GT Rig)」的線上社交活動,參與了這項活動的玩家和職業模擬車手都展示了自己在家中的競速裝備,其中不僅有高大上的定製座椅和圖馬斯特TGT方向盤,也不乏一張高中單人課桌上架著羅技G29就開始遊戲的親民方案。
之所以在裝備上有著這麼大的差距,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不論是幾萬美元的模擬駕駛系統,還是一套普普通通的G29套裝,它們在模擬競速遊戲中要服務玩家達成的目的沒有什麼區別——贏得勝利。
所以,筆者在對部分熱門的模擬競速遊戲和家用機與PC硬體配置進行了不專業的比較之後,最終敲定了一套價格可以控制在5000-6000元左右的經濟型線上模擬競速方案。具體花銷如下:
硬體:PS4(原版),1800元
外設:海淘羅技G29,無擋杆,算運費總計1500元
顯示設備:飛利浦242M8(144Hz,125%sRGB),1099元(618價格899元)
耳機:飛利浦SHP9500,299元(淘寶最低價)
支架:普通桌子一張(100*50*75cm)+木製顯示器支架,170元
椅子:人體工學椅子,最好買不帶輪子的那種!550元
軟體:GT Sport數字特價版,118.4元(漢密爾頓挑戰DLC要另買,售價60元左右)
總價:5536.4元
之所以稱為「經濟型線上模擬競速方案」,是因為這一套方案很大程度上在室內面積要求、經濟條件和體驗真實度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妥協。也就是說,這一套方案可以在較為狹小的室內空間讓玩家獲得能夠與全球模擬競速玩家一戰的資本,但不能給予玩家體驗大型模擬系統的模擬感,也沒有高端方向盤給予的細膩反饋。
可能在大多數不玩電子遊戲但對汽車文化非常感興趣,同時無法去賽道體驗的消費者眼中,往往認為只有那些有著直驅電機方向盤,和上萬塊錢體感設備的加持才能叫「模擬競速系統」,這似乎對於強調外設體驗的玩家而言也是如此。當然,這些需求雖然與「模擬競速」的需求並不相悖,但不是必要的。
隨著模擬競速電競逐漸火熱,高端競速設備的門檻也成為阻擋經濟有限的玩家的一大攔路虎。但像是在reddit上還有一些模擬競速社區的玩家們還是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減去一些非必要的體驗內容,將資金花在最重要的設備上,就能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湊齊一套模擬競速系統。
比如頭圖中的這套系統,只算電視、PS4 Slim、以及G29擋杆套裝的話,大約800美元以內就可以搞定,而事實上一臺能帶動《神力科莎》的桌上型電腦就需要500美元了,如果再單獨算上顯示器和G29套裝的話,價格就要觸及1000美元大關。這對於口袋有限的玩家來說,購買臺式機或許並不是個好主意。
此外,單獨給競速系統開闢空間雖然是個不錯的想法,但可能對於一部分國內玩家,因為租房空間的面積問題,這樣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更不要說還要因為額外購置桌椅甚至顯示器而帶來的不必要的開銷。所以合理應用室內空間,將工作、娛樂、模擬競速三者合一才是最應該考慮的方案。
比如在不用的時候把方向盤收起來,將桌子還原成平時工作或娛樂的狀態就是非常經濟的一體式方案;而平時在家中只用手機就能工作,但喜歡賽車遊戲的消費者,只需要騰出一張高中單人課桌的空間也能夠放下一套模擬競速系統……妥協一點點,即便是一套繁雜的競速設備也能夠納入到玩家的生活中來。
依靠信息和練習,補足反饋感
關於競速系統,爭論最多的,就是對方向盤的選擇了。到底選擇入門級先練練手,還是直接上DDW直驅方向盤了。有玩家認為,既然只是「玩一玩」,何必用到頂級?另一部玩家則會表示:只有一步到位才能給你最真實的體驗,還能讓你儘早取勝!因此,對於大多數沒有太多經驗,但可能更執著於體驗的玩家來說,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拉高了它們涉足模擬競速的門檻。
但筆者需要強調的是,在像是GTS這樣的遊戲裡,如果玩家本身對真實車輛了解不深,但又能通過手柄跑得出來出好成績的話(比如拿到劉易斯·漢密爾頓挑戰金牌以上這樣的成績),初次上手方向盤的話,成績可能會比用手柄差了不少,因此不論是在線上比賽,還是跑單人的計時挑戰,剛開始接觸方向盤的時候甚至並不會比手柄快。
首先筆者想解釋一下,為什麼會用GTS作為基準,是因為在比較了《賽車計劃2》、《極限競速6》/《極限競速6:Apex》、《KartKraft》、《GT Sport》、《神力科莎》、《神力科莎爭鋒》之後。
筆者認為,不論是駕駛和競速入門,還是不論通過方向盤或者手柄帶給玩家的力反饋信息,《GT Sport》依舊是最全面的,並且對玩家駕駛的穩定輔助也是最誇張的,當然如此誇張的穩定輔助、過於直白的胎面選項和相對老舊的物理都是許多專業模擬駕駛賽手逐漸放棄《GT Sport》的原因之一。完全自定義LSD的加入讓車子行走的掌控感比其他模擬競速遊戲更強,而且調對了就更不容易打滑。
因此,對於一個沒有太多真車/模擬器駕駛經歷的玩家,最需要了解的,或許並不是買什麼方向盤,或者買帶有什麼技術的方向盤,而是應該先去熟悉這些模擬競速遊戲中提供的車輛在行走的過程中輪胎與地面之間的關係,這是山內一典經常在各種影片中提及的概念,也是《GT賽車》附贈手冊《Apex》和《Beyond Apex》中重點描述的概念。
而這些關係,在《GT Sport》中,是能夠通過DS4手柄的振動傳遞給玩家的。
接著,玩家可能會去嘗試了解車子不同的驅動方式,不同性質的輪胎,在什麼樣的速度下,半踩油門還是全踩油門,會造成怎樣的後果,什麼是轉向不足,什麼是轉向過度,什麼是響胎……以及賽道結構,比如GoodWood的賽道部分路面呈凸型剖面,因此該怎麼進彎,並且過彎前非常遠的距離就放開油門或半油門,以及更高深的Drivecraft(場地競速藝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了解更多基礎之後再上手方向盤,在加之反覆的練習和對賽道的理解,這時候的圈速可能就會和用手柄持平,甚至要比手柄更快了。
可能走到這一步,許多玩家碰到的問題大概就會是,去哪裡能找到這樣系統化,但又不至於像是《Apex》或者《Beyond Apex》手冊那樣過於基礎的概念呢?
十分遺憾,畢竟賽車電競近幾年才剛剛興起,所以不論是遊戲社群,還是汽車社群,面向遊戲玩家或者零駕駛經驗玩家的系統化講解都非常難找。即便到了今天,一些有著較高人氣的汽車視頻主,講解的內容也相對比較零散。
因此,由於這些知識的碎片化,反過來還是會要求玩家要有一定的模擬競速,或者真實駕駛體驗,才能更好更快地通過這些零散的知識完整建立起自己對於汽車行走、抓地力等概念和實際車子表現的系統化構建。
但不論如何,現在的確能夠在視頻網站或者汽車社群中,找到非常多的相關內容,來慢慢補足在模擬競速遊戲中所以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和駕駛技巧。有了這些概念、技巧以及在遊戲過程中的直觀感受,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廉價方向盤設備所無法提供到,或者過量提供的車輛信息。
當然,對於踏板靈敏度,或者方向盤能轉多大角度的問題,還是只能交給金錢來解決。
不一樣的社群
相比《極限競速:地平線4》《極品飛車:熱焰》又或者《Wreckfest》《火爆狂飆:天堂》這些注重體驗的娛樂賽車遊戲,模擬競速在經過這幾年的爆發式發展後,現階段的作品似乎都有意地把「玩家體驗」固定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
其核心都是定位到了「競速」上。這裡的原因可能是模擬競速遊戲在走到民用化的死胡同之後,轉而在專業領域打開市場之後帶來激烈競爭的一種導向。
但在另一方面,當前不論是賽程、規則、還是遊戲本身,包括賽道授權、車輛授權、物理模擬、改裝、以及無障礙UI設計等方面還是難以滿足專業玩家和想要踏進模擬競速遊戲大門的玩家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很顯然,這種所謂的「玩家需求」已經非常非常細分化,而並不是所有玩家都想要的Gameplay體驗或者機制體驗。而這也可能會成為想要嘗試模擬競速但對此了解不深的玩家進入社群的門檻之一。
這裡又不得不提到《GT賽車》系列。從PS3時代的兩作,到《GT Sport》,對零經驗玩家的友好性貫穿至今。並且在線上模式中,BOP的加入不僅讓汽車在操控性上更「接近」真實,同時也基本填平了水平較低的玩家在使用手柄和方向盤上的差距。加之一部分模擬競速玩家已經被培養起來,也有著「認真競速」的迫切需求。
因此《GT Sport》著重強調競速禮儀也能讓新手玩家和老手玩家更和睦地在賽道上角逐,從而營造了良好的線上競技環境。
當然,《GT Sport》並沒有因此關閉掉聯機房間功能,想要盡情玩樂的玩家也可以在一些公共房間或私人房間裡進行更多樣化的競速活動也是被允許的——《GT Sport》的聯機房間功能和Sport線上競速模式是完全分開的選項,玩家可以非常明確地選擇自己想要遊玩的內容。
此外,筆者在深入接觸過一些汽油腦討論組之後,發現平時經常開真車下賽道的車友完全不排斥模擬競速玩家,而且還會一起討論關於《極品飛車》《塵埃》《GRID》這些很大眾賽車遊戲,甚至在疫情無法出門下賽道的時候,大家還會在《GT Sport》上一起聯機競速,氛圍十分融洽。
而且令筆者沒想到的是,車友們平時並不太會拿出方向盤來玩模擬競速,反而是用手柄玩的時間會更多一些。當車友們在討論改裝和駕駛技巧的時候,這些內容不僅僅會被吸納成寶貴經驗,筆者甚至可以能夠參與進去,與車友們一起討論。
還有,在一些車友對自己中意但買不起的品牌車款眼紅的時候,也會找筆者弄一些遊戲截圖讓他們「養養眼」……
總而言之,因為各種原因,模擬競速的門檻依然不低,甚至相比單純的遊戲需求還是高出不少,但因為模擬電競的逐漸火熱,模擬競速遊戲趁機獲得了一次發展的好機會,加上無法出門的情況,使得模擬競速系統的的確確帶給了一些玩家歡樂和競速的快感,也促成了一次「模擬競速」這一概念在普通遊戲玩家中傳播的窗口。
因此,筆者希望能夠通過這次窗口,分享自己對於搭配一套經濟型的模擬競速設備的見解和經驗,以幫助更多想要體驗模擬駕駛樂趣的玩家摸清門檻,以便更快獲得現階段能夠負擔得起的最佳體驗。話不多說,我們賽道上見!
本文頭圖來自reddit,文中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其餘均來自網絡。
由於微信公眾號的改版
您要是喜歡,麻煩點個在看
這樣不會錯過我們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