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1890年7月27日早晨,巴黎北部瓦茲河畔奧維爾鎮郊區的曠野裡,旭日像往常一樣緩緩升起,照亮了大地上五顏六色的野花和綠油油的草地,景色分外妖嬈。一名37歲的年輕畫家,背起畫夾從旅館出門,踏著輕快的步伐走進這裡,跳入了他酷愛的色彩世界。
他一直把這裡當作精神家園,每當置身到大自然裡五光十色的色彩世界,他才感到自己還活著。大巴黎夜晚的霓虹燈同樣很美,美得光怪陸離,然而,他沒有資格去享受,只有小鎮郊區的曠野,才讓他倍感親切,它像一個老朋友一樣,每次都會敞開懷抱歡迎他的到來。
他就是1853年出生於荷蘭鄉村的文森特·威廉·梵谷,一位十足的藝術聖徒,世上沒有比他更虔誠,更執著的畫家了。他一度把油畫當做自己的生命,夢想建造起屬於自己的宏偉藝術聖殿,卻由於貧窮,沒錢聘請模特進行現場作畫,只好帶上畫畫工具走進免費的大自然,痴迷於大自然中的山川樹木、花花草草,來滿足自己對藝術的渴望。
誰也沒有料到,這個早晨竟然是他最後一次在這裡寫生。
天空中一隻烏鴉高傲地滑過,把黑色的身影慢慢隔離在視野的盡頭。它消失不見,卻留下聒噪的叫聲在他的耳旁轟鳴不停。那悽厲的叫聲從空中鑽進他的身體,隨之,他的身體產生共鳴。
恍惚中,他忍無可忍之際,掏出隨身攜帶的左輪,對準自己腹部扣動了扳機。
隨著「砰」的一聲,他應聲倒地,身體裡的烏鴉似乎被趕走,然而,劇烈的疼痛卻讓他變得清醒。他的意識猛烈地撞擊著自己的大腦:我不想死,我不能死,我無法想像自己離開畫畫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在求生本能下,他拖著沉重的腳步,踉蹌著向30公裡之外的旅館移動。直到黃昏,他終於回到旅館兼自己的畫室。
躺在弟弟提奧懷裡,當弟弟提出要竭盡全力挽救他的生命時,他卻選擇了拒絕。因為他覺得自己這一生虧欠弟弟太多了,多得已經無力償還,為了不再拖累弟弟,他最終選擇安靜地死去。
兩天後,他停止心跳,永別了所有愛他的人。
梵谷去世後,並沒有引起畫壇的關注,更沒有在社會上帶來轟動,只因為他在當時太微不足道了。
然而,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在梵谷身上還是得到了應驗。梵谷的作品擁有金子般的品質和價值,即使他生前不會發光,死後經過時間長河的大浪淘沙,總會熠熠生輝。
直到梵谷離開人世20多年後,當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現代油畫流派,被馬蒂斯、蒙克、畢卡索等大師搞得風生水起,西方美術徹底完成了由古典油畫形態向現代油畫形態的轉變,美術評論界沿著這些大師的創作手法和藝術思維,進行追根溯源時,才驀然發現,西方現代油畫的源頭跟梵谷息息相關。
是梵谷,用明快飽滿的色彩,奔放粗獷、具有流動感的線條和筆觸,狂野誇張的造型,以及熾熱的藝術激情,打開了西方現代油畫的大門,引領了一個新風潮。他註定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分水嶺式的標杆人物。
承接古典油畫與現代油畫的紐帶,一生極力於探索和深化色彩的抒情作用,促進西方繪畫完成革命,畫風深刻影響了20世紀以來的油畫潮流,他是名副其實的西方表現主義的先驅。
這是西方美術史家給梵谷的蓋棺定論。
被美術史重新發現,被學術界推崇起來後,梵谷理所當然地躋身到西方繪畫史上開宗立派的大師行列,知名度和影響力暴增,任何人不敢再小瞧他了。隨之而來的是,他的作品開始屢屢刷新藝術品市場的成交記錄,讓許多收藏家一夜之間變成億萬富翁。
除過藝術上取得震古爍今的成就,現實生活中的梵谷,同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他執著,表現在對繪畫事業鍥而不捨地探索和追求,為了繪畫他可以忍受一切艱難困苦,這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能感染所有人。
他善良,表現在他極富同情心,是一名虔誠的教徒,做鄉村教堂牧師期間,時常用微薄的收入接濟那些缺吃少穿的農民。
同時,他還是一位誠實、寬容,對生活充滿熱情,喜歡自由自在,具備獨立人格的人。無論巴黎的闊太太把藝術沙龍搞得有多麼熱鬧,藝術經紀人把畫展辦得如何隆重,他對這一切都不感興趣,始終遵循「我手畫我心」的藝術理念。在藝術創作上,他寧願做一名獨行俠。
當人們從歷史的蛛絲馬跡裡,以及梵谷的作品所傳達的情懷裡,越來越了解他的真面目時,死心塌地地喜歡上了他。
大約從20世紀30年代起,西方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梵谷熱」,梵谷的影響力迅速跳出美術圈和評論圈,成為炙手可熱的紅人,連文學圈、電影圈,甚至商業圈都喜歡蹭梵谷的熱度。「梵谷迷」遍布各行各業,「梵谷熱」到現在依然經久不衰。
許多作家或機構推出了一部部梵谷傳記,如,美國作家歐文·斯通出品《梵谷傳》,法國作家帕斯卡爾·博納富出品《梵谷·磨難中的熱情》,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出品《親愛的提奧——梵谷傳》,美國作家安娜·蘇出品《梵谷手稿》,因為梵谷,他們名利雙收。
以梵谷為題材的影片接近20部,創造了電影界以個人題材成片的記錄,主要有《渴望生活·梵谷傳》、《星夜》、《梵谷·畫語人生》、《文森特與我》、《梵谷與提奧》、《梵谷的生與死》等,大部分影片的口碑不錯,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收入。
精明的商家對梵谷名字的品牌價值,同樣愛不釋手,想盡一切辦法用梵谷名字註冊品牌,同樣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賺得眉開眼笑。
不得不說,梵谷的名字已經成為許多行業的搖錢樹,不過,他的個人品牌被一些人過度消費,形象多少有一些受損,這無疑傷害了那些死忠「梵谷迷」的感情。
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總有人站出來為偶像撥亂反正。
這個人就是1980年出生于波蘭的當代著名女導演多洛塔·科別拉,她是眾多「梵谷死忠粉」裡邊最有擔當的一個,因為執導《至愛梵谷·星空之謎》這部傳記類影片,並於2017年夏天逐步在全球上映,讓她一炮走紅。
多洛塔·科別拉曾經就讀于波蘭華沙美術學院,大學期間主攻油畫專業,因為在繪畫和圖形設計方面成績優異,被授予「文化部長獎學金」。
大學畢業後,她偶然觀看了一部動畫電影,被深深吸引,於是,做出了人生重大抉擇,準備拋棄畫家身份,嚮導演身份轉換。為了完成這個夢想,她即刻進入華沙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立志成為電影人。
這次學習期間,她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執導了五部動畫短片和一部真人短片,動畫片分別是《信》(2004),《愛我》(2004),《熊先生》(2005),《蕭邦的畫》(2011)和《小郵遞員》(2011)。真人短片為《手上的哈特》(2006)。
這些短片播出後,雖然獲得了一些獎項,但並沒有給她帶來耀眼的榮譽,為了證明自己,一個偉大構想在她心中醞釀。
這個構想就是給自己的偶像梵谷拍攝一部別具一格的動畫類傳記影片,以此來向梵谷致敬,也向全世界的「梵谷迷」致敬。
實際上,她早在1995年暑假就跟梵谷結緣。
那年暑假,她跟隨老師從東歐來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遊玩,當踏進梵谷美術館,站在梵谷真跡面前時,她15歲的少女心,被梵谷作品裡絢爛的色彩和激蕩的筆觸,感動的哭了。
一個人對生活有多麼熱愛?生命激情有多麼狂熱?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來畫畫。
為了解開這個謎底,她決定上大學時一定要報考美術學院,一定學好油畫專業,以至於在大學畢業論文中,她毫不猶豫選擇梵谷做研究課題。
如果說15歲的多洛塔與梵谷的結緣,是因為藝術而產生的共鳴,那麼,在後來,30歲的多洛塔又一次面對梵谷,則是因為看到梵谷在最後一封書信裡,寫了一句讓她終生難忘的話。這句話強烈地鼓舞了此時患上抑鬱症的多洛塔,完全改變了她的人生觀。
世上有趣的靈魂從來都是可以超越時空進行對話的。為了藝術,梵谷什麼都可以放下,我多洛塔為什麼不能像梵谷那樣放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呢?
只有懂得取捨,才能「笑看庭前花開花落 靜觀天邊雲捲雲舒」,活出精彩的人生。這一次,多洛塔的靈魂徹底被梵谷徵服了,她開始用自己的生命去鑑賞梵谷的生命,執意要做梵谷靈魂上的知己,打算用一部電影來註解梵谷的藝術人生。
當多洛塔把這個想法告訴同是導演出身的丈夫休·韋爾什曼時,起初,丈夫有些膽怯,因為從1956年開始,美國導演喬治·丘克根據歐文·斯通的傳記作品《梵谷傳》,首次把梵谷故事搬上熒幕以來,迅速拉開了全球各地導演大顯神通,用電影解讀梵谷的潮流。到目前,已經誕生10多部,關於梵谷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如果再去涉足梵谷題材,對導演是極大的挑戰。
用什麼樣的手法去講述,首先就是一大難題。
但是,夫妻二人並沒有被困難嚇到,開始輾轉全球各大跟梵谷有關的博物館,閱讀梵谷的所有資料,包括梵谷生前的800封書信,以及各個版本的梵谷傳記,當然,他們還認真研究了梵谷的每一幅油畫作品和素描作品,希望透過這些資料還原出真實的梵谷。
梵谷在生前交往的朋友並不多,主要通信對象有四人,分別是弟弟提奧·梵谷,郵差約瑟夫·魯蘭以及兒子阿爾芒·魯蘭,還有後印象派畫家高更。
在大量資料中,夫妻二人發現了一句直擊人心的話,是梵谷在絕筆信中寫給弟弟,向弟弟吐露心聲的一句話。
梵谷寫到:只有畫畫才能表達我心中的牽掛。
這句話給他們帶來了靈感和震撼。
梵谷一生都在堅守「我手畫我心」的藝術宗旨,何不用畫家的手來還原畫家本人的生命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的梵谷,給梵谷和觀眾之間建立起一個心靈通道。
那些色彩絢爛的,筆觸流動的,造型誇張的,充滿烈火一樣激情的油畫作品,無疑是打開梵谷心門的最好鑰匙,最起碼,能給觀眾帶來視覺盛宴的效果。
於是,他們決定,採用梵谷風格的油畫作品,來製作動畫片,按照每秒12幀的速率來播放,最終銜接成一部完整的故事內容。
他們用兩年半時間打磨好劇本,等到具體製作時,才發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通過計算,總共需要6萬多張畫面,才能組合成連貫的故事內容,但是,梵谷流傳下來的真跡只有120幅,遠遠不夠。雖然他們自己也能創作油畫,若是憑藉兩人的力量,無疑是杯水車薪。
眾人拾柴火焰高。兩人經過深思熟慮,想到了眾籌,於是,從網上向全球各地具有繪畫本領的「梵谷迷」發布了消息,告訴「梵谷迷」,他們正在製作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來完成這個宏願。
令他們欣慰的是,「梵谷迷」們古道熱腸,許多人寧願不要報酬,也要參與到這項偉大的工作之中。
最終,125名畫家成為幸運兒,大家以極高熱情,模仿梵谷的筆觸,創作了1000多幅油畫作品,再通過後期處理,讓每一幅油畫的層次發生變化,又加工成65000幀畫面,終於組成了這部影片所需的全部畫面。
在講述人物故事時,先安排演員扮演人物角色,再通過後期製作,將人物的表演轉換成「梵谷油畫」風格的動畫畫面。至此,這部95分鐘的油畫電影大功告成。
本片在故事結構的設置上,則是由一封信件引出。
梵谷去世後一年,他的生前好友約瑟夫·魯蘭,在意外之中得到一封梵谷寫給弟弟提奧卻沒有寄出去的信。於是,約瑟夫·魯蘭安排兒子阿爾芒·魯蘭務必把信件送到提奧手裡。不幸的是,提奧由於梵谷去世後深受打擊,不到一年便鬱鬱而終,導致這封信無法送出。阿爾芒·魯蘭決定把信送給提奧的遺孀,又踏上了尋人之路。
當他來到梵谷生前的最後生活地——奧維爾鎮,跟當地與梵谷有往來的居民聊天時,逐漸拼湊出梵谷生前最後一個月的故事。梵谷到底怎麼死的?眾說紛紜,為了揭開真相,阿爾芒·魯蘭決定仔細調查。
當所有事實浮出水面,原本討厭梵谷的阿爾芒·魯蘭從梵谷身上看到了許多人性的光輝,逐漸改變了對梵谷的態度,終於理解了這個藝術天才驚鴻一瞥的一生。
電影結束時,以阿爾芒·魯蘭仰望梵谷的名作《星空》作為最後一個鏡頭,可謂是寓意深長。旋轉、捲曲、動蕩、洶湧的星雲,既像看到的真實夜空景象,又像幻覺裡產生的朦朧景象,更像一個人因為生活不如意時,心靈深處不斷顯現的抗爭圖。
梵谷用這幅作品表達的主題,其實在現實生活裡,許多人都可以遇到。當人們面對自己內心的《星空》,又會怎麼想?怎麼做?
除過客觀還是客觀,客觀的視角是最值得信任的
用梵谷的作品講述梵谷的精神,再藉助旁觀者約瑟夫·魯蘭的口吻,去展開故事線索,僅憑這一點,這部影片超過了之前絕大部分梵谷影片,把它看作是「向所有梵谷迷的最高致敬」,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