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史家貢布裡希曾說過:「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也將自己的生活烙印在作品之上。
在西方眾多藝術家中,有一位非常特別的藝術家——文森特·梵谷,他的特別之處正是在於——很多著名畫作是在精神病院完成的。
▲《有漩渦背景的自畫像》,1889年9月(圖書插圖)
梵谷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1888年,梵谷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他結交了畫家保羅·高更。他們一起居住,一起作畫,但由於二人性格的衝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宣告失敗。1888年12月23日,梵谷與高更發生爭吵之後,他割掉了自己大半邊左耳,並把這個血淋淋的包裹送給了一個妓女。大家都覺得他瘋了,梵谷也因此在小鎮上受到排擠。1889年4月,梵谷下定決心離開阿爾勒,前往聖保羅,開始了他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入住精神病院之後,梵谷的「瘋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
沒有幾個畫家或者藝術家是在「瘋病」的狀態下創作完成作品。梵谷在聖保羅的作品反映了他在精神病院時期的生活,也反映了當時他內心的世界。
▲《我有一片星空——凡·高在精神病院不為人知的故事》書影(崢小蜜攝)
《我有一片星空——凡·高在精神病院不為人知的故事》正是一部講述梵谷在精神病院時期生活的作品。作者馬丁·貝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梵谷,著有大量關於梵谷的書籍,是英國著名的梵谷藝術評論家。他實地走訪聖保羅精神病院及普羅旺斯聖雷米小鎮,查閱市政檔案、病院檔案,採訪當地相關人士,結合書信等資料,細膩而深入地還原了梵谷在精神病院一年多的生活細節和創作環境,用講故事一樣的語言寫下《我有一片星空》,力圖為我們揭開了梵谷這一段人生的神秘面紗。
星空:我有一片「星空」
在入住聖保羅後的一個月左右,文森特寫信給提奧說:「我有一片『星空』。」
《星空》是梵谷最著名的畫作之一,也是精神病院時期的代表作。梵谷在聖保羅看到了日出前的金星,非常明亮。由於當時照明條件有限,梵谷在夜晚看到的星空異常美麗,他在1889年6月15~16日的周末,充滿激情地作畫,僅用2天左右的時間便完成了《星空》。
▲《星空》,1889年6月(圖書插圖)
《我有一片星空》一書中,作者馬丁對梵谷的《星空》進行了細緻地分析,找到了畫作中對應的現實景物。彼得·哈裡遜天文臺為馬丁做了一場演示,模擬了1889年6月15~16日普羅旺斯東方的天空。投影中,月亮緩緩升起,這是一輪滿月,而不是梵谷畫中的新月。天文臺還為馬丁投射了銀河的影像,天文臺過濾了部分月光,使銀河更加明亮。在觀看了幾小時的夜空投影之後,馬丁認為,梵谷並沒有按照前一天晚上自己看到的影像作畫,而是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個人風格的景色,這是一片屬於梵谷自己的「星空」!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梵谷可以在天黑之後到戶外去描繪天空,但是,《星空》這幅描繪夜晚景象的畫確是在白天完成的。
復刻版畫:色彩的翻譯家
梵谷在聖保羅精神病院創作出了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畫作,由於遠離其他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不受市場和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可以作出任何大膽的嘗試。
1889年秋,梵谷開始了一項不同尋常的實驗:他想將其他畫家的黑白版畫「翻譯」成自己的油畫。這並不是簡單的復刻,而是通過他的理解,用比原作更大的尺寸將其復刻出來,更重要的是,他還要為其加上色彩。
▲《在永恆門之前》,1890年5月,右圖為梵谷復刻的油畫(圖書插圖)
梵谷在信裡說:「這是在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翻譯成色彩的語言。」
梵谷一生中收集了上百甚至上千張版畫,而他帶去聖保羅的版畫作品非常有視覺衝擊力,因此梵谷復刻出的作品也很有藝術特點。其中,梵谷選擇復刻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想表達他對米勒最深刻、最誠摯的致敬,也想普通讓大眾也能體會米勒作品的精彩,但梵谷又擔心自己的復刻被鄙視為抄襲。而實際上,梵谷是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繪畫語言,為這些畫作加上了感情色彩。我們不難看出,這些畫作中加入了梵谷的身影。
▲《新門監獄——放風場》,埃利奧多爾·披薩,臨摹自古斯塔夫·多雷(圖書插圖)
▲《放風場》,梵谷,1890年2月,臨摹自多雷(圖書插圖)
古斯塔夫·多雷的《新門監獄——放風場》中,表現了一群囚徒耐心地拖著腳、繞著沒有鏡頭的圓圈行走,這群人被壓迫在可怕、幽閉的院子中。多雷的畫中,人們幾乎面無表情。而在梵谷的畫中,最靠近前景並向外看的人,有薑黃色的頭髮,以及與梵谷相近的特徵。
▲《哀悼基督》塞萊斯坦·南特伊-勒伯夫,臨摹自歐仁·德拉克羅瓦(圖書插圖)
▲《哀悼基督》梵谷,1889年9月,臨摹自歐仁·德拉克羅瓦(圖書插圖)
《哀悼基督》復刻中,梵谷也給死去的基督畫上了薑黃色的頭髮和鬍鬚。梵谷選擇這一題材,很可能由於他一直相信著宗教思想會給他極大的慰藉。在他畫《哀悼基督》的時候,正是他極度脆弱的時刻。梵谷對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時所體現出來的溫暖和關懷十分欣賞。
當了解當時的情況之後,就不難理解梵谷為什麼要這樣做。西方油畫講究寫實,畫家作畫時,通常有自己的模特,例如魯本斯和倫勃朗,用自己的妻子作為模特,創作出許多佳作。而梵谷在精神病院裡很難找到肖像模特,此時又是冬季,沒有盛開的花草,沒有美麗的景色。所以梵谷才會用自己的想像將版畫轉換成油畫,從而創造新的作畫機會。
聽上去有一點心酸,卻又感到非常偉大。梵谷曾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梵谷始終是一位執著的藝術追求者。他在不斷創造條件,追求屬於自己的藝術。
麥田:藝術生命的循環
印象派畫家莫奈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描繪多幅畫作,是在追求光色變幻中的靈感突現。而梵谷對麥田的多次描繪,或許是迫於無奈, 他對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我是通過監獄的鐵窗來觀察收割者的。」
梵谷創作的麥田,更像是自己「生命的循環」。
梵谷最終創作了14張以上描繪麥田的畫作和同等數量的草圖。這些畫作是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完成的:受大雨的啟發,他創作了《暴風雨後的麥田》;豐收時節,他畫下了《收麥者》;初冬之際,他描繪了《日出時的麥田》……
▲《收麥者》,1889年9月,布畫油畫。(圖書插圖)
在我們的認知裡,天空是藍色的,朝霞、晚霞時,天空或許會被陽光染成金黃、深紅,而梵谷在《收麥者》中描繪的天空則是綠色的,綠色的天空使金黃太陽更加明顯,也襯託出金黃的麥田。「太陽的金光照在萬物之上」,梵谷將收集麥子的過程看成永恆的輪迴。
「我在畫布上耕種,就好像農民在田裡勞作一樣。」梵谷給母親的信裡這樣寫到。他就像是一位用畫筆耕作的「農民」,在畫布上播種、培養、收穫,靜靜看著自己的勞動「果實」。然而,那個時代的人並不理解這些「藝術果實」——他在生前只賣出一張油畫。
美劇《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中,凡高穿越到未來,看到人們把他的畫掛到美術館裡展出,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他的畫作,此時梵谷感動地留下了眼淚。
▲美劇《神秘博士》截屏(圖片來源於網絡)
美劇《神秘博士》中,博物館的館長這樣評價梵谷:
梵谷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畫家。當然也是最流行,最偉大,最受敬愛的畫家。他對色彩的運用是最讓人驚嘆的。他把飽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轉化成醉人的美麗。痛苦很容易刻畫,但是用痛苦和苦難去刻畫我們世界上的欣喜,快樂和美麗,前無古人,也許後無來者。在我腦海裡,那奇怪的狂野的,在普羅斯旺田裡漫遊的男人,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也是世界上存在過的最偉大的人。
梵谷在麥田種下了藝術的「種子」,豐收的時節卻在100年之後。
***
1890年7月27日,梵谷舊病復發,開槍自殺,7月29日清晨,在提奧和加歇醫生的守護下,梵谷停止了呼吸。
天才離開了我們,天才的畫作卻留在了人間。
《我有一片星空》首次公開了聖保羅精神病院男宿舍的照片,作者馬丁也查閱到了一部分關於梵谷的未公布於世的材料。在書中,馬丁入微地揣摩了梵谷在精神病院時期的複雜心情。他為我們講述了很多關於梵谷的小故事,也為我們講述了梵谷畫作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是一本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梵谷的書。
當梵谷看相夜空時,他凝視著星辰,設想著永恆。他感覺當人要死的時候,就是要去往星辰了,就像要去塔拉斯孔一樣。
謹以此文向這位偉大的畫家致敬!
▲《我有一片星空》書影(崢小蜜攝)
▲《我有一片星空》內文頁:展示了梵谷的畫作《工作室的窗戶》細節圖(崢小蜜攝)
▲《我有一片星空》內文頁:展示了威廉(梵谷的侄子)的出生通知和照片,以及聖保羅附近的杏樹,(崢小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