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使心靈充滿常新,且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1853年,舉世聞名的繪畫大師文森特·梵谷,出生在荷蘭一個叫做準德爾特的小鎮。童年家鄉美麗的風景,給小梵谷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以及對大自然終生的熱愛。
那時他常常抬頭看上的星空,想必充滿著孩子氣的幻想,嚮往著宇宙中無盡美好的日子,如向日葵般怒放盛開。
青年梵谷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曾懷揣著一顆虔誠和慈愛之心作了無薪教士。在給弟弟提奧的一封信中,梵谷寫到:
「人來到世上,不僅僅是為了享受快樂,甚至也不能僅僅停留於誠實。人來到世上應該為人類做些大事,應當爭取崇高克服粗俗,這種粗俗,阻撓著每個人的生存。"
梵谷悲憫著眾生,卻沒有得到命運的垂青。
在博裡納日,他儘其所有接濟窮人,幫助礦難中的傷者和病人。他衣著襤褸,臉上抹著黑色煤灰,與髒兮兮的礦工們混在一起。這些都被視為有辱教會尊嚴,在教會多次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梵谷被解聘了。
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後,27歲的梵谷決定轉身投身繪畫,希望藉助對藝術美的表達,來實現自我解脫的目的。
他的感情生活非常不順,連著向三個女人求愛,都遭到拒絕。三段無望的愛情和生活的挫折,讓他變得焦慮,最後在醫院和精神病院之間過完了餘生。
在世人不解的痴狂繪畫生涯中,唯有畫筆是梵谷一生的愛人。
他把一腔熱情,轉化為了震撼人心的藝術畫作。梵谷畫了不少勞動者的作品,農民,礦工,手工業者,麥田,向日葵,星空等等,利用色彩來表達對生活的強烈感受。
梵谷將主觀情感注入到對畫面的探索,啟發了表現主義藝術的產生,由此敞開了20世紀的現代藝術的大門。他說:「作畫我並不謀求準確,我要更有力地表現我自己」。這份執念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與其他畫家相比,梵谷的自畫像作品最多的,一生創作了四十多幅自畫像。他曾說,希望一個世紀之後自己畫的肖像,在世人的眼裡會如同一個個幽靈。僅在1886年就畫有十來幅。
畫中他眼神憂傷迷離、絕望無助的令人戰慄。
梵谷將主觀的情緒,通通傾洩在畫布上,才有了與眾不同的《星空》。
梵谷患有癲癇症和抑鬱症,一直受著病症折磨。但即使在精神極不穩定的狀態下,他也沒有放下畫筆。在法國南部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時所畫的《星空》,描繪了聖雷米小鎮的夜景。
這幅《星空》的畫面呈現出令人眩目奇幻的景象:碩大神奇的星星,螺旋狀的星雲,伸向浩渺宇宙空間的璀璨星河;扭動升騰的絲柏,如火焰般在夜色裡舞動;呈漩渦狀翻滾的天空,海浪般起伏的山坡教堂和村莊,幾乎要將那一小片寧靜的村舍吞噬。
《星空》模仿了日本浮世繪風格,卻是梵谷心中的虛幻星空,——深邃的星空下,畫家無處安放他流浪的靈魂。
它並不是我們眼中真實的星空模樣。即使作為非專業的的欣賞者,也能真切感受到畫面的流動感,一切都不是靜止平面的,充滿了情緒化的動感,映射出了他不平靜的內心世界。
或許天才都是孤獨的,梵谷始終不被人理解和接受。
同行塞尚視他為畫畫的瘋子,高更與他不歡而散。他的思想和行為,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導致了他一生都在孤獨的深淵中苦苦掙扎,最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以畫為生命的他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將作品以500法郎賣出,卻是梵谷生前最大的奢望。可惜至死也只賣出一幅,價格不過400法郎。
生前寂寞,死後風光。在梵谷死後不久,社會上就開始評定他是一流畫家,他的畫成了收藏家的寵兒,諸多作品賣出了天價。可這對畫家梵谷來說,一切來得太遲了些。
每當仰望浩瀚的夜空,看見閃爍的星星,想起梵谷的《星空》總會感嘆:上天給予了他驚世駭俗的才華,肉身卻承擔不起這份使命。
所以梵谷也沒有逃過天才不是早死,或瘋掉的魔咒結局。
大家都知道梵谷有一個支持他畫畫的弟弟,不知他有個早夭的哥哥。喪子之痛讓母親陷入無盡的悲傷,對次子梵谷疏於親近,這為畫家的人生埋下了悲劇的註腳。
1890年7月27日,梵谷走進在普羅旺斯那片金黃色的麥田裡,向自己的胸口開了一槍,兩天後在弟弟提奧的懷中死去。
臨終前,他微弱地說道:「我希望現在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