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以孤獨的自我抗爭,活出「異鄉人」的最美姿態

2020-12-15 哈爾的書影城堡

文/衛敏

十九世紀的後印象派代表荷蘭籍畫家梵谷,以其震撼人心的畫作與別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影響了無數藝術創作家;而法國存在主義代表作家加繆的作品《異鄉人》,同樣以獨具特色的敘述風格與雋永深刻的思想,深刻影響了無數後人,並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學經典。

梵谷與加繆

細細品讀《異鄉人》後再回首梵谷的一生,發現梵谷與書中主人公默爾索的悲劇人生是如此的相似;兩個動人靈魂跨越時空彼此靠近,在隔空對話中發掘出生命更深層的真相與本質。本文以加謬《異鄉人》中詮釋的思想精神為指引,深入解讀梵谷在冷漠荒唐的世界裡如何以孤獨的自我抗爭,活出「異鄉人」的最美姿態。

一、 游離在藝術殿堂外的「異鄉人」

加繆筆下的默爾索對一切社會規範都顯得無動於衷、置身事外:母親去世了,他既不想去見一面也沒有哭;在葬禮的第二天就與女友幽會,看滑稽電影;並不真愛自己女友,但也不反對與她結婚;小混混鄰居讓他幫忙寫信羞辱前女友後,想跟他做朋友,在他看來「怎麼樣都行」。

最後,他因開槍誤殺人被關進監獄,被判刑的原因是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在臨刑前他拒絕懺悔,也無悔自己的過往生活。受盡非議、我行我素的默爾索,儼然成為了游離於正常俗世倫理之外的「異鄉人」。

梵谷:顛沛流離的一生

1853年出生於荷蘭南部小鎮的梵谷,在年輕時期因受到工作與愛情失敗的雙重打擊,轉而投身於一直鍾愛的藝術創作。從藝的道路也並不順暢,極具個性的表現筆觸和思想風格與當時的藝術主流背道而馳,畫作無人賞識,可以說得上一文不值;一生貧困潦倒,只售出一幅畫,僅值400法郎。長期依賴弟弟提奧的微薄資助,為得到畫布、油彩和畫具就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

割了左耳的梵谷

1888至1890年期間,輾轉來到法國小鎮阿爾進行藝術創作的梵谷,因精神病的困擾,在偏執與痴迷下親手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受盡當地人的抗議排斥後,自願住進了精神病院,在院中仍奮力執筆創作,迎來了創作的輝煌時期。1890年7月,在貧窮與疾病的百般煎熬下開槍自殺,痛苦地結束了年僅37歲的人生。在他短暫的十年繪畫生涯中,創作了近800多幅作品。

加繆:世界如此荒謬,人生如此荒誕。

梵谷有如加繆筆下的「異鄉人」,不為世人所了解,一生顛沛流離,由始至終都只能像一個流浪漢般在藝術殿堂的大門外徘徊。

正如加繆所述,世界如此荒謬,人生如此荒誕。梵谷生前微不足道,死後享譽盛名。在他死後一百年,他的作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被千萬世人所認可和追捧,世界每一個畫館都以擁有一幅梵谷的作品為傲。他的《加歇醫生》在1990年以0.825億美元一舉拍得歷史上最高價格,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2004年,穩坐世界最昂貴藝術品寶座長達14年之久。

加歇醫生 1890

二、在自我覺醒中追尋理想與真理

來自靈魂深處的自我覺醒

「我生於貧困,但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我與之感到一份融洽而絕非敵意。我的生命因此並非始於痛苦,而是始於圓滿。」——加繆

默爾索在臨刑的前夜,面對著充滿啟示和星鬥的夜空,他第一次向這個冷漠而又溫柔的世界敞開了心扉:這個世界與我是如此相像,是如此的友好,我覺得我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是希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用仇恨的喊叫來歡迎我。

梵谷住進精神病院的最後歲月,與他日夜相伴的只有星空、陽光與大自然。在這段抑鬱悲苦的日子裡,他創作了傳世名畫《星夜》:色彩斑斕的天空上掛著金黃的彎月,紫黑的遠山和村鎮的燈火連綿不斷,高大粗壯的絲柏樹如同黑夜的陰影,玫瑰色、藍綠色、黃色奔流不息,仿佛宇宙裡所有的星體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爆發。他在與星空的凝視中感受到宇宙的永恆運動,在恣情奔流的色彩中對自我、對世人乃至整個銀河系發出最後的審判。

星夜 1890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梵谷的感悟與臨刑前夜的默爾索是如此契合,他的內心於寂靜星空下,向世人、向世界、向宇宙發出最後的、來自靈魂深處的自我覺醒。

永不停息地追尋理想與真理

不在乎別人眼光、對命運毫無怨言,看似對一切都無所謂的默爾索,相比於維護所謂社會道德的法官和宗教信仰的神甫,他似乎是一個空虛的生命;然而他不懂人情世故、不迎合他人、不演戲作假,是在這些人當中真真正正為自己而活的人。

加繆評價:「默爾索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而這一種執著與激情在梵谷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被後人評價為後印象派傑出代表的梵谷,在創作中後期已不滿足於印象畫派的表現手法和思想理念,以其獨特的主觀見解和熱烈情感描繪出一幅幅飽含激情與讓人目眩神迷的靈魂之作;作品極具獨特個性和風格的梵谷已不屬於任何流派,也超越所有流派。

麥田與收割者 1889,午睡 1890

梵谷由始至終都沒有放棄他的理想信念:以悲憫情懷關心社會現實的同時,積極探索如何喚醒良知,從而改變世界。正如他曾對弟弟提奧說的一句話:「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他無懼世俗的非議與排斥,在歷盡苦難的人生中,清醒選擇自己所要走的道路,以永不停息的奮鬥姿態執著追尋理想與真理。

三、「西西弗斯式」的自我抗爭

「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加繆

在默爾索身上,體現了加繆對人處在荒誕的人生困境中,該如何抗爭的理性思考。

視一切現有秩序和道德於不顧的默爾索,以荒謬響應荒謬,以荒謬對付荒謬,在對荒誕世界進行不懈反擊中,完成了對不公命運的自我救贖。

西西弗斯

從這一角度看,梵谷恍如默爾索的化身,雖被荒唐冷漠的社會所拋棄,但他並不絕望;儘管反抗徒勞無益、無法改變什麼,仍要不斷抗爭不能屈服。他在激情忘我地創作一幅又一幅的心靈巨作中,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功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梵谷的一生,以孤獨的自我抗爭,活出了「異鄉人」的最美姿態。他那近乎瘋狂的不懈鬥爭精神,成為了神話中西西弗斯般荒誕的人:循環往復推石上山,儘管毫無意義但仍要努力地永遠重複這個動作,以無畏與堅韌戰勝悲慘的命運,在一次次推動巨石徵服頂峰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加繆在著作《西西弗斯的神話》中指出:「西西弗斯是荒誕的英雄。既出於他的激情,也出於他的困苦。」「他在離開山頂並漸漸深入諸神洞府的每個瞬間,他超越了自己的命運,他比他推動的巨石更加強大。」

結語:

以加繆《異鄉人》的視角深入解讀梵谷的一生,讓梵谷這個漂泊無依的孤獨靈魂重新煥發出動人的理性光彩。正是梵谷這個為公眾唾棄的「瘋子」、藝術界標榜的「異類」,以他特立獨行的個性魅力與引人深思的悲劇人生成為文藝界永恆的經典。後世人從他散發著靈魂之火的畫作中,汲取了源源不斷的啟示之光。

那個在無人曠野,執筆忘我描繪美麗夜空的梵谷,用孤寂而又努力抗爭的一生告訴世人:儘管身處逆境、受盡悲傷苦痛,都要不忘以一顆高貴的心高昂起頭顱去仰望燦爛星空。

(文章為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文森特·梵谷全傳:我們生來孤獨
    正是在在阿爾期間,他畫出了《向日葵》《阿爾的吊橋》《開花的果園》《夕陽和播種者》《收穫景象》《郵遞員羅林》《伽賽醫生像》等傳世佳作。 梵谷在他生命中不到十年的藝術生命裡畫出了近千幅作品,這對於一個油畫家來說創作量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而且,一大批畫作都是精美絕倫的傳世之作。
  • 孤獨而偉大,梵谷的這10幅畫作你值得一看!
    文森特·梵谷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之一,在其短暫而絢爛的一生中,都投入到了對畫畫的熱愛、對藝術的創作之中。四、《十五朵向日葵》《十五朵向日葵》使用梵谷一貫熱愛的橙黃色作為主基調,用綠色的細膩筆觸勾勒出向日葵的花瓣和花莖,花盤飽滿,紋理婀娜,筆觸堅實有力,著色大膽,顏色濃墨重彩,將盛放的向日葵飽滿的輪廓描繪得淋漓盡致,恣意綻放,生命力十足。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孤獨而又細膩的靈魂,藏著對藝術的痴迷
    整部影片高度還原了梵谷的人物原型和藝術人生,讓觀眾在享受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的同時,跟著劇情一起去探密梵谷的死亡之謎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其中總有一些孤獨的靈魂,而這些孤獨的靈魂往往總能迸發出強烈的共鳴。
  • 梵谷著名的八幅畫,你真的看懂了嗎?
    《耳朵上扎綁帶叼菸斗的自畫像》是梵谷送給母親的自畫像,為了使母親對他的健康放心,表現出一個沉思的受傷男人比以往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並無法掩飾其眼底的絕望。他表情平和,還帶著種毅然決然的意志。《夜間咖啡館》這是一幅悲慘的社會景象,散落在房間裡的哀傷形象都令人深表同情。 紅和綠、紫和藍之間的微妙衝撞,增強了畫面衝擊的方式。
  • 天才總是孤獨的,奇幻星空下藏著畫家梵谷,無處安放的靈魂
    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後,27歲的梵谷決定轉身投身繪畫,希望藉助對藝術美的表達,來實現自我解脫的目的。他的感情生活非常不順,連著向三個女人求愛,都遭到拒絕。三段無望的愛情和生活的挫折,讓他變得焦慮,最後在醫院和精神病院之間過完了餘生。
  • 是瘋狂的藝術家,還是真實的梵谷,是誰創造了梵谷?
    可以說他的前半生一直都活在死去哥哥的陰影下,甚至提前到其母腹中之時。現在我們都知道一位母親在悲傷中再次懷孕、妊娠、哺乳,會對孩子的智力和性格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在他出生後,名字用的就是死去哥哥的名字。梵谷在此階段的戀親情結沒有得到解決,這就導致了他在堅定、隨和、自尊、獨立方面性格形成的障礙,從而造成自卑、冷漠、孤獨甚至絕望個性的形成。如果他今後一生家庭和睦,婚姻順利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在其成年後卻不斷地遭受事業、愛情、友情的挫折,這一切就導致了最終的悲劇。這時候我們再提一下弗洛伊德吧,大師的理論大家一直在用,也能確實解釋人生理心理的問題。
  • 雖錯過程蝶衣,卻成為觀眾心中的蝴蝶君,生而孤獨的尊龍活出自我
    本期話題【雖錯過程蝶衣,卻成為觀眾心中的蝴蝶君,生而孤獨的尊龍活出自我】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真的是影壇百花綻放的時候,各種形象天然俊秀,帥氣逼人的明星在娛樂圈綻放出屬於自己的風採,而尊龍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尊龍不但形象帥氣逼人
  • 活在北京的異鄉人是不是寄生蟲
    活在當下看不到童年的春天,童年的春天爛漫無比,春風拂面、花香鳥語的。回憶過去,淚眼朦朧,那個年代天真無邪,放飛夢想。轉眼間已走完三十個春秋啦!如今活在北京,走在灰暗的街道上,聞著汽車油煙味,聽著街邊小攤的叫賣聲,一陣陣惡臭味撲鼻,令人作嘔,現實很殘酷,活在北京的寄生蟲。所有的夢想都被這個年代感的城市深深傷害,並烙印心底。
  • 梵谷——燃燒的太陽
    人們認為最美的一般是指後來7幅放在花瓶裡的向日葵,美在哪裡呢?我們先以收藏在荷蘭梵谷博物館的油畫《十四朵向日葵》為例,來探尋一下梵谷神技般的繪畫小秘密。梵谷非常重視質感,很多筆觸是向上提起的,造成花蕊怒放的感覺,看細節會發現每朵向日葵上面的筆觸都是爆炸式的,衝擊力爆格啊!畫面中每朵向日葵大小不同,姿態不一。中間六朵沒有花葉,上下兩組各三朵,正對著觀眾。看上去蒸蒸日上,滿滿的正能量。
  • 文森特·梵谷:天才和瘋子介於一線之間,其實他只是個孤獨的人
    在將他奉為神話之前,不妨先重新認識一下文森特·梵谷,不是作為天才畫家,也不是作為神經質的瘋子,而是一個孤獨的、熱愛繪畫的普通人。梵谷:孤獨的烈火梵谷並不是一位自幼天賦異稟的畫家,至少在二十七歲以前,他還沒有發現自己對繪畫的熱情。1853年,梵谷出生在荷蘭的一個牧師家庭,是兩個弟弟、三個妹妹的長兄。
  • 不一樣的梵谷系列:插畫師用童趣的筆觸,致敬可愛又孤獨的梵谷
    不一樣的梵谷系列:插畫師用童趣的筆觸,致敬可愛又孤獨的梵谷提到不羈、狂熱、抑鬱、孤僻、窮困潦倒等等形容詞,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的答案是,梵谷。對於梵谷的作品,大多數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抽象的線條,正如林俊傑《江南》中的一句歌詞:「圈圈圓圓圈圈」,他的作品不僅在後世難以被理解,在當時同樣也是藝術潮流中的逆行者,在流行傳統繪畫及寫實主義的19世紀中期,他的出現不僅讓人難以理解,也是對正統畫風的挑戰。
  • 青年作家作家湘諾評王錢軍的詩集《異鄉人》
    細細讀來,有一種無奈和孤獨,面對生活不得不奮力前行的力量,那一種桀驁不馴,是一種詩的精神,也是一種路程。雖然部分詩歌讀起來,我們會疼痛,文字會流淚,但我們讀起來,也會聽到一種聲音,那聲音是深沉的,深沉裡有深邃的思考和濃烈的回望,那種回望的姿態,那種濃重的鄉愁夾雜在作者與讀者的情感之間,詩歌文本的語言也會直抵讀者的內心。
  • 梵谷油畫作品《麥田與收割者》、《鳶尾花》、《麥田》
    《麥田與收割者》是梵谷創作完成於1889年,作品尺寸為50.5X100.5 cm,材質為布面油畫,原作被收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 鳶尾花和向日葵,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谷賦予它們精彩的形象與色彩以及永恆的生命力,是這位一生都在痛苦與掙扎中度過的畫家對大自然的讚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獨的舞者內心裡無語的傾訴,他畫的鳶尾花鮮麗可愛,但又有點憂傷,有點孤獨和不安,甚至有一種近乎掙扎的姿態。
  • 看不懂梵谷的畫?一文教你快速讀懂梵谷,達到在酒桌上裝逼的目的
    在梵谷的畫作上,總是堆積著一層厚重的顏料——厚重到什麼程度呢?就好像不是用筆塗上去的,而是直接擠到畫布上面的。據說,梵谷在作畫時,總會比別的畫家多用一倍的顏料,但是,這種特殊的畫法,卻能營造出一種莫名的立體感。另外,他特殊的畫風還體現在配色風格上。梵谷最愛用藍色+黃色,或著紅色+綠色之類的色彩搭配。
  • 盧禹舜:我看梵谷
    的大徹大悟,這是一種高雅、富貴、充實的孤獨。然而梵谷確是孤獨得可憐、痛苦、糊塗,孤獨得像死一樣。梵谷是「朝夕都未曾聞道」,死的是否「可矣」應劃一個問號。梵谷對親情渴望,但只有弟弟對他給予過理解;對愛情嚮往,但只有妓女與之往來;對友情珍視,但高更後來還是遠離他而去。這一切讓梵谷體會到了死亡是最徹底的孤獨,也是能夠尋找到的最徹底的自由。
  • 她一生從未見過梵谷,卻是他的頭號粉絲,散盡家財為他建起一座博物館
    星空的夜幕下,一盞碩大的黃色的燈,照亮了整個露臺,光亮甚至灑在了街道的鵝卵石上,視線向著咖啡館和小巷深處延伸,精湛的筆觸透露出畫者內心狂野的張力。仿佛覺得被什麼東西擊中,然後都會帶著那種「傷口」,那種柔軟的、致命的愛活下去。
  • 六萬多張畫,組成被嫌棄的梵谷的一生《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影片以梵谷死後一年,梵谷的朋友拜託兒子約瑟夫將梵谷生前的一封信送給他的弟弟,不料等到約瑟夫到達故地,發現梵谷弟弟已經在梵谷去世的六個月後離世,於是約瑟夫被迫走上了尋找梵谷生活軌跡的旅程,並試圖一步步揭開梵谷死亡真相,電影中梵谷生前的點點滴滴都由他過往的畫作中的人物講述,這是對梵谷藝術作品的致敬,也是對梵谷的肯定。
  • 梵谷逝世125周年由125位畫家打造而成,以梵谷的方式致敬梵谷
    「我心藏有瑰寶燦爛如歌,唯有畫作可為我吟唱」天才都是孤獨的,我不贊同。心地善良的瘋子,能夠觸摸到天上的繁星。政哥最喜歡梵谷的畫作是《星月夜》,有幸聽到過一次解讀。大致的意思是人不能夠觸摸到天上的星星,於是梵谷畫了一棵樹,攀爬樹木到天上撫摸星光。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都市情感話題劇《異鄉人》蘇州開機
    可見,「人」是巨變的觀察者,是改革的參與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由此出發才能真正創作出一部寫實動人的作品。而電視劇《異鄉人》便刻畫了這樣一群人,不僅響應創作主流,同時落腳小眾人群,抒發人文情懷。 ;或在忙碌的工作和失敗的婚姻中自我療愈;或為了一張綠卡在焦慮中無法自拔;或放棄原本的安逸,只為陪伴至親遠走他鄉,給予她不變的溫暖。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鬱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最終這封沒有抵達收信人之手的梵谷生前信件,引發了觀眾思考,也透過多個與梵谷有過接觸之人的追憶,描繪出梵谷生前格外無助痛苦的形象,至於梵谷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影片最後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全憑觀眾自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