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梵谷,你會想到什麼?
是那幅那耀眼的、金燦燦的《向日葵》?
還是那幅星星月亮、極致旋轉的《星月夜》?
又或者是他割下耳朵、被送到精神病院的驚人傳聞?
是的,提起梵谷我們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梵谷是我們最熟悉的外國畫家。梵谷,以其極致絢爛的色彩、縱情奔放的筆觸,和極其狂熱的感情,震撼驚豔著無數的人們。
我們大都知道,梵谷短短的一生只活了37年,但是不一定清楚,梵谷在27歲時、才正式開始畫畫,畫畫的時間前後不過10年。在這短短的10年,梵谷卻創作了超過2000幅作品,其中約900幅油畫和1100多幅素描,他有著極其旺盛、不可思議的創作力。
在這裡,默默就根據《渴望生活—梵谷傳》一書,
用幾分鐘的時間,截取梵谷人生最重要的4個階段、最重要的4幅畫作為主線,帶大家一覽梵谷的人生,以這4幅畫作為基點,深入了解梵谷的藝術。
這四幅畫分別為:
一、《吃土豆的人》;二、《向日葵》;
三、《星月夜》;四、《自畫像》兩幅。
文森特·梵谷,1853年出生於荷蘭的一個牧師家庭。家境很不錯,有幾個叔叔是大畫廊的股東。梵谷從小喜歡畫畫,後來經家裡安排在畫廊做店員,工作是賣畫,為客人推銷畫作。
後來因為梵谷的藝術觀念與主流不同、得罪客人被畫廊開除。梵谷當過短暫時間的教員、之後到礦區做福音傳教士,後來被教會撤職,最終走上了繪畫的道路。
梵谷的繪畫風格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個逐漸變化、成長的過程,最終才成就了我們所看到的極致動人的畫面。
一、《吃土豆的人》
(早期代表畫作,1885年作於紐恩南)
第一幅畫,是梵谷繪畫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畫作展現:
純樸憨厚的農民,圍坐在狹小的餐桌旁,整幅畫面是通體昏暗、壓抑的色調。
只有一盞油燈,是畫面的焦點,昏黃的燈光照在農民因生活憔悴的臉上,更照在農民因生活勞作粗糙、骨節突出的手上。
在畫這幅畫時,梵谷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吃土豆的人》是梵谷繪畫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他本人非常滿意的作品。
作畫背景:
在梵谷辭去畫商店員、教員工作後,經學習去比利時的礦區做了福音傳教士。在礦區,他看到了礦工們極度貧困的生活和極艱苦的工作,看到的一切深深觸動了梵谷,他用自己最熾熱的心給礦工們講道。
他把所有的東西都送給窮人:麵包、咖啡、衣物、甚至是容身的屋子,儘自己所能照料需要幫助的人及患病的人,深入礦工們的生活體會他們的生活。
而因為梵谷過度的熱忱並且損害了教會的利益,梵谷被教會撤去職位,做不成傳教士了,梵谷最終走向了繪畫的道路。
梵谷繪畫的初期,幽暗的色調和人們為生活勞作的艱辛,吃土豆的農民、織布的工人,家鄉荷蘭的矮屋、田野裡稀落的羊群。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全是梵谷的畫材。梵谷繪畫的初期,繪畫之花的種子源自內心深厚的同情與愛,畫的是他接觸到的真實、深入社會與人們的生命寫照。
二、《向日葵》
(1888,離開巴黎到南方阿爾)
接下來的第二幅畫,是梵谷從早期的幽暗色調轉為明亮色調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畫作背景:
在學習繪畫後,梵谷來到了巴黎,接觸到了當時的印象派。梵谷認識了印象派眾多畫家:畢沙羅、德加、修拉等等,見到了前所未見的光和色,各種新技法和啟示,印象派這種,以視覺感受為畫面主導的表現手法,大大刺激了他。
再加上日本浮世繪對梵谷的啟示,浮世繪上醒目分明的色彩、極富韻律的線條,使得梵谷的畫面的色調,從早期的沉鬱漸漸明亮輕快起來。前期幽暗的畫面、壓抑的感官獲得解放,斑斕的色彩爬上畫面。
在觀看學習、了解了印象派之後,梵谷心裡並不滿足僅僅陶醉於光的幻變,他更喜歡深入捕捉事物的本質。比起印象派描繪的光的表面,他更愛發光的太陽,他要追尋心中的太陽。
梵谷告別了巴黎,來到了南方的阿爾,他多年的繪畫積累在此間厚積薄發,他了解並利用印象派發現的色彩規律,更暢快淋漓、奇異地表達強烈的感受與情思。
梵谷說:「為了儘量表達我的感情,我更加任性的使用顏色」。炫目明亮的顏色成了畫面主調,他無休無止地畫起來:廣場與街道、公園與落日;火車穿過的田野、花朵盛放的庭院;瓶子裡的向日葵、罐中的白玫瑰;郵遞員和保姆、一幅又一幅自畫像......後世很多不朽的作品,在這期間不斷誕生。在這裡,不得不說的一幅畫,就是梵谷的《向日葵》。
畫作展現:
《向日葵》是梵谷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實《向日葵》是一組作品,梵谷一共畫了十一幅向日葵,這裡講的《十五朵向日葵》是這組畫中最為著名的一幅。
來看下這幅畫:
整幅畫面是通體明亮的黃色,明黃的背景,棕色的桌子,有一個很樸素的陶土瓶子,瓶子裡插著十五朵向日葵,每朵花姿態各異。
這些向日葵就好像人一樣在俯仰顧盼,從一朵花轉向另外一朵花。仔細看,我們能感受到,眼前看到的向日葵,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界的植物花朵。
這些向日葵,更像是梵谷生活所見的,因生活勞作憔悴的人們,梵谷把所見的人們濃縮成了向日葵。這些向日葵更加像是熊熊的火苗、火焰,甚至是燃燒著的太陽。
整幅畫粗獷有力,單純、卻極有力量,相信在看過梵谷的《向日葵》後,觀眾絕不會被世間無數的向日葵混淆記憶,因為梵谷的《向日葵》,是獨一無二直擊人心的。
三、《星月夜》
(1889,聖雷米精精神病院)
看完了《向日葵》後 ,接下來的第三幅畫,是梵谷在阿爾與高更激烈衝突、割下耳朵後,被送到聖雷米精神病院期間,所創作的最著名的《星月夜》。
畫作背景:
梵谷到阿爾之後,建立了畫室「友人之家」,期望畫家們能來一起探討繪畫,一起生活。梵谷熱切地期盼好友高更的到來,為了迎接高更,他精心地布置畫室和房間。
高更應邀來到阿爾,剛開始兩人都很興奮,熱烈地討論繪畫上的各種問題,關係相當親密。但是前後不過一個月,就因為繪畫理念不同、產生了劇烈衝突,梵谷的精神受到了巨大刺激,情緒失控時割下了耳朵。
高更經過此事執意離開,而梵谷因為精神失常,被送入聖雷米精神病院。就在病院住院期間,梵谷創作了:包著耳朵的自畫像、病院室內、病院庭院,鳶尾花,等等奇特美麗的作品。其中的這幅《星月夜》,最為獨特和著名。
畫作展現:
《星月夜》整幅畫高度誇張、充滿強烈震撼力。梵谷用藍色,和明奪目的黃色相互交織融合,畫面極具運動感和韻律感。
畫面最醒目的是前方一棵柏樹,樹枝蓬勃向上竄,就像燃燒著的幽暗火焰。與柏樹同樣醒目的,是深藍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被誇大了的星星,極其明亮的月亮,劇烈湧動、漩渦似的捲曲星雲,整個世界好像都在地動山搖。
而遠山下靜靜伏著的小村莊,和房子點亮的零星燈光,卻奇異中和了整個躁動不安的世界。極其強烈的色彩對比、疏放有度的筆觸,和強烈的畫面表現力,直直抓住觀看者的眼球、擊中觀看者的靈魂最深處。
四、《自畫像》
(各個時期都有,這裡講的兩幅是:1888《割耳朵後的自畫像》和1889《沒有鬍子的自畫像》)
在看了梵谷獨一無二的《星月夜》後,接下來就走到了到梵谷短短生命的最後時光,讓我們來看看他生命中最後畫的一幅畫,以及他畫這幅畫時的心情。
畫作展現: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簡稱1),《沒有鬍子的自畫像》(簡稱2)
時間:(1)阿爾,割耳後一個月 ;(2)最後一幅畫,送給母親的生日禮物。
色調:(1)通體冷綠色調、表面平靜;(2)整體藍色層次豐富但很溫暖。
人物:(1)憂鬱的眼神、瘦削的臉頰;(2)紅潤的臉色、略微豐滿的臉頰。
感覺:(1)壓抑不安的、強烈視覺衝擊 ;(2)掛念家人、心存溫暖的善意。
作於割耳朵後一個月的《割耳朵的自畫像》,以及梵谷生前最後一幅畫《沒有鬍子的自畫像》,這兩幅自畫像,畫面色調不同、用筆方法不同,展現了不同時期梵谷的不同精神面貌。
是梵谷心理狀態的最真實的寫照,痛苦、憂慮、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微小的快樂和善意,梵谷的自畫像不是單純的畫作,他更是把自己的心聲和感情,全部融入到了畫裡,自畫像更是梵谷內心深處的吶喊和渴望。
就像梵谷說的,「我夢想著繪畫,我畫著我的夢想」。畫畫就是他的全部。
在故事的最後:
就在畫完《沒有鬍子的自畫像》後不久,梵谷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當時,弟弟提奧已經結婚生子了,一直以來,梵谷繪畫、以及生活全是靠弟弟的資助供給。只有提奧始終支持他的繪畫,幫他度過許多難關,然而到了現在,梵谷不願繼續成為弟弟的負擔。
1890年7月27日,山高與往常一樣帶著畫具出門,臨走前藉口打烏鴉,向別人借了把舊手槍。來到他最愛的,曾無數次畫過的金燦燦的麥田裡,「砰——」一聲槍響,成群黑色烏鴉驚起,而梵谷就此倒下,就這樣結束了他苦難艱澀的一生。
其實有關於梵谷的死因,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梵谷是自殺,也有的認為是他殺。近來有研究猜測,更有可能,是長期接觸含有劇毒的繪畫顏料,才導致梵谷的衰亡。
然而,不論結果到底是什麼,梵谷短短的37載生命,他生命最後10年所畫的畫,
2000多幅,浸透了梵谷全部的心血,感動震撼了無數的人,給予後人們諸多的深思和啟發。
非常、非常喜歡梵谷的那段話: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梵谷的一生窮困潦倒,而他認定方向、堅持繪畫直至生命的最後。
這顆認準內心理想的「麥子」,發出了極耀眼的、金燦燦的,太陽一般的光,為世人所知、甚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繪畫。
什麼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梵谷,給了我們最簡單直白的啟示:
認清自己的方向,
向著心中的太陽、野蠻生長,
小小的一粒種子,也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潛力和希望。
喜歡的話,歡迎點讚關注
我是默默,持續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
參考資料:
《渴望生活—梵谷傳》歐文·斯通
《梵谷手稿》文森特·梵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