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忽略自我、滿足他人,「老好人」如何提高自我價值感?

2020-12-14 蕭瀟心理說

讀者提問: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這讓我覺得很累,我總在想別人方不方便卻忘了自己委不委屈,更可笑的是在這一點是別人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和我說的,其實我也知道,我爸爸說我太笨了一點也太實誠,只知道按規矩辦事,我也覺得這樣一直下去不行,但我又羞恥與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在想實誠一點真的不好嗎,也許現在沒人喜歡實誠的人?

以下是我的回應: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和你的疑問:「實誠一點不好嗎?也許現在沒人喜歡實誠的人?」其實,忽略自我滿足他人和實誠這兩個概念不是等同的。並不是說實誠不好,也不是沒有人喜歡實誠的人,而是當你選擇忽略自我的感受去滿足他人的需求時,你的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你無時不刻在向自己以及他人發送這樣的信號:我不重要,我不值得。

正是因為這一點,與你接觸的人會覺得看不下去,你的父親也會說你太實誠,其實他想表達的意思是你不為自己考慮。

同樣為自己考慮與自私的概念並不是等同的,也不意味著為自己考慮的人就不實誠。所以,你的核心問題大概就是:如何提高自我價值感,相信「我是值得的」。

自我價感低的人由於很少能通過內在的、本身的一些東西去認同自己,所以他們格外看重他人的評價。比如你說在工作中你總是會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意他人是不是方便,而且這種在意是以犧牲自我需求為代價的,所以你常常會覺得很委屈。那麼為何要去在意他人的想法呢?其實就是想讓對方感覺好,從而得到認同感。可能對方會誇你一句:某某,真好!無論做什麼,都害怕令對方不舒服,害怕得罪對方。所以,你會很累,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令所有人滿意,而你的做法是,不斷地委屈自己去讓他人滿意,導致越來越累。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基本上都逃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你可以去覺察一下,你真正想要令誰滿意?不可否認,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養育者由於自身的局限,常常會做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比如指責、貶低孩子,總是拿孩子與他人做比較,打擊孩子,或者總是傳達出孩子是個拖累這樣的信息。如果孩子做的不能令養育者滿意,可能就會受到「失去愛」的威脅,在這樣的狀況下,孩子就比較容易自卑、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討好,讓養育者開心,好讓自己顯得「有價值」。

你現在意識到了這樣下去不行,但是羞於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口。有這樣的意識是很好的,接下來就是要不斷地提高自我價值感。告訴自己:我是重要的,我是值得的。當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我是建議你做一些個案諮詢,參加一些工作坊,這樣突破原有的信念桎梏,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可能會更順利一些。

祝福!

相關焦點

  • 對自己絕不妥協,對他人拒絕自我滿足,你就是更好的自己
    甚至有人的價值觀是別人的,把他人的價值觀完全搬運,套在自己身上就用,沒有真正消化和理解。所以,才會不幸福,沒有自我。這就是這21天我們需要共同學習的事情,如何活出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對此,我們需要明白兩點。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潛意識裡會認同這種有點「作」的行為。長大以後,他們會沿用過去「成功的經驗」,刷存在感,博取他人的關注和關愛,甚至為達目的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有一類控制欲很強的人,通過佔用對方的時間精力,讓其無法做其它事,促使對方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隨時給對方打電話發消息,直到對方有回應為止。有些人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換得對方的憐惜。
  • 心理學:什麼是超越自我?如何完成自我的超越?
    超越是從匱乏走向滿足超越的目的是讓自己獲得滿足。從最初匱乏的狀態,到後來的滿足狀態,就是一次超越自我的過程。小時候的你只有有限的選擇食物、玩具、衣服,當你長大後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更豐富的食物、玩具、衣服,這就是超越,只不過人們習慣稱之為成長。成長更傾向於一個過程,而超越不僅是過程,更是一個結果。
  • 2019豆瓣最高分日劇《凪的新生活》來襲,看職場「老好人」如何逆風...
    來源:芒果TV2019豆瓣最高分日劇《凪的新生活》今天在芒果TV上線啦~這部由黑木華、高橋一生、中村倫也主演的優質日劇講述了討好型人格的職場女性凪在重啟人生後找回自我的故事超強卡司+治癒劇情給予你初春的溫暖~「老好人」的卑微生活故事的女主人公「凪」(zh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好人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她總是委曲求全地壓抑自己的內心卑微地過著討好他人的生活為避免領導發火她默默為他人受過為讓男友開心她日復一日地滿足著對方的惡劣要求
  • 內裡的「自我」,外化的「自我」,與他人眼中的「自我」
    認識自我 走向自己 我們應該明白,一旦為了一個人的自尊自大,家庭被用作自我延續的手段,它便成為分裂隔離以及反社會活動的中心。 ——克裡希那穆提 內裡的自我 內裡的自我是人類圖中的「個性(Personality)」,是我們感官中可以感知到的自己。也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反應。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人們能夠隨著時間並從多個角度反思自己,所以,人們可以使用多種標準來評估自己,預測社會互動將如何進行,並通過行動使未來自我需求和願望更容易得到滿足的方式來自我調節。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是單一的賓我存在,而是有著多重的賓我,或者至少每個賓我有著多個側面。
  • 做人不要太善良,為何你總是會被人欺負?因為你一直做「老好人」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如果你一直被欺負,那你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被欺負的原因了,比如你一直做「老好人」,這樣只會吃力不討好,並不會提升你的個人價值。老好人不懂得拒絕他人,容易被人欺負社會上的老好人都有一種通病,他們總認為真心付出就會有回報,可他們越努力越任勞任怨,別人就會覺得好欺負,漸漸地這些老好人身上的擔子就會越來越重,他幫這個扛幫那個扛,時間一長,所有的付出不僅會被人當作是理所當然,還會讓自己受傷。
  • 隱蔽的自我滿足餵養著你的不滿
    當你無法實現這樣的願望時,當你這樣的願望遭到阻撓時,當你這樣的願望沒有得到諮詢效果的佐證時,你就會感到不滿足,就會很快地疲倦下來。很明顯,幫助他人的行為不是隨著自己的意願而為,它不屬於意識範疇——基於思想上的熱情幫助不等於心靈的熱情。由於你已經失去了心靈的熱情,於是你便努力實現思想上的熱情幫助,當這個遭到阻撓、辯駁和否定的時候,便會有痛苦來襲。
  • 「他人即地獄」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中尋找自我
    尤其是國人,長期以來受儒學理論一家學說的薰染,缺乏科學和邏輯,對是非的判斷往往來自他人,而不是自我的理性分析。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去做直傳銷?並且社會上有那麼多騙子大行其道?就是大多數人缺乏自我思考和自我意識。所以造成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罪感文化和東方恥感文化。
  • 豆瓣9.0神片《小丑》:懂得反抗,才能活出自我、找到自我價值
    這個精神病患者的卑微、悽慘的生活,有一天發生改變了。 懂得面對他人對你的欺凌,有能量撕掉一張張別人給你貼的標籤,反抗這些外在的影響。我們才能學會肯定自我、活出自我。
  • 自我大覺悟:放棄存在感,追求愉悅感!
    極不穩定的自我想要穩定的存在只能採用佔有的方法,個人除了儘可能地感知一切,以此擴大感知存在的範圍,為了要穩固的控制存在,我們便儘可能多地獲得物質財富、名譽地位等稀缺的存在資源,藉以保持住自我的存在。這是人採用的維持自我存在態穩定的普遍方法,人佔有的存在物越多,人的存在感就越強越穩定,反之,人失去對生存資源的佔有與控制,人的存在感就越弱越不穩定。
  • 《自我的詛咒》解讀6_第5章_自我之間的衝突
    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身份視角關注的是人們如何將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融入到自我身份中,以及人們的身份一旦形成,如何影響他們對他人的行為。社會身份理論認為,人們把自己和他人都歸入社會範疇,是為了理解和駕馭社會世界。人們使用諸如黑人、白人、異性戀、同性戀、基督教徒、佛教徒、學生和輟學者等社會類別,因為這些類別有時對理解其他人很有用。
  • 自我價值——個人力量的源泉(二)
    為了避免這種衝突,人們被教導要關愛他人而不是自己。這就導致不斷地自我貶低。那麼問題也就出現了,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他又怎麼會知道該如何愛別人呢?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愛自己才能愛別人,自信和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私是那種什麼都高人一等的態度,它傳遞的信息是「我比你強」。愛自己是認可自我價值的一種表現。當我珍視自己的時候才能同樣地愛別人。
  • 《自我的詛咒》解讀2-第1章-自我意識的動物
    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可以創造有關自己的一個心理表徵(a mental representation),這種表徵可能是視覺的(我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思想)或口頭的(我可以標記、定義或描述我自己),或者抽象的語言化表徵,即自我概念。例如,「我是一名阿Q」。行為研究者一直對人們如何概念化自己感興趣,因為一旦形成,人們的自我概念就為他們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輸入來源。
  • 如何做一次讓人難忘的自我介紹,記住這個二三一自我介紹法
    主要是為了幫助你掌握和領導同事在日常交際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和領導同事愉快地聊天,怎麼得體地給他人發微信,簡訊,打電話等等那在這個篇章裡我會分成四次課來講,今天是第一次課,我們來聊一聊如何做一次讓人過耳不忘的自我介紹做好自我介紹作為行走江湖的必備技能,我們去參加各種面試,聚會,甚至相親等等場合,都需要自我介紹,自我介紹說得好,就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低成本搞定自我營銷
    看到「自我營銷」,你心裡可能會想,根本就不需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工作認真,加班熬夜還主動學習,但就是得不到領導重用。自己寫的提案,卻被他人拿去匯報和邀功。自己明明就很優秀,他人的運氣貌似總比自己好?當這塊金子藏在洋蔥中,他發的光是否能被看到?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如何才能不被世間煩擾而煩惱?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在《被討厭的勇氣》為你訴說。01我們或許在某些時刻都因為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長相而感到自卑,或許正因如此,我們總是陷入羨慕別人生活的情緒困境中,也總是難以衷心的祝福別人的幸福。那麼,我們的不幸到底是誰的錯?
  • 別做職場老好人,趁早看清這幾點,大多數人根本不會記得你的好
    老好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在本質上缺乏自我價值感。這種無私的幫助和無私奉獻,使我們得到了外界對自己的一些肯定,從而增強了我們內心對自身價值的認同。但這樣的做法,恰恰顯得太沒價值了,每個人都可以去差遣,什麼事都可以吩咐自己,做了很多本不該做的事。
  • 「他人即地獄」|是什麼讓我們選擇隱藏自己
    在九型人格中,有一種「助人型人格」(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1977),這種人格下的人很喜歡幫人,而且主動,慷慨大方,對別人的需要很敏銳,但卻時常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對他們來說,滿足別人的需要比滿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同時他們很少向人提出請求。
  •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
    如何養成一個新習慣、如何改變心智模式、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關係、如何走出人生艱難時刻、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完成不同使命,這些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們。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學能為我們提供不少線索。《了不起的自我》這本書正是從改變、思維、關係、人生瓶頸和人生階段五個方面,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更好的自我發展,如何成為了不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