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個爭議很多的歷史人物。
就拿「焚書坑儒」這件事來說,爭論了二千多年,有人以此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不尊重讀書人;也有人認為,秦始皇很冤枉,焚書坑儒被後人誤解,根本談不上暴政,不能讓他再背黑鍋。
那麼,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一起來捋一捋。
1、焚書
根據《史記》記載,「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背景、原因,統統不同。
焚詩書,坑術士,才是正解。
到了漢朝,學者孔安國,把「焚詩書」「坑術士」,兩件不同事情,簡單縮寫為「焚書坑儒」。
老孔在《尚書·序》文中寫到:「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為了防扛精,只能出此下策,引用史料。)
很明顯,老孔曲解了歷史,後面學者以訛傳訛,導致兩個嚴重誤解。
誤解一:焚書目的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47歲生日那天,召集70多名博士參加宴會。
在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對同事周青臣的發言,提出反對意見,建議秦始皇推廣分封制,這樣有利於穩固國家政權。
關於博士淳于越反對郡縣制的發言,秦始皇並沒有當場發飆,而是讓大臣之間再討論討論。後來李斯建議秦始皇,國家方針政策,允許大臣在朝堂做民主討論,最後由陛下裁決定奪,但絕不能放任讀書人私下妄議中央。
雖然國家實現了統一,但是朝廷頒布政令法規時,民間各流派的讀書人,總是根據自己所學的理論,來議論國家政策。這些人,在街頭巷尾,唧唧歪歪,通過批評中央政策來吸粉圈人。他們顯耀自己學問,博取虛名倒是其次,更嚴重的是他們會誤導廣大人民群眾。
李斯提議,朝廷要加強文化輿論監管工作,這樣對朝廷治理會有好處。焚毀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籍著作,這樣就可以有效限制民間辦學,從而加強文化輿論監管,統一全國思想。
焚書命令下達滿三十天後,如果還有人不執行政策,就派他去長城工地上體驗生活。
當然,像醫學、種植、佔卜等技術類書籍,不能焚毀,需要保留好。如果民間讀書人,想要學習國家法令政策,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報名,向專業官吏學習即可。
秦始皇認為這個建議挺好,於是同意焚毀民間藏書。
誤解二:焚燒內容
焚書期間,醫學、農業、種植、手工業等技術類的書籍,並沒有列入焚燒範圍,恰恰相反的是,這些技術類書籍,官方大量刻撰收藏,由專人負責保管。
還有一點,秦始皇下令焚毀的是民間私人收藏的《詩》《書》等書,都是和政治有關的書籍。官方出版的《詩》《書》等典籍,不僅沒有焚毀,反而保存很好,並大量刻撰,分類儲藏。
如果秦始皇真的大面積焚書,我們現在就看不到《道德經》《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左傳》《詩經》等先秦典籍了。我們反而要感謝秦始皇,他乘機整理了這些典籍,使得它有系統的完整地傳承到今天。
所以說,焚書這件事,是真的,焚燒是地攤書,但並沒有焚燒先秦典籍。
《劍橋中國秦漢史》研究表明:中國秦朝「焚書所引起的實際損失,遠沒有想像的那樣嚴重」,更多的是後來毀於戰亂。
魯迅先生在《華德焚書異同論》文章中寫到: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思想的。
綜上述說,焚書並沒有歷史訛傳的那麼齷齪,秦始皇只不過採納李斯建議,加強了秦國文化輿論監管工作。
2、坑儒
坑儒,歷史上指秦始皇坑殺儒生,這件事完全是訛傳與污衊,主要有兩處誤解。
誤解一:坑殺,並不是活埋
坑殺,並不是活埋,而是殺了之後,直接埋在坑裡,不允許家屬把屍體運回去另外下葬。很多人望文生義,把坑殺直接歸納於活埋,這是完全不尊重歷史的事實的。
誤解二:坑方術士,並非坑儒
《史記》中有相關詳細記載,起因同秦始皇追求長壽的需求有關。(為了不讓大家頭疼,我就不引用原文了)。
當年秦始皇,為了實現長壽的目標,在全國招聘了很多方術之士,來鹹陽宮內從事藥物研究工作,希望能研製出提高人體免疫力與延長人類壽命的藥物。如果用現在觀點來解釋,搞點藥物研發,探索生命科學,並不是什麼壞事。煉丹技術的研究,對中國古代冶金、化學技術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裡需要做個簡單科普:方術,古代指方技和術數,方技側重於研究醫學、藥物、養生、人體等學問;術數,側重於研究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方術之士,簡稱方士,或方術士。通俗地講,就是古代的科研工作者。
很多人犯了歷史虛無主義,天真幼稚地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物理、化學、生物學。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都統稱「方術」。我們不能因為沒叫「物理、化學、生物」,就否定中國歷史上不存在這幾門學問。深圳以前不叫深圳叫東莞,難道你能說深圳這塊地不存在嗎?肯定不能這樣認為。
由於方術包羅萬象,研究對象太過寬泛,人才隊伍過於混雜,加上歷史宣傳問題,導致大家對方術印象不好,認為他們都是江湖騙子,其實並不是這樣,很多方士都是高級技術類人才。
秦始皇時期的方士問題,壞就壞在團隊魚目混雜,很多人是過來混飯吃的。可是秦始皇立項之後,投入巨額研發經費,是想要看到研發成果的。法家的管理思維就是循名責實,要落實崗位責任義務,搞績效考核,誰都不要想混日子。
在科研團隊中,有兩個大忽悠(盧生和侯生)通過三寸不爛之舌,取得秦始皇信任後,成為煉丹項目的實際負責人。這兩個大忽悠,給秦始皇畫了一個大餅,表示一定能研製出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後很高興,對此表示深信不疑,並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供他們團隊從事藥物研究(煉丹)。
結果,這兩個人是個水貨,牛皮吹得太大,眼看時間節點快到了,完成不了科研任務,擔心領導怪罪下來要吃苦頭,乾脆捲走科研經費,私自跑路。
秦始皇聽聞此事後,派人去通緝盧生和侯生,順便派巡視組進駐科研中心,審查科研經費使用等問題。結果,發現科研團隊內部,發生塌方式腐敗,煉丹方士們相互舉報,牽涉了1000多人,最後坑殺了460多人。
面對煉丹團隊的集體腐敗問題,秦始皇還是有區別對待,只是坑殺了問題嚴重的460人,其他認真從事科研工作,但暫時沒有出成績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反而繼續調撥經費,支持科研工作。
所以說坑儒這件事,純粹是瞎掰的。
如果秦始皇真坑儒,在生日宴會上公然潑冷水的淳于越能善終?事實上,秦始皇很民主,淳于越沒事,過得好好的。秦國其他儒生,如酈食其、孫叔通、陸賈、張蒼等人,都好端端的。在秦朝,儒生政治地位,雖整體不如法家,但也得到基本尊重。
漢朝學術界,司馬遷、班固、王充等人,都一致認為當年秦始皇是「坑殺方術士」,而並非儒生。那麼,誰把這個問題曲解呢?同西漢學者劉向有關,我們來看看讓人頭痛耳鳴的史料:
《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而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說,劉向並非普通學者,他是具有皇室血脈的學者。在西漢學術圈,地位挺高,其文章與觀點常被後人引用,完全在情理之中。
換句話說,劉向誤解了秦始皇,後面學者鸚鵡學舌,也認為秦始皇「坑儒」,久而久之,秦始皇就成了「焚書坑儒」的暴君。
綜上所述,「焚書坑儒」就是偽歷史,天下黑秦始皇久矣。
秦始皇歷史形象不是很好,同後來儒家當權也有關係。
為了滿足政治家需要,後面學者搞點秦始皇黑材料,誇大秦始皇的汙點也很正常。不但是秦始皇,包括整個法家學派及代表人物,其歷史名譽都不佳,最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譬如,先秦時期的商鞅、韓非子,漢朝的桑弘羊、張湯,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等能臣幹才,都被描述成陰狠、刻薄、毒辣的代表。法家思想被黑成殘暴與專制的工具,對法家依法治國、績效考核等科學管理思想卻視而不見。原因出在哪裡?這和歷史上儒家長期掌控輿論權有關,這是赤裸裸的學術流氓行為。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奇葩的現象,努力做事的,有歷史大作為的人,總是被批評;誇誇其談,什麼事都不做的人,反而撈到一個好名聲。
秦始皇是華夏民族的偉人,對華夏文明繁衍與傳承,做出了巨大歷史貢獻。這口歷史黑鍋,早就該把它砸個稀巴爛,讓華夏子孫後代,看到一個更偉岸的秦始皇。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