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因為祖龍真的很冤枉

2021-01-09 寒牛出欄

秦始皇,一個爭議很多的歷史人物。

就拿「焚書坑儒」這件事來說,爭論了二千多年,有人以此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不尊重讀書人;也有人認為,秦始皇很冤枉,焚書坑儒被後人誤解,根本談不上暴政,不能讓他再背黑鍋。

那麼,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一起來捋一捋。

1、焚書

根據《史記》記載,「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背景、原因,統統不同。

焚詩書,坑術士,才是正解。

到了漢朝,學者孔安國,把「焚詩書」「坑術士」,兩件不同事情,簡單縮寫為「焚書坑儒」。

老孔在《尚書·序》文中寫到:「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為了防扛精,只能出此下策,引用史料。)

很明顯,老孔曲解了歷史,後面學者以訛傳訛,導致兩個嚴重誤解。

誤解一:焚書目的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47歲生日那天,召集70多名博士參加宴會。

在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對同事周青臣的發言,提出反對意見,建議秦始皇推廣分封制,這樣有利於穩固國家政權。

關於博士淳于越反對郡縣制的發言,秦始皇並沒有當場發飆,而是讓大臣之間再討論討論。後來李斯建議秦始皇,國家方針政策,允許大臣在朝堂做民主討論,最後由陛下裁決定奪,但絕不能放任讀書人私下妄議中央。

雖然國家實現了統一,但是朝廷頒布政令法規時,民間各流派的讀書人,總是根據自己所學的理論,來議論國家政策。這些人,在街頭巷尾,唧唧歪歪,通過批評中央政策來吸粉圈人。他們顯耀自己學問,博取虛名倒是其次,更嚴重的是他們會誤導廣大人民群眾。

李斯提議,朝廷要加強文化輿論監管工作,這樣對朝廷治理會有好處。焚毀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籍著作,這樣就可以有效限制民間辦學,從而加強文化輿論監管,統一全國思想。

焚書命令下達滿三十天後,如果還有人不執行政策,就派他去長城工地上體驗生活。

當然,像醫學、種植、佔卜等技術類書籍,不能焚毀,需要保留好。如果民間讀書人,想要學習國家法令政策,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報名,向專業官吏學習即可。

秦始皇認為這個建議挺好,於是同意焚毀民間藏書。

誤解二:焚燒內容

焚書期間,醫學、農業、種植、手工業等技術類的書籍,並沒有列入焚燒範圍,恰恰相反的是,這些技術類書籍,官方大量刻撰收藏,由專人負責保管。

還有一點,秦始皇下令焚毀的是民間私人收藏的《詩》《書》等書,都是和政治有關的書籍。官方出版的《詩》《書》等典籍,不僅沒有焚毀,反而保存很好,並大量刻撰,分類儲藏。

如果秦始皇真的大面積焚書,我們現在就看不到《道德經》《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左傳》《詩經》等先秦典籍了。我們反而要感謝秦始皇,他乘機整理了這些典籍,使得它有系統的完整地傳承到今天。

所以說,焚書這件事,是真的,焚燒是地攤書,但並沒有焚燒先秦典籍。

《劍橋中國秦漢史》研究表明:中國秦朝「焚書所引起的實際損失,遠沒有想像的那樣嚴重」,更多的是後來毀於戰亂。

魯迅先生在《華德焚書異同論》文章中寫到: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思想的。

綜上述說,焚書並沒有歷史訛傳的那麼齷齪,秦始皇只不過採納李斯建議,加強了秦國文化輿論監管工作。

2、坑儒

坑儒,歷史上指秦始皇坑殺儒生,這件事完全是訛傳與污衊,主要有兩處誤解。

誤解一:坑殺,並不是活埋

坑殺,並不是活埋,而是殺了之後,直接埋在坑裡,不允許家屬把屍體運回去另外下葬。很多人望文生義,把坑殺直接歸納於活埋,這是完全不尊重歷史的事實的。

誤解二:坑方術士,並非坑儒

《史記》中有相關詳細記載,起因同秦始皇追求長壽的需求有關。(為了不讓大家頭疼,我就不引用原文了)。

當年秦始皇,為了實現長壽的目標,在全國招聘了很多方術之士,來鹹陽宮內從事藥物研究工作,希望能研製出提高人體免疫力與延長人類壽命的藥物。如果用現在觀點來解釋,搞點藥物研發,探索生命科學,並不是什麼壞事。煉丹技術的研究,對中國古代冶金、化學技術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裡需要做個簡單科普:方術,古代指方技和術數,方技側重於研究醫學、藥物、養生、人體等學問;術數,側重於研究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方術之士,簡稱方士,或方術士。通俗地講,就是古代的科研工作者。

很多人犯了歷史虛無主義,天真幼稚地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物理、化學、生物學。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都統稱「方術」。我們不能因為沒叫「物理、化學、生物」,就否定中國歷史上不存在這幾門學問。深圳以前不叫深圳叫東莞,難道你能說深圳這塊地不存在嗎?肯定不能這樣認為。

由於方術包羅萬象,研究對象太過寬泛,人才隊伍過於混雜,加上歷史宣傳問題,導致大家對方術印象不好,認為他們都是江湖騙子,其實並不是這樣,很多方士都是高級技術類人才。

秦始皇時期的方士問題,壞就壞在團隊魚目混雜,很多人是過來混飯吃的。可是秦始皇立項之後,投入巨額研發經費,是想要看到研發成果的。法家的管理思維就是循名責實,要落實崗位責任義務,搞績效考核,誰都不要想混日子。

在科研團隊中,有兩個大忽悠(盧生和侯生)通過三寸不爛之舌,取得秦始皇信任後,成為煉丹項目的實際負責人。這兩個大忽悠,給秦始皇畫了一個大餅,表示一定能研製出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後很高興,對此表示深信不疑,並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供他們團隊從事藥物研究(煉丹)。

結果,這兩個人是個水貨,牛皮吹得太大,眼看時間節點快到了,完成不了科研任務,擔心領導怪罪下來要吃苦頭,乾脆捲走科研經費,私自跑路。

秦始皇聽聞此事後,派人去通緝盧生和侯生,順便派巡視組進駐科研中心,審查科研經費使用等問題。結果,發現科研團隊內部,發生塌方式腐敗,煉丹方士們相互舉報,牽涉了1000多人,最後坑殺了460多人。

面對煉丹團隊的集體腐敗問題,秦始皇還是有區別對待,只是坑殺了問題嚴重的460人,其他認真從事科研工作,但暫時沒有出成績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反而繼續調撥經費,支持科研工作。

所以說坑儒這件事,純粹是瞎掰的。

如果秦始皇真坑儒,在生日宴會上公然潑冷水的淳于越能善終?事實上,秦始皇很民主,淳于越沒事,過得好好的。秦國其他儒生,如酈食其、孫叔通、陸賈、張蒼等人,都好端端的。在秦朝,儒生政治地位,雖整體不如法家,但也得到基本尊重。

漢朝學術界,司馬遷、班固、王充等人,都一致認為當年秦始皇是「坑殺方術士」,而並非儒生。那麼,誰把這個問題曲解呢?同西漢學者劉向有關,我們來看看讓人頭痛耳鳴的史料:

《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而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說,劉向並非普通學者,他是具有皇室血脈的學者。在西漢學術圈,地位挺高,其文章與觀點常被後人引用,完全在情理之中。

換句話說,劉向誤解了秦始皇,後面學者鸚鵡學舌,也認為秦始皇「坑儒」,久而久之,秦始皇就成了「焚書坑儒」的暴君。

綜上所述,「焚書坑儒」就是偽歷史,天下黑秦始皇久矣。

秦始皇歷史形象不是很好,同後來儒家當權也有關係。

為了滿足政治家需要,後面學者搞點秦始皇黑材料,誇大秦始皇的汙點也很正常。不但是秦始皇,包括整個法家學派及代表人物,其歷史名譽都不佳,最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譬如,先秦時期的商鞅、韓非子,漢朝的桑弘羊、張湯,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等能臣幹才,都被描述成陰狠、刻薄、毒辣的代表。法家思想被黑成殘暴與專制的工具,對法家依法治國、績效考核等科學管理思想卻視而不見。原因出在哪裡?這和歷史上儒家長期掌控輿論權有關,這是赤裸裸的學術流氓行為。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奇葩的現象,努力做事的,有歷史大作為的人,總是被批評;誇誇其談,什麼事都不做的人,反而撈到一個好名聲。

秦始皇是華夏民族的偉人,對華夏文明繁衍與傳承,做出了巨大歷史貢獻。這口歷史黑鍋,早就該把它砸個稀巴爛,讓華夏子孫後代,看到一個更偉岸的秦始皇。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祖龍是始皇?可能牽扯到宮廷角鬥
    祖龍魂死秦猶在,祖龍是誰?幾千年後,又一位人物與他遙相輝映。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暫先不提這首詩詞的句子,姑且說說「祖龍」是什麼意思?
  • 毛主席這樣評價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顛覆了前人的觀點
    而且,在毛主席的眼裡,秦始皇還有三個方面的功績不可磨滅。第一個,就是秦始皇知人善任,善於發現人才,起用李斯、尉繚、王翦等人,最終統一了六國,完成了一個偉大的事業。在毛主席晚年時,還跟埃及副總統沙菲說:「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 秦始皇修了7個世界級工程,2000年仍屹立不倒,如今仍在造福國人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秦始皇嬴政,中國第一位皇帝,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君王。作為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皇帝,一個奠定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人物,嬴政的一生能說的事跡太多。
  • 秦始皇到底是雄主,還是暴君?歷史上真正罵他的,基本都是漢朝人
    至少有一點,秦始皇沒有濫殺無辜,當然也沒施過所謂的仁義,因為所謂的施仁義,就是在破壞法律,如果法律被強權所踐踏,那誰還去遵循法律?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唯有秦王朝,為何?因為秦王朝的法律極為嚴苛。如果因為這一點而說秦始皇「暴虐」,似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吧?難道依法治國也是錯?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也正是因為他是一位開創者,所以面臨的問題和麻煩更為複雜,他死後的名聲也毀譽參半。公元前221年被他統一的秦國,卻在公元前207年就被滅亡。因此很多人批評他治國無方,尤其是太過於殘忍。
  • 秦始皇名號為什麼叫祖龍
    秦始皇給後代留下了無數謎團,先是他的名號就非常怪異,跟後代皇帝諡號不同,稱為祖龍。甘肅天水伏羲廟大門上的「祖龍」匾額,秦始皇生前,給自己起了一個奇怪的稱號叫「祖龍」。漢語中,「祖」指已經死了的人,活著的時候是不能稱「祖」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今年祖龍死!」
  • ...焚書坑儒的真相:焚的是《尚書》、《道經》等;坑的是方士、術士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必須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聖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其次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讚頌歷代君王,秦始皇不願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但最重要的是一本方士《道經》。這《道經》非老子的《道德經》。此經現在唯留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秦始皇別名為何叫「祖龍」?因為他幫人族找回,丟失了八百年的尊嚴?!
    本名,嬴政, 別名,秦王政、秦政、趙政、始皇帝、秦始皇、祖龍 其它都好理解,為何突然冒出「祖龍」兩字?聽著不像是人名啊~ 秦王掃六合,匡天下,乃「千古一帝」!
  • 「焚書坑儒」的真相,專家發話了,我們冤枉秦始皇2000多年
    我當時站在「過大於功」這一邊,是因為那時對秦始皇的了解太有限了。隨後又讀了更多的史書,了解了秦國從弱小到強盛的整個過程,才恍然大悟:秦始皇被冤枉了,所謂「焚書坑儒」等一系列罪名被誇大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近現代以來,「懷疑論者」對焚書坑儒事件進行了重新考證。
  • 《大秦賦》播出後,張魯一口碑崩塌,真的是因為「祖龍的詛咒」嗎
    這部電視劇自公布開機時,因為有前兩部的導演、主創陣容,主演又都是段奕宏、張魯一這樣的演技實力派陣容,可以說是未播先火。而播出平臺更是也是頂配,在央八和央視網同步播出,豆瓣評分一度高達8.9分。然而在播出不久後,評分一直在降,現在評分只有7.2分了。
  •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 (2)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
  • 鳳凰真的能浴火重生嗎?祖龍到底是條什麼龍?
    鳳凰真的能浴火重生?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在郭沫若的詩集中出現了「鳳凰涅槃」的字眼,要知道郭沫若這是結合了西方的不死鳥然後得出來的;第二個原因就是鳳凰的起源叫做赤烏,這個赤烏是一種神鳥,和火接近,再一個就是鳳凰和朱雀沒有任何聯繫。祖龍是最強的龍?
  • 祖龍秦始皇為什麼被稱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四大著名君王第一人呢?
    祖龍為什麼被稱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四大著名君王第一人呢?歡迎大家討論扶正作者,我願與您一同努力更加進步,原創文章禁止抄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四大著名君王。秦始皇焚書坑儒,窮兵默武為什麼還名列其中呢?是他結束亂世,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嗎?不見得。
  • 一神秘人說:祖龍今年死!秦始皇聽後沉默良久,說了這樣一句話
    只因秦始皇、李斯等人操之過急,遂導致天下百姓「苦秦久矣」,終於當秦始皇駕崩不久,便有陳勝、吳廣起義,自此天下又迎來了一個亂世。 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是秋天,秦朝使者夜走華陰平舒道,突然有一神秘人手持玉璧攔於使者身前曰:「幫我送給滈池君(滈池君即水神,秦國重水德,影射秦始皇)」,並加了一句話:「今年祖龍必死無疑」。使者問其緣由,此人倏忽不見,將玉璧丟在地下飄然而去。使者感到奇怪,奉玉璧見秦始皇並告知其事。
  • 秦始皇是暴君嗎?
    秦始皇確實燒了書,活埋了四百多人。看看《史記》怎麼描述焚書事件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是暴君嗎?焚書、坑儒可信嗎?【原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鹹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秦始皇在鹹陽宮置辦酒菜,款待來為他祝壽的博士。周青臣為秦始皇歌功頌德,特別讚揚了郡縣制保天下太平,認為秦家王朝這樣可以傳萬世。始皇很高興。他47歲了,不用為以後的兒孫擔憂了,因為他創立了好制度郡縣制。可是這時候淳于越批評郡縣制,贊同殷商分封制,還斥責周青臣不是忠臣。秦始皇可能認為淳于越說的也有道理。他自己拿不定主意,讓大臣們討論。
  • 歷史上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 [名人歷史百科]千古一帝——秦始皇
    賞析: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始皇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把上書分封的淳于越看成是私家學而誹謗朝政,下令除秦記、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以外,凡民間所藏的《詩》、《書》和百家諸子之書全部焚燒,書生盧生等人對此不滿意。始皇大怒,下令逮捕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並在鹹陽把他們全部活埋。清李漁《奈何天·軟誆》: 「避秦翻恐被秦收,那焚坑法網難輕漏。」
  • 毛主席怎麼評價秦始皇?很多觀點,都顛覆前人的觀點
    最近大秦賦的熱播,也讓人重新開始關注秦始皇。秦始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歷史上對他褒貶不一。那麼,毛主席是怎麼評價秦始皇的呢?毛主席首先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實幹家,是一個有行動力的人。
  • 秦始皇陵地宮已遭焚毀,這是真的嗎?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神秘的地宮、豐富而令人遐想的陪葬品聞名於世。可是人們卻被皇秦始陵究意是否被盜、是否真的如《漢書》所記載的那樣,已經被火焚毀了等問題,困惑了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