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歷史百科]千古一帝——秦始皇

2020-12-03 歷史風雲再起

【名人簡歷】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

【名言名文】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史記·秦始皇本紀》)

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史記·秦始皇本紀》)

【成語典故】

秦鏡高懸

出處: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三》。

釋義:秦鏡,比喻高明的鑑別能力。此典謂賢明的官吏審理案件,能做到公正嚴明。

賞析:漢高祖劉邦率軍攻佔了秦都鹹陽後,巡行查看秦國的皇家倉庫。發現庫房裡金銀玉器和各種珠寶多得都不能用語言來描寫。其中尤其令人驚奇的東西,是一面方鏡。這面鏡子寬四尺,高五尺九寸,晶瑩閃亮。人直立在鏡子跟前,鏡子裡卻映出人的倒影。如果站在鏡前,用手撫住胸口,就能映出人的腸胃五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女人有邪心,就能映出這個女人膽髒膨脹,心臟激烈地跳動。秦始皇經常用這面鏡子,檢查宮女的心態。凡是發現膽髒膨脹、心動過速的,就殺掉。劉邦把秦宮倉庫中的所有物品都封存好,以等待項羽的到來。後來,項羽把秦宮的財寶,連同這面神奇的鏡子,都裝車運往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這面鏡子便不知到底在什麼地方了。

《史記》和《漢書》中沒有關於秦鏡的記載。《西京雜記》中所記的西漢遺文軼事、怪誕傳說,則不知所據。但後世人詩文多取為典故。「秦鏡」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較「秦鏡高懸」更為常見的是「明鏡高懸」,那是舊衙門大堂中懸掛的招牌。

焚書坑儒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

釋義:後以「焚書坑儒」泛指統治者排斥異端和對文人施加的殘酷迫害。

賞析: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始皇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把上書分封的淳于越看成是私家學而誹謗朝政,下令除秦記、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以外,凡民間所藏的《詩》、《書》和百家諸子之書全部焚燒,書生盧生等人對此不滿意。始皇大怒,下令逮捕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並在鹹陽把他們全部活埋。清李漁《奈何天·軟誆》: 「避秦翻恐被秦收,那焚坑法網難輕漏。」

祖龍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及裴駟集解。

釋義:後來以「祖龍」指秦始皇。

賞析:秦始皇曾把一塊玉扔到江裡。後有使者經過華陰平舒道時,有一人持璧對使者說: 「你替我把它送給池君。」並且說:「今年祖龍死。」使者把璧奉還給秦始皇,秦始皇一看,原來就是以前沉入江中的那一塊璧。祖,始的意思;龍,謂人君,合起來指秦始皇。又池君,或作「鎬池君」,指水神,一說指周武王,謂始皇似紂,已可伐之。唐鮑溶《經秦皇墓》:「左崗青虯盤,右坂白虎踞。誰識此中陵,祖龍藏身處。」亦作「鎬池君」、 「反璧」。唐李白《古風》詩: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唐王無競《北使長城》詩: 「卯金竟握讖,反璧俄淪祀。仁義寢邦國,狙暴行終始。」

懸石程書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

釋義:後以「懸石程書」形容勤於政事。

賞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勤於政事,但凡國家大事皆親自決斷,文書也要親自過目一遍。相傳他每天處理的公文用秤稱,每日以一石(一百二十斤)為程,不處理完畢決不休息。清錢謙益《響言上》:「是故懸石程書,損撤膳服,憂勞日昃,而天下滋亂。」亦作「懸石」。唐元稹《高允恭授侍郎御史知雜事制》:「為刑部郎中……懸石允釐,撓而不煩,簡而不傲。」

鞭石成橋

出處:《太平寰宇記·登州文登縣》引《三齊略記》。

釋義:後以「鞭石成橋」表示帝業天成、神助其功的思想。亦用為造橋的典故。

賞析:傳說秦始皇見秦山距陸地太遠,想在東海上造一座石橋,當時有仙人幫助,驅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還留有赤石。北周庾信《哀江南賦》: 「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亦作「鞭巨石」、「鞭石」。宋蘇軾《兩橋》詩:「岌岌類鞭石,山川非會稽。」唐張文琮《賦橋》: 「造舟浮謂日,鞭石表秦初。」

海上三神山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

釋義:後比喻人間仙境。

賞析:秦始皇時,齊人徐福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上有三神山,叫蓬萊、方丈、瀛洲,秦始皇聽說後,便命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三神山,求不死之藥。唐張說《人海二首》詩之二:「海上三神山,逍遙集眾仙。」亦作「海上三山」。

【人物傳說】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裡,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秦始皇趕山塞湖的傳說

傳說秦始皇東巡來到江南的秣陵縣地界,看到碧波蕩漾的龍藏浦方圓有幾百裡,水北有一座高山叫方山,又稱「天印山」,山下滿地都是紅土,好像是黏在印面上的紅印泥,感到十分奇怪。隨即找來一個方士打聽,那方士說:「秣陵縣是個風水寶地,王氣直衝鬥牛,五百年內必出天子。」方士又說:「要洩秣陵王氣,除非斷方山、鑿長壟、以洩龍藏浦之水。」於是,秦始皇立馬方山西北三裡的石跪山上,抽出神鞭對準方山。使足力氣猛抽一鞭。只聽轟隆隆聲響,方山齊腰斷裂,上半截向東南飛去30多裡,落在赤山湖中,變為赤山。那鞭稍子帶回兩撮土,落在身後三裡開外。稍大的一撮土名叫土山(今名東山)、另一撮土就叫撮山(今名竹山)。所以說:「方山無頂、赤山無腰,土山撮山鞭稍。」

誰知,那赤山湖是東海龍王的後花園,老龍王的兩個孫子—小青龍、小黃龍正在讀書學劍,突然半空落下一座大山,嚇得掉頭就逃。他們順流而下,只見一條長壟橫檔在前頭,小青龍飛身而過,長壟劃開一個大缺口。小黃龍緊跟其後,猛地尾巴一掃,長壟坍塌了。龍藏浦的水排山倒海般奔湧而出。龍趁水勢,水助龍威,彎彎拐拐直奔長江,形成了屈曲秦淮。

這當然僅是個民間傳說,不足為憑。但是,舊志書上確有秦始皇鑿方山、斷長壟、以洩龍藏浦之水的說法。然而,也有人認為:秦淮屈曲,不類人工,疑非秦代所開。到底是不是秦代所開鑿的人工河,誰也說不清楚。

用補藥,必定加棗

秦始皇遊獵大獲豐收,當晚睡了一個好覺,做了一夜美夢。第二天一早就高高興興地返回京都。當時正值中秋,習習秋風送爽,田野小棗飄香。農夫們有的在收穫莊稼,有的在捕魚捉蝦;村姑們有的在為田間勞作的家人送茶飯,有的在哼著小曲摘棗;幾個頑童光著屁股在小溪中嬉鬧,不時驚起幾隻喜鵲向遠方飛去。

秦始皇被這美麗的田園景色所吸引,便命轎夫在一棵棗樹下面停下來。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隨即吟頌了一曲詞(可惜隨從沒有記錄下來)。這時御醫端上了一碗「人參鹿茸大補湯」,秦始皇喝了一小口,感覺又苦又澀,不由心中火氣上竄,舉起藥碗就要向御醫頭上潑去。這時,一陣秋風吹過,從樹上掉下了一顆紅棗,不偏不倚正好掉在了藥碗中。秦始皇見狀一愣,他想,棗自天降,此乃天意。於是,他轉怒為喜,開始用藥。這時,他明顯感覺藥湯的味道大變,喝完藥後,覺得一股暖流在胸中湧動,大有開始返老還童之感。御醫看在眼裡,記在了心中。自此開始,每每用補藥,必定加棗。此方也很快在社會上傳了開來。

魚丸的傳說

魚丸的來歷,有個跟秦始皇有關的故事。根據稗史的記載,秦始皇好吃魚,他統一全國做了皇帝後,每餐必要有魚,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魚刺則賜廚師死,有好幾個廚師為此喪命;而燒魚肉湯,又怕有詛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廚師製作御膳,見到魚又膽怯又發狠,就用菜刀背砸魚發洩。一下兩下,砸著砸著,他驚奇地發現,魚刺魚骨竟自動露了出來,魚肉成了魚茸。正在這時,宮中傳膳了,廚師急中生智,揀出魚刺,順手將魚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燒沸的豹胎湯中,氽成了丸子。不一會兒,一個個色澤潔白,柔軟晶瑩,嘗之鮮嫩的魚丸浮於湯麵上,並呈到了秦始皇面前。始皇一嘗,極為稱讚,下令給予獎賞。後來,這種做法從宮廷漸漸傳到民間,稱為「氽魚丸」,也就是魚丸。

秦始皇與海參的故事

史載,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華夏之後,心中只有兩個念頭,一是為坐穩江山社稷,先是剷除異己,再而實施暴政酷制,二是想長生不老在龍椅上一坐就是幾百年、幾千年——因而,為了求得「萬歲」之身,召集了百餘名道人仙客常年研討長生丹藥,但數十年過去了,卻終於建樹。在年屆暮歲時,偶翻古籍發現了這樣一段傳說:

這是一片浩瀚的大海,這是一方美麗而神奇的土地,在遠古時候,這裡被視為仙界,它山水奇麗、風景如畫,住著許多的神仙。在閒來無事的時候,神仙們聚集在一起,乘雲踏浪到海上垂釣一種極為美味的仙物。此物神仙吃了能增加道業、修煉功力,常人吃了後猶如有百神護體,可以青春不老、脫丹胎而成仙體——於是乎,歷朝歷代眾多夢想長命延年、天界為仙的人,都慕其名而紛紛不遠萬裡,前來尋求不老仙方和仙物。這個神奇的仙物,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威海特產——灰刺參。

威海有仙物,且能延年成仙。於是,秦始皇急忙帶著宰相李斯及眾術士跋山涉水,千裡迢迢二次親臨威海的成山頭。在尋得海中這一神奇之仙物後,在返程的路上,卻因喜極而卒。眾術士回去後,經數年晝夜煉製也因苦無配伍之法,而終未練就成「不老仙丹」。

【生平大事】

秦王掃六合

古風·秦王掃六合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所以,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

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痺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的版圖。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滅齊國

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制傳國璽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秘聞軼事】

秦始皇為何專寵侏儒男

三代的時候,君主身邊就有御用的樂師相隨,出行、遊樂也要把樂師帶上。這些樂師聰明、機敏,侍從君主,漸漸成為君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後來,侍從君主的不僅僅限於樂師,凡有一技之長、能調笑取樂、風趣過人的均可侍從,稱之為優人、優伶。

優伶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詼諧逗趣,讓帝王高興。有了優伶,再緊張、煩躁的生活也會平添樂趣,帝王們感到輕鬆,漸漸地就離不開他們。優伶們除了取樂以外,有的還以詼諧的方式傳達下情,進諫君主,諷刺醜惡。他們往往含而不露,從容不迫,妙趣橫生。

優伶俑先秦至於秦代,優伶們都以優為姓氏。優孟即是楚莊王時的一位宮廷樂師,是侍從君主的一位古代有名的優伶。楚莊王有戀馬癖,給心愛的馬穿上繡有文採的衣,配上華鞍,席以露床,置之華屋,用棗脯等進行飼養。馬營養過剩了,終於太過肥胖,最後胖死了。莊王聽到死訊,大哭不止,隨後命群臣臨喪,並吩咐以大夫禮備棺行葬。大臣一致反對,都說這樣不好。莊王下令,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群臣再也無人敢說話。

優孟卻仰天大哭,奔進了宮殿。莊王很奇怪,問他是怎麼回事?優孟止住哭,鄭重地說道:「馬是大王所鍾愛的;楚國這樣大,什麼辦不了呢?大王所愛的馬死了,以大夫禮下葬,實在太薄,請以人君禮下葬!」

莊王有些迷惑,問怎麼個葬法?優孟回答說:「請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梗、楓、豫章為題湊;發甲率為穿壙,老弱負土,齊趙陪於前,韓魏翼衛其後,廟食太牢,奉以萬戶邑;諸侯聽說這些以後,便會都知道,大王賤人而貴馬。」

莊王聽這一說,恍然大悟,自悔地說道:「我的過錯,竟到這種程度,那該怎麼辦?」優孟說道:「請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壠灶為槨,銅歷為棺,齋以姜棗,薦以木蘭,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就是說,同六畜的吃法一樣,把它吃掉。莊王沒有異議。

秦始皇以侏儒為優伶,最有名的一位名叫優旃。優旃會諧謔,隨機應變,頗有分寸,因此能長期在曠世梟雄的嬴政身邊周旋。

有一次,嬴政在殿中飲酒。優旃陪侍。殿外下起了大雨。站在殿階的執簷衛士們全身都淋透了。優旃乘空走到衛士身邊,小聲說:「想休息嗎?」衛士們都點點頭。優旃告訴他們,等會兒喊他們時,要好生答應。酒宴繼續進行。群臣舉杯祝壽,山呼萬歲。

優旃突然在檻邊大聲喊,「陛簷郎!」衛士們應聲答應。殿內肅靜。嬴政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優旃從容地說道:「你們長這麼高,有什麼用?我雖然矮,卻能在這兒休息!」嬴政向外看看,見衛士們都在淋雨,便吩咐他們分為兩班,輪流護衛。

秦皇嬴政不滿足於自己的宮室花園,設想加以擴大,東到函谷關,西至陳倉。嬴政將這種想法交內廷眾議。優旃插進說道:「擴大範圍?好啊!縱禽獸其中,一旦寇從東方來,令麋鹿阻擋就足夠了!」嬴政聞言感悟,便放棄了這一設想。

最親政的皇帝

秦始皇是天下最親政的皇帝,他每天批閱大量竹簡,可謂日理萬機。而且據說他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晚上要批60公斤的公文,白天還要審理大量案子。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之謎

關於秦始皇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另一方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秦始皇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讓人嘆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十二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秦都鹹陽,秦王宮殿前,屹立著十二個銅鑄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都有記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賈誼的《過秦論》都記錄了十二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秦始皇鑄造這十二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何耗費巨資鑄造這又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圍繞這個問題,主要存在兩種說法:

秦王政在統一全國後,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於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看見後,又觸動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十二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著一首童謠: 「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闢,百瑞生。」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假託徵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鹹陽,鑄成十二個銅人。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於鞏固皇位的考慮。

這兒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版本。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於是他非常驚恐害怕。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忽然有一個白髮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這個老道精神矍鑠,神採奕奕,他揮動著手中的拂塵,指點迷津道: 「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說完,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了。秦始皇夢醒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鹹陽,鑄成了十二個銅人。有很多專家學者也曾經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的話,再加上建國之後的擔憂心情。這種說法是可信的。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看不到這十二個銅人的蹤影了。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

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鹹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十二個金人也一起燒毀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十二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的十個金人銷毀,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溺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於是不得不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毀。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六百年的十二個金人全部被銷毀了。

最後一種說法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根據史料記載認為,這十二個金人並未被毀掉。因為十二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十二個金人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名人評說】

尉繚:「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李贄: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毛澤東: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當代世界著名歷史學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勒納·格魯塞:秦始皇,「這位中國的愷撒不僅是一位徵服者,而且還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無人能與之比肩。他把秦國的祖先們所創立的軍事和民事中央集權制擴大到了整個帝國。通過大規模的人口交換,他成功地瓦解了最頑固的地方分權制……在一個最分裂、最封建的國家中,他的專制獨裁能夠在大約20年的時間裡創立一套足夠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竟持續了2100年之久。無論如何,這總歸是秦始皇的一項重要成就,這項成就足以跟愷撒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成就相媲美,但比它們更持久。總而言之,他是那些命中注定要重塑人類的最有力的天才之一。」

【歷史遺蹟】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天陝西臨潼縣城東的驪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即位以後就開始在驪山營建他的陵墓。統一中國之後,他又從全國各地徵調了幾十萬人參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時又繼續修建,前後費時將近有四十年,並且一直到秦滅亡,陵園還沒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墓內建築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的奇珍異寶,以人魚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還裝置有許多弓弩,以便射殺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下令始皇宮內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為了防止洩密,參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裡。秦滅亡之後,項羽入關,動用了幾十萬士兵發掘陵墓,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寶物運了一個月還沒有運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築也被大火燒盡。傳說後來有一個牧羊人尋羊,進入墓室,因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宮失火,延燒三個月都沒有熄滅。唐代末年,黃巢農民起義軍進入長安也曾經發掘秦始皇陵。五代時軍閥溫韜又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秦始皇陵園地面上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墳丘。

據歷史學家考證,秦始皇陵區位於驪山北麓的前部,範圍相當廣。陵園在陵區的中部,有內外兩重城垣,從平面圖上看像一個南北長的回字形。內城的四個角上都建有角稜。陵墓在內城南部,陵墓的地宮接近方形,周圍有磚坯砌成的牆。從秦始皇開始帝王的陵園專門設寢,寢殿離墳丘不遠,中間有石子路相通。

在陵區裡發現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從葬坑。從陪葬坑裡發掘了珍禽異獸坑和銅車馬坑,通體彩繪並裝飾有大量的金銀,製作相當華麗精美。殉葬墓裡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殺戮後一齊掩埋的。從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裡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馬骨,大約是宮廷的馬廄和養馬的僕役。

秦始皇陵園裡最壯觀、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兵馬俑了。兵馬俑軍隊象徵了秦始皇東徵六國的軍隊和出行的儀仗隊,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掃六合的雄壯景象。據學者介紹,這些兵馬俑的製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別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後進行粘合,再細細雕塑外部,塗上鮮豔的彩色。這些俑外表的色彩經過幾千年的剝蝕大部分已脫落,經過修復還原後,這些色彩顯得十分壯麗和諧。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經歷的不同而顯出不同的特徵和表情。它們不僅裝束服飾不同,而且神態各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的典範。

【歷史啟示】

秦始皇以等級差別製造威儀

我們知道,古代官員不同品級的服飾有著嚴格的區分,以此強化位高者的威嚴和尊貴,而帝王與臣下之間這種區別就更加細緻和嚴厲,稍有違制就是僭越,就要殺頭。確實,服飾、禮儀這些表面化的東西是製造等級差別的直觀、簡便的方式,這一方式應當說是從秦始皇時開始強化的。

秦始皇不僅要求自己的名號要和別人不一樣,甚至是印章、用具、衣飾、車馬也要與眾不同,要超過以往所有的國君。只有這樣,才能製造出有利於統治的等級制度,有利於統治的中央集權制。

在規定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後,秦始皇又規定了專用的器物。這些物品的形狀、大小、名稱,也同皇帝這個名號一樣神聖不可侵犯。早在春秋之時,儒家學派就認為君王所用的物品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氏人、利後嗣的重要憑據,絕對不能有絲毫的錯亂。秦始皇雖然熱衷於法家思想,但少時也學了《呂氏春秋》中的禮法制度,對製造森嚴的等級壁壘存在著不小的熱情。按他的觀點,如果平民用的器物都和他相同,與百姓根本分不出高低貴賤,怎可顯示始皇帝的威儀,而天下人又怎會尊重他呢?於是,嬴政在規定自己專用的屬物之上也不無霸氣。

首先,他將「玉璽」規定為皇帝專用,玉璽也就是玉刻制的印章。在秦之前,平民百姓都可以以金玉為空,上面有龍虎獸鈕,根本不存在著等級之分。而始皇嬴政規定玉單為皇帝所獨有,臣民自此就不得以玉治印,也不得稱之為璽了。

按照嬴政崇尚的法則,他為自己準備了「乘輿六璽」,即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塊「傳國玉璽」,這塊玉璽稀世珍有,是始皇帝換得的一塊藍田美玉,並由李斯刻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世之寶。可惜的是這塊玉璽至今仍下落不明,否則一定是無價之寶了。很顯然,當時這樣的無價之寶,平民百姓是根本無法得到的,更不用說擁有,這就說明嬴政是從根本上就規定了他與平民的天壤之別。在自己的大印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完全是為表示他的皇權是上天授予的,是神授之物。既然是神授之物,就得有特別的專崇,由於「璽」字與「死」同音,嬴政乾脆將其改為寶,並下令不準臣民的印章也稱為寶。

除了寶印之外,嬴政對服飾、車馬等的要求也與眾不同。在春秋戰國諸侯混戰之時,由於禮法崩潰,周天子地位日漸低下,諸侯和卿大夫「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文絡玉纓象鐮金鞍以相誇」。嬴政攻滅六國之後,自然不容許這種混亂無序的現象再繼續下去,於是他制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以分尊卑,標識等級,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至高無上。

其實,嬴政自當上皇帝之後,所帶的通天冠就與眾不同。此冠高九寸,正豎,頂少斜,直下,以鐵為卷梁,前有捲筒。這種冠及其他皇帝的服裝,臣民們絕對不能穿,否則,等待的必是極刑無疑。另外,皇帝的一切服飾佩掛,臣民們也不得仿造,甚至是冠帽前所垂的流蘇數都不能和皇帝的一樣。

除了服飾不得與皇帝相同之外,臣民的住宅規模、門前獅子裝飾物等等,一切家居用品,都不得與皇帝相同。否則也只有一個死。所以,正是從秦始皇開始,天子的一切吃、喝、器皿等制式都變成了法律,存在於國法之中,平常人稍有疏忽而仿之,都將被繩之以法。

在車馬的配置上,嬴政追求的仍是超然於臣民之上。嬴政一生曾經五次巡遊天下,他出遊時,僅隨車隊伍就有八十一乘。其中皇帝坐的車由六匹馬所駕,飾以美豔絕倫的金裝飾,叫金銀車。

從過去出土的秦始皇所用御銅車馬來看,嬴政的車屬可謂豪華之極,內部物品簡直可以與一輛現在的名牌汽車相媲美。皇帝所用車輛不但要和常人不同,連駕車的馬匹都有被修整得十分漂亮的馬鬃。在外側右駿馬的頭上,還有一種帶瓔珞的飾物,叫做左囊,它既能夠為御官指示前進的方向,方便向左轉彎,又可為始皇帝的車駕增添氣勢。嬴政把自己的一切都弄成最尊貴的等級,未必不是下臣們的安排,但要指出的是,他正是通過這種等級差別來顯示君王之威儀,從而來維護國法所規定的種種等級制度並使特權制度得以有效實施,由此可以說,他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以身垂範。

可以說,從成為始皇帝的第一天起,始皇嬴政制定了自己的特定稱謂,制定了尊君朝儀,嚴格了避諱制,廢除諡法,規定了天子服飾、車馬、器物等級。這一系列的舉措其實就是政治作為,都在證明,秦始皇想達到一個天下人都「尊君」、「畏君」的目的,他要遠遠高居於眾人之上;要間隔出他與千百萬常人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來,給自己確立一個超人的地位。不管怎麼說,秦始皇的這一套在那個時代還是有效的,要不然,劉邦怎麼會在打下天下之初就忙著建立朝儀,並發出「知皇帝之尊」的感慨呢!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四連殺!無名英雄給出了答案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呢?對此問題眾說紛紜。人之初,性本善,至少秦始皇小時候不壞。小時候秦始皇是個受氣包,本是秦國人,卻生在趙國,這都是他爹造成的。他爹異人不受秦始皇爺爺的待見,被秦始皇的爺爺,扔到趙國做了八年的人質。在秦始皇三歲的時候,老爹和呂不韋跑路了,撇下母子二人在趙國相依為命。
  • 尉繚:秦始皇是吃人的千古暴君,史學家:他是寬容的千古一帝
    大秦帝國建立後,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行同倫,崇水德,尚黑服,以十月為年始,封禪泰山,威赫天下! 而在創立大秦帝國威加海內,一統寰宇的巨大歷史功績中,尉繚無疑是締造秦帝國核心的「精神導師」。
  • 中國歷代帝王小傳(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
  • 【名人百科】歷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商人——呂不韋
    【名人簡歷】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滑縣)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裡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 楊廣是千古一帝嗎
    楊廣肯定不會是千古一帝,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有且只有一位,這就是秦始皇。楊廣是隋文帝楊堅與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在做太子前曾經擔任過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大軍發動了滅陳戰役。即位後深受其父楊堅的影響,對扶持楊氏的關隴貴族不遺餘力的進行打擊。
  • 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和他所做的這四大貢獻密不可分!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無數朝代,也出現過許多君王,其中一些君王名留青史,有些君王卻遺臭萬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功不可沒。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並不單單指地域上的統一,其中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也都實現了地域上的統一,但是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分裂狀態,不能算大一統。
  •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一生都沒有立後?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 中國歷史上共有422位皇帝,只有這幾位稱得上千古一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帝以後,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這漫長的2132時光裡,中國共出現了422位皇帝。這些皇帝有的雄才偉略、氣吞山河『有的中興之治、開疆拓土,當然更多的是守成之君,碌碌無為。那麼在這422位皇帝中,哪些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呢?
  •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開國雄主還是亡國暴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開國雄主還是亡國暴君? 扁舟秦漢系列之秦帝國的滅亡(一) 從橫掃六合,一統宇內到分崩離析,不堪一擊,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國的這段歷史,足夠的跌宕起伏,以至於人們對於秦始皇的評價,也跟著變得極度的矛盾。
  • 千古一帝秦始皇:難道真殘暴不仁嗎?史書誤解了我們2000多年
    秦始皇嬴政被譽為千古一帝,他一掃六國,統一海內,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他自稱皇帝,加強中央專制集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該制度沿用至今,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後續有著深遠的影響,他不允許自己的子民受到異族侵擾,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萬裡長城,抵禦異族,他鑿靈渠建交通
  • 千古一帝秦始皇,並非真的殘暴不仁,看他如何一掃六國,統一海內
    秦始皇嬴政被譽為千古一帝,他一掃六國,統一海內,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對於後來的中國歷史來說,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那麼,秦始皇到底為何能夠統一六國,完成這項前無古人的偉業呢?秦始皇時期,秦國的軍事實力最為強大,達到了可以跟六國一較高下的能力。在秦始皇英明神武的領導下,不到幾年時間秦國就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從兵器上看,秦國是一個善於創造的國家,他們不斷地對兵器進行加工改造,煉出鋒利無比的青銅劍,在發現弓箭的弊端之後,他們造出了弩,無論是在射程上,還是威力上,都提升了一個量級。
  • 關於秦始皇的影視劇你看過幾部?嬴政扮演者,誰更有「千古一帝」的...
    秦始皇,作為一個頗受爭議的帝王,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政績和對中國的大統一做出的貢獻。秦始皇嬴政作為題材拍了不少影視劇,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秦始皇的扮演者,誰是你心目中的「千古一帝」呢?
  • 秦始皇的心理陰影,雖為千古一帝,卻從未立後
    縱使有萬千兵馬俑守護,沒有皇后墓的秦始皇陵依舊顯得孤獨,大家都是嬴政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那麼他為什麼一生都沒有冊立皇后呢?其實,嬴政不立皇后是因為他有心理陰影。
  • 從功過參半到「千古一帝」,為何現代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越來越高?
    比如秦始皇,就個人而言,他無疑已是名垂青史。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呢?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呢?事實上,歷代以來對他功過評價不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具爭議性的一位皇帝,甚至有不少學者甚至為此爭論不休。但是從歷史上來看,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發現的,時間越長,秦始皇對它的評價也越高,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看歷代的評價,漢代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
  • 歷史上真正的秦始皇
    現在的人們一想到秦始皇,第一印象就是暴君或者是千古一帝,焚書坑儒,修長城,阿房宮,秦直道等等暴君的作為。那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幹過焚書坑儒呢?沒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一次在秦都鹹陽宮開會,前山東六國貴族及儒生,給秦始皇提出還是實行分封制,妄議郡縣制,李斯說過:建議秦始皇,把詩書百家等書收藏起來,燒掉民間妄議法令時政的書,以及歌頌前朝的書籍,好的書籍並沒有被燒掉,而是收藏在秦鹹陽宮。
  • 秦始皇一生犯下的大錯,都說他糊塗,歷史卻證明了他的先見之明
    在華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殺人成千上萬的暴君不勝枚舉。但貴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卻僅僅因為焚書坑儒一事便留下了千古的罵名,使得人人將其視為大暴君,遺臭千年。其實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是歷史冤枉了他,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 千古一帝秦始皇,真的是暴君?為什麼項羽劉邦區區幾萬大軍能滅?
    世人皆罵秦始皇暴君,但是他真的是暴君?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也,沒有秦始皇就沒今天的中g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g紛爭,就因為秦始皇統一華夏,為了統一華夏,戰死何止百萬為了統一,秦始皇派王翦問,秦始皇我們百萬雄師40萬在守南中G,60萬在守匈奴,g內空虛啊,如果將來秦有難,臣但如何,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他日如果秦有難,你不準搬師回朝救援。
  • 中國歷史上曾湧現過400多位皇帝,堪稱千古一帝的,卻只有這4位!
    縱觀我國歷史上,曾經湧現了400多位皇帝。雖然自秦朝以來到清朝結束,中國僅僅只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時間,但皇帝之多,在位時間之短暫。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句,當皇帝還真是一份高危的工作,不少皇帝才剛剛登基,還沒有機會施展宏圖抱負,就被自己的兄弟甚至是叔父及外臣搶奪走了皇位。
  • 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因到底是什麼?到底是暴病還是謀殺?
    公元前210年,最早統一中國建立帝制,總在幻想長生不老的千古一帝秦,結果不幸死在了東巡的路上。秦始皇死的時候多大呢?據說是享年50歲,其實在過去是按虛歲算的,真實年齡也就是周歲是49歲。咱們先說說秦始皇的身體情況,通過一件事就可以了解到秦始皇的身體,荊軻刺秦王,荊軻乃是燕國精挑細選,萬裡挑一的一位勇士,武藝那自然是十分高強,用現代的話說,那也是一位武術冠軍的實力了,可是他在刺殺秦始皇的時候,拔出匕首來,拿著匕首追擊秦始皇,秦始皇情急之下在大殿之上沒有什麼障礙物,只能圍著大殿上的柱子跑。
  • 千古一帝!卻被玩弄於股掌之間!只因這一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說起千古一帝,好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秦始皇,不過也確實如此,在秦始皇的一生中可以說是完美的。當然除了最後。畫了一個不太完美的句。細數秦始皇的功與過,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秦始皇的一生中統一了中華民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進步。文化上,統一了文字,讓人類的文明得到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