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以虎視雄哉的氣勢,滅六國、平百越、擊匈奴、築長城,天下為之一統,四海納入大秦。
嬴政翦滅天下群雄後,自認為「功蓋三皇,德超五帝」,遂自號大秦帝國始皇帝,意圖自此傳諸二世、三世,乃至萬萬世。
大秦帝國建立後,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行同倫,崇水德,尚黑服,以十月為年始,封禪泰山,威赫天下!
而在創立大秦帝國威加海內,一統寰宇的巨大歷史功績中,尉繚無疑是締造秦帝國核心的「精神導師」。
尉繚此人乃鬼谷子學生,秦王趙政十年,尉繚入秦遊說,《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也就是說,尉繚來到秦國後,向秦王嬴政提出了「賂其豪臣,以亂其謀」瓦解六國合縱之謀的方針大略,尉繚的奇謀受到了嬴政的高度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與秦惠文王時代的張儀破壞合縱之謀的策略相比,尉繚的方法更高明。
張儀破壞六國合縱主要依靠外交欺詐和武力恫嚇,他的這種做法雖然也能收到破壞合縱的奇效,但卻讓秦國在山東六國面前背負起了狡猾多詐的惡名。
秦始皇是個很注重名聲的人。當年他的母后因為穢亂後宮,一氣之下被秦始皇遷徙到了雍城,齊人茅焦就勸說秦始皇「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秦始皇採納了茅焦的建議復將趙太后迎回了鹹陽。從這點來看,秦始皇無疑是個很好面子的人。
正是由於尉繚的奇策既不損害秦國的面子,也能使得山東六國內亂迭起,讓秦在統一六國道路上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尉繚的到來讓秦始皇「撥開雲霧見月明」,因此,秦始皇封尉繚為「國尉」,也就是掌管秦國軍隊的「一把手」,並且以「帝師之禮」傾誠相待。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譯作現代白話是說嬴政不光對尉繚言聽計從,甚至每次見尉繚都謙卑有加,尉繚的衣服和飲食完全與秦王嬴政享受同等級別的待遇。
嬴政這種謙卑下士的做法讓尉繚很是惶恐不安,他明白捧得越高摔得肯定會越慘,更何況,擅長相面的尉繚在見到秦王嬴政後更是震恐不已,他私下裡對愛徒王敖說: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從尉繚對秦王嬴政的評價來看,尉繚認為秦始皇此人沒有發達的時候容易謙卑下士,等到一朝得志了肯定會吃人,如果他得到了天下,那天下人都要做他的奴隸了,他將來肯定是吃人的千古暴君。
那麼,尉繚對秦始皇的這番評價恰當嗎?其實,從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另段文字描述中就可以印證尉繚的看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嬴政作為秦莊襄王子楚的兒子,在趙國待了整整八年,八年時間裡,由於秦趙關係不斷惡化,趙姬和小嬴政數次險遭殺身之禍,生活上更是顛沛流離。
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嬴政打小受盡了旁人的冷眼,內心扭曲的嬴政於是在32歲那年滅掉趙國後,凡是與他母親趙姬有仇怨的人一律統統活埋。
從秦始皇復仇的舉動上來看,尉繚對他的評價似乎並無不妥之處,而結合《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給他祭出:「刻削毋仁恩和義」的評價來分析,說秦始皇是吃人的千古暴君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暴戾恣睢的秦始皇,是不是代表他就是位心胸狹隘的皇帝呢?
事實上,秦始皇雖然刻薄寡恩不夠仁慈,暴戾之氣橫行,心腸也冷血無情,但真實的秦始皇卻是位極度寬容的千古一帝。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從歷史縱向和橫向方面來作個比對。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憑藉他的赫赫武功,要剷除六國餘孽並非難事,但秦始皇並沒有將六國貴族後裔趕盡殺絕,也沒有採取對六國後裔監視居住,六國後裔可以在秦帝國疆域內自由流動而不受限制。
而反觀劉邦對六國後裔的處置則沒有秦始皇那般寬容了。
根據《漢書》載:「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冠,東有六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安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且實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也就是說,劉邦將六國貴族後裔全部遷徙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的關中地區進行了嚴密的監視,他絕不會允許六國貴族再出現第二個項羽,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說,秦始皇的政策相較於劉邦更為寬容。
而秦始皇另外的寬容之處,則表現在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上。大秦帝國建立後,秦始皇善待功臣,沒有胡亂殺掉一個功臣,即便對待功高蓋主的王翦,秦始皇也沒有兔死狗烹。
縱向來看,大漢王朝開國後一片腥風血雨。功高震主的韓信慘遭屠戮;劉邦的救命恩人蕭何不得不自汙以求自保;甚至就連劉邦的連襟樊噲也險遭殺身之禍,一曲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的血淋淋大屠殺不斷上演。
因此,從善待功臣這個角度來說,秦始皇嬴政的態度又完勝其它歷朝歷代其它開國之君。
綜合秦始皇對待六國後裔和開國功臣的態度來分析,秦始皇雖然殘暴的近乎吃人,但說他是位寬容的千古一帝絕不過分。
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
在魯迅看來,秦始皇之所以飽受後世詬病,就是因為他太過於寬容,留給了六國後裔不斷詆毀他的話柄,否則,堂堂的千古一帝,死後焉能如此慘遭妖魔化?
而溯本及源,秦始皇不殺功臣,不除六國後裔,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極度自信。他相信憑藉著赫赫武功和業已確立下來的完善制度,只要大秦帝國沿著法家的軌道走下去,大秦萬世一系,子孫繁衍千秋根本不是問題,因此他在泰山石刻中說:「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從這段表述中顯示出了秦始皇過於自信的心理。
也正是由於他的過於自信,秦始皇駕崩後,「祖龍死而地崩析」,天下豪傑並勢而起,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留下的只是後人無盡的扼腕太息。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