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是開國雄主還是亡國暴君?

2020-12-10 騰訊網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開國雄主還是亡國暴君?

扁舟秦漢系列之秦帝國的滅亡(一)

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鹹陽宮中格外喜慶。秦王政換上了正裝,用最隆重的九賓禮(九位迎賓贊禮的官員延引上殿)迎接即將到來的兩位使者,這兩位使者帶來了秦王政夢寐以求的覲見大禮。

這兩位使者名字分別叫做荊軻和秦舞陽,他們獻給秦王的大禮有兩樣,一樣是秦帝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還有一樣是燕國的督亢(大約在今天的河北固安、涿州一帶)地圖。之後發生的故事,大約沒有哪個中國人不知道,這兩位使者並不是真正的使者,而是受燕王國太子丹的重金邀請,前來刺殺秦王的刺客!

荊軻奉圖以進於王,圖窮而匕首見,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荊軻逐王,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劍!」負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匕首擿王,中銅柱。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刺秦王的悲壯故事,經過《史記·刺客列傳》的精彩演繹,成了中國歷史上萬人矚目、千年流傳的經典故事。直到今天,各種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還在不斷演繹著這段為中國百姓所熟知的歷史。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大多稱讚荊軻的英雄氣概,歷代詠嘆荊軻的詩篇非常多:「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

在讚美荊軻的俠義的同時,我們也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一番,假如荊軻刺秦的故事不是以悲劇結尾,假如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又會如何呢?燕王國真的能避免被強秦吞併的下場嗎?

別說是信奉唯物主義的近現代,即便是古代的史評者,也沒有誰認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會因為秦王嬴政的意外而被中止。所以歷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對荊軻不屑的評論:「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縱使殺一秦,寧無一秦生?」

大家之所以都不相信荊軻刺秦能有什麼實質意義,主要是因為秦王國當時實在太強了,勢頭也太猛了。早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秦王國就已經是「天下三分有其二」了,到了刺秦發生的前227年,統一六國的戰爭已經打響,趙、魏、韓三國已基本滅亡,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原核心區域都已納入秦國的版圖。剩下元氣大傷的齊國,彈丸之地的燕國和被秦國攆的不斷遷都的楚國,哪還有能力阻止已經勢不可擋的秦國呢?

某種意義上來說,荊軻刺秦的故事更像是六國豪強,在面對秦王國鐵蹄之下的無助悲鳴,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這種宿命般的悲壯感,往往直擊人心,這大約也是荊軻刺秦的故事能深深的打動後來者的原因。

然而,歷史實在是有夠弔詭,僅僅過去了不到二十年,那絕望之下發出陣陣哀鳴的,就換成了不可一世的秦帝國!當年躊躇滿志,氣吞萬裡的秦王嬴政,已經成了雄霸天下的秦始皇,可是他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一手打造的萬世帝國,轉瞬間土崩瓦解,化為塵土。

當然,很多讀者朋友們可能會有疑問,秦帝國崩潰的時候,秦始皇已經死了,秦帝國的滅亡是秦二世的鍋,秦始皇似乎並不是那個亡國之君。可問題是,秦始皇死後不過半年的光景,帝國就不可挽回的徹底崩盤,這一切因果難道真的是即位僅僅半年的秦二世種下的?

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的時候,天下紛紛響應,不過兩三個月之間,秦帝國就徹底失去了對關外的控制,這一切,難道秦始皇還活著,就可以阻止的了嗎?那四面八方數以百萬計的響應陳勝、吳廣,暴力反抗秦帝國的各路豪傑,難道都是秦始皇死後才突然冒出來的嗎?

事實上,歷史記載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至少漢高祖劉邦在秦始皇死前,就已經被迫逃亡,帶著一幫小弟在芒碭山一帶當了將近一年的土匪。劉邦能夠安然無恙的在芒碭山打這麼久的遊擊,當然不是因為他是天選之子,而是因為當時像劉邦這樣的土匪、盜賊實在太多了,官府根本剿不過來。

正是這樣盜賊峰起,無法制止的大環境,使得天下遍布對帝國構成致命威脅的流民武裝,這才使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很快就能有幾十萬,上百萬的武裝響應,輕易的讓秦帝國就此崩解。而這一切,秦始皇晚死幾年,真的能避免得了嗎?

別說是信奉唯物主義的現代,即便是信奉英雄傳奇的古代史評家們,也多不認為秦始皇晚死幾年,或者早點立個太子,秦帝國就能避免滅亡的命運。古代那些最有名的總結秦亡教訓的文字,也都是直接從秦始皇的層面,從始皇帝暴政的層面,去歸納秦亡的原因,沒幾個會把秦亡的鍋,全扣到秦二世的頭上: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從橫掃六合,一統宇內到分崩離析,不堪一擊,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國的這段歷史,足夠的跌宕起伏,以至於人們對於秦始皇的評價,也跟著變得極度的矛盾。

從支持者,崇拜者的角度來評價,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統一的中央帝國,他不僅僅統一了國土,還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他創立的皇帝專政制度更是永垂千古,所謂的漢承秦制,「萬世皆效秦法」,秦始皇為後世輝煌偉大的中華帝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可是從反對者,痛恨者的角度出發,秦始皇是世所罕見的暴君,人神共憤的獨夫民賊,他的殘暴統治,無休止的耗費民力,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正是因為秦始皇的奢靡無度,「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讓立國近六百年的秦王國徹底滅亡,消失在歷史的舞臺,秦始皇就是標準的暴君、亡國之君!

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哪種才是更準確的呢?扁舟以為,這兩種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在看待歷史,這兩種看法都是和歷史真實相去甚遠的。

在絕大部分評價秦始皇的觀點裡,都默認了這樣的一個背景,那就是秦始皇就是那個年代的超人,他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九洋捉鱉,他就像一個造物主,在一張白紙上肆意的揮灑自己的意志,他的一舉手、一抬足,就可以輕易的改變所有的一切,決定所有人的命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秦始皇麾下的秦帝國真的是只有一個腦袋,秦帝國的臣民真的是任秦始皇隨意拿捏的木頭人嗎?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帝國,可是這並不意味著秦始皇是秦國的開國君王,秦始皇只是秦王國傳承了三十來代的一個世襲國王(秦國傳承到底多少位君主,歷來看法不一,這裡只說個約數)。秦始皇適逢其會,成就了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偉業,可是任誰也不可否認,秦始皇是站在先輩們的肩膀上,是「奮六世之餘烈」。

那麼問題就來了,六世所「餘」的,絕不僅僅是強大的國力,也勢必餘下了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架構、制度、派系與人事規矩。這一切,真的是一個三十來代的世襲者可以輕易打破,可以輕易重塑的嗎?

到秦始皇即位的時候,秦國立國已經有五百多年了,當然,現在的秦王國早已不是當初的秦國了,在這裡,我們不對秦國的歷史沿革做過多介紹,我們只簡單的介紹一個時間節點,叫做「初祖禾」,這發生在公元前408年。

類似「初祖禾」這樣的事件,是所有春秋戰國諸侯國的一個關鍵節點,這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稅收開始由貢賦體系,向正常的土地稅收轉變。在舊的貢賦體系下,國家的收入主要來自於首都附近的勞役地租和邊遠地區的定時進貢,這樣的國家更多的是類似城邦聯盟的鬆散的貴族聯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集權王國。

只有進行了稅收改革,開始對每畝地收取實物地租,國家的意志和影響力才真正深入到國家的每一塊土地,這時候的國家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所以,春秋戰國的大國小國,儘管算起淵源來都可以上溯幾百年,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壽命,都要從類似「初祖禾」這樣的改革之後算起。

這麼一算,秦始皇接手的秦國,其實是個有著160年壽命的中老年了,而到了秦帝國崩盤的時候,秦國實際上已經開國快200年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皇朝,到了這個時間點,都已經是疾病纏身,積重難返了。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對比,秦帝國崩潰後,漢帝國繼承了秦帝國,總結吸取了秦帝國的經驗教訓,建立了更加完善穩定的中央王朝。那麼兩漢開國200年後又是個什麼樣子呢?當西漢開國200年後,皇帝已經成了毫無實權的傀儡,最終漢帝國被王莽篡奪,隨後中原王朝陷入了足以和秦末相提並論的大崩潰,大戰亂時期。當東漢帝國開國200年左右的時候,東漢帝國已經崩潰,帝國進入了比秦末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大分裂,大戰亂的時代。

秦始皇登上王位的時候,新的秦王國已經運轉了160年了,如果以東漢來類比的話,那麼在時間軸上與始皇帝對位的大約是漢靈帝。

雖然傳統歷史上,大多把漢靈帝當作漢帝國滅亡的重大罪人,對他的各項舉措批評聲不絕於耳,什麼信任奸佞宦官,發動黨錮之禍,「親小人,遠賢臣」啦,什麼奢侈享樂,賣官鬻爵,敗壞朝綱啊,等等等等。

但是我們也相對比較容易接受另一種看法:漢靈帝其實是身不由己,漢靈帝時期士族門閥把持朝政,根深固結,他們的貪婪兇殘,徹底侵吞了帝國的行政職能,把帝國逼上了絕路。靈帝的很多看似荒腔走板的行為,只是面對這個爛攤子用盡全力想盡辦法的結果,漢帝國當時實在病入膏肓,把靈帝換成別人也不見得能管用。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現代史論者,都逐漸傾向於上述的對靈帝更客觀的看法,因為現有的資料,讓我們比較容易看明白,靈帝手握的權力實在有限,靈帝麾下的中央政府,在面對豪門士族的聯手抵制的時候,已經非常的弱勢。可是如果我們用同樣的角度去看待秦帝國和秦始皇,卻一時間很難讓人接受,因為人們很難將那個橫掃六合的千古一帝,和看起來羸弱可憐的漢靈帝劃上等號。

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假如說在漢末的大動亂中,來自羌人的一支統一了傳統的中原地區,以他們的視角來看待歷史,會是個什麼樣子呢?羌亂在東漢中葉越演越烈,一度打到陝西、河南、河北等中原腹地,如果有羌人的視角,那就是他們在北中國有很多諸侯王國,當時的中國北有諸羌,南有諸山越,還是個戰國一般的混亂年代。

可沒想中原的大漢帝國,接連出了個桓、靈等雄主,最後的漢靈帝奮X世之餘烈,一度蕩平八荒,滅亡諸羌,實現了真正的統一。更沒想到的是,這位雄武一時的漢靈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由於不施仁義道德,結果轉瞬間帝國出現了黃巾之亂,瞬間崩盤,最終經過一番大亂,某大羌高祖,建立了新的帝國,充分吸取了靈帝從雄主到亡國的教訓,終於實現了長治久安。

當然,上面的描述純屬不可能實現的演繹,秦始皇時期帝國滅臨的困境也和漢靈帝時期帝國的困境截然不同,只不過經過這麼一番戲說,大家大約會覺得把秦始皇和漢靈帝放在相同維度來觀察思考,不再是一件那麼違和的事了。

事實上,大秦的這輛戰車,實現中央集權的轉變後,尤其是經過了商鞅變法的大幅躍進後,百多年來,早已形成了數不盡的規章制度和盤根錯節的權力人事劃分架構;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就會發現,秦國制度下的細節已經非常的深入和複雜,早已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想要和平的實現外科手術般的精準改革,已幾乎不可能。

某種意義上來說,秦始皇儘管看上去權傾天下,但他實際上只不過是大秦這輛戰車的第三十來任司機而已。他可以手握方向盤,腳踩離合器,想去哪就去哪,想走多快就走多快,可是如果車子本身就要散架了呢?他卻只能毫無辦法。

可能還是有很多朋友們很難接受,你說大秦其實已經是一輛快要散架的老爺車,這也未免太譁眾取寵了,如果大秦是輛老爺車,那他怎麼還能勢如破竹的滅亡六國呢?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大秦固然是輛老爺車,可奈何六國都已成鏽跡斑斑的報廢車了

我們前面說了,類似初祖禾這樣的稅制改革,是所有中央集權新諸侯國的起點,那麼這樣的變革在其他戰國是哪個時候開始的呢?最早的齊國「相地而衰徵」是在公元前675年,當齊國顫顫巍巍走過200多年後,內亂不已,被來自陳國的田氏控制,最終田氏代齊。

其次是晉國的「作爰田」,在公元前645年,新的晉國顫顫巍巍走過大約200年後,終於徹底崩盤,分裂為趙、魏和韓三個新的國家。

再後面是楚國的「書土田」、「量入修賦」,在公元前538年,新楚國走過200多年後,也逐漸衰弱不堪。

秦國地處西陲,遠遠要比中原諸國落後,其初祖禾到公元前408年才完成,比中原主要大國晉國和齊國晚了200多年,比楚國也晚了100多年。可是這某種意義上來說,又變成了秦國的優勢,因為隨著戰國到來,類似商鞅變法這樣新的經濟分配製度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可那些早早完成了稅制改革的東方大國,此時都已經步履蹣跚,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而秦王國卻可以相對輕裝上陣,在初祖禾改革後不過50年,王國還處於青年時期,就開啟了商鞅變法,更徹底的完成新的變革,迅速後來居上。

當然,秦王國商鞅變法得以比東方六國更成功,更徹底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今後也會逐漸深入去分析探索,但不管客觀背景條件再多,這些背景能最終演化為實際的優勢,都是基於秦王國遠比六國「年輕」這個基本點的。

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秦帝國的興起與敗亡,就會發現這個故事的基調其實是這樣的——一輛新車改裝後殺出,趕上了全新換代升級,終於達到性能頂點,在與眾多老爺車比拼中越來越佔據主動,經過多年的奮勇搏鬥,改裝車成了老爺車,眾老爺車成了報廢車。最終,老爺車奮餘烈擊垮了各路報廢車,然後老爺車把各報廢車拉的貨全部拉上繼續往前開,自然不可避免的迅速散架了。

有了這樣的整體認識,我們再去看待秦帝國的滅亡,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和便於理解。當然很多朋友還會有很多的疑問,比如你說秦始皇只能當個司機,可為什麼和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卻能既當司機又當維修工呢?又比如,商鞅變法到底是玩的什麼魔法,迅速把秦帝國變成天下至強的呢?

別著急,這一切都會在新的秦漢系列中一一給出作者的解釋,本連載則是秦漢系列中的第一部《秦帝國的滅亡》。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四連殺!無名英雄給出了答案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呢?對此問題眾說紛紜。人之初,性本善,至少秦始皇小時候不壞。小時候秦始皇是個受氣包,本是秦國人,卻生在趙國,這都是他爹造成的。他爹異人不受秦始皇爺爺的待見,被秦始皇的爺爺,扔到趙國做了八年的人質。在秦始皇三歲的時候,老爹和呂不韋跑路了,撇下母子二人在趙國相依為命。
  • 他是秦始皇,是被罵了兩千年的暴君,看看這些還覺得他是暴君嗎?
    說起秦始皇,很多人都會想起暴君這個形容詞,這個被大家痛罵了2000年的暴君,其實並非是一個真正的野蠻人,有許多關於秦始皇的歷史資料,都沒有被人指仔細的了解過。有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你看完那些秦始皇的歷史記錄,並且對他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認知。
  • 千古一帝秦始皇,真的是暴君?為什麼項羽劉邦區區幾萬大軍能滅?
    世人皆罵秦始皇暴君,但是他真的是暴君?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也,沒有秦始皇就沒今天的中g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g紛爭,就因為秦始皇統一華夏,為了統一華夏,戰死何止百萬為了統一,秦始皇派王翦問,秦始皇我們百萬雄師40萬在守南中G,60萬在守匈奴,g內空虛啊,如果將來秦有難,臣但如何,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他日如果秦有難,你不準搬師回朝救援。
  •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為何後人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呢?
    秦始皇是個怎麼樣的皇帝呢?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是沒有實用性的書籍,皇室是有保留各類書籍的,而且那個時代大部分知識都是口耳相傳留給下一代的,真正有用的知識都被人記在了腦中,焚的書對於學術思想的傳承基本沒什麼影響。
  • 千古一帝秦始皇:難道真殘暴不仁嗎?史書誤解了我們2000多年
    秦始皇嬴政被譽為千古一帝,他一掃六國,統一海內,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他自稱皇帝,加強中央專制集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該制度沿用至今,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後續有著深遠的影響,他不允許自己的子民受到異族侵擾,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萬裡長城,抵禦異族,他鑿靈渠建交通
  • 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明君呢?他為何有實力能統一六國呢?
    秦始皇是暴君嗎?至於殘害百姓,我想殘害百姓,肯定不是秦始皇的目的,但有可能是他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做的一些事情,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比如說著名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和秦長城,在修築這些公司的過程中,有很多百姓死亡,還有在戰爭的過程中,不論是六國的兼併戰爭,還是後來南徵百越北伐匈奴,都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史書上面的秦始皇自然是暴君,後人善惡是非觀也是暴君,但是從歷史的進程來說卻是自然的結果,眾所周知,戰國時期,七個強大的國家,不同的地區、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放眼現今版圖來說就是七個部落。
  • 秦始皇修——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建長城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第一次將郡縣制應用到國家治理當中,使得統一的概念逐漸被認可。從這些層面來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皇帝,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 暴君還是雄主?解密千古一帝漢武帝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
    從價值層面上說,完全可以稱他為「雄主」但另一方面,他又是殘暴的,漢武帝不僅在個人生活上驕奢淫縱,而且窮兵黷武,屢興大戰,特別是與匈奴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為積累財富滿足貪慾以及支持對外戰爭,漢武帝任用桑弘羊專管財政,以改幣制、營鹽鐵、立平準、行算緡諸法盤剝士民,造成平民富家破產無算;在疆場上,又犧牲了數十萬漢家子弟。
  • 秦始皇到底是雄主,還是暴君?歷史上真正罵他的,基本都是漢朝人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可以說沒有之一,他一生的功績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基本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功績,比如一統六國,建立一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又比如書同文、車同軌,再比如統一度量衡,而最重要的就是廢分封,改郡縣。秦始皇明明做了這麼多偉大功績,為何還被後人稱之為暴君呢?
  • 被後人稱為「暴君」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今天我們就來揭曉答案
    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了華夏,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他讓人民從此不再顛沛流離,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他還統一了那時雜亂無章的文字、度量衡,貨幣等等,儘管如此,但他一直被後人稱為「暴君」,那麼秦始皇他真的是暴君嗎?他究竟做錯了什麼事情,才惹得後來對他如此不堪的評價?
  • 六國霸主秦始皇,功過三皇德過五帝,卻也是殘酷暴君?
    對於古代歷史上的一些君主都是比較難以定義的,因為他們既有讓人讚嘆的一面,又有讓人可恨的一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談一談千古一帝秦始皇。說起秦始皇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還是黑化的吧,因為秦始皇在歷史上也是做了很多殘酷的事情,漸漸的就被黑化了,不過秦始皇的功勞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就不能把秦始皇單純的定義為是一名暴君。
  • 尉繚:秦始皇是吃人的千古暴君,史學家:他是寬容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個很注重名聲的人。當年他的母后因為穢亂後宮,一氣之下被秦始皇遷徙到了雍城,齊人茅焦就勸說秦始皇「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秦始皇採納了茅焦的建議復將趙太后迎回了鹹陽。從這點來看,秦始皇無疑是個很好面子的人。
  • 秦始皇在位37年,從沒濫殺過一位臣子,卻為何都認為他殘暴不仁?
    秦始皇在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他不但統一了六國的疆土,還統一了華夏文明,是難得的開國明君。雖然他的功績被後人讚頌,但在歷史上總會有人說他是暴君,那秦始皇究竟是個怎樣的君主呢?其實歷史上的秦始皇並不是相傳的那樣殘暴,相反他還是個非常賢明的君主,他在位的37年中從沒有殺過一位忠臣,就算是在統一六國後,那些各個國家的舊臣他也都放過了,他還制定了一套最早保護人權的律法,歷史上之所以被說成暴君還是因為這幾件事。
  • 秦始皇之女,千古一帝公主,1976年墓地被發掘,棺內屍骸不忍直視
    秦始皇嬴政,公認的千古一帝。兩千多年以來,秦始皇的功績早已被人所承認。然而,對於秦始皇的女兒後人知之甚少,至於兒子也只有扶蘇、胡亥被人所熟知。經過史學家的不斷考證,秦始皇一共有23個兒子,10個女兒。前面提到秦始皇有10個女兒,但只有一個他最寵愛的女兒嬴陰嫚見於史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還是兩千年前,一個女孩的名字能見於史書,這足以說明嬴陰嫚是多麼寵愛這個女兒。按理,爭權奪利是皇子之間的事情,可胡亥也沒有放過自己的姐姐和妹妹們。關於嬴陰嫚的結局,只知道她也是被胡亥殺死的,至於過程就不得而知了,直到上世紀70年代她的墓地被發現。
  • 中國歷代帝王小傳(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
  • 千古一帝嬴政,焚書坑儒,是勤政愛民的明君還是殘酷專制的暴君?
    大家聽到秦始皇第一反應是哪個詞?是不是焚書坑儒,如果是的話,可能這就是我們對秦始皇的固有偏見。焚書坑儒這件事讓秦始皇背負了千古第一暴君的惡名,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把焚書坑儒這件事從頭到尾的去了解一下,就會產生另一種感覺,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
  •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一生都沒有立後?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 通過電視劇《大秦賦》背後了解一個真正的千古一帝
    電視劇中的秦始皇角色飾演者那麼我們如何看待歷史中的秦始皇?秦始皇如何對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許多人都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焚書坑儒、火燒阿房宮的故事,這些無一都說明秦始皇是一個荒淫殘虐、十惡不赦的暴君。但這多是對秦始皇的曲解,完全沒有反映出一個全面的秦始皇。
  • 從功過參半到「千古一帝」,為何現代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越來越高?
    比如秦始皇,就個人而言,他無疑已是名垂青史。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呢?他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呢?事實上,歷代以來對他功過評價不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具爭議性的一位皇帝,甚至有不少學者甚至為此爭論不休。但是從歷史上來看,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發現的,時間越長,秦始皇對它的評價也越高,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看歷代的評價,漢代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
  • 他究竟是不是暴君?
    不知道為什麼後人一說到秦始皇,就會說他是一個暴君,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其實都被那些電視劇,或者史料,誤解了人們對他們的看法。這種人其實很多,比如我國最有名的秦始皇,提到他,大家下意識想到了什麼?一般來說,人的腦子裡會出現兩個詞,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