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2020-12-22 眼史

如果從海洋方面來觀察古代歐洲在世界歷史上所處的位置,我們就會發現歐洲屬於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歐洲南面被廣闊的地中海所包圍,而北面和西面則是冰冷的北冰洋和廣袤的大西洋。因此,歐洲歷史的發展與海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航海業。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的航海業呈現出「先北後南」的趨勢,而兩種風格的航海技術最終殊途同歸,在中世紀晚期融為一體,為歐洲大航海時代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

中世紀前期遙遙領先的北歐航海技術

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大陸就陷入了分裂和混亂的時代,而在中世紀前期,對於歐洲沿海國家威脅最為強大的當屬猖獗的維京海盜了。作為現今「北歐五國」的先祖,公元8世紀末他們就已經開始入侵不列顛群島,並且此後200多年期間成為了令歐洲沿海各國最為頭疼的海盜。憑藉著獨具一格的航海技術,維京人駕駛帆船控制了波羅的海、挪威海和北海的大部分區域,甚至一度到達過黑海甚至裏海沿岸,他們先後入侵保加利亞和古俄羅斯南部,甚至還前往兩河流域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有過貿易接觸往來。

由於北歐地區海洋十分寬廣,因此當地居民很早就對造船方面頗有研究,考古專家們曾經在丹麥發現了很多青銅器時代北歐居民留下來的壁畫,當時北歐地區的船隻體型修長並且船首高大,並且主要以人力槳為行駛動力。中世紀早期,維京人的船隻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在公元8世紀維京人發明了帆布,這標誌著維京船隻動力的進一步加強。

現今的瑞典果特蘭群島之中,依然存留著維京時代船隻的畫像石刻,它們被歐洲考古學家視為「帆船時代」的重要證據。根據這些石刻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維京人的船隻已經使用面積很大的方形帆布,並且維京人還很重視帆布對船隻的裝飾作用,他們在帆布上經常使用紅色或者藍色的飄帶加以裝飾,由此形成了維京海盜鮮明的個性標識。

憑藉著輕盈靈巧的單桅帆船,維京人於公元前8世紀末大規模向歐洲大陸挺近,儘管他們的強盜行為令人厭惡,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航海民族之一。11世紀初,維京人甚至還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發現北美洲的壯舉,可見正是優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讓他們得以縱橫四海。

根據挪威考古專家在戈斯塔德、奧塞伯格等地的發現,古代維京人的船隻在12世紀之前的船隻大約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首先,他們的船隻修長靈巧,船的頭部和尾部都十分尖銳,並且距離海面很高,呈現漂亮的流線形,這樣的設計使得船隻在航行時能夠減少空氣摩擦,增加船隻的行駛速度。

其次,維京人的船隻動力以風力揚帆為主,以人力划槳為輔。儘管當時維京人的帆船是單桅帆船,但是他們對於桅杆和帆布的設計卻十分上心。由於北海海面的風力很大,他們的大方帆都是使用堅固的皮革製成的,並且維京人還在桅杆頂端加裝了帆腳索,使用它可以操縱迎風的那一面,使得維京人在橫風的狀態下也可以駕駛船隻順利航行。除了藉助風力,維京船隻的人力系統也十分便利,他們在船隻的兩側至少設計了16隻槳,以便於在無風的狀態下維持船隻的動力。

最後,維京人的船隻構成獨具一格。上文曾經提到過,維京人的船身十分修長,而為了適應具體的海岸地形,維京人研發出了尖底船和平底船兩種船隻。其中,尖底船是維京人在海上航行所使用的主要船隻,由於它的流線型船身在水中航行時所受到的阻力比較小,因此它承受波浪打擊的能力比較好,也是維京人船隻速度高於南歐船隻的主要優勢。不過,平底船也並非一無是處,隨著維京人對歐洲地域的深入,平底船在歐洲內河航行的便利以及登陸河岸的優勢是尖底船所不能比擬的。

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所說:「維京人的船隻修長而靈活,他們的船隻造型獨特,龍骨高聳,使用風力作為主要動力來源,憑藉著優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他們在11世紀之前的北海海面上所向披靡。」正是由於北歐維京人航海技術的高超,因此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所有沿海地區都使用北歐的尖底船作為沿海地區的船隻模板了。

後來居上的南部歐洲航海技術

相比而言,南部歐洲的造船歷史雖然也源遠流長,但是直到公元12世紀之後,它們才開始在歐洲沿岸大放異彩。早先,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起源於希臘愛琴海上的克裡特人,被古羅馬共和國徵服之後,克裡特人為古羅馬共和國貢獻了傑出的造船技術。隨著古羅馬人對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徵服,這三個地區的造船技術相互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了古羅馬帝國獨有的南歐造船技術。

在古羅馬帝國初期,古羅馬帝國的造船技術已經基本定型,在當時羅馬帝國的戰艦與商業用船,它們大致可以分為「長船」和「圓船」兩種形式,前者用於軍事,而後者用於商業。「長船」的體型較為修長,每艘船的長度大約在30米左右,使用五層船槳作為船隻的主要動力,因此又被稱為「五力船」,每層大約有50隻槳。

儘管羅馬帝國的「長船」也裝有桅杆和帆布,但是和北歐船隻所不同的是,羅馬帝國的船隻主要使用槳作為主要動力來源,而帆布只在順風的時候起到輔助航行的作用。由於羅馬帝國的「長船」主要依靠人力來控制船隻的前進方向,因此這種船隻的航行不受風力和風向的局限,具有很強的人力操控性。不過由於這種船隻不善於承載大量貨物,因此「長船」通常被羅馬帝國用於軍事領域。

而主要運用於商業的「圓船」從體型上就要臃腫得多,它的長寬比例大約呈現為5:2的橢圓狀,這種船隻的吃水深度也要比「長船」深得多,並且航行速度也較慢。「圓船」的動力系統相對而言更加依靠風力,並且為了保持船隻的航向,必須使用船尾的人力槳作為轉向動力,但是它的載重量卻能夠達到250噸左右。由於它的船身卻能夠承載大量的糧食與貨物,因此主要用於羅馬帝國的商業貿易和後勤保障。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南歐船隻技術繼續在拜佔庭帝國得以傳承和保留。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擴張,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也深受影響,在中世紀前期,拜佔庭帝國的船隻開始使用瀝青作為船隻甲板之間的粘結劑,並且他們還吸收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術,使得船隻可以利用60度之內的風向自由航行。

公元12世紀中期,南歐義大利城邦日益興盛的商業貿易使得它們逐漸超過了日趨衰落的拜佔庭帝國,成為南歐航海技術的先驅。此時熱那亞共和國出現了上下兩層甲板,到了13世紀末,又出現了上、中、下三層甲板的商船;與此同時,熱那亞共和國境內出現了多桅帆船,其中二桅三面帆的出現更是標誌著義大利半島地區的南歐航海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南北航海技術的融合與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14世紀末,隨著歐洲地區航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南北歐的航海技術逐漸融合,最終在義大利諸多商業邦國之中開花結果。為了支持西方的騎士們打開中亞地區的大門,熱那亞、威尼斯等國家的商人們在地中海運輸軍糧的貿易之中賺得盆滿缽滿,此時北歐船隻上的優秀技術,比如說設置甲板、無縫拼接船板技術都被有機地結合到了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的之中,使得南北歐技術的造船技術逐漸開始融合。而在這一時代最為傑出的就是「卡拉克」和「卡拉維爾」兩種樣式的船隻了,它們成為了歐洲遠洋船隻的鼻祖,也對後來歐洲大航海時代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中,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中海沿岸的船隻主要使用「卡拉克」樣式,這種船隻使用三根桅杆(前桅、中桅與後桅)作為船隻的主要動力來源,船身顯得寬闊並且吃水很深,並且控制航向的船舵已經放在了船體下的正中心位置,並且船舷還有著優雅的流線型設計,進入15世紀之後,「卡拉克」船隻的帆面和桅杆日趨複雜化,對風力的操控也變得可靠起來。正是這種三桅的「卡拉克」樣式的船隻,奠定了西班牙後來大航海時代遠洋船隻的基礎。

而葡萄牙王國由於其本身面向大西洋,因此他們採用了另一種與眾不同的「卡拉維爾」式船隻。相對於「卡拉克」船隻來說,葡萄牙人所研發的「卡拉維爾」吃水相對較淺,並且主要使用三角形帆布而非方形帆布,使得船只能夠輕鬆駕馭橫風,在海洋上使用「之」字形走法,使得船隻的航速有了極大的提升。據估計,15世紀葡萄牙船隻的行駛速度大約在每小時22公裡左右,這種輕便迅速的船隻為葡萄牙王國開闢新航線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公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正是使用這種船隻越過非洲好望角,從而開闢了歐洲前往印度的新航線。

因此,到了16-18世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歐洲殖民者,藉助能夠遠跨重洋的多桅帆船,掀起了「大航海時代」的狂潮。正是藉助於歐洲航海技術的高度融合與先進的造船技術,它們率先在非洲等地開闢殖民地,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大航海時代後期,英國的後來居上與「日不落」帝國的建立,這些劇烈的變化歸根究底也離不開日趨成熟的歐洲近現代航海技術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地圖看世界;為何北歐,西歐比東歐,南歐發達?
    眾所周知,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及羅馬,事實上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歐洲地中海地區遠比西歐和北歐發達。但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崛起之後,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後,情況發生了逆轉。為了尋找與東方的貿易通道,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率先開啟了大航海時代。(15世紀初,遠洋航行的危險程度及難度不次於今天的殖民月球和火星。)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歐洲中世紀頭盔的直系親爹:羅馬帝國末期脊盔簡史
    而且這種頭盔將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中世紀的歐洲和中東頭盔,都帶來巨大的影響,那便是羅馬末期脊盔。之所以得名脊盔,是因為這種頭盔上有一條非常明顯的脊部。這一結構的產生,是因為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的限制,頭盔製造往往必須分成兩到四個部分分別製作,然後再通過脊部合攏在一起。
  • 縱橫中世紀1 什麼是中世紀,即羅馬,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混戰的時代
    因此,由於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的地位,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都以爭當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為旗號,大肆互相徵伐擴張,都渴望自己能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甚至是一統整個歐洲。但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誰也都沒能擁有絕對實力去徵服整個歐洲,反而卻是越打越分裂了,因此,歐洲的中世紀是混亂得,甚至堪稱是歐洲文明的黑暗時代。
  • 北歐中世紀的維京人真的都是海盜嗎?
    維京人是8世紀到11世紀時期北歐的海盜,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倫諸島,也到過北極的廣闊疆域,歐洲的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維京時期」。維京人是一個強悍的海洋民族,公元4世紀開始,他們進行過多次劫掠性的航海活動,公元8世紀在丹麥、挪威和瑞典定居下來,形成了多個王國,並且把造船技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維京探險者不僅到達了格陵蘭島,而且是最先到達美洲的歐洲人。不能簡單地說維京人就是一群海盜,但是維京人的搶劫是很可怕的,堪稱一批狂熱的殺手。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中世紀中世紀,英文為Middle Ages,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結束,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其實早在公元前的漢武帝時期,因為張騫通西域的緣故,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就已經被打通,開始有中國商品被賣往歐洲各國(當時主要是南歐地區),如公元前53年(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又稱安息帝國)的卡萊戰役中,安息人揮舞著用中國絲綢製成的巨大軍旗,以不足二萬的兵力大破羅馬四萬大軍。
  • 北歐海盜只會燒殺搶掠?來了解中世紀維京人的遠洋商業帝國吧
    他們一手持斧一手端秤,駕駛著靈活的龍頭戰艦將原本彼此封閉隔絕的歐洲各地連接起來。他們的侵襲路線也成為了商業通道。鮮血與黃金在這套複雜的網絡中源源不斷地流通著,既給歐洲帶來了戰爭與毀滅,又為她注入了復興與繁榮的力量。1、 自然的選擇北歐的土地寒冷而貧瘠北歐諸神為維京人所設下的自然稟賦顯然並不鼓勵他們從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活動。
  • 中世紀的黑暗迷霧,墳墓裡的維京真相——北歐考古新發現
    維京(Viking)這個詞在英漢詞典中被翻譯成「北歐海盜」。對這個翻譯,北歐人——維京的後代們,都不能贊同。首先,「維京」是一個歷史時期,大約在8-11世紀(790年-1066年),屬於中世紀(5-15世紀)中期的一部分。當然「維京人」並不是指這個時期生活的所有人,而特指那個時期生活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人。
  • 世界著名五大戰刀:外國四種各領風騷,中國這種刀令八國聯軍生畏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戰刀,比如武士刀、馬來刀、狗腿刀、十八剁等等,除了這些還有許多,今天我們就說幾種,外國四種各領風騷,中國這種世界聞名,令八國聯軍生畏。阿提拉戰刀。又稱「阿提拉之劍」,因外國刀劍不分,統稱為「劍」。事實上,這種兵器是一把刀,不是劍。
  • 讀懂中世紀歐洲 不應只停留在《魔戒》
    李福瑩(媒體人) 如果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你的印象還停留在《魔戒》和《冰與火之歌》的虛構世界裡,請務必讀一讀拉爾斯·布朗沃思( Lars Brownworth)的「歐洲中世紀三部曲」。他用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和性格鮮明的人物描寫,為讀者刻畫了一段真實的中世紀歐洲史。
  •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黑死病的功與過
    著名的「鳥嘴」面具,其實是中世紀醫師們的防護服大約在1347-1353年期間,黑死病在歐洲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爆發,幾乎可以說是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總計奪走了約2500萬人的性命,佔當時整個歐洲總人口的1/3,而據史料記載,即使是號稱人類史上最慘烈戰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死於戰火的人口數也不過只佔了總人口數的5%,由此可見當時這場瘟疫給歐洲人民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可怕。
  • 為何中世紀的歐洲貴族都愛喝葡萄酒
    葡萄酒是中世紀歐洲貴族日常必備的飲品,歐洲貴族每天都要喝大量的葡萄酒,那麼中世紀的歐洲貴族為什麼那麼愛喝葡萄酒,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中世紀的葡萄酒釀造技術在古羅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南歐地區有許多葡萄種植園,法國與德國為主要生產國,其生產的葡萄酒供應整個歐洲。三,城市衛生狀況惡劣「巴黎就像一座大型的工廠,而內部已朽爛不堪。
  • 歐洲中世紀的「嗜血」冷兵器:凜冽劍光,十步一殺
    嗜血的冷兵器冷兵器的產生是由於煉鐵技術的不斷發展,西臺人發明煉鐵技術後,歐洲開始發展這種技術,我國古代由於封建思想的桎梏,不懂得化學原理,只懂得捶打出雜質,所以歐洲的冷兵器大多以鐵為材質。中世紀的歐洲追求浪漫和藝術,這種思想也代入至兵器、戰爭中。
  • 疫情籠罩下的歐洲——中世紀黑死病
    不知歐洲各國人民在居家隔離之際,是否會回憶起曾經席捲整個歐羅巴,致使歐洲人口銳減三分之二的黑死病。黑死病在中世紀時肆虐整個歐洲長達三四百年,給當時的歐洲大陸帶去了無盡的痛苦和磨難。1347年,是黑死病在中世紀歐洲大流行的開端。1346至1347年,由於不滿威尼斯商人大量購買奴隸導致的兵員損失與短缺,由蒙古帝國分裂而出的金帳漢國可汗札尼別發兵包圍了由威尼斯人控制的黑海貿易城市卡法。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封建時期的歐洲分割到了什麼程度呢?以德國為例,多達300多個邦國,1400多個騎士領地。中世紀歐洲的權力是被帝王、教會和貴族騎士分享的。其中教會和貴族騎士的權力最為廣泛和實際,而皇帝和國王的權力是比較虛的。東方的君主讓臣下去死,臣下必須去死,還要謝主隆恩。歐洲的君主絕對做不到這一點,要附庸出軍役超過40天還要商量,徵點稅也要商量。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曾經的歐洲鋸木廠,被譽為禁酒王國的北歐國家
    別稱:「森林王國」「湖泊王國」「歐洲鋸木場」「北歐雪國」「禁酒王國」。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1700年,俄國、丹麥、波蘭結盟與瑞典交戰,大北方戰爭開始。1709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軍隊在今烏克蘭境內的波爾塔瓦被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擊潰,逃至奧斯曼帝國。俄國開始取代瑞典成為北歐及波羅的海地區的新興強國。
  • 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一、黑死病的出現中世紀後期堪稱歐洲最黑暗的年代,14世紀至15世紀中後葉,歐洲地力衰竭,氣候變冷,暴雨頻頻,饑荒蔓延,更讓人絕望的是被稱作「上帝的懲罰」的黑死病降臨歐洲,並災難性的大規模傳播。成了整改歐洲的噩夢。
  • 看歷史學英文——歐洲中世紀基本三元素(不是風、火、水)
    說起歐洲中世紀(the medieval age),在我們心中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那麼到底歐洲中世紀是什麼時候呢?我這有一張自己總結的時間軸。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畫作-僅供風提到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我們總免不了提到其三個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