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村落的美麗蝶變
也折射出村民們回歸初心
尋求改變的源動力
為書寫新時代農村新篇章
董浜鎮紅沙村走「新」更走心
攝影師眼中 家鄉的蝶變
如今,住在董浜鎮紅沙村的村民,說起宅基地上的美景時,都帶著自豪和幸福感。因為這裡的每一幀畫面都是他們共同參與、合力共建的結果。攝影家周建華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鏡頭下,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正在打開……
周建華攝影作品
11月17日,清晨六點,攝影愛好者周建華帶著他的裝備——一臺航拍設備、一臺照相機出門了。對他來說,清晨和傍晚的紅沙村是一天當中最美的時候。
周建華的家就在董浜鎮紅沙村丁北方宅基。
「分類囡囡」的卡通標識讓小遊園變得更加精緻。宅基地前的小河清透明亮、健身步道寬敞整潔……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處,鄉風淳樸。
村裡的居住環境變美了,住著也舒服。回來看看也比較整齊,比較舒心。所以我帶著老婆、兒子一家人,都回鄉下來居住。
不遠處,幾位村裡的老人在話家常,他們遠遠地就喊著「建華、建華……」,周建華習慣性地拿起相機,給這些「金鄉鄰」記錄下難忘時刻。老人們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中,情不自禁地感嘆道「現在的人居環境比以前好很多,我們住在這裡,特別舒服,不想走……」
周建華介紹,家門口的變化不是一點點。以前村裡的路坑坑窪窪,屋前屋後亂堆放。如今,整齊劃一的新房,小而精緻的院子,出門滿眼都是景。鄉賢出資捐建的車庫點綴其間,紅色黨建融入各個角落,細節處的牆繪、利用古樹圍建成的休憩長椅,每一處都體現著村民的用心。
周建華原本已經城區購買了住宅,自從千村美居工程開始後,他就決定搬回宅基地住。一是為了方便攝影創作,二是鄉村環境確實變好了。這樣,他只需要每天拎著攝影裝備,輕鬆自在地出門採風了。他走遍了紅沙村的每個角落,哪裡變美了,哪裡拍出來最亮眼,沒有周建華不知道的地方。
在採風的過程中,大家臉上的笑容變多了,照片裡的風景更靚了,多年居住的地方真變美了 。
離周建華家500米處的一個足球場,曾經是一處淤泥荒灘,很煞風景。如今卻成了村民們健身休閒的熱鬧場所。周建華每天都會去附近轉轉,思考創作靈感。聞著稻田的清香,望著在足球場奔跑的人影,頓覺生活變得充實而滿足。
如今這片斑駁的土地,舊貌換新顏,完全滿足了所有人內心的期待。現在,不少年輕人可以下班驅車回家住,多陪父母、長輩,一起在茶餘飯後把酒話家常,一起尋找共同的鄉韻、鄉味、鄉愁。
村莊長效管理 創出新路子
紅沙村位於董浜鎮之西南部,近幾年來紅沙村主動適應時代要求,創新思路,走出一條村級管理、服務、建設與黨建工作齊頭並進的新路子。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一直以來都是紅沙村努力的目標。在這過程中,紅沙村積極探索出臺人居環境長效管理獎懲機制。
全村通過開展紅黑榜評選、金鄉鄰志願服務崗、鄉風文明志願崗等項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千村美居"長效管理,深入開展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評選等活動,促進鄉風文明。
村裡確實下了大功夫,你看我家門前的池塘、家後面的河道多乾淨,兩邊的欄杆也很整潔美觀,環境好了,村裡的年輕人也願意經常回家。
村民-丁翠英
村莊環境要實現長治久美,村兩委會肩負著長效管理的第一責任,本村充分發揮村委主導、村民自治的主體作用,建立村民議事會等自治組織、劃分包幹區、強化群眾監督、探索獎懲機制,旨在激發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維護村莊環境,實現長效管理。
紅沙村黨總支書記王進
今年以來,村裡花了大量人力財力用於環境整治,整個大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村裡的每個黨員幹部,都發揮了帶頭作用,自覺管理好宅前屋後環境衛生,協助村黨總支做好群眾的思想引導工作。黨員丁振明主動拆除了自家的違章建築,為周邊村民做了榜樣。
在紅沙村,隨處可見的農業元素裝點田間,特別親切。紅沙村村委會工作人員表示,紅沙村有很多魚塘,種的大米也特別香,董浜鎮擁有大型蔬菜基地,我們用這些本鎮特色來點綴鄉村,更符合這裡的氣質,也不辜負「魚米紅沙」的美譽。
故鄉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老周用腳步丈量、用相機記錄紅沙村的蛻變,他從城裡搬回鄉下,從旁觀者變為親歷者,這一切都源於人居環境的改變。在他拍攝的作品中,村民真實的笑容、美麗的田園風貌,無不體現著新時代農村的變化。現如今,田園董浜,風景如畫;魚米紅沙,稻穀香,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和老周一樣,為自己家園的變化感到自豪。紅沙村是常熟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而這份鄉情在每個人的血液裡奔騰,美麗鄉村在召喚遊子們的回歸。
來源:常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