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數年的測試,巴基斯坦採購VT-4主戰坦克的事宜最終塵埃落定。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巴基斯坦採購的VT-4主戰坦克與此前出口泰國、奈及利亞的VT-4坦克不同,在車體前部和炮塔頂部安裝了三防爆炸反應裝甲。這一改動將大幅提升VT-4主戰坦克的正面防護性能和對攻頂彈藥的防護能力,將該型坦克的防護性能提高到了同類坦克中的先進水平。
或許大家會好奇,為什麼單單換了一個反應裝甲,坦克的防護性就會大幅提升呢?這還要從反坦克彈藥的穿甲原理講起。一般而言,長杆形反坦克彈藥(包括杆式穿甲彈和破甲彈的金屬射流)侵徹裝甲板的過程都可以分為三個過程,即:開坑階段、侵徹階段和穿透階段。在開坑階段,長杆形穿甲彈的彈丸頭部接觸靶板後會產生高達數十GPa的壓強,這遠遠高出了任何裝甲材料的屈服強度。在超強的壓力下,穿甲彈與靶板接觸部分的金屬會開始產生流動並向外噴濺。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靶板切面都沿著靶板較薄一側呈喇叭狀的原因。
在開坑階段後,靶板較薄一側金屬材料流失,因此穿甲彈將開始偏轉,並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前進。直到裝甲板背面開始出現強度不足的問題,穿甲彈將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穿透階段。此時由於靶板在各個方向上的強度並不相同,穿甲彈將偏轉向強度最低的方向穿出。這也就是靶板切面穿出一側也會朝著穿入一側的反方向呈喇叭狀的原因。
為了儘可能簡單的模擬這一過程,人們往往直接把穿甲體近四成一個簡單的圓柱體,而經過一系列的數學換算後,整個穿甲過程可以直接用流體力學公式來概略表示,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穿甲經驗公式L=l(ρp/ρt)^0.5,其中L為穿甲彈的穿深,l為其長度,ρp為穿甲彈材料密度,ρt為靶板密度。需要注意的是,這其實只是一個定性公式,並不能直接拿來計算各種穿甲彈的穿深。其更多的是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當圓柱體長度變長、密度變大時,穿甲彈的穿深也會變大;而對抗更強力的穿甲彈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增加裝甲的面密度,也就是增加其厚度。
不過熟悉納粹德國坦克發展史的朋友們肯定都清楚,裝甲的面密度不可能無限制的加厚,不然就成了永遠開不到戰場的老鼠,或者連造都造不出來的P1000。因此,本著「我菜,我就要讓你變得比我更菜」的邏輯,通過降低穿甲彈的長度(l)來降低其穿深的反應裝甲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過反應裝甲的誕生倒並不是沿著我們上文的邏輯一步步發展出來的,相反,其誕生其實充滿了偶然。早在1944年,蘇聯人就發現了炸藥對於穿甲彈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後來,基於這一現象,蘇聯人在1960年,研製出了一種實驗型的反應裝甲。不過,與預想的不同,這批反應裝甲的測試非常失敗。因此,在軍隊的官僚主義和工業界眼高手低的雙重打擊下,蘇聯的對這種劃時代的裝甲的研製也戛然而止。
在不久之後的1967年,隨著六日戰爭的結束,以色列人請到了西德彈藥物理學家曼弗雷德·海爾德為其測試新型聚能裝藥破甲彈對蘇聯T-55坦克的殺傷效能。在測試中,海爾德偶然發現,雖然新型破甲彈可以輕易的把T-55坦克「對穿」,但如果破甲彈引爆了T-55坦克車體內存放的彈藥,那麼其在坦克另一邊的穿透力將會大幅下降。海爾德隨即對這個現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在1970年提出了一種「兩片金屬板夾一層炸藥」的新型裝甲設計思路,並旋即在西德申請了專利。這也就是後來反應裝甲的鼻祖。
不過,這種劃時代的裝甲設計思路並沒有引起西德及北約的重視,他們拒絕用海爾德的專利生產新型裝甲。因此,鬱郁不得志的海爾德與1974年返回了他夢開始的地方——以色列。與北約的官僚們不同,以色列人政府如獲至寶的將這種反應裝甲命名為了Blazer,並指示其軍工部門大量生產這種Blazer裝甲模塊以將其安裝在M48、M60、百夫長等以軍坦克上。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這一次戰爭也成為了反應裝甲發展的轉折點。據統計,Blazer反應裝甲的應用,減少了以軍裝甲部隊約50%的損失。而這一驚人現象也自然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坦克大國的注意。自此開始,北約、蘇聯兩大陣營開始獨立發展出了數個不同的反應裝甲家族。
由於炸藥本身對坦克的裝甲也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因此,各大坦克強國在研製反應裝甲時也並不拘泥於一定要用炸藥驅動鋼板。比如美國,其在購買了以色列的反應裝甲專利後,以其理念為基礎,自行研發了一種用高壓空氣驅動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金屬碎屑的反應裝甲。不過,想想也知道,這種裝甲只適合在實驗室裡使用,因此美軍對其研究也淺嘗輒止。而在進行了無數次類似於高壓空氣反應裝甲的試錯後,各國相繼發展出了三種較為成熟的反應裝甲類型,即:傳統的以化學能驅動的爆炸反應裝甲、以應力波驅動的非爆炸式反應裝甲和以電磁能驅動的電磁反應裝甲。受篇幅所限,這裡我們先對我國使用較為廣泛的爆炸反應裝甲做簡要介紹。
其實根據上文我們提到的理論,反應裝甲在理論上是可以同時對穿甲彈和破甲彈都有較好的防護效果的。但在實際使用中,我們能發現,不論是以色列的Blazer、蘇聯的「接觸」還是我國的FY-1都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防穿甲性能。後來,蘇聯專家們發現,「接觸」爆反對穿甲彈的防護性能不佳最主要的問題是炸藥不夠勁、拋板不夠厚,不能對穿杆進行有效的切割。因此,蘇聯人對「接觸」爆反進行了一系列「魔改」並最終成為了大名鼎鼎的「接觸-5」。從結構上講,接觸-5與老「接觸」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一個金屬盒內封裝了呈V形布置的平板裝藥。不過與老「接觸」不同的是,接觸-5顯著增加了金屬盒的面板和背板厚度,同時也增加了平板裝藥拋板的厚度並使用了更高性能的炸藥。
據蘇聯人估計,老「接觸」可以使破甲彈的威力降低50%,而接觸-5可以在防破甲性能與老「接觸」相當的情況下,讓坦克的防穿甲能力提升20%~40%。事實也確實證明了接觸-5的強大性能:1996年,美軍使用M1A2坦克裝備的M829A1穿甲彈在500米處對裝備了接觸-5的T-72M坦克進行了射擊實驗,發現這種號稱「銀彈」的彈藥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毀傷;3年後的1999年,德國也使用多種反坦克彈藥對安裝了接觸-5的T-72坦克進行了測試,發現只有最新型的DM53可以勉強擊穿;不久之後,美國人還使用更先進的M829A2穿甲彈對韓國裝備的T-80U進行了打靶測試,發現這次並沒有比96年那次好到哪裡去。這些實驗也最終導致美國在蘇聯坦克強大防護性能的壓力下,自M829A3開始,走上了「串聯穿甲彈」的不歸路。
與蘇聯人相似,我國的軍工人也很快發現了加厚拋板可以讓爆反獲得對抗穿甲彈的能力。不久之後,我國的FY-2型反應裝甲問世。這型反應裝甲在外觀與尺寸上與此前的FY-1型完全一致,不過因為拋板結構和裝藥類型的改變,FY-2型在防破甲性能相較於FY-1還有所提升的基礎上,獲得了能夠降低穿深為460mm RHA的105毫米穿甲彈30%穿深的防穿性能。這一成績雖然相比於蘇聯接觸-5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已經相當不錯了。
雖然FY-1和FY-2總體性能還算不錯,但可能是出於防止爆反背板損傷複合裝甲面板的考慮,在我國自用的主戰坦克中,只有「鋼坦克」59D安裝了這兩型爆反。而爆反再次出現在我國的自用型坦克上,就要等到本世紀初才問世的96A型和大改後的99式了。此時,原本的第二代雙防爆反也已經被第三代的三防爆反所取代。
此次出口巴基斯坦的VT-4上所安裝的,即為我國的第三代「三防」爆反FY-4型。長期以來,軍迷們關於FY-4到底採用了何種結構一直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其同烏克蘭的「利刃」爆反一樣,採用了線型裝藥EFP結構。不過從96A型等坦克首上爆反的切角形態來看,其更像是類似於蘇聯接觸系列的封裝平板裝藥結構。其防串聯裝藥的原理也很可能是利用隔爆層隔開了封裝的多層平板裝藥結構。不過,不論其為何種結構,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根據驗收標準,FY-4型反應裝甲能夠將800型標準破甲彈的破甲深度降低70%以上、將穿深為600毫米的125穿甲彈的穿深降低30%以上,將120毫米火箭炮的串聯裝藥戰鬥部的破甲深度降低70%以上。不管從防穿、防破、還是防串聯裝藥的角度上來看,FY-4型的防護能力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國對於坦克反應裝甲的研究會就此止步。未來,如何提升反應裝甲的抗多次打擊能力、如何提升其對抗美軍M829A3/4這樣的「串聯穿甲彈」的性能等都將成為新的課題。此外,我國部分相關高校已經開始在跨專業,讓電光探測專業的專家研究反應裝甲。因此,就算以後我國的坦克上出現了用反應裝甲實現主動防禦的「黑科技」,大家也不要太過驚訝。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