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反應裝甲為何能大幅提升坦克的防護力

2020-12-12 新浪軍事

經過長達數年的測試,巴基斯坦採購VT-4主戰坦克的事宜最終塵埃落定。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巴基斯坦採購的VT-4主戰坦克與此前出口泰國、奈及利亞的VT-4坦克不同,在車體前部和炮塔頂部安裝了三防爆炸反應裝甲。這一改動將大幅提升VT-4主戰坦克的正面防護性能和對攻頂彈藥的防護能力,將該型坦克的防護性能提高到了同類坦克中的先進水平。

或許大家會好奇,為什麼單單換了一個反應裝甲,坦克的防護性就會大幅提升呢?這還要從反坦克彈藥的穿甲原理講起。一般而言,長杆形反坦克彈藥(包括杆式穿甲彈和破甲彈的金屬射流)侵徹裝甲板的過程都可以分為三個過程,即:開坑階段、侵徹階段和穿透階段。在開坑階段,長杆形穿甲彈的彈丸頭部接觸靶板後會產生高達數十GPa的壓強,這遠遠高出了任何裝甲材料的屈服強度。在超強的壓力下,穿甲彈與靶板接觸部分的金屬會開始產生流動並向外噴濺。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靶板切面都沿著靶板較薄一側呈喇叭狀的原因。

在開坑階段後,靶板較薄一側金屬材料流失,因此穿甲彈將開始偏轉,並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前進。直到裝甲板背面開始出現強度不足的問題,穿甲彈將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穿透階段。此時由於靶板在各個方向上的強度並不相同,穿甲彈將偏轉向強度最低的方向穿出。這也就是靶板切面穿出一側也會朝著穿入一側的反方向呈喇叭狀的原因。

為了儘可能簡單的模擬這一過程,人們往往直接把穿甲體近四成一個簡單的圓柱體,而經過一系列的數學換算後,整個穿甲過程可以直接用流體力學公式來概略表示,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穿甲經驗公式L=l(ρp/ρt)^0.5,其中L為穿甲彈的穿深,l為其長度,ρp為穿甲彈材料密度,ρt為靶板密度。需要注意的是,這其實只是一個定性公式,並不能直接拿來計算各種穿甲彈的穿深。其更多的是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當圓柱體長度變長、密度變大時,穿甲彈的穿深也會變大;而對抗更強力的穿甲彈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增加裝甲的面密度,也就是增加其厚度。

不過熟悉納粹德國坦克發展史的朋友們肯定都清楚,裝甲的面密度不可能無限制的加厚,不然就成了永遠開不到戰場的老鼠,或者連造都造不出來的P1000。因此,本著「我菜,我就要讓你變得比我更菜」的邏輯,通過降低穿甲彈的長度(l)來降低其穿深的反應裝甲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過反應裝甲的誕生倒並不是沿著我們上文的邏輯一步步發展出來的,相反,其誕生其實充滿了偶然。早在1944年,蘇聯人就發現了炸藥對於穿甲彈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後來,基於這一現象,蘇聯人在1960年,研製出了一種實驗型的反應裝甲。不過,與預想的不同,這批反應裝甲的測試非常失敗。因此,在軍隊的官僚主義和工業界眼高手低的雙重打擊下,蘇聯的對這種劃時代的裝甲的研製也戛然而止。

在不久之後的1967年,隨著六日戰爭的結束,以色列人請到了西德彈藥物理學家曼弗雷德·海爾德為其測試新型聚能裝藥破甲彈對蘇聯T-55坦克的殺傷效能。在測試中,海爾德偶然發現,雖然新型破甲彈可以輕易的把T-55坦克「對穿」,但如果破甲彈引爆了T-55坦克車體內存放的彈藥,那麼其在坦克另一邊的穿透力將會大幅下降。海爾德隨即對這個現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在1970年提出了一種「兩片金屬板夾一層炸藥」的新型裝甲設計思路,並旋即在西德申請了專利。這也就是後來反應裝甲的鼻祖。

不過,這種劃時代的裝甲設計思路並沒有引起西德及北約的重視,他們拒絕用海爾德的專利生產新型裝甲。因此,鬱郁不得志的海爾德與1974年返回了他夢開始的地方——以色列。與北約的官僚們不同,以色列人政府如獲至寶的將這種反應裝甲命名為了Blazer,並指示其軍工部門大量生產這種Blazer裝甲模塊以將其安裝在M48、M60、百夫長等以軍坦克上。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這一次戰爭也成為了反應裝甲發展的轉折點。據統計,Blazer反應裝甲的應用,減少了以軍裝甲部隊約50%的損失。而這一驚人現象也自然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坦克大國的注意。自此開始,北約、蘇聯兩大陣營開始獨立發展出了數個不同的反應裝甲家族。

由於炸藥本身對坦克的裝甲也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因此,各大坦克強國在研製反應裝甲時也並不拘泥於一定要用炸藥驅動鋼板。比如美國,其在購買了以色列的反應裝甲專利後,以其理念為基礎,自行研發了一種用高壓空氣驅動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金屬碎屑的反應裝甲。不過,想想也知道,這種裝甲只適合在實驗室裡使用,因此美軍對其研究也淺嘗輒止。而在進行了無數次類似於高壓空氣反應裝甲的試錯後,各國相繼發展出了三種較為成熟的反應裝甲類型,即:傳統的以化學能驅動的爆炸反應裝甲、以應力波驅動的非爆炸式反應裝甲和以電磁能驅動的電磁反應裝甲。受篇幅所限,這裡我們先對我國使用較為廣泛的爆炸反應裝甲做簡要介紹。

其實根據上文我們提到的理論,反應裝甲在理論上是可以同時對穿甲彈和破甲彈都有較好的防護效果的。但在實際使用中,我們能發現,不論是以色列的Blazer、蘇聯的「接觸」還是我國的FY-1都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防穿甲性能。後來,蘇聯專家們發現,「接觸」爆反對穿甲彈的防護性能不佳最主要的問題是炸藥不夠勁、拋板不夠厚,不能對穿杆進行有效的切割。因此,蘇聯人對「接觸」爆反進行了一系列「魔改」並最終成為了大名鼎鼎的「接觸-5」。從結構上講,接觸-5與老「接觸」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一個金屬盒內封裝了呈V形布置的平板裝藥。不過與老「接觸」不同的是,接觸-5顯著增加了金屬盒的面板和背板厚度,同時也增加了平板裝藥拋板的厚度並使用了更高性能的炸藥。

據蘇聯人估計,老「接觸」可以使破甲彈的威力降低50%,而接觸-5可以在防破甲性能與老「接觸」相當的情況下,讓坦克的防穿甲能力提升20%~40%。事實也確實證明了接觸-5的強大性能:1996年,美軍使用M1A2坦克裝備的M829A1穿甲彈在500米處對裝備了接觸-5的T-72M坦克進行了射擊實驗,發現這種號稱「銀彈」的彈藥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毀傷;3年後的1999年,德國也使用多種反坦克彈藥對安裝了接觸-5的T-72坦克進行了測試,發現只有最新型的DM53可以勉強擊穿;不久之後,美國人還使用更先進的M829A2穿甲彈對韓國裝備的T-80U進行了打靶測試,發現這次並沒有比96年那次好到哪裡去。這些實驗也最終導致美國在蘇聯坦克強大防護性能的壓力下,自M829A3開始,走上了「串聯穿甲彈」的不歸路。

與蘇聯人相似,我國的軍工人也很快發現了加厚拋板可以讓爆反獲得對抗穿甲彈的能力。不久之後,我國的FY-2型反應裝甲問世。這型反應裝甲在外觀與尺寸上與此前的FY-1型完全一致,不過因為拋板結構和裝藥類型的改變,FY-2型在防破甲性能相較於FY-1還有所提升的基礎上,獲得了能夠降低穿深為460mm RHA的105毫米穿甲彈30%穿深的防穿性能。這一成績雖然相比於蘇聯接觸-5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已經相當不錯了。

雖然FY-1和FY-2總體性能還算不錯,但可能是出於防止爆反背板損傷複合裝甲面板的考慮,在我國自用的主戰坦克中,只有「鋼坦克」59D安裝了這兩型爆反。而爆反再次出現在我國的自用型坦克上,就要等到本世紀初才問世的96A型和大改後的99式了。此時,原本的第二代雙防爆反也已經被第三代的三防爆反所取代。

此次出口巴基斯坦的VT-4上所安裝的,即為我國的第三代「三防」爆反FY-4型。長期以來,軍迷們關於FY-4到底採用了何種結構一直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其同烏克蘭的「利刃」爆反一樣,採用了線型裝藥EFP結構。不過從96A型等坦克首上爆反的切角形態來看,其更像是類似於蘇聯接觸系列的封裝平板裝藥結構。其防串聯裝藥的原理也很可能是利用隔爆層隔開了封裝的多層平板裝藥結構。不過,不論其為何種結構,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根據驗收標準,FY-4型反應裝甲能夠將800型標準破甲彈的破甲深度降低70%以上、將穿深為600毫米的125穿甲彈的穿深降低30%以上,將120毫米火箭炮的串聯裝藥戰鬥部的破甲深度降低70%以上。不管從防穿、防破、還是防串聯裝藥的角度上來看,FY-4型的防護能力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國對於坦克反應裝甲的研究會就此止步。未來,如何提升反應裝甲的抗多次打擊能力、如何提升其對抗美軍M829A3/4這樣的「串聯穿甲彈」的性能等都將成為新的課題。此外,我國部分相關高校已經開始在跨專業,讓電光探測專業的專家研究反應裝甲。因此,就算以後我國的坦克上出現了用反應裝甲實現主動防禦的「黑科技」,大家也不要太過驚訝。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

相關焦點

  • 國產50噸級重型步戰車現身,全身包裹反應裝甲,能正面迎戰坦克
    這款以VT-4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的重型步兵戰車,是專門為當前的城市巷戰所打造。雖然目前還只是一個概念車,但是已經充分顯示了其強大的作戰能力。VT-4型坦克是目前中方最先進的ZTZ-99式坦克的出口版, VN-50直接採用其底盤,因此在車體防護力上和VT-4型坦克相當。
  • 中國96A坦克配爆炸式反應裝甲 可抵炮彈襲擊(圖)
    中國96A坦克配爆炸式反應裝甲 可抵炮彈襲擊(圖)   此次中俄軍演,地面武器裝備方面,中國派出了96A式主戰坦克,俄羅斯派出了T-80主戰坦克。在談到兩型主戰坦克的性能時,徐光裕表示,這兩種坦克屬於同一等級,都是重型坦克,重量超過40噸。中國國產的96A式主戰坦克,重42噸,發動機功率達到1000馬力,該型坦克下一步如果進行改進,發動機功率可能達到1200馬力。96A式坦克火力猛、機動性能和防護力強,這也是坦克的三大要素。
  • AMX-56主戰坦克發展沿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以守勢的原則煞費苦心地建立馬奇諾防線;而根據這個守勢思想,當時法國坦克將防護力擺在第一,機動力則可無限制地犧牲。孰料德軍的機械化勁旅根本不從馬奇諾正面進攻,反而從法軍意想不到、防備薄弱的阿登森林突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人檢討先前慘敗的教訓,認為過份偏執於守勢是個絕對的錯誤,而如果要採取攻勢,則坦克的機動力必須放在第一,如此就得減輕裝甲的重量;此外,法軍悲觀地認為無論坦克裝甲厚度如何地增加,總會被更新的反裝甲武器輕易擊穿。
  • 《紅海行動》中能抵擋坦克攻擊的反應裝甲到底是哪國發明的?
    那場在大沙漠上縱橫馳騁的「坦克大戰」就是其中之一,蛟龍隊長楊銳為了找到發射角度而主動自己坦克硬抗敵人攻擊的指揮更是讓人大呼刺激。身經百戰的楊銳敢讓自己的坦克硬抗敵人的攻擊,主要是依靠對當今坦克主要裝甲——反應裝甲的了解掌握。不過有意思的是,對於反應裝甲的發明國卻存在爭議,蘇聯、德國、以色列都說自己是反應裝甲的發明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二戰時的原始複合裝甲,安裝HCR2複合裝甲的M4坦克
    當二戰進行到1944年時,戰場上的坦克不僅要遭遇敵方的反坦克炮攻擊,可攜式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也成為坦克殺手,比起數量少得多的反彈炮而言,反坦克火箭筒幾乎讓任何一個士兵都能具備摧毀坦克的能力,面對這種防不勝防的攻擊武器,交戰雙方都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 爆炸反應裝甲成為坦克救命神器?坦克減重加防護就靠它
    坦克裝甲外面會安裝很多小方塊,尤其是蘇聯T72上的最為經典,這究竟是什麼東西,能起到什麼作用?其實這是早期爆炸反應裝甲,之所以定義為早期,是因為如今有了更新型的爆炸反應裝甲,而其外觀也不再是那種小方塊狀的,而是朝著更大,更厚,更強發展。
  • 複合裝甲加爆炸反應裝甲才是王道,卵形結構已被坦克放棄?
    曾存在於幾代中國人記憶中最經典的坦克形象:五隊負重輪,圓圓的炮塔,綠色的塗裝,沒錯,就是生產服役半個世紀的59坦克。而如今,隨著96,99坦克服役這種形象也隨風而去,那為什麼現如今新型坦克沒有再有採用卵形炮塔的呢?
  • 「十大坦克」排行榜,99A式主戰坦克能排第幾
    法國陸軍少校戴高樂(二戰後擔任總統)1934年發表論著《建立職業軍》,提出了建立結合機動能力和毀滅性火力、既能主動出擊又能出奇制勝的裝甲師的理論。這本售價15法郎的小冊子提出的新式建軍思想並未引起法軍高層重視,卻被德國人全文收入《論機械化戰爭》。
  • 傾斜裝甲效能更好,為何在二戰末期,彗星坦克卻裝配了垂直裝甲?
    可為何在二戰末期,英國於1944年9月正式列裝的A34彗星坦克,卻採用了大量的「垂直裝甲」設計呢?雖說其屬於當時英國坦克分類中的「巡洋坦克」,靈活機動和高移速才是強項。至於重火力以及重裝甲等方面,也會有諸如邱吉爾坦克這樣的「步兵坦克」作為彌補。
  • 出鞘:臺軍現役坦克實際戰力究竟如何?
    就連大陸網友發明的「地表最強」一詞,也被對岸這些人堂而皇之的拿了去,硬生生地套在了M1A2坦克上。其極盡吹捧之能事,絲毫不顧及仰人鼻息、拾人牙慧之醜態,也是滑天下之大稽。當然,這些人的癲狂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久旱逢甘霖」,臺軍在得到這些M1A2坦克後好歹不用望著「老共」的坦克束手無策了。
  • 中國國產反應裝甲夠硬,105坦克炮2千米打不穿解放軍的新輕型坦克
    我們知道現代反坦克武器威力越來越大,穿(破)甲能力越來越強,如果單純按照加厚裝甲來提高坦克防護能力,那麼就會讓坦克戰鬥全重迅速增加,這樣對坦克發動機、傳動系統要求提高,機動性能下降,因此大家開始關注新原理裝甲,力求坦克體積和重量增加幅度不大情況下提高坦克防護能力,這就是反應裝甲。
  • 歐美裝甲車輛的防護革命:新型裝甲層出不窮,坦克汽車都能用
    「美洲獅」的裝甲都是弧形大傾斜平面,焊接縫隙小,密閉性和結構性強,車重也進行了降低。其基本型有29.4噸,戰鬥型則達到了43噸,後者幾乎等同於T72坦克的重量。10多噸的重量差大部分都用在了裝甲防護上,可以想見其出色的防護能力。
  • 「豹2A4」再次復甦,行銷全球的裝甲利器,德國軍工的優秀代表
    但隨著冷戰結束,德軍無力對大量"豹"式坦克進行維護,因此軍方高層開始大量削減坦克數量。再加上最新版的"豹2A5"、"豹2A6"坦克悉數入列,使得德軍只能去推銷一些"多餘的"的豹2A4坦克。相比於之間的豹2A4,新的"豹2A5"大幅增強裝甲防護力,同時改良了指揮和火控系統。
  • 反應裝甲是幹什麼的?坦克的護身符,全靠它保命
    我們在閱覽網絡上現代坦克的圖片時,總是會發現坦克的車體正面和側面貼著一塊一塊的"磚頭",這就是所謂的反應裝甲。反應裝甲名字裡帶有反應兩個字,意思是它會在敵方炮彈來襲時自動作出反應。反應裝甲的結構很特殊,是在上下兩層鐵蓋板裡夾著一層薄薄的炸藥,就這樣組成了厚度僅6毫米的三明治一樣的樣式。
  • 豹2坦克能打多少二戰虎式坦克?有多少打多少
    這是因為在立體化作戰的時代,陸軍在移動速度、反應時間等方面和空軍海軍相比具有天然弱勢。陸軍一家獨大的情況已經成為過去,不管是槍還是炮潛力基本挖掘得差不多了。就算是坦克,現在也幾十年沒有出過新的型號,就是那幾款坦克不斷地改型,本質上換湯不換藥。
  • 99A坦克對手來了,德國130毫米滑膛炮,反應裝甲也擋不住
    裝備了新型130毫米滑膛炮的豹2坦克,穿甲深度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甚至就連反應裝甲都擋不住,99A坦克真正的對手來了!這門130毫米滑膛炮的誕生針對性非常明確,就是衝著俄羅斯的T-14"阿瑪塔"來的。2015年T-14坦克首次在當年舉行的紅場閱兵式中公開亮相,當時俄羅斯媒體對於這款坦克大加吹噓。
  • 99A型主戰坦克戰力有多強?世界排名前三
    相信很多軍迷朋友知道99A主戰坦克是我軍最強的陸地裝甲突擊兵器,也是世界上最強的主戰坦克之一,《國家利益》雜誌也把它列為中國最致命的五種新裝備之首。《焦點》雜誌評選出的世界最強十大坦克排名中,排在第三的就是我們的陸戰之王99A主站坦克,超越了俄羅斯的T-90和英國的「挑戰者2」。而外國人為什覺得99A型主戰坦克強呢?
  • 國產新型反應裝甲曝光,或裝備第四代主戰坦克,每塊重達80公斤
    反應裝甲,主要是指坦克在遭受襲擊時,能夠針對襲擊作出反應的一種裝甲,實際原理就是在坦克表層裝上炸藥,在坦克遇襲時,能夠進行反擊。99A反應裝甲的優點比較多,能夠很好地防禦穿甲彈,破甲彈以及反坦克飛彈,除此之外,反應裝甲結構相對簡單,價格比較低廉,能夠大批量的生產使用,而且反應裝甲採用的是磚塊狀的布置,即便是老舊版本的坦克也能夠快速安裝,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
  • 戰爭科技革命 最後一炮坦克反應裝甲玩法揭秘
    反應裝甲是現代戰爭中頗為常見的防護裝置,通常用於主戰坦克,能夠為其抵禦很大一部分傷害。包括現役俄羅斯、中國等陸戰部隊均使用該裝置用於現代坦克。中國現代裝甲射擊網遊《最後一炮》還原真實現代戰爭,反應裝甲作為戰術部件的一種,既提升了遊戲內百款全球坦克的防禦能力,也為玩家帶來耳目一新的高科技軍力對決場面。
  • 戰車:美軍加速研發新一代坦克裝甲車輛 第四代坦克真的要來了?
    M8本身就曾經搭載過XM-291型120毫米滑膛炮,而戰鬥全重更大的「獅鷲」2也擁有此種能力,換炮能夠大幅提升坦克火力,不但使其面對新型主戰坦克時有一戰之力,還能夠發射威力更大的多用途彈藥,具有更強的戰場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