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亂的本質,是對自己無能的恐懼:安下心來,走好人生這三步

2020-12-19 紫翹書桌

初中課堂教的知識和技術,很難被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大用處,是這樣的。老師也差不多全部不值一提。這我曉得。可你得記著:你是要離家出走的。而那一來,日後進學校的機會幾乎等於零。因此最好把課堂上教的東西——喜歡也好討厭也好——一點不剩地好好吸進腦袋。權當自己是塊海綿。至於保存什麼拋棄什麼,日後再定不遲。——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這是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一書之中的一段文字。主人公很早以前就計劃離家出走,但是,他並非魯莽行事。離開家之前,他先想到的是以後沒機會在學校學習了,於是不管怎樣都要先把老師的東西一股腦兒地先裝進腦袋裡,至於用不用得上,日後再定也不遲。

是的,最難安放的東西,從來都是人心。有準備地做好事情,就能讓結果變得更加接近成功。所以,做任何事,都要心不急,走穩每一步。

少年田村很久以前,就一直在謀劃著離家出走。在年輕的頭腦之中,一點一點地規劃著自己離開的步驟,一點一點地踐行著自己的計劃。仿佛這一切,是一場按部就班的演出。

少年時期的離家出走,曾經一度是「頭腦發熱」的代名詞。然而,田村卻做得非常完美,不急不躁,步步為營。當然,結果也不錯,充分的準備讓他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結局。

這難免讓人想起,太多的少男少女們在躁動情緒的支配下,宣洩著自己的情緒,大步流星地走出家門,將門框摔得砰砰作響。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垂頭喪氣,偃旗息鼓地歸來。

正如人們所說,真正的離開,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拋開這件事情本身的對錯不談,很顯然,田村的離家出走,做得非常漂亮。沒有故作鎮定下的張皇失措,而是有條不紊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焦躁,對於絕大多數的芸芸眾生皆是如此。急著上學,急著就業,急著結婚,急著生子,仿佛稍晚一步,就會錯過整個人生。

殊不知,人生,就是這樣在焦躁中被莫名地、無端地消耗掉了。明確目標是好事,但是,能夠淡然地看著遠方的目標,猶如雨夜裡,航船上凝望著燈塔的瞭望手一樣,寧靜航行,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看得出,在書寫這本讀物的時候,村上春樹的筆觸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對於這種性格的偏好,自然到猶如是在書寫日記,記錄自己一天的行跡一般。

目標就在那裡,它不會變得更遠,所以要做的,只是安安靜靜,不急不躁地走好每一步。每當邁出一步,就可以抵達接近目標的最高記錄。

是啊,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安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多的刺激,太多的焦慮,太多的誘惑,這些五彩斑斕的東西,爭先恐後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迷了我們的雙眼,遮擋了現象背後的本質。

弗洛伊德認為,動機遺忘是與不安相關的遺忘,其本質是一種壓抑,是讓人們維持心理平衡的一種防禦機制。

簡而言之,那一顆難以安放的心,是促成了太多慌亂的元兇,是逃避乃至放棄目標的起點。

安下心來吧,走穩每一步。因為心一旦安下來,便是不動如山,便是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從容和淡然。那樣的你,會發現困難並不存在,橫亙在你眼前的,只是通往目標的一排路標。

心理過牆梯:靜下來,安心走好這三步

不可否認,安心下來,淡然地走好每一步,是很多人想要擁有的一種境界。我們未必能夠時時做到這一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去追逐這樣的狀態。

一是分清安心和逃避的本質區別

生活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安心」的假象。我們總可以看到一些仿佛「淡然處事」之人。他們永遠保持著悠然的狀態,仿佛連語速和心跳都與生俱來地緩慢。

很多人,尤其是他們自己,會將這種狀態解釋為「淡定」,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淡定」,只是對心底慌亂的掩飾。

當人在心底,認定自己對某件事情已經「無能為力」的時候,部分人就會使用這樣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慌亂,並且,藉此來逃避內心的負面情感。

如何區分逃避與真正的安心?對未來是否有清晰地把控,是這兩者之間的明顯區別。

安心者,理解自己的目標,同時,知道實現目標的過程和方式。他們不急不躁,表現出的是一種胸有成竹的自信。

而逃避者,只是在藉助表面的「安心」來自欺欺人。如果詢問他們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實現目標,恐怕便會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說不出個子醜寅卯。

二是提升規劃的能力

慌亂的本質,是對自己無能的恐懼。故而在目標面前,很容易被距離感所迷惑,被遙不可及的感覺輕易地逼到了「絕望」的地步。

事實上,這都是缺乏規劃能力的表現。透過現象看到的,不只是困難。看到遠山迷霧,最應當想到的,是腳下的路。

從細節做起,將規劃能力作為培養的重點,習慣於有條不紊,心方可安。

三是適當地拆分目標

優秀的長跑者,總是將自己的賽程分為若干賽段。

不可否認,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道路,會給人以巨大的壓力,並且,容易造成恐慌。從心臟第一次跳動開始,這種弱點就潛藏在人類的基因之中。

作為一個無法規避的弱點,則應當對症下藥地將其「消解」。或許長遠的目標,會令人感到迷惘和絕望。在這個時候,將目標逆推,並且拆分,卻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不用過多的擔心所謂「走一步看一步」的指摘,拆分目標和「看一步走一步」,有著本質的不同。

思先而行後,拆分目標,步步為營,不正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寫照嗎?

彭麥峰/文

相關焦點

  • 磨練心志的句子,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一、李嘉誠說:「每一批富翁都是這樣造就的,當別人不明白他在做什麼的時候,他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當別人不理解他在做什麼的時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麼。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了,他成功了。」二、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
  • 情感|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年少時,父親總在冬天來臨時給後窗戶上貼上塑料布防寒,這活一人不好幹,父親就叫上她,幹活時,當她不能迅速滿足父親提出的要求,父親的臉色同樣會一下變得很難看,開始斥責她笨,腦子不知在幹什麼……她一聲不吭,無處發洩的怒火讓她覺得異常煩躁。
  • 一路走好天堂裡的句子_逝者一路走好的朋友圈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現象;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常活我心中。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路走好天堂裡的句子,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9、中元,這是個斷腸的節日,這是個哀愁的日子,但誰都免不了要過。人生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在這個列車上,總有那些陪伴我的人,不得不先跟我永遠告別。10、敬一位故人,把心裡話訴說。11、逝者已逝,無法重生。12、不知道天堂的風是否寒冷?不要怕,我為你燃段心香。13、我的親人,我懷念您!許久不見,您在天堂過的還好嗎?
  • 為什麼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一個勞動任務重的母親,你卻要求她同時也要是一個會做飯的好媽媽,別人做不到,這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自己太過殘忍。一個工作壓力不小的妻子,你卻要求她同時也要是孩子的一個好家庭教師,別人做不到,這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你自己太過無良。
  • 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說過:「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過得不如意,卻沒能力改變自己的現狀,剩下的只有抱怨,抱怨總要找個傾訴對象,煲起電話粥,把自己全部的負能量傳遞給別人,這樣好嗎?如果你只是在不如意的時候才想起朋友,你認為缺少個傾訴對象,不管對方多忙,都一定要先聽你傾訴完,對不起,這不是朋友,你這是自私!
  • 《火神被殺》:你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軟弱、無能的憤怒
    我們一個人活著本質痛苦的根源。這本書是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張所著,由張修齊所譯。作家松本清張,是社會派系的推理家,推理文壇無法逾越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中,總是會用真實細膩的文字打動讀者,讓我們能夠平靜地享受邏輯推理的樂趣。
  • 人生在世,誰的心底沒有恐懼和貪婪?
    在企業管理中,不管是KPI還是其他各種形式的激勵,其本質都離不開對人性恐懼和貪婪的利用。因為沒錢的恐懼,年輕人忙著修煉「996」福報,因為車貸房貸、養家餬口的恐懼,打工的中年人可以忍受老闆的責罵。上班工作,賺錢養家,繼續上班工作,很多人的人生都是陷在了這種圈子裡。
  • 懷疑自己被PUA了?這三步自測可以告訴你答案
    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你懷疑自己被PUA了,可以運用以下三步方式,來進行自測。第一步|你了解你的另一半嗎?所有PUA的基礎,是信息的不對等。低級PUA是偽造身份,編造朋友圈、微博等等社交主頁的內容來包裝自己,給自己塑造一個高大上的形象。什麼今天又去了倫敦餵鴿子啊,昨天住了五星酒店啊,上周那家米其林餐廳太難吃啊。
  • 暗夜與恐懼的人生啟示
    在過去的山野鄉村走過夜路的人,孩子小的時候一個人剛開始獨立睡一個房間的時候,看恐怖片的時候,很多有過恐懼的經歷。在暗夜中,人們往往會心生恐懼,越是恐懼,我們越是不由自主地要去想、去看,但是這種恐懼,往往並不能降低我們的危險程度,甚至恰恰相反,讓我們的肌肉僵硬、心跳加速、無法清晰準確做出外界真正危險的判斷。
  • 佛說:萬事皆由心生,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人生本就有缺憾,世間事,自古難周全,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生活本就有遺憾,生活事,瑣碎繁雜,從來不可盡善盡美。生活是一部無字書,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讀法;人生是一道多解的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路。人這一輩子,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有太多的欲說還休,很多看似是命中注定,其實是心結沒開。因為,心,是情緒的根源。
  • 王小波《黃金時代》: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王小波,卻擔得起這份徹底的坦蕩,「不需渲染,也無需掩飾」,人可以精赤條條大哭大鬧來,何以不能精赤條條不帶走一片雲彩地走。衣物本是人類最冠冕堂皇的矯飾。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 社交恐懼的本質是什麼?利用前額葉三大原則,可以有效克服恐懼
    接受接納不那麼完美的世界,接受接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及所有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全力以赴了,此生於心無愧已。當然,這是理想狀況,然而,恐懼往往是潛意識的,過度的社交恐懼症,往往伴隨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過往的恐懼經歷,特別是與人際關係方面的不愉快或者恐懼經歷。
  • 讀懂這三句話,參悟人生成敗的本質
    頭腦不清楚的時候就去讀歷史,從歷史興衰更替中領悟前人的經驗;頭腦清楚的時候適合讀經典,有助於啟迪一個人的智慧、開發人的頭腦、領悟真理、從而找尋自己在這個宇宙的位置,讓自己心身都有所安。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讀懂令人終生受用不盡。
  • 在經歷人生百態世間的冷暖後,如何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呢?
    在經歷人生百態世間的冷暖後,如何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呢?在經歷了白眼,在我的理解裡面,這跟人最本質的欲望和恐懼有息息相關的聯繫。 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想逃避的東西又逃避不了。這是產生人性陰暗面最核心的本質。 這個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壞人。有富人就有窮人。
  • 孔孟之道:掌握這三點人生格言,擁有快活自在的人生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這樣哪怕被生活中的大風大浪捲走自己的小船,我們自己也能夠平靜面對,再造一個更加堅實的船,讓自己更好地前行。那麼誰能夠帶給我們啟示,讓自己遇事心平氣和、泰然處之呢?這就是我國歷史上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們二人出生於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經歷過許多事情。
  • 無能的父母用打罵孩子,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最後受傷的只有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不應該把「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當成是教育孩子的人生信條,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進行道德綁架,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內心的傷怎麼癒合呢?常人面對語言暴力或是武力暴力時都會忍受不了,更何況是一個內心單純敏感的孩子呢?
  • 人生感悟:《次第花開》真理幽微難思議,止息煩惱的四步
    請不要狹隘地理解愛自己是自私的行為。你一味地犧牲付出給予別人愛,如果苦苦得不到回應,那心裡會很苦吧。先學會愛自己,對自己足夠慈悲。當你的愛,不僅能夠滋養自己,並且已經溢出了,你才能有足夠的愛,慈悲地去愛更多的人,用你的愛灌溉更多的苦難的心。
  • 坎坷人生路,給自己一些溫暖,給自己一個微笑
    1.有時候,不要太大,順其自然就好;有時候,不要讓自己的心太小,就讓別人活著。有時候,心不要太熱,暖暖自己就好;有時候,不要太冷,只是溫暖別人。2.有的人,一見面就看幾千年;有的心,一旦開始,橋下流水。
  • 你需要做好這四步
    這期,張張繼續參加百家號的#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選擇了全國三卷的選題,雖然題目要求針對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但是張張想跟各個年齡階層的大家一起聊聊「如何畫好人生自畫像」這個話題。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是在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來看到真實的自己,不斷繪製出人生的「自畫像」。
  • 想療愈,只要做好這三步
    我們的人生是自己的,餘生很長,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自己喜歡的人,不要因為原生家庭有過多的千萬給自己帶上過多的枷鎖。其實,在現實社會中還是有不少人在小時候因各種原因曾經遭受過來自原生家庭傷害的。我們的明星,40多歲的徐靜蕾在接受魯豫採訪時,她就說過因為她的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所以她不結婚。原來她小時候,父母經常會吵架,而且是大吵特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