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海動物園遊客很多。全新開放的兩棲爬行館兩棲動物展區新展出了6種兩棲動物,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上海動物園自2005年對兩棲爬行館個改建以來,只有唯一一種兩棲動物娃娃魚對外展出,中國的珍稀動物娃娃魚(大鯢)在館中略顯孤單。而這幾天新展出的白氏樹蛙、角蛙、大樹蛙和貓眼珍珠蛙,以及蠑螈類的虎皮蠑螈和秉志肥螈等6種動物,都是近15年來首次物種補充。
小缸裡藏著整個生態系統
「一隻蛙,兩隻蛙,三隻蛙」,站在展窗前的小遊客們在仔細觀察展缸裡展出的蛙。果然,趴在樹枝上的是兩隻淺綠色的蛙,另外一隻深褐色的則窩在溼潤的地上。
新展出的6個生態展缸,有的地勢起伏,似乎隨意放置的樹枝供樹蛙攀爬;殘破的瓦罐和堆積的山石成為蛙們的隱身地;有的耐水溼蔭生植物錯落有致,一灘水池掩映其中;有的整個是水體,水草從石塊中冒出,小魚穿梭在水草間。為保證水質達標,水缸及半水缸的生態展缸又安裝了水過濾系統。整個展區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左右,溼度在80%左右,每隔2-3小時噴霧一次,以保持溫溼度。
「上海動物園專門設計了這個兩棲動物展區,各個展缸小而精緻,體量不大卻值得公眾去挖掘其背後更多的信息。」園方技術人員介紹說,我國已記載的兩棲動物有近500種,其中不少是特有物種,而全球兩棲動物則有7000多種,且每年科學家們還在不斷發現新物種。多數兩棲動物的生存需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正因如此由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以及人為的捕捉,許多種類逐漸瀕臨滅絕。園方期望,人們能透過這幾個小小的展缸,了解這些物種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樹立環保意識。
中國特有物種生活有點「挑剔」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其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毛髮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溼潤。它們的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兩棲類動物分無足目、無尾目和有尾目三目。蛙沒有尾巴屬無尾目。虎皮蠑螈和秉志肥螈有尾巴屬有尾目。
秉志肥螈
現實生活中,有人把秉志肥螈誤認為是小的「娃娃魚」,它們雖然都屬有尾目但不同科,事實上秉志肥螈是種小型兩棲動物。而俗稱「娃娃魚」的中國大鯢,是現存兩棲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長一般可達100釐米。它們都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棲息於山區溪流之中的它們對水質均有嚴格要求,因此被作為水質和環境監測的指示動物。飼養員每周會餵食1-2次的紅血蟲。
虎皮蠑螈
虎皮蠑螈則喜歡呆在陸地上,飼養員說它們已經在家裡打了洞,如果它們不出洞的話,你要很仔細地尋找它們才能見到它們探出小腦袋。通常餵食的時候,小傢伙們會鑽出來,吃完麵包蟲則會在地上「散步」、也會下水池溼溼水。
蛙類每周一餐避免「過度肥胖」
飼養員給兩棲動物餵食的過程很有趣:小心翼翼地打開展缸的門,撒進一把蟋蟀,原本安靜的大樹蛙箭一般撲向目標,把活蹦亂跳的蟋蟀捲入口中。原來,展缸裡不同顏色的蛙確實是同一種大樹蛙,因心情或環境不同,它們會呈現不同的膚色。確實,等到我們再去觀察時,那隻深褐色的蛙也披上了淺綠色的外衣。
白氏樹蛙
而白氏樹蛙則是一種分布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及紐幾內亞島熱帶雨林及周邊溼地的蛙。因其前額兩側皮肉下垂,寬闊的嘴巴微微向上,活像個傻笑的老爺子,因而又被叫做「老爺蛙」,幾隻「老爺蛙」暗灰褐色的皮膚與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不仔細觀察還真不容易發現它們躲在哪裡,而青綠色的「老爺蛙」又極其顯眼,一下便躍入視線中。同樣餵食蟋蟀,它們就比大樹蛙淡定許多。
角蛙
貓眼珍珠蛙
角蛙體型大而闊,四肢相對短小,嘴巴大到身體一半長度。他每周只需餵食一次乳鼠,大嘴巴一口就能將食物吞入口中;貓眼珍珠蛙,其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對如同貓眼狀的眼睛,它長得並不好看,因此又叫「小丑蛙」,喜歡呆在水裡的石頭上休息,常常為了爭搶食物而互相打鬥。
飼養員還說,人工飼養環境下,兩棲動物們被限制在有限的活動空間裡,體能消耗很少,所以飼養員會控制食量,以避免它們過度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