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新作《提問》
近讀楊瀾女士的新著《提問》,頗有些傾倒之意,深感此書不能以普通職業技能教科書視之。
楊瀾固以主持為職業,而且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主持人,提問亦是她的職業技能之一。據說,二十二年來,《楊瀾訪談錄》採訪過上千位人物,進行過上萬次提問。她所面對的人物,有各國政要、商界精英、科學泰鬥、文化名宿、藝術大師、時尚明星,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而她所遇問題之廣泛,之深入,自然也不是尋常主持人或記者所能想像的。國際政治風雲、世界經濟大勢、科技前沿探索、文化歷史反思、藝術創新精神、時尚流行趨勢,舉凡與人類歷史和現實相關的一切,無不在她的關照之下。這樣看來,她在幾十年的主持人生涯中,的確積累了大量的關於提問的經驗和感受,而她又是一個勤於思考,善於思考;勤於總結,善於總結的人,因而,將這樣一部傾注了自己多年心血的《提問》奉獻於讀者與同行,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然而,就該書的體例和內容而言,我們並不能否認這是一本針對主持人和記者,關於「提問」的教科書,其職業特徵是十分明顯的。全書在序篇之外,分列為十一章,其中第一、二章專門論述提問前的各種必要準備,後面九章則是對九種提問方式的具體分析和解說。如場景化提問、共情式提問、假設式提問、轉場式提問、闡述式提問、質疑式提問、婉語式提問、提問中的留白、結語式提問,所有這些提問方式都是她從自己多年的訪談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她在這裡所述所講,沒有一件不是她的親身經歷,成功失敗,經驗教訓,都是她生命記憶的一部分。讀者朋友,特別是想在主持人或記者這個行當中有所作為的同行和後學,應該慶幸遇到這樣一本敞開心扉,娓娓而談的書,它不同於生硬的、教科書式的耳提面命,而是將作者最個人化、最隱秘的經驗與感悟和盤託出,與我們分享。
如果到此為止,這自然仍是一本寫給主持人和記者的職業技能教科書,儘管它比一般的教科書要生動有趣得多。但我們又確實不能用看一般教科書的眼光去看這本書。這是楊瀾的高明之處。她對「提問」這種職業技能的思考,既落實於職業技能,又超越於職業技能;既腳踏實地,又高屋建瓴。在這裡,她對提問的提問,不再只是如何培養職業技能的形而下的問題,而是對人的所有可能性的質疑和追問,是將提問指向了形而上。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序篇和第一、二章中。所以,讀這本書,如果不讀序篇和第一、二章,直接選擇進入技能性的後九章,是很難理解和把握楊瀾思想之深刻本質的,恰如韓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即使想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恐怕也只能停留於表面而難以深入。
楊瀾新作《提問》
楊瀾的形而上之問是沿著向外、向內兩個向度展開的。向外是從人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角度思考提問的意義,而向內則是審視提問對人自身的本質規定性,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或者說,人作為人,與其他生物的基本差別,就在於人有提問的能力。提問造就了人,也規定了人。開篇她便探討了人工智慧對人的能力的挑戰。隨著人工智慧不斷出奇制勝,似乎它已無所不能,於是,楊瀾寫道:「當機器在記憶、計算、博弈、預測等諸多領域超越人類,當我們越來越多地把決策權,從叫一碗牛肉麵到看什麼新聞,都交給機器的時候,提問,這個古老的技能,還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今天或許可以改為:我問故我在。問,就是人類探究精神的體現,是人類智能的核心。」也許恰恰基於這種理解,她才敢向人工智慧科學家吳恩達先生發出挑戰:「如果他果真創造出一個善於提問的人工智慧主持人,我很願意跟它比賽一下。」
人與機器何以會有這種差別?楊瀾歸結為驅動人類認知的好奇心。人類文明走到這一步,好奇心功不可沒。而所謂好奇心,無非就是對人類生存境遇從懷疑到發問的欲望和能力。這是可以從人類早期思想發展中獲得證明的。原始人的思維體現在三個方面:技術智慧(能製造石器)、自然史智慧(能了解認識周圍的環境和野生動物)以及社會智慧(擁有群居生活的知識)。而原始人能夠擁有這三種智慧,則取決於他們善於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本性。其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也許非社會智慧莫屬。人既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那麼,人在這個領域所要面對的問題,就不是單純的技術所能處理的,而必然涉及到倫理、價值、精神、信仰、心靈、靈魂。因此,提問在這裡就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一種技能,而指向人的自我的認知、完善和升華。也就是說,主持人提問時所面對,除了被採訪者,還有自身,有時更多的是向自身提問。
這個問題在楊瀾的書寫中是貫穿始終的,我們在講解提問方式的後面九章中隨時都能看到她對自身的提醒,而讀者恰恰是在作者的自我認知中得到啟發和感悟,並逐漸積澱為自己的精神財富。除此之外,她在前兩章即「提問之前」和「提問開啟」中所論述的,則表現為對自我認知的集中強調和處理。在這裡,她所看重的,就不是簡單的我問你答,而是兩個心靈的相遇,是開放性價值觀之間的互動。因而,她不僅把「語言」視為必備的案頭功課,而且將「非語言」,譬如眼神、動作、服飾,都視為必備的案頭功課。
總之,楊瀾的這本書可謂道器兼備,虛實結合。如果你以一個主持人或記者的眼光來讀這本書,你盡可以從她的職業性思考中獲得她在幾十年職業生涯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當然,你也可以從自我完善的角度,找回你的好奇心,不斷向自我發問,向這個世界發問,獲得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安身立命的資本。(文/解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