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混詩詞圈,怎麼能不懂一點格律?一首詩帶你敲開格律大門

2020-12-14 南嘉疏影

圖:來自網絡

文:南嘉疏影

詩詞之美,既在於文字營造的意境,也在于格律所鋪就的韻律,兩者相輔相成。

若缺了意境,只有格律,那還不如去聽一段純音樂,這樣能專心享受旋律之美。

若缺了格律,只有意境,那去讀散文也是可以的,或者說主題格調稍微高雅一點的作品,都能滿足這一點。

詩詞就不同了,從文學創作上來說,對創作者,要求是很嚴格的。

年少時我喜歡聽周杰倫的部分歌曲,主要是因為方文山的詞,寫得太美了,他能將很嚴肅的事情,用俏皮但不失美感的語言表達出來。

年長一點,我才明白,我喜歡的是,這整個藝術作品帶給我的感覺體驗。

所以光有詞是不夠的。如果旋律不優秀,歌手的演繹不夠到位,那產生不了上等作品。

詩詞,也是這個道理。

在《人間詞話》裡,王國維先生認為欣賞詩詞,第一就是要看意境,對於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不過,如果我們只是看意境,那就可能與一首詩詞的百分之百美感,失之交臂。

對於真正熱愛詩詞的朋友來說,常年行走於詩詞江湖中,怎麼能不懂一點格律呢?無論是全面鑑賞詩詞作品,還是自己進行詩詞創作,這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我們現在看很多古代著名詩詞作家的生平簡介,裡面經常能見到一句「精通音律」。這個是不簡單的,雖然只有短短四個字,但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這是門學問,看起來複雜,但其實很有意思。我今天就從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切入,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加入進來,一起來做更深度的學習。

這首詩呢,就是《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想要學習基本的格律知識,這首詩實在是非常棒的切入點!

首先,當然是因為大家足夠熟悉它。這首詩,在中國只要稍微有點點文化的人,就能理解並且背出來的。從簡單處著手,就更利於我們理解,看起來比較複雜的概念。

其次,這是一首五言絕句,但是它屬於近體詩,因為它符合格律規則。

格律規則一般是包括用韻、平仄和對仗。

韻,實在是個神奇的字眼,背後是漢語的瑰麗文化。

我當老師教英文閱讀時,也會教到韻,但是那太簡單了。在中文裡,這個就很講究了。

比如,我們看這首詩,黃河入海流的「流」,以及更上一層樓的「樓」,能看出來,這兩者是韻腳。這時候,你是不是納悶了?「流」和「樓」這兩字同韻嗎?

那什麼叫同韻呢?當然我們有專門的韻書可以去查閱,現在比較權威的是平水韻。

南宋時期,劉淵編寫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為他自稱江北平水人,於是這本書就被稱為《平水韻》。

這樣當然是最嚴謹的做法了,但是未免麻煩。我們只需要分析拼音裡韻母的結構。每個拼音都是三個部分:韻頭、韻腹和韻尾。韻腹一般就是我們常說的元音。

比如「流」,拼音是liu,韻頭是i,韻腹是u,韻尾是缺失的。再來看「樓」,拼音是lou,韻頭是o,韻腹是u,韻尾也是缺失的。是不是很像?

也有其他類型的例子,比如「山」,shan,韻頭是缺失的,韻腹是a,韻尾是n;比如「見」,jian,韻頭是i,韻腹是a,韻尾是n。

回到「流」和「樓」上面來,這兩字同韻,其實是在古音裡,「流」和我們現代漢語的念法不一樣。

關於用韻,由於律詩要求必須用每一句押平韻,所以我極力推薦大家去朗誦《聲律啟蒙》,老少皆宜,如果要問我什麼書是領略中華文化最棒的入門書,我首推《聲律啟蒙》!

平仄,決定詩歌的音調是否婉轉動聽。

這首詩的平仄我已經標註出來。我曾經覺得讀詩詞就讀詩詞,文字和意境美麗我能領略到就好,為什麼要去研究什麼繁瑣的平平仄仄呢?後來發現,不懂,才會閒煩。

律詩要求是全部押平聲韻,而且每一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一聯詩裡兩句的平仄要相對,一句之內的平仄要有節奏的變換。

你越研究,越會感嘆:詩詞文化的嚴謹和靈動,竟然如此和諧的被融合在,短短幾十個字裡!這就是中國文化,不一樣的中國文化!

這首詩的平仄規律,就是所有五言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記住這短短二十字,格律就基本可以都搞定啦!

此處留一個互動小疑問哦。「白」是第二聲,按照我們現代漢語的習慣,這個字應該是平聲,為什麼標註的是仄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哦。

對仗,讓語言有一種「國慶大閱兵」的感覺!

詩詞裡的對仗分為工對、寬對、借對、流水對,具體概念此文不作詳述。我想說的是,在《登鸛雀樓》這首詩當中,對仗是很明顯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對黃,日對河,山對海,介詞對介詞,動詞對動詞,真心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此,這樣一首簡單容易上口的詩,是不是特別能幫助你打開「詩詞格律」的大門,引領你走向一個新世界呢?

本文配圖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除!

本文參考書目:

1、《詩詞格律》,王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詩詞寫作入門》,王鐵鈞著,中國石化出版社

我是南嘉疏影,南有嘉魚,書林尋趣,感恩遇見!創作不易,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格律是什麼,不懂的話是不是就不要寫詩?
    從本意來說,格律是指「格調」和「音律」,說通俗一點,就是指詩歌的內容、境界和音律和諧。我們說一首作品有格律,其實是好念、好聽、詩意好、意境好的意思。 不過題主這裡指的肯定不是本意了,而是指平仄規則發展起來之後,在唐朝針對近體詩建立的平仄格律。而這個格律就是指「格式」和「音律」,按照這些格律規則形成了一種專門的詩體「格律體」。
  • 王維的《鳥鳴澗》格律有沒有問題?
    但是有問題,就不是詩,不是唐詩了,就不好了嗎? 當然不是的。 格律是從詩中歸納總結而來,只是方便近體詩初學者快速入門的一套音韻調整工具。而這種歸納總結,是不完全歸納。
  • 王維的《鳥鳴澗》膾炙人口,但是有人說,這首詩的格律有問題
    幾天前,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王維的《鳥鳴澗》格律有沒有問題?前言首先,絕句是指四句的詩,大多是五言或者七言,也有少量的六言詩。絕句也分古體絕句與近體絕句。七言絕句中,古絕句非常少,大部分是近體絕句。但是五言絕句中,卻存在大量的古體絕句。另外,在格律詩的發展中,很多古體詩也受到格律的影響。
  • 宋名競格律詩四首
    格律詩四首一.七絕 . 仲冬隨吟文/雅軒逸人(江西)天公循序演冰冬,北冽南寒韻霧凇。景引騷人紛捉筆,山河萬裡賦詩濃。思春(題圖)文/雅軒逸人(江西)梨花一樹俏陽開,逗翠羞雲引蝶來。卻問曲橋紅帽女,思春是否盼君回?.四.七絕 .
  • 網絡詩詞格律檢測大調查
    首先我拿出了一首在《如何描寫眉清目秀的姑娘》裡面的詩來進行檢測那麼網站檢測情況是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可以代替詩詞格律的學習?我們來看一下網站檢測的基本情況七言絕句的格式檢測與押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安排平仄也是沒有問題的。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不愛格律,五律卻寫得這麼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而且李白的卓越才思是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他不像很多詩人,要經過歲月的磨礪,文風逐漸沉澱,成為大家。他一出手即高峰,至死依舊豪情不減,睥睨天下。不過李白的精品詩歌,至今一千多年,已經被分析盡了。
  • 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詩裡虛詞用得過濫,被錢鍾書批為「助語拖沓,令人作嘔」,但虛詞若用得當而巧妙,則別有風致。如: (代、副對) 這些雖有個別字對仗不工,但整句大都工對,且不改變詩的意思,語言流暢。像「中心」和「四面」字面不工,都是表述方位的詞,所以不影響工對。另外非對仗處大都在1.3字和尾字位置上,這樣可保證音節對仗的大局工整。
  • 《浪淘沙》與《七絕》相似卻不相同,淺析其特點與格律構成
    2、格律構成:劉、白二位詩人是同齡人,在一次「唱和」中共同「首創」《浪淘沙》詞牌。創作中,白居易有按七絕格律的,但多數不拘七絕格律,劉禹錫則按七絕格律創作。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其五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關於詞,詞調與體的變化和創造原是沒有限制的,是根據韻律的作者自由創調和變體。康熙《詞譜序》:「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
  • 「東方詩風」格律體新詩選
    而今天——我仍舊枯坐案前,為你的降臨敲著字鍵:彎腰曲背,手腳酸麻,舌敝唇焦——卻心甘情願!禁不住一陣陣心疼母親,我早已是外公了外孫女卻沒能叫聲你母親,我早已是爺爺了小孫子卻沒能叫聲你母親,你現在無論要什麼我都能滿足你母親,你不會再要什麼了我不能孝敬你母親,夢見你真好夢醒的時候,你卻已遠離黑夜裡,不見蹤跡母親,只能夢見你
  • 寫詩格律不合,誦詩讀音不準,康震為何能常年坐鎮《詩詞大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番,因為名頭太多,實在數不過來,我相信盛名之下應該是無虛士的,數十篇論文、數十部出版書籍,非飽學之士,何以能為。屏幕中的康震老師,帶著自信的笑容,說寫了一首小詩,想送給現場的選手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然後他用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抑揚頓挫地念出自己的作品: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 打油詩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當然不是,比起非常講究格律和平仄的古代格律詩、詞牌填詞,有一種不講究格律,不注重平仄,只管押韻的詩文題材在民間悄悄蔓延著自己的影響力。這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打油詩了,雖然詩文中全是」籠統「、」窟窿「這樣的民間大白話,一點都不」雅「。但是這四句詩中,卻非常好的點明了題目中的」詠雪「,通篇沒有一個雪字,卻處處寫的是雪,雖然文辭是大白話,但是意境卻極為悠遠。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和更早的詩,其實都是為了演唱而作,只要樂府機構收錄了譜子,並註明了歌詞,那麼這首作品就是樂府詩。但是曲子不常換,歌詞是要常換的,否則誰都會膩,所以文人為樂府中相同的曲子填寫不同的歌詞,也統稱「樂府詩」。是不是感覺就是後來的曲子詞——詞牌?所以,我們說「詩詞同源。」
  • 現在有些詩沒有韻律,基本上上下都和韻律無關,那能叫詩嗎?
    如果把這句話拿掉,變成「現在有些詩沒有韻律,那能叫詩嗎?」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那些「詩」不能稱作詩,只是小短文、小段子。但是你來個「基本上上下都和韻律無關」,反而把這個問題搞複雜了。因為我們現在大部分這種概念模糊的作品都是現代詩。
  • 《紅樓夢》最霸氣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盡顯賈雨村梟雄本色
    如果說賈府能幫他,他討好賈府還不算特別過分的話,那麼賈府對他可是有知遇之恩。但是在賈府出事後,賈雨村不但不幫忙甚至還落井下石,這就是盡顯其梟雄本色了。 從賈雨村的幾首詩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壯志,及才華,且賈雨村大氣、豁達的處事風格更具梟雄本色。
  • 詩十首 ‖ 瓊苞玉瓣仙中女,翠袖紅衣夢裡人
    圖片/網際網路《畫梅》七言格律心門未鎖欲沾塵,舊事洇開一朵春。猶賴情多花色豔,何關酒醉寓言真。《小城》七言格律等閒身置小城中,意氣經年誰與同。酒後猶思能射虎,人前已慣秀雕蟲。全無一事誇鄰曲,剩有三餐慰始終。且向門邊栽五柳,之乎者也是家風。
  • 大教授在詩詞大會即興寫首詩,連用了蘇軾的4個名句,為何被群嘲
    總有朋友問我:「小美老師,為何現在的文化名人很少寫古體詩了」?每次我都是一個回答:因為民間識貨的高手太多了,名人詩裡但凡有一點小問題,都可能會被無限放大,被批挺長時間。這不是小美的猜測,這是有很多例子的,本期小美就和大家說一首3年前詩。
  • 周邦彥: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作品極富音韻美
    而周邦彥卻相反,他要求詞的格律十分嚴謹,極度重視詞與音樂的配合,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非常規範。 強帶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下人家,猶自相識。 詞牌名又名《應天長令》、《應天長慢》,此調分小令、長調兩體,小令始於韋莊,長調始於柳永。這首詞以迴環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發了詞人沉鬱惆悵的心境。 《夜遊宮》 葉下斜陽照水,卷輕浪、沈沈千裡。橋上酸風射眸子。
  • 詩十二首 ‖——遙指雲山常帶雨,閒斟水月不知秋
    圖片/網際網路《秋情》七言絕句霜染籬枝菊滿頭,飛鴻不為冷香留。離情且對深秋賦,怎奈西風不解愁。不憶蘆花翻雪白,倒憐樹葉落塵黃。人生些小煩心事,自紓何須問露光。《感恩》七言格律依窗一縷清風入,陋室單衣詩意瀾。寂寞人生烹五味,蹉跎歲月十秋寒。
  • 學霸李白,明明可以寫好的詩,卻露「破腚」遭人病垢,這詩我們很
    說起李白,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個人從小學甚至啟蒙就開始學習他的詩,他的作品飄逸雋永,寫詩不用雕琢,似乎就是隨口吟來就是一首佳作。所以說李白同學是學霸也不為過。李白同學雖然是學霸,但是他的前面也有前輩,對於有學問的前輩他一樣的尊敬,如當時的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