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網絡
文:南嘉疏影
詩詞之美,既在於文字營造的意境,也在于格律所鋪就的韻律,兩者相輔相成。
若缺了意境,只有格律,那還不如去聽一段純音樂,這樣能專心享受旋律之美。
若缺了格律,只有意境,那去讀散文也是可以的,或者說主題格調稍微高雅一點的作品,都能滿足這一點。
詩詞就不同了,從文學創作上來說,對創作者,要求是很嚴格的。
年少時我喜歡聽周杰倫的部分歌曲,主要是因為方文山的詞,寫得太美了,他能將很嚴肅的事情,用俏皮但不失美感的語言表達出來。
年長一點,我才明白,我喜歡的是,這整個藝術作品帶給我的感覺體驗。
所以光有詞是不夠的。如果旋律不優秀,歌手的演繹不夠到位,那產生不了上等作品。
詩詞,也是這個道理。
在《人間詞話》裡,王國維先生認為欣賞詩詞,第一就是要看意境,對於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不過,如果我們只是看意境,那就可能與一首詩詞的百分之百美感,失之交臂。
對於真正熱愛詩詞的朋友來說,常年行走於詩詞江湖中,怎麼能不懂一點格律呢?無論是全面鑑賞詩詞作品,還是自己進行詩詞創作,這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我們現在看很多古代著名詩詞作家的生平簡介,裡面經常能見到一句「精通音律」。這個是不簡單的,雖然只有短短四個字,但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這是門學問,看起來複雜,但其實很有意思。我今天就從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切入,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加入進來,一起來做更深度的學習。
這首詩呢,就是《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想要學習基本的格律知識,這首詩實在是非常棒的切入點!
首先,當然是因為大家足夠熟悉它。這首詩,在中國只要稍微有點點文化的人,就能理解並且背出來的。從簡單處著手,就更利於我們理解,看起來比較複雜的概念。
其次,這是一首五言絕句,但是它屬於近體詩,因為它符合格律規則。
格律規則一般是包括用韻、平仄和對仗。
韻,實在是個神奇的字眼,背後是漢語的瑰麗文化。
我當老師教英文閱讀時,也會教到韻,但是那太簡單了。在中文裡,這個就很講究了。
比如,我們看這首詩,黃河入海流的「流」,以及更上一層樓的「樓」,能看出來,這兩者是韻腳。這時候,你是不是納悶了?「流」和「樓」這兩字同韻嗎?
那什麼叫同韻呢?當然我們有專門的韻書可以去查閱,現在比較權威的是平水韻。
南宋時期,劉淵編寫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為他自稱江北平水人,於是這本書就被稱為《平水韻》。
這樣當然是最嚴謹的做法了,但是未免麻煩。我們只需要分析拼音裡韻母的結構。每個拼音都是三個部分:韻頭、韻腹和韻尾。韻腹一般就是我們常說的元音。
比如「流」,拼音是liu,韻頭是i,韻腹是u,韻尾是缺失的。再來看「樓」,拼音是lou,韻頭是o,韻腹是u,韻尾也是缺失的。是不是很像?
也有其他類型的例子,比如「山」,shan,韻頭是缺失的,韻腹是a,韻尾是n;比如「見」,jian,韻頭是i,韻腹是a,韻尾是n。
回到「流」和「樓」上面來,這兩字同韻,其實是在古音裡,「流」和我們現代漢語的念法不一樣。
關於用韻,由於律詩要求必須用每一句押平韻,所以我極力推薦大家去朗誦《聲律啟蒙》,老少皆宜,如果要問我什麼書是領略中華文化最棒的入門書,我首推《聲律啟蒙》!
平仄,決定詩歌的音調是否婉轉動聽。
這首詩的平仄我已經標註出來。我曾經覺得讀詩詞就讀詩詞,文字和意境美麗我能領略到就好,為什麼要去研究什麼繁瑣的平平仄仄呢?後來發現,不懂,才會閒煩。
律詩要求是全部押平聲韻,而且每一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一聯詩裡兩句的平仄要相對,一句之內的平仄要有節奏的變換。
你越研究,越會感嘆:詩詞文化的嚴謹和靈動,竟然如此和諧的被融合在,短短幾十個字裡!這就是中國文化,不一樣的中國文化!
這首詩的平仄規律,就是所有五言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記住這短短二十字,格律就基本可以都搞定啦!
此處留一個互動小疑問哦。「白」是第二聲,按照我們現代漢語的習慣,這個字應該是平聲,為什麼標註的是仄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哦。
對仗,讓語言有一種「國慶大閱兵」的感覺!
詩詞裡的對仗分為工對、寬對、借對、流水對,具體概念此文不作詳述。我想說的是,在《登鸛雀樓》這首詩當中,對仗是很明顯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對黃,日對河,山對海,介詞對介詞,動詞對動詞,真心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此,這樣一首簡單容易上口的詩,是不是特別能幫助你打開「詩詞格律」的大門,引領你走向一個新世界呢?
本文配圖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除!
本文參考書目:
1、《詩詞格律》,王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詩詞寫作入門》,王鐵鈞著,中國石化出版社
我是南嘉疏影,南有嘉魚,書林尋趣,感恩遇見!創作不易,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