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不愛格律,五律卻寫得這麼好?

2020-12-14 梧桐樹邊羽

李白其人,無需多言。「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而且李白的卓越才思是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他不像很多詩人,要經過歲月的磨礪,文風逐漸沉澱,成為大家。他一出手即高峰,至死依舊豪情不減,睥睨天下。

不過李白的精品詩歌,至今一千多年,已經被分析盡了。我們要來賞析,那就要找出一條不同的路子來,否則的話去網上抄抄就好了,費盡情思卻寫出一樣的東西來,何苦來哉?

昨天賞析了王績的《野望》,分析了五言律詩最早作品在沒有規則下的自然產生,忽然想到了一條思路。然後再仔細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發現確實草蛇灰線,脈絡暗合,也就有了下筆寫這首詩賞析文章的角度。

眾所周知李白的古風成就最高,而格律詩中則以七絕成就最高,五律也不錯。相對而言,七律就比杜甫要遜色些,排律就更不要講了。而我們今天來賞析李白、杜甫的作品,實際上是把古風和格律詩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來考察他們的思緒、意境。李白文思縱橫天地,是以稱仙,杜甫則至備圓滿,是以稱聖。

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李白不喜歡格律,認為格律限制了他的表達,也因為如此李白作品被當下不守格律的人奉為圭臬,時不時抬出來對格律派表示鄙薄和反對,也確實震懾了不少人。畢竟李白詩仙的名頭太大,很多人也不知道就裡,無從反對,只有唯唯諾諾。

不過這全是扯蛋。

李白的個性確實是放蕩不羈,但是他的詩文看似隨意,其實規制嚴謹。他的行文飄忽不定,實際上師從莊子、屈原、謝朓、庾信、鮑照,處處都可以看出師從名門。為什麼我們對他的文風喜歡用汪洋恣肆,浪漫不羈的評價?你不看看他的偶像都是哪些?

為什麼他的格律詩成就不高?這與他的個性有一定關係,但是與他所處的時代關係更大。

有很多人說,李白、杜甫不是一個時期的人嗎?

是的,李白、杜甫、王維都是一個時期的人,都經歷了盛唐飛歌、安史之亂,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性格讓大唐詩歌三甲選擇了不同的方向。但是,李白、王維是同生同死(年份)之人,而杜甫小了他們十一歲。這十一年,正是一個蒙童受學成長的關鍵時期,所謂十年寒窗,苦讀成學。

格律詩規則在這十一年中飛快普及,並成為科舉制式以及蒙學教育。也就是說,李白、王維接受的是初期格律教育——701年出生,武周時期剛剛結束,格律規則也才剛剛成型,而規則中較早在詩人中形成共識的「相替」、「相對」的應用,是李白、王維都學習並遵守的。而相對形成較晚的「相粘」規則就沒有那麼普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王維的作品中很多「折腰體」的緣故,而李白和王昌齡作為七絕的主要推動人,在「相粘」上是更加喜歡的,所以「折腰體」不多。而到了杜甫讀書學習的年紀,各種格律規則都更加成熟,這也是為什麼只有他才能成為集格律大成的詩聖。

從個人才華來說,李白、杜甫、王維都是頂尖好手,是時代代溝讓李、王二人無法成為「詩聖」,是仕途際遇讓李、杜二人無法成為「詩佛」,是個人性格讓杜、王二人無法成為「詩仙」。

這和《渡荊門送別》有什麼關係?和王績的《野望》又有什麼關係?

王績的《野望》大概在640年左右寫成,是最早的五言律詩。這也說明一點,五言律詩格式的形成要遠早於五絕、七絕、七律、排律這些格律詩格式。李白在推動七絕、杜甫在推動七律的時候,五律早已經成熟得不能再完備了。哪怕是不愛好格律的李白,五律也是一種精通的體裁。或者這麼說,五律算是打通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媒介,而精通古體詩的李白,對這種後來被定為近體詩的五律,也是箇中高手。

我們都知道李白歌行體、七絕、五律寫得好,卻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為五律對於他來說,就是古風。

李白的五律並沒有遵守後來杜甫、岑參時期律詩的普遍文法,就是到如今舊體詩人還在遵守的「起承轉合」。這並不是因為韓愈對文法的散文化,也不是李商隱對文法的朦朧化,李白的五律文法,上承南北朝,而最直接的,就是上承王績。

王績的《野望》前面有專門分析,我們看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野望》在哪些方面有傳承。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這首詩實際上並不是送誰的時候寫的,而是李白二十六歲出蜀時有感而作,也就是送別自己的意思。尾聯也有交代「萬裡送行舟」,所以去掉「送別」二字,就叫《渡荊門》也是可以的。

起句仄起仄收,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尤」的五言律詩。這首詩是嚴格合律的,僅有第七句「仍憐故鄉水」是「平平仄平仄」,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即「鯉魚翻波」,是極其常見的變格,不是出律,如王勃的「無為在歧路」等等,都是這種現象。

平仄另有專欄講解,這裡就不細談。我們知道它嚴格合律就行。

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嚴格對仗,符合律詩中二聯對仗的要求。

所以這首五言律詩是嚴格遵守格律要求的。

我們來看內容。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首聯交代地點、事由。

我乘舟渡江到了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頷聯就進入荊門外的景色描寫。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可以一較長短。個人很懷疑杜甫是在化用李白的這兩句詩,他在寫《旅夜書懷》之時,前後雖然相差幾十年,但是以他對李白的崇拜,看到相似的情景,想起偶像的兩句詩來並化用成自己的句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當然,平心而論,杜甫的詩句感覺更好,有星、有月、有平野廣闊,大江湧動,和李白遠眺山川、大江的感覺還是有差異的。但是兩者抒發的感情是相似的,所謂英雄相惜,和而不同,都是好句。

山隨著低平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頸聯依然在寫景,不過就綜合了時間段,並非完全是眼下的實景,有晚上,有白天。晚上是看不到「雲生結海樓」的。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堆積幻化出海市蜃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尾聯運用擬人手法,把故鄉流過來的水擬人,不遠萬裡為我送別,其實正反映了李白對故鄉的不舍,抒發了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不同於後來的律詩文法結構「起承轉合」中頸聯的轉折重要性,《渡荊門送別》在頸聯沒有轉折,而是和頷聯一樣的進行景色描寫。它是採取了「起承承結」的結構,首聯起興,中二聯進行景色鋪陳,尾聯發感嘆抒情。

這和後來的寫法是有區別的,這種寫法從哪兒來呢?從五柳先生那裡來,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對「採菊東籬下」、「飛鳥相與還」的感嘆總結,這是魏晉玄言詩留下的總結性小尾巴。這種特色直到謝朓才有所改變,詩最後一聯不再總結陳詞,而是留給讀者自己去感悟。進入唐詩後,這類作者感嘆的尾巴就完全沒有了,但是初唐的五律還是保持了這種首聯起興,中二聯寫景,尾聯抒情的結構。

個中代表就是五律第一篇,王績的《野望》,因為前面有文章詳細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只把詩列出來,大家感受一下結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結構非常明顯。這種結構其實是可以精簡去除中二聯的,成為一首五絕: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對詩歌要表達的意思有沒有影響?非常小。同理,《渡荊門送別》也可以這麼處理: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詩意並沒有改變。這就是南北朝後,初唐律詩的特色。這種寫作結構是一脈相承的,到後來「起承轉合」成為定式,同樣有一些律詩可以拿掉中二聯。隨著韓愈、李商隱等人對文法的創新,結構慢慢複雜,每一聯都不可或缺,有些律詩就不能這麼處理,但是在早期的五律,基本上是可以用這種方法快速理解詩人創作意圖的。

中二聯是用來豐富詩的內容,讓詩看起來更加文採飛揚。

這中間就不僅僅涉及到格律的規範,更多是文法的慢慢改變。

我們賞析詩歌,有時候要了解背景,會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但是對於這種大眾完全熟悉的作品,我們把它放入到整個詩歌發展史中去觀察,就會因為它所處的時代位置,建立起和其他詩作的聯繫,發現詩作的傳承、演變之路。

這是一條不同尋常的詩詞賞析之路,其實蠻有意思的。

相關焦點

  • 名句推薦: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注 釋】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是春秋戰國時楚國西南的門戶。結海樓:結成海市蜃樓。用來形容江上雲彩的變換景象。故鄉水:指長江。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四場康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杜甫寫送別詩就不會這麼寫,但看李白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橫,「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縱。這一橫一縱,天地之間,你就能感覺到年輕的李白心中懷的是天下。離開故鄉固然憂傷,但面對天下,依舊無比豪情。嘉賓王立群點評:這首詩的背景是,李白年輕的時候出川到楚地,離開自己的故鄉,看到景色非常美。
  • 分享李白工麗兼英爽的名詩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裡送行舟。
  • 都是在月夜乘船遠遊,李白和杜甫各寫下首經典五律,高下立判
    所以本期便拿出兩人的兩首五律來作個對比。這兩首五律都是兩人在月夜下乘船遠遊時所作,都是唐詩中的經典五律,但這一次杜甫卻用這首詩實力碾壓了李白。這兩首詩雖不是同一時間所寫,但無論是詩風還是遣詞都有相似之處,後世的文壇名家們也都紛紛來「看熱鬧」,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兩首詩:《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 李白很冷門的一首詩,寫活了荊門原野,令人嘆為觀止!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於碎葉城(存疑),4歲隨父遷到綿州,724年,青年時期的李白出蜀至荊門,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為贈別家鄉而作的《渡荊門送別》。《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應該是全詩最值得推敲的一句。頷聯中詩人一句詩,寫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裡。
  • 唐詩五律的壓卷之作是哪首,為什麼?
    也正因為如此,五律雖然屬於近體格律詩類型,但是精通並創作的並非只有杜甫這些格律大師,就算是對格律體並不感冒的李白,五律的成就也是極高。李白自然沒有像杜甫一樣去精研格律,他的五律水平之高完全和他的古體詩水品超高是一致的。因為五律在早期就是古體詩的一種,而李白是所有古體詩的集大成者。
  • 李白杜甫寫下相似詩句,高下難分,聽了康震講解,才知道沒可比性
    沒有李白和杜甫的大唐,註定是殘缺的,我們都知道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壇上頗負盛名,他們雖相差十一歲,卻仍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他們令詩壇為之一震。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竟連詩都能寫得相似,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聯。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A.月湧大江流B.江入大荒流2問:「江入大荒流」的前一句是?A.山隨平野盡B.星垂平野闊正確答案請看下文分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李白,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詩人了,其生平前面多有介紹就不再贅述。
  •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的五律《送友人》賞析
    不愛格律,卻寫得一手好五律我們知道李白的歌行古風寫得一騎絕塵,無人能及,但是在格律詩領域,七絕與王昌齡同高但是為什麼他的五律卻寫得這麼好,精品迭出呢?因為五言律詩相對於其他格律詩體來說,算得上成型最早的詩體了。在隋末唐初的王績手上,就已經出現了五言律詩《野望》,那個時候,還只有四聲一說,平仄概念都沒有出來,但是五言律詩的格式就已經在默默流行了。所以五律可以算是古風的一種,是詩體中進步得最快,也是格律詩大拿們總結平仄格式,取樣最多、最尋常、最早的一種格式。
  • 李白的這首離家詩,浪漫豪放,難怪被後人認為「不著紙」
    在他們之中,最閃亮的當然是李白和杜甫,這對雙子星的存在,讓大唐無可爭議地成為詩歌王國。更為絕妙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類型完全不同,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教科書上的評價,李白的詩歌豪邁奔放,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其實,還有人評價過,李白的詩「不著紙」,杜甫的詩卻是力透紙背。這完全是兩種最高境界,讓人心嚮往之。
  • 唐詩:賞李白《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雖然名字叫渡荊門送別,但是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送別詩,它並不是為了送別某個友人而寫的,而是李白在出去旅遊之前寫的告別自己家鄉的詩!詩仙就是詩仙,沒有送別,也要創造送別!那為什麼偏偏在渡荊門的時候寫這首詩呢?荊門,就是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稱。
  •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到底有沒有離別愁緒?沈德潛也誤解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創作背景:這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詩人之前一直在蜀地生活,遊覽峨眉,隱居青城,這次遠渡荊門,開始全國漫遊,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 李白和杜甫的這兩句詩頗為相似,為什麼意境和心情卻大不相同?
    在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有一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而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有一句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如果將兩句詩對比起來看,字面意思是非常相似的,都描繪了夜晚時分,在江中感受到的廣闊天地。但是從整首詩來看,其意境卻是完全不同。
  • 同樣是寫廬山瀑布之景,李白的這首詩,千年來無人能夠超越
    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無論是《望天門山》中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還是《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亦或是《早發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詩題中「送別」二字,還引起一些爭論。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其實是沈先生自己的想像力無法達到太白先生的豐富深度,有些窮酸氣、紅塵氣過濃。大抵在沈先生的腦海裡存在著,「送別」唯有人與人之間才會有這種情感,卻難以理會得「謫仙」闊大的腦容量。
  • 李白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 《山居秋暝》中二聯的寫景,暗藏著王維人氣不如李白的秘密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談到李白、王維對近體詩格律形成的佐證。李白、王維同年生人,如果以性格而論,說李白生性愛自由,不喜格律限制浪漫性情,是說得過去的。但是王維一直是豪門貴族,年少便成功進入政權核心,除了安史之亂的汙點,一生基本上順暢。這樣一位翩翩公子,穩重溫和,最終步入佛家境界,要說和李白一樣氣勢詰屈,以快意宣洩情感為歌詠第一要務,是說不過去的。
  • 「詩仙」李白10句千古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句出自《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鼓掌讚嘆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簡直像是人的價值宣言,而「千金散盡還復來!」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們咋舌。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李白乘船出蜀,一首戀鄉詩:千裡送行舟,仍憐故鄉水
    不,應該說他還是有牽掛的,只不過相對於想要看遍天下江山的心情,這樣的牽掛也不算什麼。人生嘛,誰還不是一邊走,一邊乘風破浪的,就算是辛苦了些,但最終都會過去的。李白:一個旅遊狂魔李白這一生走過很多地方,從二十四歲的時候開始,他踏上了離開故鄉的小船,就註定了他這一一生要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