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接納我們本來不完美的樣子」| 法國舞蹈大師傑羅姆...

2020-12-18 澎湃新聞

舞蹈作品《盛會》(GALA)

(首演於2015年)

中國廈門版

二十位風格迥異的廈門居民

重新定義舞蹈藝術的美

7月31日 19:30 bilibili 首演直播

劇 目 介 紹

《盛會》(Gala),是一場極具創意、大膽而又前衛的舞臺表演,它並不追求極致的舞技,而是要令參加者運用身體的潛在能量,以舞蹈發揮想像力,肯定自身價值。二十位來自本地不同背景的舞者穿上各自的衣服踏上舞臺,他們既有專業舞者,也有業餘人士,各人以不同的身體姿態演繹自己的舞蹈,模糊了會跳舞和不會跳舞的界線,反思及重新定義舞蹈藝術的美學。

《盛會》是傑羅姆·貝爾團隊於2015年創作的作品。自2015年起,該作品先後於比利時、德國、法國、奧地利、葡萄牙、加拿大、瑞士、新加坡、英國、巴西、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在地演出,廣受讚譽,目前仍以它適用範圍極廣及可激發多樣藝術形式的靈活框架受到世界各國表演藝術行業的青睞。

此次星空藝術節將邀請原創作團隊製作《盛會》廈門版本,集結二十位背景和風格迥異的當地居民,除去考慮年齡、職業等多樣性之外,星空藝術節還將參加過武漢抗疫鬥爭的醫護人員納入舞者範圍內。舞者們將在舞臺上演繹自己對於舞蹈的多樣理解,展現普通中國人在後疫情時代蓬勃的精神風貌。不論是中法團隊的合作,還是廈門當地這萍水相逢般的「舞臺盛會」,都在當前全球疫情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隔絕的大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

攝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傑羅姆·貝爾

Jérôme Bel

攝影 Jasper Kettner

傑羅姆·貝爾(Jérôme Bel),法國著名編舞家。曾多次受邀於當代藝術雙年展和各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館、第13屆文獻展、羅浮宮等)進行演出和放映。其中兩部作品Véronique Doisneau和Shirtology被蓬皮杜國家現代藝術中心博物館收藏。傑羅姆·貝爾定期受邀於各高等院校(早稻田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丹福大學等)舉辦講座。2013年,他與編舞家鮑裡斯·夏爾馬茨(Boris Charmatz)共同撰寫了《電子郵件2009-2010》,並由Les Presses du Réel出版。

2005年,傑羅姆·貝爾憑藉《精彩必將繼續》(The Show Must Go On)在紐約獲得貝西獎。三年後,他與泰國舞蹈家Pichet Klunchun合作的《Pichet Klunchun和我自己》(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獲得了Routes Princesse Margriet文化多樣性獎(歐洲文化基金會)。2013年,《殘疾劇場》入選柏林戲劇節,並獲瑞士 「現當代舞蹈創作獎」。

Jérôme Bel

專 訪

01

疫情讓你對藝術、創作和生活產生了哪些新的想法?

我認為我們人類更脆弱了。

並且我覺得我們還需要關心全球變暖的問題,因為全球變暖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我們必須要對抗它。

02

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們在你的作品中匯聚,舞臺成了一個極具包容性的空間。有人說你做的是「民主劇場」,對此你怎麼看?

我認為舞蹈屬於所有人,不僅僅屬於專業舞者。將每個人都放上舞臺的確是一則政治宣言。我希望舞臺為平等而存在,而非特權。每個人都能被呈現,並不只是有權力的人。

攝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盛會》不僅是關於人們是如何展現自己舞蹈的,也是關於舞蹈是如何展現他們的。素人,專業舞者,以及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都在這個歡樂的盛會裡聚在了一起,用舞動的身體進行自我表達。

我們如何讓那些常常被舞臺排除在外的人和身體接納舞臺的表達方式?我們如何將劇場重塑得更為民主,使它對所有熱愛舞蹈、歌唱、表演藝術的人們開放?

巴黎秋季藝術節

03

疫情讓大家不得不注意保持社交距離,全球也充滿著對立的情緒,大家一瞬間變得遙遠。星空藝術節的核心概念是「包容」,你認為當下我們應當如何重建關係與包容?藝術又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我不知道。對我而言,看疫情帶來了何種影響尚且為時過早。但我知道的是,我們沒有忘記藝術需要去表現、象徵發生過的事情和這個時期帶給人的痛苦與恐慌。

分享痛苦與恐懼是一種重新建立關係的方式。我們要通過分享不好的事情來建立我們之間強大的連接。我們經歷過糟糕的情況,讓我們別去掩蓋它。分享它,然後一起變得更強吧。

04

因為疫情大家已經接受並習慣了線上排練和工作,其實你在早前就已經通過線上來排練了。你對這樣的方式有沒有什麼看法?這種方式又會對作品帶來什麼影響?

當然,這種新工作方式正在改變我的許多實踐以及它的結果——演出本身。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喜歡正在變化的事物,它能激發我,使我不僅作為一個藝術家,更作為一個人不斷地進化。

關於這次的項目,雖然出於環保考慮我不願再飛機出行,因此無法去到中國。但我發覺我對中國變得非常非常好奇,我開始做一些研究,還看關於中國的電影。任何我身邊的中國元素都變得很有趣,比如如果我要買本書,我會選擇中國作家的書,等等。這些對我來說非常新穎。我在尋找一個中國的象徵。

同時,由於我的不出行,我感覺這個作品變得更加依賴團隊合作。我需要和大家有更多的交流和信任,這是一種很新很美好的感覺。同時,我認為這個作品也飽含大家的感恩以及責任。

攝影 José Frade, Teatro Maria Matos, Lisboa

《盛會》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演出。它讓觀眾重新思考「舞臺上的表演者」的標準和評斷。

眾多不同年齡和生活背景的在地民眾,呈現自己的舞蹈,點亮了這個充滿啟發的製作。

它為舞蹈的團結力量帶來啟示,劇場即是社群。這是一部必看的傑作,它大膽前衛,狂野卻充滿娛樂性!

臺北藝術節

05

在《盛會》舞者招募的過程中,你選擇依賴熟人網絡而避免公開和通過機構招募,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

我不喜歡面試別人。通常很多人來面試我卻只能選擇幾個人,這一過程中有太多人沒被選上,使我意識到面試產生的結果大多是拒絕 。

而在《盛會》當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所以當我邀請別人參與的時候會感到更舒服。被邀請的感覺好很多。我會說:「我非常高興能有你在我的作品裡」。我覺得這也能讓別人更愉悅。

我試圖推翻所有「導演強勢,而舞者被選擇」的生態,我在嘗試做相反的事情。

06

當我們在接觸那些有可能參與《盛會》的非表演專業人士時,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跳舞」。在其他城市的版本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又是如何回應的?

當然遇到過。很多人會覺得他們跳得不夠好,沒法上舞臺,而他們正是我想為《盛會》招募的人:這些覺得自己跳得不夠好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跳得好或者不好。(另外,誰能決定什麼是好的或者不好的舞蹈?這只是一種建立在傳統和所謂「好品味」上的見解而已。)

我對評判一支舞沒有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去理解舞蹈意味著什麼,舞者表達了什麼。所以《盛會》非常歡迎那些說「我不會跳舞」的人。

攝影 Josefina Tommasi,

Museo de Arte Moderno de Buenos Aires

《盛會》將觀眾的期待推向極致,模糊了表演中失敗與成功的界限。它所傳達的是,劇場是一個共同體,無論臺上臺下。這是一出傑作,充滿瘋狂的樂趣,真正地打破常規。

羅斯林·蘇卡斯 《紐約時報》

07

身體,特別是異質性的身體是你所一直關注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你如何保留業餘表演者這樣的身體特質?

誠實/真實。(Truth.)

08

你曾提到過業餘表演者最吸引你的是不完美。你認為我們應當如何悅納自身的不完美,與自己相處?

「不完美」是一個被學校、家庭、公司、部隊等等社會結構建構出來的概念。我們只是需要跳出這些結構看到自己。我們就是我們,而不是社會想要我們變成的樣子。社會需要接納我們本來(不完美)的樣子。

攝影 José Frade, Teatro Maria Matos, Lisboa

只有親身去看演出,哪怕只是一次,才能明白觀眾看到舞者笨拙的扭胯站立動作而大笑,並不是出於嘲笑。正相反,那是由衷的歡笑。他們笑是因為得以從對舞者身體、舞臺表現力的刻板印象解放出來。

劇院中充斥的歡欣是對生命的讚頌。正如能把「冒險」戲劇化的舞蹈,也是生命的讚歌。

克里斯多福·卡薩羅斯 《時代》博客

09

你受過舞蹈的訓練嗎?是什麼樣的?又是什麼讓你對「舞蹈」、「學院派」等概念產生了反思?

我主要接受了現代舞以及一點點芭蕾的訓練。很快我就發現這些訓練都很局限,舞蹈有更多的可能。我不想要一個舞蹈教育,我想要舞蹈給我解放。我被法國國家當代舞蹈學校勸退了,因為我非常質疑老師的教學方法,他們沒有為我打開世界,而是僅僅想讓我成為一個舞蹈工作者。和他們相反,我想要表達那些最未知的事物,但教育卻是關於已知的,就是這樣。

10

與此前在中國演出過的《精彩必將繼續》相比,這次《盛會》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精彩必將繼續》是在《盛會》誕生前15年創作的。《精彩必將繼續》呈現了文化產業是如何間離我們的身體、21世紀起我們的身體是如何被標準化的。這是一場批判資本主導的社會的演出。《盛會》是一個慶典,慶祝解放的身體、不懼評判的身體,以及身體的聯合。身體和舞蹈越多樣,其產生的愉悅就越大,這個世界就越多彩。每個人都變得特別,而這種個體的特別帶來了平等。

採訪:李大汪、廖書藝、肖競

翻譯:王亦斌 校對:孫悅星

李宬悉、黃正對本文亦有貢獻

20位來自廈門不同界別的表演者

1場人們呈現自我、敞開心扉的實驗

2020年7月31日

星空藝術節邀您

一 起 共 赴

7月31日 星期五 19:30

掃碼進入b站直播間

演職人員

概念/導演:傑羅姆·貝爾

助理:馬克西姆·庫爾維爾

中國廈門版演出助理導演:肖競,廖書藝,亨利克·內維斯

中國廈門版製作人:葛慧超

執行製作:孫悅星 多多

演員統籌:施雯 多多

宣傳經理:李大汪

燈光總監:竇成傑

中國廈門版舞者(依姓氏首字母排序):

陳晶晶,方錚錚,高浩昕,高帥男,洪婧,黃二燕,黃箭,舒景玫,李欣,林卓宸,劉長華,劉逸飛,歐銳,邱啟明,孫童,王達,王美婉,姚立暉(秋揚),餘佳綺,周沫

直播&影像團隊:自在影像

技術支持 :北京開合萬象舞臺技術(廈門)有限公司

製作公司:R.B.傑羅姆·貝爾公司(法國巴黎)

www.jeromebel.fr

藝術指導、行政總監:瑞貝卡·李

製作經理:桑德羅·格朗多

技術指導:吉勒·根特內爾

出於環保考慮,

傑羅姆·貝爾公司成員不再乘坐飛機出行。

協同製作:英國倫敦跳舞傘舞蹈節,新加坡72-13劇場工戲劇公司,比利時布魯塞爾昆斯登藝術節,奧地利維也納博物館區舞蹈中心,法國南泰爾-阿芒迪爾國家戲劇中心,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瑞士庫爾劇院,列支敦斯登TAK劇院,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基金會,法國巴黎市劇院,德國柏林HAU劇院,挪威卑爾根BIT劇院,法國奧貝維利耶國家戲劇中心,德國杜塞道夫舞蹈中心,火屋集團(歐盟文化項目支持)

支持:法國國家舞蹈中心,法國巴黎玻璃動物園舞蹈中心「工作室」計劃提供場地。

鳴謝:「舞蹈與聲音」工作坊合作夥伴和參與者,荷蘭阿姆斯特丹NL建築公司,法國巴黎「別處約會」劇場。

R.B.傑羅姆·貝爾公司國際巡演由法蘭西島文化事務部、法國文化部、法國文化中心、法國外交部支持,法國國內巡演由法國國家藝術傳播局支持。

○星空藝術節 線上展映○

騰訊藝術 持續展映中(7.25-8.8)

《虛幻之物》

7月25日 19:30上線

彌合鴻溝舞團(Stopgap Dance Company) 作品

※2019年Dancescreen Award(舞蹈銀幕獎)15分鐘以上銀幕編舞獎得主

※舞動、接觸、呼吸,殘障舞者與非殘障舞者一起不斷探索身體邊界及其可能

※以身體之力刻畫豐富的內心世界,以無聲交流的暖填補空間的空

※本作品將有由本屆藝術節「包容倡議大使」盧靖姍錄製配音的聲畫描述版於7.29 19:30上線。

《渡夜》

7月26日 19:30上線

CCN2-法國格雷諾布爾國家編舞中心 作品

※以流離失所的移民童年為中心,借柔軟而有力的舞動重新審視流亡主題

※地域的流放造就內心的流放,思想的遷徙緊隨空間的遷徙

※移民兒童與專業舞者同臺共舞,舞動的身體與水面的漣漪共塑現實與回憶的聯結

※《渡夜》是伸向他者的手,是傾聽陌生人的耳朵,是讓劇場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驚險旅行。(菲利普·諾瓦塞特,法國國家舞蹈劇院)

《生育紀事》

7月27日 19:30上線

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

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戲劇策劃與應用專業

聯合創作

※非虛構社區劇場作品

※基層女工們的生育口述史,自身生命故事的真情演繹

※以女性生育隱痛,映照性別、家庭、城鄉之間的社會區隔;以樸素劇場表達打破「不可說之苦難」,以社區集體創作彌合舞臺與生活之界限

《無可沉默》

7月28日 19:30上線

德國提克瓦劇院(Theater Thikwa) 作品

※探索不同語言間的溝通秩序,以幽默巧思重構理解與誤解

※巴別塔式無望的語言混亂,還是不同溝通技巧的調和合作?

※一場語言、音樂和舞蹈的研究之旅,通往思想可被聆聽之地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觀看

愛心助力

↑掃碼支持包容性藝術↑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整體發布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劇目及分享會介紹

星空藝術節是中國首個以包容性藝術為發展方向的非營利藝術節,秉持公益之心,平等之志,關注心靈成長、探索藝術療愈、傳播包容藝術,為殘障人士、特殊群體提供藝術化展示平臺,希望通過藝術,增加不同國家、不同社群、不同背景的藝術創作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倡導同一片星空下的人與人之間、社會公眾與特需人群之間的相互關注、包容、友愛,以削減社會偏見、傳遞藝術能量為使命。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團隊

總策劃 陳奕裕

總策劃&製作總監 葛慧超

總策劃&品牌總監 盧亞

影像總監 蘇家銘

製作經理 多多

節目經理&國際聯絡 孫悅星

宣傳經理 李大汪

項目統籌 施雯

主視覺設計 汪圓清

平面設計 朱舒陽

微博與短視頻運營 周陽

影像與直播團隊

自在影像導演 李政

直播業務負責人兼攝像師 崔向廣

直播攝像師 孔威麟

攝影師 邵振亮

後期 劉德意

傳播 應雅卉

錄音 王長洋

衛星技術與太空展示支持 九天微星

志願者團隊

英語翻譯 王亦斌

德語翻譯 黃正

法語翻譯 李宬悉

日語翻譯 張倩如

視頻編輯 劉嘉琪、劉穎、周姜屹

茶話會聯絡 一娃、駱筱紅、王宇斯、小樂

平面協作 尹子辰

公號協作 小樂

主 辦 及 合 作 機 構

主 辦

承 辦

協 辦

獨家線上視頻平臺

獨家直播平臺

合作機構

支持機構

媒體支持

原標題:《「社會需要接納我們本來不完美的樣子」| 法國舞蹈大師傑羅姆·貝爾專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零距離跟著法國頂尖舞蹈大師學舞蹈
    不僅能夠充分理解國內學生舞蹈技巧及培訓上的需求;同時又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法國,從文化、藝術、思路、具體藝術技巧方法等方面探尋和體驗法國浪漫藝術之旅。立志於搭起舞蹈藝術交流的橋梁,把國外的一流高端舞蹈學校真正的分享給喜愛藝術的孩子與成人朋友們,讓熱愛舞蹈藝術的同學們,有機會叩響藝術的大門,帶著你們的憧憬,與專業舞蹈大師共享一次難得的舞蹈藝術盛宴,並零距離接觸國際舞蹈大師。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傑羅姆,藝渡文化高清藝術作品圖片集設計素材
    讓·萊昂·傑羅姆(1824年11月—1904年10月),法國學院派大師,1824年5月11日出生於法國Vesoul(上索恩),是法國畫家和雕塑家,被稱為學院派風格。他的作品的範圍包含歷史畫、希臘神話、東方主義、肖像和其他學科,使學術傳統繪畫達到了藝術高潮。他被認為是這個學術時期最重要的畫家,他也是許多學生的老師。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讓我們更加接近完美
    所以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弗朗西斯·培根(英)我們生而不完美,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完美。什麼是完美?定義解釋為完備美好,沒有缺陷,是心理遐想的世界,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是人們渴望得到和追求的一種理念和動力,是存在思想中的。所以,完美是我們精神上的追求。現實世界,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和事。
  • 接納不完美,才能更精彩
    我們常常在很多人的勵志名言中讀到「追求完美」,完美主義似乎完全成為了正義的一方,而不完美則被批判,被斥責,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也是追求完美。然而,生活本來就是完美與不完美的統一,兩者相互存在,不是個人的主觀意願。正是這兩者相互依存,才使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多美。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過得更好
    她開始接納自己的肥胖,學會了自黑。她開始朋友們周末逛街,跟同事們參加公司聚會。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黑自己,惹得大家開懷大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完美,其實這些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無法改變,接受就好了。我們不需要羨慕舞臺上光鮮亮麗的人,他們看起來特別完美,可能我們不知道,在他們的心中,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不完美。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激勵自己綻放光芒
    學會接納自己,或是光芒四射的自己,或是暗淡無光的自己。我們都是歡聲笑語的接納前者的自己,而後者的自己卻難以被自己接納。我們學著接納自己,就是學著接納自己的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接納命運的蹉跎歲月。平而淡,亦是我們的另一個自己。
  • 要懂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平凡的自己
    人生沒有完美,更沒有常開不敗的花。總會在適時轉換一下自己的角色。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人生的前行階段。角色的轉換雖有些無奈,甚至有些傷感,但是我們無法阻擋。正視自己和別人之間的不同,不把別人的起點當做自己的出發點,現在的自己只要比過去的自己優秀,就應該值得慶幸。你依然要努力,但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急功近利。承認別人也許比自己優秀,但也不要輕易就全盤否定自己。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以此來建立自己的自信。
  • DC美劇《哥譚》傑羅姆不是小丑但他會與小丑出現有關
    DC美劇《哥譚》中,儘管傑羅姆本人可能不是犯罪王子小丑,但他肯定會幫助小丑在本季誕生。根據布魯斯·韋恩扮演者大衛·馬佐茲的說法,這個系列中引入小丑的轉折,將會是粉絲所經歷的最大衝擊之一。根據comicbook.com的報導,大衛·馬佐茲說「毫無疑問,沒有人否認這一點,傑羅姆看起來就像是沒有蒼白的臉和綠髮的小丑,所以這是什麼意思?」馬佐茲反問到「我會告訴你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傑羅姆不是小丑。」這位年輕演員繼續解釋說,傑羅姆和小丑之間的關係是人們絕對不會看到的。「這真的是最大的衝擊之一,」馬祖茲繼續說。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在馬瑞拉看來,綠山牆只是一些不太會結果的樹,僅此而已,而在安妮的眼裡,綠山牆如同仙境一般,美不勝收。小小的池塘是閃光之湖;臥室外的櫻桃樹是白雪皇后;田埂上綴滿白花斜出的樹是一位漂亮的新娘;溪流的潺潺水聲,是歌唱的聲音,也是歡笑的聲音……像這樣充滿趣味的想像,在書中還有很多。讀著安妮這些天真爛漫的幻想,我被帶到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在那裡,我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
  • 傑羅姆-羅賓遜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傑羅姆-羅賓遜傑羅姆-羅賓遜(Jerome Robinson)根據球員5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位置:G(12號)身高
  • 《冰雪奇緣》:艾莎長大,始於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姐姐艾爾莎天生就擁有冰雪魔法,但她在一次與妹妹玩耍時,誤傷了妹妹安娜之後就對自己的魔法產生恐懼心理,克服不了心魔控制不住魔法。為了不傷害親人,她隱藏和逃避,但這使她的內心更加的孤獨和恐懼。而活潑開朗的安娜,一直在尋找真愛,總是用自己最坦誠的一面示人,她不知道姐姐為什麼總躲著自己。實際上姐妹彼此之間的感情牽絆從未消失,即使她們數年未曾說話,即使兩人相隔兩地,她們的內心都堅信彼此仍然珍愛著對方。
  • 19世紀法國畫家讓-萊昂·傑羅姆,把學院派繪畫藝術推向了頂峰
    -萊昂·傑羅姆(Jean-Leon Gerome,1824 - 1904),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和雕塑家,他與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是同時代的法國學院派翹楚。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即使是以幫助為目的,但任何試圖讓遭受巨大傷害的人很快停止哭泣和悲傷,都是不合適的,是違背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需要的。受害者遺屬需要用哭泣來排解痛苦和哀傷,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剝奪這個過程。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 大師上小課,分享舞者心中極致完美
    大師上小課,架起一座舞蹈藝術的橋梁。芭蕾舞者譚元元出現在舞臺上,指導三個學習芭蕾孩子做把杆練習,細心糾正她們的體態和手位。熱門綜藝《舞蹈風暴》第二季開啟,先導片裡出現譚元元的身影,網友直呼:她可以直接去當評委!這位43歲的舞者,早已是世界芭蕾舞臺的「中國神話」:她16歲獲得法國國家芭蕾舞比賽金獎,19歲成為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舞者。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些不完美,並不需要急於改變
    這位考入北大的心理系的作者,在書中對於人性的認識,值得我們共同學習與思考。書中的某一處對不完美的思考,給原本執著的人,前所未有的放鬆與愉悅。讓我們一起閱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走進書中的角落,感受每一處不足帶給我們的美好。
  • 奇才拒絕執行傑羅姆
    奇才拒絕執行傑羅姆 Athletic透露,奇才拒絕執行傑羅姆-羅賓遜和莫裡茨-華格納下賽季的球隊選項。下賽季是羅賓遜和華格納新秀合約的第四年,這兩位球員合同的最後兩年均為球隊選項。華格納上賽季出戰45場比賽,場均18.6分鐘裡得到8.7分4.9籃板1.2助攻。羅賓遜上賽季出戰21場比賽,場均24分鐘裡得到9.4分3.3籃板2助攻。
  •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電影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為靈感,圍繞「黑、白天鵝」的切換,講述女主為追求藝術完美,「走火入魔」、「戲入人生」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故事……《黑天鵝》中的紐約劇團打算重新拍攝芭蕾舞劇《天鵝湖》,由於芭蕾舞演員新舊更迭,領舞貝絲即將離開,舞臺上需要一位新人上位分飾兩角,就是白天鵝和黑天鵝。
  •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你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真實
    可是瑪麗不知道的是,她的每一個問題都讓馬克思感到無比的焦慮和恐慌。第一個問題,他在角落裡整整站了18個小時以維持內心的秩序,才有勇氣去回復瑪麗。信中他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專家」,完美地解答瑪麗的疑問。在信裡,他開始真實地袒露了自己,袒露了他的不完美,袒露了他的無能為力,袒露他每次難過時卻無法流淚。馬克思的真實表達,小小年紀瑪麗雖無法完全理解,卻依然能讀懂他的難過。所以當他拿到瑪麗特意為他而收集的眼淚時,感動不已。其實,當我們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對方也不知道如何進行回應。
  • 華麗的大師(3)法國新古典和浪漫主義畫家
    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1)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社會背景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與資產階級革命有關。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社會動蕩不安,伴隨著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資產階級反對舊制度下的陳腐藝術風格,他們需要藝術成為宣傳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藝術培植人們的鬥爭勇氣,樹立英雄主義的氣概。他們追求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新古典主義美術應運而生。
  • 法國漫畫大師 Moebius
    法國漫畫大師 Moebius 莫比斯的漫畫作品 ​ ​​​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 莫比斯的漫畫作品 ​ ​​​法國漫畫大師 Moebius 莫比斯的漫畫作品 ​ ​​法國漫畫大師 Moebius 莫比斯的漫畫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