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2020-12-17 道特林克心理

1

哭,真的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嗎?

有個小男孩因為弄丟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很難過,傷心地哭了起來,爸爸不耐煩地呵斥他:「男孩子哭什麼哭?不許哭!」男孩聽到爸爸的訓斥,強忍著難過,壓低聲音,但還是忍不住地默默抽泣。

孩子哭,父母常常會趕緊制止,教育他們「不要哭,要堅強、勇敢」。

「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固有觀念會因此讓男孩子們遭受更多的批評。

人們對於哭,似乎天然地想要迴避。

孩子哭時,父母往往會感到煩躁,因為它喚醒父母的內在焦慮感,而焦慮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哭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是一件糟糕的、負面的事。

而看到成人哭,很多人會感到不安,或者想方設法地想要對方克制住情緒。

曾經看到一則報導,某空難事件過後,有志願者蹲在受害者家屬面前,不停地懇求對方,希望被悲傷和痛苦籠罩的遺屬們能夠停止哭泣和悲傷,但此舉遭到一些專業人士的批評。

對於遭遇巨大不幸的人來說,哭泣是發洩情緒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即使是以幫助為目的,但任何試圖讓遭受巨大傷害的人很快停止哭泣和悲傷,都是不合適的,是違背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需要的。

受害者遺屬需要用哭泣來排解痛苦和哀傷,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剝奪這個過程。

而經過此事,我們不禁要問:哭,真的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嗎?

2

哭對於人類的意義

人為什麼會哭呢?

哭,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生理現象。

人的出生也往往伴隨著啼哭,而哭,也是嬰兒出生之後,表達自我需求最常用的方式。

哭,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其中眼淚也蘊含了多樣的意義,可能是悲傷的眼淚,也可能是感動的眼淚,還有可能是憤怒的眼淚。

它們都是屬於情緒性的眼淚。

人體有三種眼淚,分別是基礎性眼淚、反射性眼淚和情緒性眼淚。

人們在情緒壓抑時,會產生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眼淚可以有助於排出這些有害的成分,可以短時間內讓身體得到放鬆,壓力得以釋放,緊張情緒得到緩解。

哭泣之後,情緒強度一般會減低40%,所以很多人在哭完之後,會感覺到「輕鬆多了」,「沒有那麼難受了」。

而那些不愛哭泣,壓抑情緒表達的人,往往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比如結腸炎、胃潰瘍等疾病就是與情緒壓抑有關。

除此之外,哭,這種情緒性的表達,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意味著更加敞開和安全的關係。

在心理諮詢中,這也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的一種表現。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會很敏銳地捕捉到來訪者的情緒的變化,而哭,是一件比較外顯的情緒變化。

諮詢師關注的不是哭這件事本身,而是談及某件事引發的情緒觸動,以及來訪者內心深處未被察覺的部分。

然而,很多人並不接納哭這件事。

有人會在哭完之後,向他人道歉,或者感到羞愧,覺得自己軟弱無能。

甚至有人在哭完之後自責:為什麼要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諮詢師。

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成長環境中,哭都是一件負面的、甚至羞恥的事。

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3

哭,不是一件羞恥的事

研究發現,情緒性淚液中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基礎性淚液和反射性淚液,這會讓淚滴變大,滴落得更慢,這也就意味著越有可能被另一個人注意到。

所以也可以說,眼淚是一種社會信號。

人是處於社會關係之中,我們既可以通過哭這件事了解自己,也可以通過哭這件事來了解他人,與他人互動,哭對於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 無論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成年人自己,我們都有必要重新看待哭這件事。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哭,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它只是一種情緒性的表達,我們可以通過哭來了解自己。

當你在某個瞬間被某句話、某件事或者某個電影片段觸動,留下眼淚,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感受到什麼?你想起了什麼?

這些觸動你內心真摯感受的部分,是離你的內在最近的部分。

其次,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哭是孩子情緒表達的一部分,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在否定孩子。

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前提是父母能夠提供給孩子安全感和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一個被父母打壓的孩子,或許能夠被迫變得堅強、勇敢,其實內在還是充滿恐懼。

這樣的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更容易否定自己,也更容易出現問題。

最後,學會如何真正安慰一個正在哭泣的人。

當你看到一個人在哭,無論對方是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你不需要喋喋不休地查問原因,給他建議,用「你要堅強」、「沒有什麼大不了」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或許只是簡單地告訴TA:「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我陪著你」

這種接納、包容會更讓對方感到深深地被理解,也因此能夠得到安慰。

哭,本身只是我們情緒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我們能夠接納對方的情緒,並給予關心、理解和支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同。

即使身處悲傷和痛苦之中,人也會因為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漫漫寒夜中,心生暖意,重獲勇氣和力量。

願你能理解接納他人的情緒,同樣,也能被他人所理解。

Crystal/文

圖片來源:Pexels、網絡

參考資料:

Heather Christle /文, Mints/編譯 ,

《離腸眼咽無語時:哭泣心理學》,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5204

相關焦點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過得更好
    她不能包容自己犯一絲錯誤,也不能包容自己隨便傳遞就出門,對生活的細節把控得十分嚴格。她常常出門前要把自己搗鼓1-2個小時,對個人形象也十分重視,從妝容到一個小小的配飾,都要精心挑選搭配。蔡康永曾說: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覺到風時,風才存在;你把宇宙放在你的心裡,宇宙就存在。你把你自己放在心裡,你自己就存在了。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讓我們更加接近完美
    人們沒有哭,便不會有笑。小孩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後來才學會笑。所以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弗朗西斯·培根(英)我們生而不完美,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完美。什麼是完美?定義解釋為完備美好,沒有缺陷,是心理遐想的世界,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是人們渴望得到和追求的一種理念和動力,是存在思想中的。所以,完美是我們精神上的追求。現實世界,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和事。學會接納自己,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激勵自己綻放光芒
    許多人生活在黯淡無光的地方,往往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希望人們給予自己關愛。然而就是這樣的關愛,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上,就像是你達官顯赫,這時的關愛會尤為的多,不管是不是虛偽還是真誠關愛是有的。當你這些東西都不存在時,我們就要學會接受我們的平淡,用心經營我們的生活,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去贏得我們想要的生活。清而貧,亦是我們的另一個自己。
  • 要懂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平凡的自己
    人生沒有完美,更沒有常開不敗的花。總會在適時轉換一下自己的角色。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人生的前行階段。角色的轉換雖有些無奈,甚至有些傷感,但是我們無法阻擋。只有在平和的心態中不斷調整自己,接受與以往不同的現實,才能在過往與今昔的交錯中學會了坦然而淡定。正視自己和別人之間的不同,不把別人的起點當做自己的出發點,現在的自己只要比過去的自己優秀,就應該值得慶幸。你依然要努力,但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急功近利。承認別人也許比自己優秀,但也不要輕易就全盤否定自己。
  • 《The Present》自我接納,與自己和解
    因為她看不起自己,無法接納自己是個初中畢業生的身份。她因此自卑,她把這份自卑轉化為對孩子的鞭策,鞭打著孩子為她衝鋒陷陣,勇奪第一,為自己爭光添彩。她所表現出的種種,都是她無法正確認同自己身份造成的。她瞧不起自己,不愛自己。他認為只有足夠優秀才值得被愛。她把自己對人生的期待和要求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這也是造成她家庭悲劇的根源。
  • 一個天馬行空的童話故事,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成長為最特別的那個自己,可是卻忽視了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今天我們來分享的是一本來源於若·見兒童快樂成長系列合集之一的——《豬豬女孩米萊依》。米萊依在爸爸媽媽的愛護下長大了,她像人類小孩一樣活潑可愛、聰明調皮,而且還特別有好奇心……無法滿足米萊依好奇心的爸爸媽媽把她送進了學校,成為小學生的米萊依很快受到了小朋友們的歡迎。米萊依在學校裡過得很快樂,可是這樣的日子沒能一直持續下去,她受到了最喜歡的男生的質疑。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很喜歡安妮在第五章節裡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決定過得愉快,那你總能過得愉快。」深以為然,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心情,生活很多時候不是那麼美好,但是我們可以樂觀地看待生活,努力去發現生活中的小幸運,用心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在孤兒院長大的安妮,從小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直到上學的年紀她都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
  • 那個不讓孩子哭的家庭,養出了惡魔!允許孩子哭,比逗他們笑重要
    如果我們能妥善地和孩子一起接納情緒、處理問題,就能讓孩子學會正確認識、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2、「不許哭」,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不許哭」,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爸爸回家看到試卷,就開始罵我,我委屈得不行,就哭了起來,當時爸爸就一耳刮子扇了過來,我被打蒙了,哭得更響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嚴厲的打罵。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讓父母看見我的眼淚。」
  • 療愈師靈心談如何接納自己不喜歡的人
    我曾經好多次療愈自己的恐懼,然而,那一個當下,我突然明白啦!我不需要清理和療愈,因為恐懼就是我的好朋友,它是全宇宙最稱職的貼身保鏢,時時刻刻保護我的安全——當我想到這裡,它居然在口中耍起了雙頭火把!我需要恐懼,謝謝你恐懼,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愛你恐懼!我不斷這樣告訴自己!我的內觀景象逐步被灰黑色的雲霧所籠罩,而我眼中的淚水也如泉湧一般!
  • 為什麼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無論是孩子在夜裡的一聲啼哭,還是在玩具店前的放聲嚎哭,只要孩子一哭,父母的心也跟著緊張起來。孩子摔倒了,父母上來第一句話就是:寶寶不哭。 只要孩子不哭,什麼都好辦。 絕大多數的父母喜歡和快樂、愛笑的孩子在一起,討厭也無法忍受孩子的哭泣。然而,如果想要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允許孩子哭,比哄他們笑更重要。
  • 2020年了,很多人還是無法接納抑鬱症
    文/老K前幾天我寫了一篇關於李連杰女兒為何會抑鬱症復發的文章,沒過幾天發現閱讀量還不錯,沒想到昨天就有人告訴我去看看她女兒微博後的留言,復發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世界還是無法真正理解和接納他們。原本我們看完後,一般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善意提醒與內心獨白,卻被太多毒舌之語傷害了。什麼都是「太閒了,還有她爸爸多積德,自己太裝等等」,一邊承受抑鬱折磨,一邊被網絡暴力,難道2020年了,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數據越來越多,可為什麼連個抑鬱症都接納不了?更是素質教育越來越高,文化修養卻越來越差呢?
  • 那個不讓哭的孩子生病了:允許孩子哭,比逗他們笑重要
    一位媽媽在朋友圈裡面說:「一叫孩子起床就哭,不給他看電視也哭,每天上幼兒園都哭,太讓人頭痛了。」不願意看見孩子哭是很多家長內心當中真實的寫照。他說:我們安靜地看著這個野性和純淨兼具的可愛靈魂拼命地演出這一幕。她擁有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願意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對自己的情緒。我可以想像,我在她這個年紀時,也曾經像她現在一樣,上演無數次的哭鬧。賈斯汀受益於自己的父親,在他小的時候情緒爆發時父親從未對他大發雷霆的咆哮:「不要哭了!你真是讓我太丟臉了!」
  • 《冰雪奇緣》:艾莎長大,始於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艾爾莎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懼怕魔法,封閉自己的世界,壓抑自己!其實我們天生如何並不重要,別人如何看待我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接納自己,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的過程!當我們強行去控制割裂這些負面的自我時,實際是失去了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通過這些負面的情緒和不完美的自我,去發掘自己內心深層的需要,真正的修復那些問題,讓自己的心靈得以成長。
  • 告訴孩子,尊重別人的不同,也接納自己的不一樣
    在給孩子們讀完《克裡克塔》,我們發現,即使是平日看到很討厭,不喜歡的蛇,也有它可愛的一面。這條小蛇,在波特太太眼中,是一條可愛的蛇。可是文章剛一開始都說了,波特太太也嚇了一跳。哎呦,怎麼是條蛇?太可怕了。
  • 閱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愛你自己,就像愛你最喜歡的人
    文∣閒時翻書君題引「對生命而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不論是接納一個人的出現,還是,接納一個人的從此不見。」客人起身要走了,我們也要揮手道別,不知能否再見。接納生命中的緣分,或得,或舍,確實是一份溫柔。表面上看是溫和待人,實際上也是溫柔地對待自己。這就要說到人生要處理的第二種關係了: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認識理解自己,接納人生的不完美
    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和最不了解你的人可能都是你自己。你可能對自己的脾氣、性格、喜好等了如指掌,但為什麼對某些事情偏愛,對某些事物產生恐懼卻一無所知。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讓禁錮的心靈回歸自由呢?《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通過案例,深刻剖析了這個困擾大多數人的問題。
  • 真正的修養,是懂得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
    生活中這種事情也很常見,在夫妻之間的爭執最為頻繁,比如下面這個場景,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丈夫買回家一套餐具,妻子看見後說,這套餐具並不適合我們家的風格,買之前你可以和我商量一下的。丈夫很容易被這種情緒影響,認為對方是對自己的否定,便會回懟道:我買回來的東西,你挑三揀四,那你為什麼自己不去買?為什麼人很容易執著於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那是自我價值的體現,是在於對方是否從心底接納自己。
  • 《小綠狼》:自我認識的缺失,要做的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接納真我
    而且為了改變,不惜傷害自己,用灰色油漆刷自己的身體,差點丟掉生命。可見,信念的重要。做一件事情,制定好目標,然後心無旁騖地去執行。無論用什麼方法,自己都要盡力,即使完成不了,也不會遺憾。2、方向錯誤,再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哈瓦爾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很用心很努力,然而還是失敗了。說明了什麼?努力固然重要,但方向更重要。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確方向。
  • 芙蓉姐姐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成長無關努力,只看你能否接納自己
    只有當我們願意、並且敢於秉承客觀的視角審視自己,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究竟在哪裡,自己與目標、與競爭對象的真實差距,到底是什麼樣的距離。換言之,在我們能夠接納這些不足的時候,才是真正找到成長之路的時候,反之,你越是逃避就會離目標越遠。
  • 消失7年後,43歲黃奕「涅槃重生」:女人真正的強大,是接納自己
    藉由自我探索,她漸漸想明白一件事:原來,阻礙自己解脫的障礙,恰恰是自己對解脫的欲求和對現狀的反抗。就像張德芬老師曾說: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當你越是抗拒某些事情、某些情緒時,你就會聚焦在那些事件和情緒上,這樣就賦予了它們更多的能量,它們就變得更強大了,直到淹沒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