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哭,真的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嗎?
有個小男孩因為弄丟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很難過,傷心地哭了起來,爸爸不耐煩地呵斥他:「男孩子哭什麼哭?不許哭!」男孩聽到爸爸的訓斥,強忍著難過,壓低聲音,但還是忍不住地默默抽泣。
孩子哭,父母常常會趕緊制止,教育他們「不要哭,要堅強、勇敢」。
「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固有觀念會因此讓男孩子們遭受更多的批評。
人們對於哭,似乎天然地想要迴避。
孩子哭時,父母往往會感到煩躁,因為它喚醒父母的內在焦慮感,而焦慮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哭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是一件糟糕的、負面的事。
而看到成人哭,很多人會感到不安,或者想方設法地想要對方克制住情緒。
曾經看到一則報導,某空難事件過後,有志願者蹲在受害者家屬面前,不停地懇求對方,希望被悲傷和痛苦籠罩的遺屬們能夠停止哭泣和悲傷,但此舉遭到一些專業人士的批評。
對於遭遇巨大不幸的人來說,哭泣是發洩情緒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即使是以幫助為目的,但任何試圖讓遭受巨大傷害的人很快停止哭泣和悲傷,都是不合適的,是違背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需要的。
受害者遺屬需要用哭泣來排解痛苦和哀傷,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剝奪這個過程。
而經過此事,我們不禁要問:哭,真的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嗎?
2
哭對於人類的意義
人為什麼會哭呢?
哭,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生理現象。
人的出生也往往伴隨著啼哭,而哭,也是嬰兒出生之後,表達自我需求最常用的方式。
哭,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其中眼淚也蘊含了多樣的意義,可能是悲傷的眼淚,也可能是感動的眼淚,還有可能是憤怒的眼淚。
它們都是屬於情緒性的眼淚。
人體有三種眼淚,分別是基礎性眼淚、反射性眼淚和情緒性眼淚。
人們在情緒壓抑時,會產生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眼淚可以有助於排出這些有害的成分,可以短時間內讓身體得到放鬆,壓力得以釋放,緊張情緒得到緩解。
哭泣之後,情緒強度一般會減低40%,所以很多人在哭完之後,會感覺到「輕鬆多了」,「沒有那麼難受了」。
而那些不愛哭泣,壓抑情緒表達的人,往往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比如結腸炎、胃潰瘍等疾病就是與情緒壓抑有關。
除此之外,哭,這種情緒性的表達,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意味著更加敞開和安全的關係。
在心理諮詢中,這也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的一種表現。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會很敏銳地捕捉到來訪者的情緒的變化,而哭,是一件比較外顯的情緒變化。
諮詢師關注的不是哭這件事本身,而是談及某件事引發的情緒觸動,以及來訪者內心深處未被察覺的部分。
然而,很多人並不接納哭這件事。
有人會在哭完之後,向他人道歉,或者感到羞愧,覺得自己軟弱無能。
甚至有人在哭完之後自責:為什麼要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諮詢師。
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成長環境中,哭都是一件負面的、甚至羞恥的事。
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3
哭,不是一件羞恥的事
研究發現,情緒性淚液中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基礎性淚液和反射性淚液,這會讓淚滴變大,滴落得更慢,這也就意味著越有可能被另一個人注意到。
所以也可以說,眼淚是一種社會信號。
人是處於社會關係之中,我們既可以通過哭這件事了解自己,也可以通過哭這件事來了解他人,與他人互動,哭對於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 無論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成年人自己,我們都有必要重新看待哭這件事。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哭,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它只是一種情緒性的表達,我們可以通過哭來了解自己。
當你在某個瞬間被某句話、某件事或者某個電影片段觸動,留下眼淚,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感受到什麼?你想起了什麼?
這些觸動你內心真摯感受的部分,是離你的內在最近的部分。
其次,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
哭是孩子情緒表達的一部分,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在否定孩子。
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前提是父母能夠提供給孩子安全感和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一個被父母打壓的孩子,或許能夠被迫變得堅強、勇敢,其實內在還是充滿恐懼。
這樣的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更容易否定自己,也更容易出現問題。
最後,學會如何真正安慰一個正在哭泣的人。
當你看到一個人在哭,無論對方是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你不需要喋喋不休地查問原因,給他建議,用「你要堅強」、「沒有什麼大不了」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或許只是簡單地告訴TA:「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我陪著你」。
這種接納、包容會更讓對方感到深深地被理解,也因此能夠得到安慰。
哭,本身只是我們情緒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我們能夠接納對方的情緒,並給予關心、理解和支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同。
即使身處悲傷和痛苦之中,人也會因為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漫漫寒夜中,心生暖意,重獲勇氣和力量。
願你能理解接納他人的情緒,同樣,也能被他人所理解。
Crystal/文
圖片來源:Pexels、網絡
參考資料:
Heather Christle /文, Mints/編譯 ,
《離腸眼咽無語時:哭泣心理學》,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