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和最不了解你的人可能都是你自己。你可能對自己的脾氣、性格、喜好等了如指掌,但為什麼對某些事情偏愛,對某些事物產生恐懼卻一無所知。
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讓禁錮的心靈回歸自由呢?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通過案例,深刻剖析了這個困擾大多數人的問題。
01 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為何偏愛一隻醜陋的狗?
劉濤今年50歲左右,是一名私營企業老闆,掌管兩個公司,兩個兒子都在國外留下,表面上看他事業家庭雙豐收,無疑是個人生贏家。可是,最近他在和第二任妻子鬧矛盾。
矛盾的起源讓人匪夷所思,劉濤很喜歡養狗,所以家裡有四五隻大小種類不同的狗,而且這些狗都是別人不要送他,或者他從街上撿來的,他對這些狗寵愛有加,就像對待自己家的家人一樣。
最受他和妻子喜愛的是一隻名為「妙妙」的小狐狸犬,這是只很嬌氣的母狗,會像女孩子那樣撒嬌發脾氣,長得也很漂亮,深得他們夫妻喜歡。
不過,很快「妙妙」就有了爭寵對象,一次,劉濤從農村又撿了一條幾個月大的公狗,公狗當時又髒又難看,正被很多小男孩折磨,劉濤看到後很心疼,就把它帶回了家。
但是妻子不理解丈夫為什麼要帶一隻這麼難看的狗回家,於是就和他發生了口角。
劉濤聽到妻子嫌棄狗難看感到莫名的反感,發脾氣對妻子吼道:
「怎麼了,長得難看就沒人要嗎?我就要好好養他。」
此後,劉濤把所有的寵愛都給了這隻公狗,即使這隻狗洗了澡還是一樣的醜。
但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這隻狗沒有經過訓練,時常在劉濤的豪宅裡隨處大小便,相比之下妙妙就訓練有素,不會給主人帶來這方面的麻煩。
隨處大小便的毛病讓劉濤的妻子無法忍受,為了這個問題他們爆發了無數次爭吵,終於有一次,妻子忍無可忍大聲指責公狗,嚇得它瑟瑟發抖。
劉濤見狀後,按耐不住情緒爆發了,責怪妻子以貌取人,沒有感情,他最後把氣都撒在了妙妙身上,用細柳條抽了它幾下,曾經集萬千寵愛的妙妙哪受過這般打罵,一路叫著跑出了家門,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後,劉家花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找到妙妙,劉濤也懊悔不已,怪自己當時情緒激動失控,也責怪妻子無事生非。
至於劉濤為什麼會失控,為什麼會因為一隻醜狗而和妻子爭吵不休,其實和他小時候的個人經歷分不開。
原來他還有個高大帥氣的弟弟,從小母親就偏愛弟弟冷落他,他覺得這都是因為自己矮小難看導致的,從小他就一直想如果和弟弟一樣帥氣,母親就會對他多些寵愛。
他內心的這種關係模式,充分展現了在自己家中,他回想起自己第一眼看到公狗的時候,難過得不行,因為他覺得如果公狗和妙妙一樣漂亮就不會受到孩子的欺負,也不會不受妻子待見。
所以,從這層關係中不難發現劉濤把自己「內在的難看的小男孩」投射到了公狗身上,他想保護和關愛公狗,其實是想保護那個內在的自己。
為什麼有時會發生連自己都無法解釋的事情,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不了解導致。
如果我們能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就能理解匪夷所思的行為,才能真正和過去達成和解。
02 認識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認識真正的自己後,接下來就是要學會接受自己。
所謂接受,就是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麼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改變。
在沒有學會接受之前,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期望別人為自己改變,那麼自己也就得救了,但任何一個獨立的人,都不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改變,所以這種期望註定失敗。
學會接受後,我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努力改變自己,最終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那麼,接受包括哪些方面呢?書中概括了幾個重點:
第一,接受過去。這裡主要指接受父母,不管有一對什麼樣的父母,這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命運。如果不幸有一對糟糕的父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這個事實,而不是妄想去改變父母。
因為到最後你會發現越想改變父母,結果就越糟,特別是當我們成年後若還有這個執念,就會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帶著這個執念去選擇與父母極度類似的人,然後想像童年改變父母那樣改造伴侶。
比如一個女孩的父親有暴力傾向,她從小就渴望改變父親的暴力,這個願望就會埋在心底,變成她的潛意識,成年後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對她就會有吸引力,她會渴望選擇一個同樣暴虐的男子,繼續去實現她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最後的結果是重複童年的錯誤。
第二,接受悲傷。遇到痛苦悲慘的事情時,允許自己有悲傷的情緒,這樣才能與悲傷的事情做一個告別。比如遇到親人離世的情況,痛快地哭一場,讓悲傷得到釋放比隱藏悲傷,逃避現實更重要。
第三,接受憤怒。憤怒是我們最自然不過的情緒,是提醒我們別人對我們的侵犯太厲害了。我們不能因為怕憤怒傷害人際關係而拒絕憤怒,因為拒絕憤怒的結果必然會通過其它行為表現出來。
比如一個女子坦言五年的時間只回過家兩次,原因是女子的母親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從上學到她的工作,母親都要插手幹預,這讓她敢怒不敢言,最後只能採取遠離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第四,接受內疚。之所以會產生內疚的情緒,是在提醒我們一段關係中付出和接受已經失衡,需要調整了。
很多人因為不想承受內疚,就會一味地付出而拒絕接受,讓自己做一個十全十美的老好人,這只會讓別人感到壓力,對你敬而遠之。
第五,接受恐懼。與其它負面情緒一樣,我們也不喜歡恐懼這種情緒,一旦有了恐懼,都會想辦法去戰勝它,但只有恐懼才能提醒我們什麼人和事才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
它提醒我們必須放棄一些虛假的自大,尋找內心真正想要和重要的東西。
03 結 語
每個人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理解自己,最後才能改變自己。
不管是家庭還是心理的負面情緒,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無法改變的就讓我們坦然接受,也許接受這些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唯有勇敢邁出第一步才能有自我成長的可能。
當悲傷、內疚、憤怒、恐懼等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無需責備自己的不完美,而應明白真實勝過完美,若能認真接收這些負面情緒傳達給我們的訊號,心靈才能得到成長。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消滅內心的惡魔,而是去認識並擁抱它,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