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年少時的我們總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和夢想,以為人生會像七色的彩虹一樣不斷帶給我們驚喜快樂,以為生活像童話故事一樣地幸福無憂。當我們走出象牙塔般的校園,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煩惱開始紛沓而至,曾經的夢想似乎一下子幻滅了,我們變得沮喪、悲傷、恐懼,這時該如何面對?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豆瓣上評分8.2分,據說是改變千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找到負面情緒背後的正面價值,進而打開生命的通道,認識自我、療愈自我。作者武志紅老師,於 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是一名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完美的東西往往存在問題,人生的真相大部分是痛苦。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與接納痛苦的程度成正比。忽視負面情緒不僅會帶來心理的困擾,還會引發嚴重的身體疾病。只有正視它們,了解它們,才能開啟新的人生。
01直面問題
(1)接受惡習,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壞習慣代表你內心的需要,也是一個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並接受它才能最有效的改造它。
每個習慣的形成必然經歷這個循環:行為發生—得到獎勵—強化。我們的壞習慣最初也曾經得到獎勵的好處。我經常在超市裡看到有的小孩哭鬧著要大人買玩具零食,會想著這孩子怎麼這麼任性,其實這些都是大人們自己寵出來的。
教育專家常勸告父母應該「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很快就得到實現,會讓他們養成任性妄為的習慣。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觀念:要改變壞習慣我必須控制住自己。其實這是對自控力的最大誤解,當我們說控制時,就是將壞習慣當作了自己的對立面或敵人來看待,我們越壓抑它,它反擊的力量就越大。
每一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如果認真聆聽我們內心的聲音,會發現生命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我們的朋友。像許多上網成癮的孩子,要麼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缺乏愛,要麼是學習壓力太大了。傾聽內心可以找到壞習慣的根源。
(2)接納悲傷,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
書中女孩Z的經歷就是典型的案例,在她兩三歲時爸爸與媽媽離婚,爸爸一直對女兒缺乏關愛,只顧把錢花在情人身上,經常忘了交她的學雜費,每次都是好心的姑姑幫她墊上的。這樣糟糕的童年,她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害怕被傷害,她用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討好同學,但是沒有一個同學喜歡她,大家總是嘲笑她,奚落她。
她終於承受不住了,想到了自殺。於是她拿出一張紙,這邊寫著活著的理由,那邊寫死去的理由。這邊只有寥寥幾個,那邊則是長長的一列,寫完之後她感到無比悲傷,於是痛哭起來,哭到最傷心的時候,她的內心深處忽然有一個聲音對她說,你很慘,非常慘,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這句話救了她,讓她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還極大的改變了她,她開始不再關注別人對她的評價,也不再畏懼別人的拒絕和嘲諷。她的性格越來越開朗,也漸漸有了很多朋友,後來成為一個心靈健康、事業有成的女孩。
「直面慘澹的人生」時會產生悲傷的情緒,但同時也讓人承認了這個事實,不再和真相較勁,不再把力氣花在刻意迎合別人的努力上,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悲傷的過程是告別不幸的過去的必經之路。
(3)承受內疚,提醒我們關係需要調整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其實是在提醒你應該補償對方了。
一個和諧的關係必然有豐富的付出和接受。如果這個付出和接受的循環被破壞,關係也會隨即向壞的方向發展。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不願意接受的人在關係中扮演一個單純的付出者,往往覺得自己問心無愧,他們把內疚轉嫁給對方。其實在關係中不管對方錯的多麼離譜,也不可能承擔全部的責任,因為在關係中沒有徹底的清白者,每個人都有責任。
02認識真相
(1)越控制越失序
比如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無論自己怎麼控制和壓制,它都不會消失。治療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直面並接受。我們應該認識到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親人並不是絕對地離開了,他的精神、容貌還留在我們心裡,他以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存在,我們要記住親人的希望和叮囑,好好活下去是親人對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對親人最好的想念。
又比如一個女孩子剛開始臉紅,她覺得很不好,於是想控制自己不臉紅,但是結果是他的臉紅越來越嚴重了,最終成為所謂的「臉紅恐懼症」。心理治療師在治療這些病例時,第一步常常是給她們看其他人的案例,等她們發現有這麼多人和她有同樣的問題時,痛苦就減少了大半。
我們痛苦的第一反應就是想降低痛苦,逃離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只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問題發生了,我們應該去改變。而對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2)越快樂越悲傷
很多人把表現出極大的快樂當作戰勝悲傷的法寶,但實際上最終收穫的會是更大的悲傷。
香港藝人「肥姐」沈殿霞人生的悲劇也在於此,她被視為香港第一「開心果」,但是她卻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她開心果的形象只是在螢屏上給公眾帶來了巨大的快樂,而她自己的內心卻是痛苦不堪的,她長期習慣了為別人付出,只表現出快樂的一面,卻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最後成了一個被別人需要但不被別人重視的好人。
我們常以為要一個人對自己好,就應該先對他好,但是更好的辦法是,你想讓一個人對你好,就請他幫你一個忙。從心理學上說,人都是很自戀的,我們看似愛的是別人,其實愛的是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我們想讓一個人在乎就必須讓他付出,這是一切關係中的秘密。
我們身邊類似的例子也很多,如果一方總是一味付出、不斷遷就,常常最終感情失敗、自己深受傷害。學會透過細節去認清一個人,不要做不被重視的人,才能避免將來的悲傷和痛苦。
(3)自卑只是因為缺乏愛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性格和情緒往往是源於童年和家庭,性格濃縮著我們童年的一切關係。自卑與自信,被認為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他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
相反一個人從小生活在沒有愛的環境裡,不管他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很多自卑的人總希望逃避自卑,往往會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然而優秀並不會化解自卑,甚至是越優秀越自卑。經常看到有些人以優秀自居,對別人特別苛刻,其實他是把內心的自卑投射到周圍的人身上。
當我們承認自己自卑這個事實後,就會對自己的自卑不那麼在乎了,也不會被別人的優秀所迷惑。
03回歸、改變
(1)學會接受自己,才能心靈自由
人們常常希望通過改造別人來實現自己夢想,事實上一切的答案在自己身上,只有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關係。
首先要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承認它已不可改變,倘若你做到了這一點,那麼過去的事實仍然存在也未被你遺忘,但你對它的糾結就結束了,而你也因此獲得了自由。
在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裡幾個三四歲的孩子有一次開會,最後他們得出了幾個結論,其中兩個是:父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越想改變父母,他們就越糟糕。三四歲的孩子竟然能得出這個結論,讓人驚嘆不已,我們大多數的成年人卻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其實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任何人,我們都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結果只會徒勞而無功。其次接受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悲傷、憤怒、內疚、恐懼這些情緒會隨時出現,也是在告訴我們人生是不完美的,去找到正面的價值。
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自身心理上的那些黑暗面。當我們用愛去接納它們,它們根本就不是黑暗,而是從黑暗轉換成了光明,從醜陋轉化成美好。打開了生命的通道,體驗到能量的流動。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感,就是改變自己的強大動力。
另外多關注生活中微小的美好和快樂,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能很好地緩解負面情緒。
(2)給自己一個儀式,呼應心靈成長
生命是心靈不斷成長的過程,需要用儀式來提醒自己,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這些儀式有成長的儀式:成年、離開家、結婚,有團聚的儀式:春節、中秋、端午,有告別的儀式:戀人分手、朋友分別等等。
儀式是一個象徵,把我們的人生分成兩段,前一段屬於過去,後一段屬於未來,提示我們轉變已經發生,我們要從心理上真正接受現實。生活中處處可以做心靈的儀式,比如每天寫一段心情日記,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每隔一段時間出去旅遊一次等等,暫時和塵世的喧囂保持一段距離,可以使心靈得到不可思議的成長。
結語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它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真相,情緒是我們改變的契機,透過它們認識自己,學會接納它們、善待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分析情緒和行為投射出的深層原因。讓人感同身受,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啟發關於人生的思考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