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三角區」的痘痘不能擠,這個說法很多人都聽過,但抱有僥倖心理的人還是不少。前些天,家住寧海的小楊就因為擠痘痘住進了醫院,差點還有生命危險。
19歲的女孩小楊面目清秀,對自己的相貌也比較關注。因此只要臉上冒出的青春痘,她都會在第一時間擠掉。前些日子,小楊發現鼻梁上長了一顆痘痘,紅紅的,還不小,看起來挺礙眼的。於是她像往常一樣,順手就給擠掉了。
痘痘擠掉後,小楊的右眼周圍皮膚開始紅腫疼痛,過了幾天,體溫一下子飆升到39.7℃,右眼也出現了腫脹,睜眼困難 ,小楊連忙到當地醫院就診。
「情況比較嚴重,趕緊轉上級醫院吧!」醫生的話讓小楊和家人嚇了一跳,隨後便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發熱門診,經眼科轉診後到了神經內科。
經過診斷,小楊患上了「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這是一種嚴重的顱內感染。該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
患者剛來的時候,病情是比較嚴重的,體溫持續在39℃以上,女孩的右眼外凸,眼球已經固定無法轉動,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多組顱神經受累,這都是海綿竇嚴重感染的徵象。同時我們發現患者的腦膜刺激徵陽性,海綿竇的炎症已經擴散,出現了腦膜炎,繼續進展隨時有生命危險。
接診醫生、神經內一科副主任韓錕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經過積極的抗感染治療,小楊的病情逐步穩定下來,目前體溫已經恢復正常,眼球活動和對光反射都有所恢復。
小楊怎會患上如此兇險的疾病?
神經內一科姜雅芬副主任醫師解釋:小楊的痘痘長在「危險三角區」上,「危險三角區」即面部以嘴唇畫一條直線,以鼻根部為一個點,連接起來的區域就是危險三角區。
這裡的血管豐富但沒有靜脈瓣,如這個部位發生感染(如癤、癰等)後,若隨意搔抓、擠壓、挑破、熱敷等都可導致炎症迅速擴散,可使膿液和靜脈內含細菌的栓子進入顱內海綿竇,引起顱內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除了海綿竇靜脈炎,擠「危險三角區」的痘痘還有可能引起腦炎、腦膜炎,都是可能致命的疾病。
危險區域長痘痘了,如何處理 ?
姜雅芬醫生提醒,長了痘痘,如果不嚴重,可保持面部清潔,等它自然痊癒;如很嚴重,最好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就醫,通過藥物治療或者進行痤瘡挑刺,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進行相應的內分泌調節治療。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減少痘痘的出現。皮膚科專家提醒,適當增加運動,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糖類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做好臉部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開朗的心態,可以有效減少痘痘出現的機率。
醫學診斷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尋找發現的過程,每一種致病因素在導致疾病的過程當中,就好像罪犯犯案一樣,都會留下蛛絲馬跡,需要醫生仔細搜尋,嚴密思考,特別是在診斷一些罕見的特殊疾病的時候,其費神費力的程度,毫不遜於福爾摩斯。
最近,浙大二院神經外科的醫生們,就遇到了一個特殊的病例,當了一回「福爾摩斯」。
小魚(化名)是一位28歲的年輕女性,有個3歲的女兒,一家人生活其樂融融。1個月前,小魚開始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並且症狀越來越重。家人陪她到當地醫院檢查,頭顱CT和磁共振發現小魚的大腦裡藏著一個圓圓的病灶 。醫生說,可能需要開顱手術,這可把大家嚇壞了,聽說浙大二院神經外科省內最好,小魚和家人很快慕名而來。
接診的神經外科林邵奇醫師詳細詢問了病史,查看了小魚的磁共振片子,並向主管的陳景森副主任醫師和嚴鋒副主任醫師匯報病情。「從片子上看,小魚的大腦裡確實潛伏著一個圓圓的病灶,」陳景森說,「她得的是腦膿腫,這種疾病就像在人的大腦裡面裹了一包膿液,十分兇險! 」
為顱內膿性感染病灶,可由細菌、分枝桿菌、原蟲、蠕蟲、真菌等引起,患者的症狀及體徵因膿腫的數量、位置及大小而異。每年每十萬人中就有 0.3 到 0.9 人發生腦膿腫,對於愛滋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腦膿腫的發病率相當高。
「從小魚的片子上看,病灶體積大,周圍還伴有嚴重的腦水腫,需要開顱手術切除病灶,」嚴鋒副主任醫師說,「但是這個腦膿腫的始作俑者到底是什麼,還是一樁「懸案」。」
住院期間,醫生們發現了個很特殊的情況:正常人的氧飽和度有100%,而小魚在吸氧的情況下,氧飽和度也只有85%。
這個指標很驚人,因為正常人如果氧飽和度只有85%,就是嚴重缺氧,可能會造成昏迷。比如正常人去西藏等高海拔地區,缺氧了就只能躺著了。但小魚在85%的氧飽和度下,除了膿腫引起的陣發性頭痛外,竟沒有其它不適感,可以自己吃飯、洗衣、洗澡等。
「這說明小魚的身體已經對缺氧的狀態非常『習慣』了」。了解這一情況之後,嚴鋒副主任醫師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她可能合併有其它的疾病。」
神經外科徐航哲主治醫師進一步詢問病史,小魚終於說出自己從小就患有心臟病,但是對心臟病的具體情況一概不知。對此,醫生們進行了進一步的檢查。
小魚的檢查顯示:
胸部X片——提示心臟體積巨大。
心臟超聲——提示單心室,房間隔缺損。
由此可見,小魚還患有非常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 。
當「破案」進行到這一步時,似乎有一些特別的線索出現了。先天性心臟病這一點,引起了主診醫生的警惕。
「先天性心臟病會導致這位患者的血液循環和正常人不同,而正是這個不同,導致她比正常人更容易感染細菌。」 嚴鋒副主任醫師說。
嚴鋒注意到,小魚的臉上有一顆「青春痘」特別顯眼。經過詢問,小魚說這顆青春痘已經有很長時間了,非常頑固,自己偶爾去摳一下,但一個多月了一直沒好。
「破案」到這裡,這樁懸案的「元兇」很可能就是這顆痘痘了。嚴鋒猜測,很可能是小魚在擠痘痘的時候,痘痘裡的細菌進入了血液,因為小魚自身的特殊狀況,細菌長驅直入,進入腦組織,繼而引發了腦膿腫。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陳景森和嚴鋒在顯微鏡下為小魚實施了開顱手術,將膿腫「連湯帶殼」一併徹底切除。
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小魚已經恢復了健康,目前已經順利出院了。
小魚這個案例有很大的特殊性,雖然大部分正常人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識,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重視日常健康檢查,對自身的基礎疾病要有足夠的認識,並且進行規範的治療。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在疾病發生的時候,能夠幫助醫生儘快得出準確診斷。
細菌、病毒等往往從小處感染,養成良好的健康和衛生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增強體質。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