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2020-12-19 澎湃新聞

上周借是枝裕和的[真相],我們推出了他與目前亞洲最紅導演奉俊昊的對談(文末有連結),本周我們再推「續集」,看看是枝裕和與李安之間會談什麼;會怎樣看待對方的電影;對電影的理解又有哪些不同。(本次對話發生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

■主持人:想問下李安,為什麼選擇了是枝裕和導演作為對談的人選?

□李安: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我在國際起步的地方,當組委會邀請我做對談,我非常榮幸。但我其實不認識那麼多電影人,去年我組織的一個電影節的派對上,柏林電影節的人剛好在場,逼問我「嘉賓是誰?」

是枝裕和當時又剛好跟我同桌。他看起來很和善,我呢,非常敬佩他的作品,雖然很害羞,還是決定大膽邀約他。大致就是這樣。

我選擇展映他這部電影,[下一站,天國],是他比較早期的作品之一。我很不想這麼說,但是他後來的確拍出了更好的作品,但這是我看過他的第一部作品。

[下一站,天國](1998)

[下一站,天國]當時看過,令我驚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抓住我的注意力,讓我驚呼這人從何而來?這都是怎麼回事?這主意哪來的?我從哪裡來?

它獨一無二,具有世界性,富有詩意,乾淨而沉靜。

有著我多年一直追求的東方文化主題,他做得非常到位,那就是「後悔」,那種感情恨恨地粘附在你身上,你對此無能為力,你無法改變它,這就是生活。

一切很悲傷,但也很慈悲,總之美麗至極,感動了我。所以我希望在柏林電影節70周年之際,將這部影片跟大家一起分享。

[下一站,天國](1998)

■主持人:是枝裕和能聊聊看過的第一部李安電影嗎?

□是枝裕和:首先非常感謝邀我到這裡來,我很榮幸。今天影院坐滿了人,說實話,我有點緊張。

我看過的第一部李安電影是[喜宴],那之後,我看過李安拍過的每一部影片。

我記得在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我很驚訝,一位亞洲導演,拍出了一部非常歐洲的電影。

我認為這樣做,有很多文化上的困難,但是他克服了一切。他算是我的前輩,我非常崇敬他。

[喜宴](1993)

李安當時在2000年左右,跟我聊過翻拍[下一站,天國],但遺憾的是,最終沒能成形。所以這次他邀請我來柏林電影節參加對談,我希望能藉此來報答他。

選擇放映他的[斷背山],第一次看時,第一場戲,一處遠景,兩處中景,男主從卡車上下來,音樂響起。僅僅是開場幾分鐘,我今天又看了一遍,就非常吸引我,真的是傑作。

這部影片,沒有一個地方,讓我感覺到,低於預期。沒有一個地方,讓我感到不合適。

所有的演員,兩個男演員完美配合他們的角色,妻子、恩尼斯的女兒、傑克的父母等等,每個角色都演得很棒。這是一部完美的電影,理想中的電影,我也想拍一部這樣的電影。

■主持人:李安,你年輕的時候,日本電影有對你產生什麼影響嗎?

□李安:我小時候,中國臺灣受到了日本文化的薰陶,當然電影方面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年輕的影迷,我受到了很多日本大師的影響,我認為那些人也深深地影響了是枝裕和。

我們一直有在向日本電影和日本電影大師學習。

日本電影和西方電影,也就是歐洲和美國電影最大的不同是,東方感很強,他們做得比我們更好。

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有時很難去形容有多好,不光是劇情、人物,更是情緒,是悲傷。

在佛教中,我們把悲傷與善意連在一起,在中文有個詞,是「慈悲」,是一種更深層次上,對悲傷的理解。這是一種非常東方的意境,去付出最大努力的同時,遵循比個人更大廣闊的存在。

在我成長的那段時間,日本電影在這方面很突出,有著那種乾淨、安靜、堅忍的特質。

[理智與情感](1995)

■主持人:是枝裕和,你有提到[理智與情感],李安連接了兩個世界。你最近剛剛完成了一部法國電影,跟法國最著名的兩位女演員凱薩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合作,對這次的拍攝,有何感想?

□是枝裕和:幾年前,我跟李安聊起了語言的隔閡。

他跟我說,拍攝[理智與情感]的時候,遇到了語言上的麻煩。他說,最終,一切都會迎刃而解,這讓我很寬心。

我認為的確有語言隔閡,但一切都會沒問題的。

我花了六個月在巴黎拍攝這部影片,我法語英語都不會講,拍攝過程中,我用日語說「我們開始吧」,凱薩琳和朱麗葉都能明白。

伊桑·霍克也在現場,他說拍攝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看法和理解,並不一定非要說同一種語言,這也很讓我受到鼓舞。這部影片算是我的第一步吧,李安在最上面,我在下面,慢慢來。

[真相](2019)

□李安:我執導[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更糟糕,你都不知道。

我舉個例子,艾倫·瑞克曼,願你安息,頂尖的英國演員。

拍攝時,第一條,我走過去跟他說:「Less(少一點)」,他有點不太明白。第二條,我又跟他說:「Less」。

第三條的時候,我不忍心再跟他說「Less」了,我說:「Do more(再多一些)」,他很煩躁,說:「到底要怎樣,多還是少,能確定一下嗎?」我就說:「既多又少。」我就是這麼執導[理智與情感]的。

拍完這部電影後,我認為既然我能這樣完成這部,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是一個出色的電影人,語言的隔閡,是阻擋不了你的,總會能解決。

[理智與情感](1995)

■李安:[下一站,天國]裡,結尾處那種情感和小站停留期間,回憶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這兩個點子,哪一個是先想出來的?

□是枝裕和:我開始寫劇本的時候,是拍攝的十年前,那時我26歲,本來是寫給電視劇的劇本。

我當時在電視臺工作,外出拍攝,回來剪輯,看著那些畫面,那些採訪。每天我都要花上很多時間,把採訪的對話寫下來。

寫著寫著,我意識到,此刻有另一個我,仿佛在天上看著我。

我在想,如果此刻我死掉,將是很悲傷的一件事。26歲的我,生活得很苦。

去往天國之前,有這麼一個中轉站的想法,我也不記得是如何想到的,或許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吧。

在日本的說法是,死後,你有七天的時間,遊蕩在人間。

所以,我就有了從周一開始,周五結束這麼一個想法。影片初始的點子,就是這樣形成的。

如果有些導演說這些想法是多麼神奇地想出的,不要相信他們。

[下一站,天國](1998)

■李安:影片結尾的那個地方,情感充沛,這個想法是怎麼形成的?

□是枝裕和:片中大部分死去的人,都是普通人,他們也在跟我講述著他們的故事。我寫劇本其實就是以他們的故事為基礎,爺爺奶奶他們把人生最重要的瞬間告訴了我。

在電影中,死去的人有一周的時間跟工作人員在一起,回憶他們的一生。

所以我其實沒有在腦海中,明確那個具體的場景。拍紀錄片,只需拍他們,就會被啟發被感動。

[下一站,天國](1998)

說到這裡,我有個問題,[斷背山]中有沒有哪些場景或是對白,是劇本裡沒有,後來加進去的?

□李安:後來加進去的?應該沒有。真的不應該讓電影人在臺上這樣講話,太妄想了。

在我拍攝[斷背山]三年前,我的製片人拿到了原著,安妮·普魯短篇小說的改編權,非常短,30多頁。小說故事發生的年代,我生活在中國臺灣,跟懷俄明州的同志牛仔完全扯不上關係。

很多人讀到襯衫那場戲的時候,哭了。而我,是在傑克說:「我們本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非常美好的生活。可是你不想要,恩尼斯。於是我們只剩下斷背山」的時候,眼含淚水。

我在想,斷背山究竟代表著什麼?

如果他們在中轉站,回憶一生最珍貴、最幸福的時刻,會是斷背山上,他們還不知道彼此之間是什麼情感的美妙時光。

他們之後20年,都在試圖找回那個感覺,卻始終做不到。那感情如此浪漫,如此哀傷,我被那感動得哽咽。

我跟同志牛仔毫無關聯,其實他們是牧羊人,都不算牛仔,但那種情感抓住了我,那段臺詞是存在主義的體現。

儘管小說感動了我,我選了另一個方向,我去拍了[綠巨人浩克]。

三年過去,我身心疲憊,甚至想要退休,告訴我爸爸我想退休。他從來不喜歡我進入這個行業,他非常傳統,他說:「你才49歲,這個時候退休,給你的孩子沒有起到榜樣作用。趕緊去拍部電影吧。」這是他第一次主動說讓我去拍電影。

當時是中國新年,兩周後,我回到美國,卻得知爸爸突然去世的消息。我回到臺灣,要辦葬禮,我非常的難過,卻沒有找到發洩情緒的出口。

後來決定拍一部電影,就想起三年前讓我流淚的那篇小說。當時認為成本低,又是同志牛仔的故事,可能沒什麼人能看到。所以拍那部影片的時候,處於人生很低落的階段,沒有什麼特別的野心。

或許是影片中的那種脆弱和真摯,打動了觀眾。是[斷背山]為我療傷,重新又回到了電影之中,我對這部非常的感恩。

說到影片製作,編劇之一是拉裡·麥克默特裡,他是著名的西部小說作家,安妮也很敬仰他。他為影片加入了一些原著中沒有的情節,對原著進行了一定的補充,30頁的內容對長片來說,有點少。

我個人加入了東方的元素。在我看來,西部片,需要有廣闊的空間。

編劇們提醒我,這部可能比[理智與情感]還要難,因為這是一種無聲的文化。我忍不住笑了,我來自中國,跟我說無聲的文化,或者是壓抑的文化,沒人比我們更了解。

所以,我認為額外加對話,其實並不匹配。更多考慮的是負空間,而不是物質,是反物質。還有時間的空間,潛臺詞,音樂,每個音調之間的停頓。

即便我來自東方,也覺得是一種新的電影語言,我非常有意識地將其加入到影片之中。

■是枝裕和:影片的配樂,一般是在剪輯之後配,但這部好像不是這樣,對嗎?

□李安:通常,我跟大家一樣,一般是第二次剪輯之後跟配樂師合作來加入音樂,因為那時候,你對影片所需要的非常清楚。

這部剛好相反,在我前期準備之前,配樂就弄好了。

在我面試配樂師的時候,別人引薦了古斯塔沃·桑多拉拉。我很喜歡他為我的朋友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上部影片做的配樂([21克]),那時他還沒有出名,我當時順便也拉走了他的攝影師(羅德裡戈·普列託)。

在我面試古斯塔沃的時候,他剛好在卡耐基大廳有演出,他帶著一個小吉他,我忘記學名叫什麼了,12弦,像尤克裡裡的那種。他是阿根廷人,音樂製作人。

我跟他講,想要廣闊空間,西部風格,我也把安妮為我準備的CD,《密蘇裡上的天空》給了他。

安妮跟我說,她寫這篇小說的時候,經常聽這盤CD。我選了最愛的兩首,給古斯塔沃聽。他現場就即興彈奏了幾段音樂,讓我來感受一下。

在他得到這份工作之後不久,他寄給我七首曲子,包括兩首他寫的歌,聽起來很完美。可以說,我是根據他的音樂,來創作了這部影片。

我也把這些音樂與演員、幕後,尤其是藝術指導部門的人分享,來找到創作的靈感。

選外景的時候,我聽著這些音樂,跟演員講戲之前,我也聽著這些音樂。後來正式配樂,我發現這些曲子非常貼切,只需少部分用管弦樂夯實一下。

不過我也是在那個時候了解到古斯塔沃不會配樂,他只會用吉他創作曲子。我一度很恐慌,不過最終的成品,基本就是他給到我的七首曲子。

這個創作的過程,說不上是實驗性的,但體現出創作電影,任何方式都是可行的。我很感恩,當然對古斯塔沃,也沒有那麼感謝啦(笑),畢竟他依靠很短的曲目,拿到了奧斯卡。

■觀眾提問:你拍紀錄片的經歷,如何影響了你今後的導演生涯?

□是枝裕和:我不是很確定。我最開始是拍紀錄片,我發現,在拍攝的過程中,去發現新事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拍攝劇情片的時候,我不太在意非要把自己的影像,投放到影片當中,我更在意探尋一切新的東西,可能是微小的瞬間。可能這是我從拍紀錄片學到的東西。

■觀眾提問:在拍攝[無人知曉]和[如父如子]這樣的影片中,跟兒童演員合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是枝裕和:要耐心地等待,我能夠等到他們傳達我需要的表情和情緒。

他們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如果你要把這些放到自己的電影裡,你不能強迫他們,你要等到他們準備好了。這是初始階段,最大的挑戰。

[無人知曉](2004)

■觀眾提問:想知道你們在剪輯室的創作過程是什麼樣的?

□李安:如果把製作電影跟廚藝做類比,拍攝的部分,像是買菜,原材料越新鮮,菜品也會越好。但真正的烹飪,是剪輯階段。

我拍攝過程中,不喜歡看剪輯室粗剪的片段。我寧願在夢裡去體驗,我不願真切地面對。等到一切拍完,在剪輯室,用三周時間,忘卻之前的想法,重新找到我要的電影,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最初的兩版剪輯,通常是很享受的,沒有什麼可焦慮的,就是去尋找的過程,你要敬畏這個階段,順其自然。

□是枝裕和:我剪輯的方式比較特別,寫好劇本,拍好影片,自己剪輯。

我寫完劇本,第二天就開開拍。我一拍完,立刻就會開始剪輯工作。所以,我的創作過程,是一環接一環的。活兒都自己幹,很累。

三種元素不可分割,彼此都有密切關聯,一個人完成,有時會出問題,所以我會請劇組人員來幫忙,尤其是在我發現有些戲份感覺完全搭不上的時候。

■觀眾提問:你們相信來世嗎?如果相信的話,你們腦海中來世是個怎樣的概念?

□李安:他(是枝)是個思考者(笑),所以我先來回答。我相信,因為死亡這個想法,太可怕了。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甚至有種感覺,他在某處,不如就說是個中轉站吧,等著去下一個地方,變成別的什麼。

□是枝裕和:在拍過[下一站,天國],我不可能說我不相信來世。但我不確定有來世,畢竟我還沒有經歷過。想到死亡,自然會想到生命。

很多看過電影的人,告訴我說這是一部很東方的影片。在西方文化中,生命終結,死亡立刻到來。不過在影片中,生和死,交織在一起,沒有那麼明顯的黑白界限。在我的想像當中,兩者不是分開的。

就像在[斷背山]中,傑剋死去,但是兩個人的感情卻沒有死去。失去了重要的人,這人反而成為了一種永恆的存在。

原標題:《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深度對話丨是枝裕和與奉俊昊
    今日讓我們從他和奉俊昊的對談中,再次深入了解這兩位亞洲頂級導演,看看他們對於電影的理解。(為了便於理解,相比視頻對話整體有改動) ▼從日韓描繪「家庭」 · 是枝裕和×奉俊昊奉俊昊:時隔2年再見。是枝裕和:差不多兩年了。奉俊昊:[玉子]那時候。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時光網訊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李安與是枝裕和兩位導演在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兩位導演分別挑了對方一部作品在柏林放映,李安導演選的是是枝裕和導演的《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導演則推薦的是《斷背山》。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紀念七十周年展映的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為刻印時間的傳遞性,邀請了七位對柏林電影節影響重大的導演,讓他們選擇想要對話的對象。除了對談,該活動同時播映李安代表作品之一的《斷背山》,以及他選擇的是枝裕和早期作品《下一站,天國》。他的助理李良山透露,李安來到柏林和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碰面,非常開心。李安很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尤其是《下一站,天國》相當鼓舞人心,有所啟發。
  •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和是枝裕和聊了這些
    光從描述就不難想像,這個單元星光熠熠,克萊爾·德尼和奧利維亞·阿薩亞斯、賈樟柯和霍猛等等組合,可以說是大師班本班了。 但是要真從咖位上算,最厲害的組合還得算李安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兩個人合起來算,歐洲A類電影節的大獎拿了五尊(李安兩尊柏林金熊,兩尊威尼斯金獅,是枝裕和一尊坎城金棕櫚)。無怪乎柏林電影節將這兩位的對談放在最後壓場。
  • 李安柏林電影節對談是枝裕和 雙方互選代表作交流
    李安柏林電影節對談是枝裕和1905電影網訊北京時間2月28日凌晨,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合體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對談環節,李安身著西裝,帥氣微笑顯親切。該環節中,參加對談的電影人李安與其邀請的嘉賓是枝裕和互選了對方的一部作品進行放映與交流。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對談 互選雙方代表作交流
    李安與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對談1905電影網訊北京時間2月28日凌晨,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對談環節。該環節中,參加對談的電影人李安與其邀請的嘉賓是枝裕和互選了對方的一部作品進行放映與交流。李安選擇了是枝裕和早年的作品《下一站,天國》,他稱「因為當時看的時候非常震撼」;而是枝裕和選擇了李安的作品《斷背山》,他表示影片「非常細膩,很罕見一個亞洲導演可以拍出歐美風格的片子,我是他的粉絲,很遺憾大家沒有一起工作過,但是當他邀請我參加柏林對談,我很高興答應了。」
  • 李安與是枝裕和在柏林電影節上對談,互選作品進行交流,期待合作
    北京時間2月28日晚,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的對談環節,兩大名導相遇,在對談上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引發了網友們的期待。兩位如此大名鼎鼎的導演,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卻依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在現場互相和對方鞠躬後才落座,據說兩人都選擇了對方的代表作來進行放映和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
  • 是枝裕和自稱是侯孝賢「兒子」,李安說拍片像神靈附身丨電影的師承...
    是枝裕和導演為了能給侯孝賢導演所獲得的終生成就獎獻獎,主動隔離兩周。站在頒獎臺上的是枝裕和向侯孝賢導演深情告白:「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他其中一位兒子。」我第一次見到侯導,已經是27年前的事了。我在20多歲時,與侯導的電影相遇,因為如此,我意識到這裡也是我父親的故鄉。我對臺灣電影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也愛上了這裡。
  • 李安x是枝裕和,賈樟柯x霍猛,華語大師們在柏林電影節聊了什麼
    企劃挑選了7位導演,其中有2位著名的華人導演,李安和賈樟柯。兩位導演的個人風格都非常明顯,他們邀請的對談導演在創作上也和他們有著微妙的聯繫。李安邀請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熟悉他倆作品的影迷看到這樣的組合可能會會心一笑。
  • 重溫《色丨戒》未刪減版,才明白李安當時為什麼要求「假戲真做」
    當然,如果真正的看完《色丨戒》未刪減版,就會明白李安為什麼要求梁朝偉和湯唯來「假戲真做」了。而《色丨戒》的出現,無疑給了李安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從《推手》到《飲食男女》再到《喜宴》,「父親三部曲」打開了李安的創作思路,同樣也塑造出了李安的個人風格,似乎一直以來,他對電影就有著與生俱來的控制力。當然,完成這一切最基本的點就是李安的「真」。
  •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希望爸媽老得慢一點
    2017年,GQ 雜誌為李安拍攝封面,這個63歲的導演頭髮花白,在那雙深邃的眼睛背後,我似乎讀出了佛經裡的慈悲。我看得心頭一緊:李安老矣。我想起第一次看他的電影,那是「家庭三部曲」的終章《飲食男女》。那一年,是枝裕和6歲。32年後,他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改編成劇本,故事的名字取自石田良子那首歌中一句歌詞,叫《步履不停》。或許再早上兩三年,我還是沒辦法喜歡上這樣的日式電影風格,因為它太慢了。
  • 是枝裕和在中國的第一次直播,和大家都聊了些什麼?
    嘉賓:是枝裕和、支菲娜映後主持:陀螺翻譯:梁爽整理丨編輯:印雪近日,UCCA攜手數夢雲聚緣Dream和B站,共同策劃推出一場以「雲上坎城:夢境之旅」為主題的雲觀影活動。今日下午是《比海更深》雲觀影&是枝裕和獨家映後直播,也是是枝裕和首次以直播的方式和中國影迷交流,在線人數一度達到16萬之多。直播中,是枝裕和導演耐心的回答了嘉賓主持以及網友提出的諸多問題。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1998年的法國,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入圍第20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是枝裕和也正巧攜新片《下一站,天國》來到南特。2015年,兩人又在多倫多相見。是枝裕和與賈樟柯我也在最近的機緣巧合中,穿插著把兩位導演的主要作品看了一遍。
  • 諾蘭和李安,黃昏無故人
    66歲的李安並不避諱,8月25日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班上,他遠程連線時袒露:「現在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拍片最終使用什麼技術取決於要表達什麼。」如果李安看了《信條》,可能會發現50歲的諾蘭現在情況和去年他的《雙子殺手》上映後如出一轍。影迷出產各種解析直呼內行,大眾滿頭霧水難以唱和。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結緣於一部名為《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紀錄片,是枝裕和正是該片的導演。《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截圖而且,是枝裕和早就將自己與兩位大導演比較過了。由此看來,是枝裕和還是受侯導影響更深。雖然大家經常將是枝與小津作比較,可他們真的不搭邊,連是枝裕和都否認了這點。
  • 李安在《雙子殺手》的爭議和問題,早在《綠巨人浩克》就有了
    在加上電影其他的情節和動作設計,即使是換成黑白視覺,觀眾也不會有絲毫的違和感。因為不管是劇情還是設定,都像極了上個世紀的產物。但是李安就是李安,即使在如此老套的故事之中,也依然拍出了自己的風格,就是在亨利和小克之間微妙的關係之中,所蘊含的有關自我的思考和討論。
  • 是枝裕和×奉俊昊 | 草根家族的殊途同歸
    有人說經此一役,奉俊昊跟防彈少年團並肩完成了韓國娛樂向這個世界的文化輸出,那這樣看來,奉俊昊也跟去年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的是枝裕和一起,構築了東亞電影的強勢發聲。 在這兩部電影雙雙拿下金棕櫚之後,日本電影頻道播出了是枝裕和導演與奉俊昊導演的特輯《從日韓開始 講述「家族」 是枝裕和×奉俊昊》,雙方就一流演員的即興發揮、兒童演員的引導與發掘、家族主題的釋義與拍攝方式等問題交換了看法,還聊到了「十分可怕」的臺灣導演侯孝賢,可以說是非常精彩了。
  • 是枝裕和導演大師班舉辦,滿滿「小動作」的他為上影節畫下句點
    「相隔兩地,只好遠程參加,但通過這樣的方式依然可以和電影人交流,這是沒有差別的。」是枝裕和輕輕說道。面對難題,他託起下巴沉思習慣於呆在攝像機後面,自拍攝像頭讓是枝裕和頗有些不習慣。他的小動作很多,時而撫摸下巴上的鬍鬚,時而捋一下眉毛,若有所思。
  • 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女生更優秀也許是世界潮流?
    6月25日,在電影《比海更深》線上展映的映後直播中,導演是枝裕和與電影學者支菲娜對話,並回答觀眾的提問, bilibili平臺直播間人氣值一度超過16萬。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第7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推遲至線上舉行。為致敬坎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攜手數夢雲聚願DDDream和B站,共同策劃推出了以「雲上坎城:夢境之旅」為主題的雲觀影活動。
  • 是枝裕和:和演員一起創作人物
    對中國觀眾來說,是枝裕和已經是一位不需要特別介紹的導演。他的電影作品《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海街日記》《第三度嫌疑人》等,都在國內擁有眾多影迷。2018年,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獲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枝裕和導演的最新作品是由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伊桑·霍克主演的法語電影《真相》,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