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場戰爭,發起者德國納粹能在短短十幾年內將集結打造出如此一支橫掃歐洲各國的部隊著實恐怖。然而當德軍的鐵蹄踏入蘇聯境內時,有著紅色信仰的蘇軍與其展開殊死搏鬥,雖然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大部分領土,但從客觀上也大大延緩其進攻態勢和拖住德軍大部分兵力。尤其是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後,德軍的東線戰爭終於呈現出頹勢,為防禦蘇軍攻入德國本土,高層決定在邊境線上建造一條足以抵禦蘇軍反攻的防線。
德軍高層阿爾伯特·施佩爾認為應該在蘇軍反攻的路線上安裝大批的反坦克碉堡,以此來延緩蘇軍的進攻態勢。但此時德國內的軍工產業不僅要擔負前線急劇虧損裝甲部隊的補充工作,而且還要面對盟軍時不時的轟炸,可供邊境防線的裝備實現有限。而此時發現一些從前線受損退下的「豹式」坦克大多只是車體受損,其火炮系統幾乎是完好無損,而此時剛好結束了庫爾斯克大會戰,這種因「豹式」報廢而拆卸下來的火炮可以說要多少有多少,但這種思路卻遭到德軍大部分將領的強烈反對。
說到這點可以回顧一下「豹式」強大的火炮系統,75毫米口徑的火炮在二戰戰場上並不能稱之為大,但其獨特設計卻讓很多盟軍士兵望而生畏。這種火炮的炮管要比一般坦克上的長許多,並且在起始裝置中採用很強的推動力,這種具有非常快速的發射其貫穿能力要比尋常八九十毫米口徑的火炮更具威力。
也是因為這種獨特而又強大的設計,德軍多數將領認為應該重新列裝在「豹式」上,哪怕是設計生產出一種與之搭配的裝甲,再次拉到蘇德戰場上,也總比列裝在固定的碉堡中要好很多。可希特勒卻總是喜歡在某些關鍵時候一意孤行,與德軍大部分官員作相反的意見。這或許也是作為元首孤獨的「高瞻遠矚」,最後這種戰術還是被採用,並且是大規模不留餘地地採用。
這種反坦克堡壘的造型也十分奇葩,大部分都深埋地下,只露出一個炮塔。內部裝有照明和排煙的設備,並且還有一張可供休息的摺疊床,但大部分的空間還是被節省出來存放炮彈。但總而言之,這種碉堡最後可以發揮的作戰效果卻是不佳,僅僅只能起到「放黑槍」的作用,不過將這種火炮重新換裝在裝甲上,能否取得一戰戰果,也尤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