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內蒙古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經濟規模和產業層次躍上一個新的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顯得尤為重要。其意義在於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社會就業,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化解後金融危機時期進一步擴大內需、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總之,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是打造內蒙古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有效途徑。
一、第三產業發展狀況
2009年,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內蒙古經濟發展帶來的諸多困難和影響,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著力抓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等各項工作,有針對性地採取促進就業和擴大內需等有效措施,全區第三產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初步核算,2009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3695.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全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5%;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3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呈現以下五個特點:
(一)重點行業發展取得新的進展。2009年是全區第三產業發展亮點閃耀的一年,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內蒙古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71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全區批發和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全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90.93億元,增長34.2%。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32.1%和39%。全年保險市場實現各項保費收入17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7.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7.7%,教育事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6.9%,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7.5%,它們的增速均快於全區第三產業增速。
(二)服務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信息產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初具規模,初步測算,2009年內蒙古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220.60億元,比上年增長14.9%;物流業實現增加值892.37億元,增長11.6%;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05.04億元,增長15.6%。
(三)項目建設投資實現新的突破。第三產業中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等服務項目建設投資力度加大,推動全區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2009年內蒙古第三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96.05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增速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0.99億元,增長56%,增幅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8個百分點;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2.21億元,增長44.8%,增幅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個百分點。
(四)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改善。近年來,自治區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內蒙古的發展環境。2009年自治區財政廳、地方稅務局聯合下發了《關於調整內蒙古營業稅起徵點政策的通知》,全區個體工商戶及其他個人按期繳納營業稅的起徵點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促進了全區第三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初步測算,2009年全區第三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86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佔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6%。
(五)第三產業宏觀經濟效益顯著增長。2009年受稅收政策調整和金融危機影響,內蒙古在稅收增幅較上年明顯回落的情況下,全區第三產業稅收收入仍達36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第三產業稅收增速高於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稅收收入佔全區稅收總額的32.6%。特別是在提高全區個體戶營業稅起徵點後,全區第三產業稅收佔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7%,比2008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
(六)東部盟市第三產業發展快於西部地區。2009年,全區有8個盟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全區15%的平均水平,其中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興安盟、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等5個盟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超過16%。但呼倫貝爾市和錫林郭勒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5.5%和15.3%,略高於全區平均水平,通遼市和赤峰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低於全區平均水平。總體來看,西部盟市第三產業增速明顯快於東部地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服務業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目前,以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等為代表的傳統服務行業仍是支撐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但是,內蒙古傳統服務業仍然存在粗放式發展問題突出,經營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行業布局需要不斷調整優化,開拓新興市場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緊迫感不強,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與發達省市存在著較大差距。
(二)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緩慢。長期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處於工業拉動型,以現代物流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金融業、教育、租賃、商務和居民服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上述行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發展的潛力非常巨大。
(三)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弱。2009年,受宏觀經濟形勢及房地產整體行業景氣下滑等因素影響,全區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回落,房屋新開工面積及商品房銷售面積連續下跌,到第四季度,房地產業形勢才有所改觀。2009年,全區房地產投資增長9.6%,增幅比上年回落了3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8%,增幅比上年回落了12個百分點。全年內蒙古房地產業增加值僅比上年增長4.5%,對全區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明顯減弱。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內蒙古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住房需求快速增長,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市場可提供的保障性經濟適用住房供給不足,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商品房銷售價格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區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四)城市化發展不足,削弱需求基礎。服務業存在和發展需要兩大因素,一是絕大多數服務產品,其生產與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務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應,即人口須達一定規模,服務業企業才能盈利,才能形成產業。這也是服務業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2009年全區城鎮人口比重為53.4%,雖高於全國6.8個百分點。但因我區城市規模普遍偏小,城市間距離較遠,一些地級和縣級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多元化發展不足,積聚效應不強,對第三產業發展帶動力不夠。
(五)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對消費的拉動能力不強。2009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9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938元,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26元和215,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0.1%和6.3%,與我區GDP發展水平不相匹配;再加上,目前居民儲蓄意願仍就很強,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預期較高,啟動消費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三、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一)以抓實重點產業為突破,帶動服務業全面發展。一是繼續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和商貿服務業。依託內蒙古資源優勢,增加鐵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形成覆蓋全區、輻射周邊的便捷交通網絡。推進商貿服務業的結構升級,提升區域經濟中心品質和規模,不斷整合商業資源,實現聚集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發展。二是突出發展現代金融業。爭取政策支持,積極發展地方金融機構;進一步優化信貸環境,努力服務地方中小企業發展;做大做強區內銀行,積極發展其他金融業態;嚴格防範金融風險。三是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大力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速市場化進程,優化文化旅遊市場環境,加大開發和宣傳力度,做大我區文化旅遊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提升服務業層次和競爭力。目前我區服務業的發展,既要下大力氣推動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在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實現重點突破,又要加快傳統服務業升級改造步伐,逐步優化服務業結構,提升服務業層次和競爭力。雖然我區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相對較高,但應該看到,傳統服務業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今後,圍繞擴大就業,仍要大力發展批發和零售貿易、住宿和餐飲、公共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充分挖掘這些行業的發展潛力和就業潛能。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加大對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的引導、支持力度。加快信息產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服務行業的發展。
(三)加快東部盟市城鎮化步伐,促進服務業區域協調發展。城鎮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依託和平臺,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城鎮化進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率成正比。2009年,我區城鎮化發展水平與發達省份還有較大差距。城鎮化水平不高依然制約著內蒙古服務業的發展。加之我區地域廣闊,東西部之間、盟市之間城鎮化水平也不盡相同,也造成服務業發展水平在東西部發展不均協調。從另一方面也看出,廣大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嚴重滯後,交通運輸和倉儲業、批零貿易業等發展不足,教育、衛生、科技和社會保障等服務發展較為落後,阻礙了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和農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強其基礎設施條件建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不斷擴大產業聚集地基礎服務設施的覆蓋面,從客觀上增加企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特別是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以建設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為目標,圍繞我區六大優勢產業,加快建設配套的物流產業中心,把發展物流業與城市建設和服務人民生活需要相結合。二是加大財政、稅收支持力度,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工具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作用,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
(五)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為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服務業發展主要依靠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和調節,但政策的積極推動和引導也非常重要。一是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領導。各盟市應成立服務業發展專門領導機構,指導和協調我區服務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提出促進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方針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務。二是自治區和盟市應制定好「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謀劃好長遠發展。要出臺優惠政策,加大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三是加強服務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要加強我區高等院校和服務業勞動就業培訓機構的建設,大力培養發展服務業急需的金融、商務、動漫、計算機、文化、旅遊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服務業統計體系。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生的服務業部門不斷湧現,摸清我區新生服務業發展情況,為第三產業今後的規劃和長遠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六)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進一步推進內部創新,包括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向更高層次健康發展,關鍵是靠人才,包括提高企業經營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一是政府部門要提高為企業服務水平。如提供國內外的宏觀經濟信息、產業經濟發展動態信息,提供政策法律諮詢,加快職業經濟隊伍建設,以免費或低成本的方式加強企業管理人員的知識培訓等,幫助企業管理人員提高素質與管理水平。二是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科技水平。政府通過政策導向,支持科研部門、高等院校加強與企業的聯合,加快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或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三是要支持並引導各類行業協會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要通過產業發展狀況研究,提供行業動態信息,牽頭組織培訓,舉辦企業發展論壇,組織新技術推廣和訂貨會等多種形式,為企業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