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引導孩子向善,鋪就溫暖的人生底色,是最好的目送

2020-12-15 小寒讀小說
目送

最近在讀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十分喜歡。那些細碎的小小往事,用輕緩的調子和平靜的語言講述出來,讓人覺得親切又細緻。作者那敏感、愛哭的特點,給照片做註解的習慣,更是讓我覺得遇見了同好之人。

先放幾個我劃線的段落,讓你感受一下吧。

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我望向翻騰暴烈的場內,調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術一樣,「倏」一下,議場頓時往百步外退去,縮小,聲音全滅,所有張開的嘴巴、圓瞪的眼睛、誇張的姿態、拍打桌子的揚起的手,一瞬間變成黑白默片中無聲的慢動作,緩緩起,慢慢落……我坐在風暴中心,四周卻一片死靜。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記得去年寫論文的間隙讀到最後一段,心好似被揪了一下。那個目送兒子久久佇立的母親,心裡大概是五味雜陳的吧!

她會感慨,感慨自己只能送行,不能同往。也會感到落寞,收起視線默默返程的時候,她大概會苦笑一聲,稀釋一下自己沒有等到回瞥的細微尷尬。當然,更多的應該還是欣慰,欣慰兒子終於長大了,她無需再鍛鍊自己於茫茫人海中,一眼辨識出那個背影的能力。

我發現她好像不怎麼教育自己的兒子。

她去劍橋演講,十七歲的華飛從德國飛來相見。她撐傘去機場迎接,見面後遞過去的傘,卻被兒子果斷拒絕。

她和兒子一起逛劍橋,看見一隻小鴨玩自己水中的倒影,她跪在江離叢中拍照,眼睛潮溼。華飛淡淡地說:「小孩!」

她將一株被稱為牛頓蘋果樹後代的樹指給兒子看,華飛說:「你不要用手指,像個小孩子一樣。你說就好了。」

她在一株巨大的慄子樹上發現了一隻長尾山雉,又興奮地指給兒子。華飛卻轉過身去,一個快步拉開距離,站定後方說:「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

我發現她和兒子說話的時候,喜歡用疑問句。

聽說高二的兒子德文課正在讀《少年維特之煩惱》,還進行了課堂討論。她問:「喔?老師怎麼說?」

聽到德文老師說愛情能否持久,多半在於雙方是否有「互利」的基礎。她驚奇地問「你同意他的說法嗎?」

當兒子點頭,並用這套理論分析約翰父親的離婚選擇時,她兩眼發直地瞪著自己十七歲的兒子,問:「老天啊,你怎麼會知道這些?」

我自己也有些驚訝,這個少年才十七歲,卻已經讀懂了某種底層的社會規則。可更讓我奇怪的是,他的規則意識,甚至他「禮貌」的程度,和母親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換句話說,這些東西,並不是媽媽教給他的。(當然也不是爸爸教的)

那是誰教的呢?往下看,看完你就明白了。

前幾天,我讀在知乎上讀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說有個小男孩,零花錢找不見了,回到家悶悶不樂。他對父親說,自己明明把錢放在書包的第二個有拉鏈的口袋裡了,肯定不會丟的,應該是別人偷走了。之後,他掰著小手指,一一列舉嫌疑人。

作案動機花樣百出,比如,前天上午他著急上廁所不小心踩到了小明的腳;上個月,他沒有把作業本借給小華;上上個月,他故意在膽子很小的小月的桌子上,畫了個眼鏡蛇;半年前,他還搶過小寒三個棒棒糖……

父親聽了以後,沒說什麼,也給兒子講了個故事。(今天是故事會)他說自己今天下午買了一兜蘋果,老闆稱了說二十塊錢。他就從錢包裡找了一張二十的,遞了過去。然後把蘋果放在自行車的籃子裡,騎車走了。大概走了五分鐘,就聽見背後有人喊,回頭一看竟是剛才的那個老闆,他趕忙停下車來。

老闆站定後,緩了口氣說:「可算追上你了,得虧騎的是自行車啊,不然我可跑不過。吶,你剛剛掏錢時掉了個50的,還給你。」他還沒來得及道謝,那老闆已經往回跑了,還隔空喊話:「我那攤子上還有人等著呢,不多聊了,以後常來啊!」

父親講完故事,從口袋裡掏出了個50的,說這就是不小心掉的那個。他感慨說:這世上好人很多,善良的人更多。你也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你才會遇到同樣善良的人,身邊的朋友才會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你說呢?

男孩聽了父親的話後,抿抿嘴巴,點點頭,回房去了。

後來,父親回到臥室,妻子問他:「今天真的有水果老闆給你送錢了?」

丈夫說「沒有,我騙他的,只是不希望他那麼多疑,那麼現實。小孩子就要有小孩子的天真。現實中的一切,將來社會都會教給他,但只有我們,能教給什麼是善良。」

父母教給孩子的所有東西,都將成為他人生的底色。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就教給他善良吧!不要越俎代庖,對於現實這一點,沒有人可以比社會教得更好,這個才是目送的真正含義。

聲明:本文由該帳號原創首發,禁止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聯刪。

看人生百態,知人性情懷!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小寒讀小說。看了好文,記得轉發、點讚哦,謝謝啦~

相關焦點

  • 年過五十的我才讀懂龍應臺的《目送》
    人過中年的我才讀懂龍應臺的《目送》,追悔莫及!人生最大的痛是子欲孝而親不在!當父母已逝的今日,讀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巜目送》,真的是被擊中要害,仿佛是篇篇都寫的是自己,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漸漸地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能做的就是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目送他消失在小路的另一端,不去追!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面對自以為是者的詰問,龍應臺曾以一篇《自白》來回應,結尾處說:是的!我是個女的!我很遺憾。當然,作為她真正讀者的人,自然可以見到她身為女人感性的一面。自她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後,《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相繼出版,被稱為「人生三書」,是龍應臺「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來看龍應臺是如何慢慢等孩子長大的,人生三書之《孩子你慢慢來》
    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華安《孩子你慢慢來》是臺灣作家龍應臺所作,34歲的龍應臺初為人母,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是一個作家,更是一位母親
    ——龍應臺龍應臺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記錄老大安德烈的兒時,《親愛的安德烈》講述了老大安德烈的青春叛逆期,《目送》寫的是龍應臺遲暮的媽媽。三部小書,一整部人生。而我閱讀的順序,是倒著看的。幼時看《目送》,潸然淚下,源於書中一句話:這世間情感,唯有親情,是以告別而劇終,父母的遠去的背影訴說的是:不用送,不必送。看過《目送》,傾心於這個女人細膩的生活態度,對人倫之愛的敏感與反思,感動於她字裡行間透出的悔與孝。沒有刻意營造的深情,滿滿地充溢在顆顆文字中,像星星一樣,忽明忽暗的存在。某個午後,到圖書館閒逛。
  • 龍應臺《目送》:我想親情於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份責任而不是溫情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目送》第一次讀龍應臺先生的《目送》是在16年離職那會,同事送的書。書封面看上去就很舒服,是那種我會喜歡的風格。翻開扉頁,第一篇便是《目送》。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好像是那種天生帶些涼薄的人。親情於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而不是溫情。
  •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讀書」?不妨引用龍應臺《目送》中的這段話
    孩子不懂得父母讓自己讀書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讀書能夠對自身有任何的幫助,而孩子也總是問父母說自己為什麼讀書。對於孩子這個問題,父母可以引用龍應臺《目送》書中的一句話,讀書是有選擇的權利,讀書能夠讓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向以及選擇的權利。
  • 麥家:《人生海海》——縱然底色悲涼,依然向善而行
    去年「雙十一」去網上選書,看到麥家的《人生海海》評分很高,順手就買了。也不知道這四個字的具體意思,只是覺得讀來有一種高端大氣、波瀾壯闊之感。也是記起之前聽過五月天有一首好聽的歌曲,名字也叫《人生海海》,阿信在歌詞裡唱:"就算是這個世界把我拋棄,而至少快樂傷心我自己決定,所以我說就讓它去,我知道潮落之後一定有潮起。
  • 《孩子你慢慢來》:長長的路,慢慢地走
    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它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麼明顯。 ——龍應臺你是否還記得孩子出生時的那種喜悅與激動?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臺女士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就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點燃野火的女人|龍應臺|龍槐生|雜文|大陸
    好在龍應臺比較爭氣,從小就是學霸,不僅考上了成功大學外文系,隨後留學美國,取得了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然後回到臺灣,在大學任教。這期間,龍槐生開著卡車,做飼料運輸。他經常用卡車送女兒上學。多年以後,龍應臺在《目送》一書中,用樸實的筆觸,記錄下這一幕。
  • 讀龍應臺的《目送》,你會了解有關人生的五個「常識」
    偶然間揀了一本女兒正在看的書,書名《目送》,作者臺灣龍應臺。幾乎沒有系統看過她寫的書,只知道是個女人,很有才情也有血性,在臺灣有立錐之地。都說讀書會讓人生發智慧,幡然警醒;都說行路會讓人增加見識,開闊眼界;都說常識怎麼變也依舊只能是常識……龍應臺的《目送》裡有篇文章叫<常識>,伊說她自己有次去採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見那人很是難受的樣子,便關切的詢問,得知是前列腺出了問題,也沒有就那個問題展開更為深刻的討論,匆忙間結束了採訪……常識一:前列腺是男人的身體部件
  • 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一
    一本以母親的視角記錄孩子成長的故事,記錄孩子成長瞬間,成長過程的幾個階段,對事物認知,成長轉折點的過程,字裡行間皆流露出歲月幸福靜好的溫存。故事生動,優美,細膩;滿滿的溫情揉進孩子成長的足跡,感動於這份溫暖的母愛。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人生是場馬拉松,你不必贏在起跑線上
    導語《孩子你慢慢來》是由龍應臺所著,她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寫出了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這本書也是她的「人生三書」之一。該書雖從母親角度所寫,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身為母親的她,在與孩子溝通和教育中,存在著未知與探索;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人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這些都與當代父母存在著極大共鳴。父母與子女關係、子女教育問題、父母自身價值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在每個家庭都被激烈討論過,也深深困擾著每位父母。今天,就讓我們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試著尋找答案。
  • 夜讀|《目送》: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金鼎鋼鐵集團——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金鼎鋼鐵集團——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2020-12-01 11:23:00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 《朝花夕誓》:有些愛,只能目送,不必追
    我只是微笑:「不管你叫我什麼,那都是我的名字,我的人生,是你織就的,你就是我的希比奧爾」。我愛的人變老,死亡,我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一切流逝無能為力,親手織成的昔日織裡,全是他的「錯線」,觸手可及都是離別。我所有的愛與情感隨著他的離開,便再無著落。
  •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龍應臺的方法很管用
    面對孩子的「讀書無用論」,家長不妨學習龍應臺的方法龍應臺曾經對孩子說過,並不是要求孩子讀書有用功,也不是希望孩子成為別人攀比的對象,其實並不然,如果是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毫無意義可言。其實讀書是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應對困難的能力,在學校可以學習到做人的宗旨,跟別人相處的社交能力,讓自己可以在身心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全方位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能人,這樣對於以後的人生,才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 龍應臺,你真的有文化嗎?
    龍應臺這個名字我以前真的沒太在意,只知道她是作家,翻過她的幾本書,讀過她幾個被人吹捧的句子後我就對她的文章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因為我發現那些被吹捧的句子粗糙膚淺根本打動不了我。這篇毫無創意,其實就是模仿朱自清《父親》而已例: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 讀龍應臺:溫暖的柔情與熱烈的野火
    前段時間整理自己所讀過的書,除三毛之外,對我影響最深的是龍應臺。從《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看見了她作為女兒、兄弟姊妹、母親的人生。感受長大、慢慢變老、經歷逝去,作為女兒的她回過頭來觀察父母的人生軌跡。深遠又悠長的文字,打動年少的我,在經歷逝去之後,更加覺得感動,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生命理解的智慧。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 龍應臺: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的開始
    高興之餘,卻略帶傷感……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的開始。」像這樣與女兒朝夕相處的日子結束了,女兒就重新回到學校了,她雖然才上一年級,但她也有了自己的圈子和朋友,她的情感世界隨著她的長大而日益豐富起來,而我卻只能眼巴巴地站在學校門口等,在她還需要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