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
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
一生一世,只不過,
它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麼的明顯。
——龍應臺
龍應臺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記錄老大安德烈的兒時,《親愛的安德烈》講述了老大安德烈的青春叛逆期,《目送》寫的是龍應臺遲暮的媽媽。
三部小書,一整部人生。
而我閱讀的順序,是倒著看的。幼時看《目送》,潸然淚下,源於書中一句話:這世間情感,唯有親情,是以告別而劇終,父母的遠去的背影訴說的是:不用送,不必送。
看過《目送》,傾心於這個女人細膩的生活態度,對人倫之愛的敏感與反思,感動於她字裡行間透出的悔與孝。沒有刻意營造的深情,滿滿地充溢在顆顆文字中,像星星一樣,忽明忽暗的存在。
某個午後,到圖書館閒逛。雖然那裡雜亂無章,永遠都找不到想要借閱的書看。看到卡車送來一層一層的新書,能借到的仍舊是早已面目無存、紙頁泛黃的書籍。然而我總愛在無事時,情緒低落時,去裡面逛逛。
看著一架一架的書,滿滿的舊書味,想躺在厚厚的書籍上,心裡靜靜的,有一種無法言語的寧靜和滿足之感。於是,在那個陰雲沉悶的下午,我偶然與《孩子,你慢慢來》相遇在書架的角落裡。
薄薄的一本散文,隨手拿起簡單翻閱後,被那些單純真實的圖文吸引。孩子的圖片下注著小小的解釋文字,溫暖的感覺撲面而來。
書中的一句話特別的喜歡,媽媽說:「像一株小樹一樣真正的人。」
樹是富有年輕氣息,澄澈目光的生靈。
它屬於童話,屬於孩子與童年。
我曾聽聞人與樹最美好的故事。
一個叫「岜沙」的地方。
即苗語「草木茂盛」。
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
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之栽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株樹,鑿空作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後,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株小樹苗,預示生命的再次啟程,也象徵靈魂的回家之橋。
比起教育,最重要的真的是孩子靈魂的塑造。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種樹亦如育人,要給他被愛過的記憶,讓他分清冷暖;給他適時的離別,讓他拒絕依賴;給他些許的風雨,讓他成長為一棵小樹而不是一根藤蔓。
這個世界最讓人難受的事情一定包括:看見父母的白髮。
也許某個清晨,睡眼惺忪的你拿著掉了扣子的襯衣去找她,她一低頭你赫然看到她頭頂竟有絲絲白髮。
這白髮在清晨的陽光裡看似蒼白虛弱其實用心險惡,它伸出爪牙扣住了你的鼻口,讓你的胸腔憋得酸痛難受,讓你不敢直視,更不敢讓她知道它對你的脅迫。
想必每一位讀過《孩子,你慢慢來》的媽媽,都如龍應臺一樣的心情,渴望將飛逝的時間扯成糖稀一樣粘稠的慢鏡頭,裡面那個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小肉肉,一直有著光滑的嬰兒肌,有讓你輕鬆豎抱的體重。
她將小小的額頭貼在你的後頸,一隻手臂從你的腋窩處穿過,小手撫摸你的肩胛,另一隻手臂緊緊摟著你的脖子,把所有的重量,都壓在你的身上,如此放鬆而又舒軟。
每一次這樣全身心給予式的擁抱,都如龍應臺說的一樣,應感謝上蒼送給作為女人的自己,最美好的禮物:孩子,感謝你的到來。
只是時光無法交錯縱橫,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安德烈給媽媽寫的跋,便表達了作為孩子的想法:「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的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
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區,都渴望著另外一個時區的光景,比如垂老的人眼羨青春,而小小的人兒,總是央求著「我要長大」。
古西樓書之道——「樂生活」相關讀物
-關於作者-
十三安,非虛構寫作愛好者,新聞學在讀。
監製:西樓
編輯:十三安
圖片:來自網絡
在古西樓書屋『讀書、喝茶、沙龍、發呆』
讀創生活之美|古西樓24h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