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是一個作家,更是一位母親

2020-12-15 西安古西樓

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

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

一生一世,只不過,

它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麼的明顯。

——龍應臺

龍應臺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記錄老大安德烈的兒時,《親愛的安德烈》講述了老大安德烈的青春叛逆期,《目送》寫的是龍應臺遲暮的媽媽。

三部小書,一整部人生。

而我閱讀的順序,是倒著看的。幼時看《目送》,潸然淚下,源於書中一句話:這世間情感,唯有親情,是以告別而劇終,父母的遠去的背影訴說的是:不用送,不必送。

看過《目送》,傾心於這個女人細膩的生活態度,對人倫之愛的敏感與反思,感動於她字裡行間透出的悔與孝。沒有刻意營造的深情,滿滿地充溢在顆顆文字中,像星星一樣,忽明忽暗的存在。

某個午後,到圖書館閒逛。雖然那裡雜亂無章,永遠都找不到想要借閱的書看。看到卡車送來一層一層的新書,能借到的仍舊是早已面目無存、紙頁泛黃的書籍。然而我總愛在無事時,情緒低落時,去裡面逛逛。

看著一架一架的書,滿滿的舊書味,想躺在厚厚的書籍上,心裡靜靜的,有一種無法言語的寧靜和滿足之感。於是,在那個陰雲沉悶的下午,我偶然與《孩子,你慢慢來》相遇在書架的角落裡。

薄薄的一本散文,隨手拿起簡單翻閱後,被那些單純真實的圖文吸引。孩子的圖片下注著小小的解釋文字,溫暖的感覺撲面而來。

書中的一句話特別的喜歡,媽媽說:「像一株小樹一樣真正的人。」

樹是富有年輕氣息,澄澈目光的生靈。

它屬於童話,屬於孩子與童年。

我曾聽聞人與樹最美好的故事。

一個叫「岜沙」的地方。

即苗語「草木茂盛」。

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

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之栽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株樹,鑿空作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後,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株小樹苗,預示生命的再次啟程,也象徵靈魂的回家之橋。

比起教育,最重要的真的是孩子靈魂的塑造。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種樹亦如育人,要給他被愛過的記憶,讓他分清冷暖;給他適時的離別,讓他拒絕依賴;給他些許的風雨,讓他成長為一棵小樹而不是一根藤蔓。

這個世界最讓人難受的事情一定包括:看見父母的白髮。

也許某個清晨,睡眼惺忪的你拿著掉了扣子的襯衣去找她,她一低頭你赫然看到她頭頂竟有絲絲白髮。

這白髮在清晨的陽光裡看似蒼白虛弱其實用心險惡,它伸出爪牙扣住了你的鼻口,讓你的胸腔憋得酸痛難受,讓你不敢直視,更不敢讓她知道它對你的脅迫。

想必每一位讀過《孩子,你慢慢來》的媽媽,都如龍應臺一樣的心情,渴望將飛逝的時間扯成糖稀一樣粘稠的慢鏡頭,裡面那個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小肉肉,一直有著光滑的嬰兒肌,有讓你輕鬆豎抱的體重。

她將小小的額頭貼在你的後頸,一隻手臂從你的腋窩處穿過,小手撫摸你的肩胛,另一隻手臂緊緊摟著你的脖子,把所有的重量,都壓在你的身上,如此放鬆而又舒軟。

每一次這樣全身心給予式的擁抱,都如龍應臺說的一樣,應感謝上蒼送給作為女人的自己,最美好的禮物:孩子,感謝你的到來。

只是時光無法交錯縱橫,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安德烈給媽媽寫的跋,便表達了作為孩子的想法:「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的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

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區,都渴望著另外一個時區的光景,比如垂老的人眼羨青春,而小小的人兒,總是央求著「我要長大」。

古西樓書之道——「樂生活」相關讀物

-關於作者-

十三安,非虛構寫作愛好者,新聞學在讀。

監製:西樓

編輯:十三安

圖片:來自網絡

在古西樓書屋『讀書、喝茶、沙龍、發呆』

讀創生活之美|古西樓24h書屋

相關焦點

  • 來看龍應臺是如何慢慢等孩子長大的,人生三書之《孩子你慢慢來》
    長長的路 慢慢地走。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的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華安《孩子你慢慢來》是臺灣作家龍應臺所作,34歲的龍應臺初為人母,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人生是場馬拉松,你不必贏在起跑線上
    導語《孩子你慢慢來》是由龍應臺所著,她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寫出了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這本書也是她的「人生三書」之一。該書雖從母親角度所寫,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身為母親的她,在與孩子溝通和教育中,存在著未知與探索;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人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這些都與當代父母存在著極大共鳴。父母與子女關係、子女教育問題、父母自身價值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在每個家庭都被激烈討論過,也深深困擾著每位父母。今天,就讓我們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試著尋找答案。
  • 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一
    一本以母親的視角記錄孩子成長的故事,記錄孩子成長瞬間,成長過程的幾個階段,對事物認知,成長轉折點的過程,字裡行間皆流露出歲月幸福靜好的溫存。故事生動,優美,細膩;滿滿的溫情揉進孩子成長的足跡,感動於這份溫暖的母愛。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值得新手媽媽學習!
    看了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感觸很深,有很多值得我們新手媽媽學習的地方。以一種日記的形式記錄關於孩子的日常,無論事情大小。對於我這個普通的媽媽來說早在孩子出生前就想過要做的事,我想對於作家媽媽來說更是不會放過這個關於「小人」的任何素材,寫成一本書編輯成冊是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呢!關於更大點的孩子體會還不是那麼深,至少關於一兩歲的小孩的一些事情還是特別有感觸的,讀到有些地方在想,這不就是自己帶孩子的日常嗎?
  • 《孩子你慢慢來》:長長的路,慢慢地走
    ——龍應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手牽手送到人間的天使,一個女人一旦有了孩子成為了母親,雖然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不會改變的,但是她觀察世界和人生的角度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孩子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就像周杰倫歌曲裡唱的那樣「一步兩步三步四步望著天,看星星一顆兩顆三顆四顆連成線」,牽著孩子溫暖的小手,走進一場世紀豪華版的旅行。
  • 點燃野火的女人|龍應臺|龍槐生|雜文|大陸
    她,作為一個作家,一直備受爭議。她的很多雜文,多年後重溫,依然像野火一樣熾熱;她當初談到的問題,今天依然存在,她的文字幾乎可以一字不改作為辛辣時評。2009年,她在香港出版了一部頗有文採的現代史學著作,在海峽兩岸都引發了不少風波。那本備受爭議的書,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書名叫《大江大海1949》。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自她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後,《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相繼出版,被稱為「人生三書」,是龍應臺「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可謂「俯首甘為孺子牛」。前兩本《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之前我有分享。
  • 優秀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龍應臺:孩子,努力讀書,並非一比高下
    託班老師被毆打,「小霸王」母親的教養方式,你怎麼看在一個託班內,發生了一起女老師被打的事件,發動者是託班小孩的家長,而且是好幾個人過來的。成成人設的形成,跟母親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從話語和行動就能看出來。成成年齡還小,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但是這些的形成,一定會受到母親行為的影響。因為這同樣也是一種教養方式,這世界不可能誰都是優秀的,可是至少成成目前的狀況,會有些讓人擔憂,或許你也是這麼認為的。
  • 龍應臺,你真的有文化嗎?
    龍應臺這個名字我以前真的沒太在意,只知道她是作家,翻過她的幾本書,讀過她幾個被人吹捧的句子後我就對她的文章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因為我發現那些被吹捧的句子粗糙膚淺根本打動不了我。其實龍應臺讀的大學很好,而且學歷很高。當然臺灣的教學質量不敢恭維,從龍應臺和蔡英文這些人身上可以看出。蔡英文連英文、漢字都寫錯,不知道學歷怎麼來的。而這個龍應臺呢,頂著文人的名號橫行天下,竟然文化程度很差。一個文學上的博士對於自己祖國竟然沒有熱愛之心,這是人類起碼素質的欠缺。
  • 當代女作家龍應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天下每一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生活的好呢?作為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家長們能夠衡量怎麼做是為孩子將來好的事情,所以才會導致現在孩子們課業繁重,沒有機會享受童年的現狀。
  • 想要讀懂湖北作家方方,先要看看龍應臺和許可馨
    說起湖北作家方方,最近也是隨著她的日記走紅,成為了網絡上的風雲人物。一些70年代的人士也是稱讚她是在掀起中國的「啟蒙之光」,認為她文筆犀利能稱得上是「當代魯迅」。其實,想要讀懂湖北作家方方,先要看看龍應臺和許可馨。先說許可馨,一位中國藥科大學的公派留學生。所謂公派留學生,就是國家出資給予補貼,不僅報銷了留學生的學費,每個月還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費。但就是這樣的政策下,培育出的留學生卻成了另一位低級版的方方。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嫌孩子在家裡太調皮,或許你該看看這些能改善親子關係的書
    《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著這本書是龍應臺從母親角度寫出的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講了她和兩個小兒子的生活故事,讀起來溫馨實用。這本書裡的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麵相對。面對初生至童年、少年時期的兩個孩子(華飛、華安),從出生,到開始說話、識字、逐漸認識這個世界,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無法抑制的愛憐,也有母子的無奈和迷惑。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 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龍應臺的方法很管用
    面對孩子的「讀書無用論」,家長不妨學習龍應臺的方法龍應臺曾經對孩子說過,並不是要求孩子讀書有用功,也不是希望孩子成為別人攀比的對象,當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就會讀書非自願,慢慢地在學習成績上,只會退步而沒有進步。如果家長引導孩子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對於喜愛的事情孩子會更有心思去做,並且希望做好的動力會更強。
  • 年過五十的我才讀懂龍應臺的《目送》
    人過中年的我才讀懂龍應臺的《目送》,追悔莫及!人生最大的痛是子欲孝而親不在!當父母已逝的今日,讀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巜目送》,真的是被擊中要害,仿佛是篇篇都寫的是自己,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漸漸地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能做的就是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目送他消失在小路的另一端,不去追!
  • 龍應臺:引導孩子向善,鋪就溫暖的人生底色,是最好的目送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她將一株被稱為牛頓蘋果樹後代的樹指給兒子看,華飛說:「你不要用手指,像個小孩子一樣。你說就好了。」她在一株巨大的慄子樹上發現了一隻長尾山雉,又興奮地指給兒子。華飛卻轉過身去,一個快步拉開距離,站定後方說:「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
  • 《安徒生童話》:母親永遠是孩子幸福的守護神
    1826年9月,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在艱苦求學的生涯中,寫下了一首《彌留中的孩子》:媽媽,我真累,昏沉沉 / 讓我靠著你的胸懷打個盹 / 別哭泣,媽媽,你可得聽我的話 / 因為你的熱淚會燙著我的雙頰 /……媽媽,我永遠屬於你 /你可千萬不要傷心 /你若哭,我也會跟著你淚涔涔/ 啊,我真困
  • 高中生盜P同學裸照上傳,母親道歉他玩遊戲,我們還要培養多少巨嬰
    而其母親對這一事件的處理方式,更是飽受社會質疑,徐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否跟其母親的教育存在莫大關係?從小就是母親的驕傲,但他2012年畢業回國後,就沒有再工作過,靠著母親的退休金過日子。最後,丁阿婆終於忍耐不住了,將兒子告上了法院,當法院找到大衛時,他卻並將矛頭指向自己的老母親,憤恨的說:「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麼都給我弄現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是你的溺愛毀了我」。
  • 詩詞大會冠軍用古詩詞回應日本友人的善意,而龍應臺卻在帶節奏
    日本友人用這句話來作為捐贈的配文也是很有情懷了,我們的冠軍彭敏則以同樣出自唐代的《上水張部》中的「思深轉無語,懷抱甚分明」來回贈;「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則是出自《秦風·無衣》,彭敏則同樣選取了先秦時代《木瓜》中的詩句「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來回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