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之二十六
每個人都行走在逐夢的路上,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發向上。
夢想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每個人的生活。
很多人的夢想,或許簡單而平凡。
可因為夢想,無邊的未來卻也會閃現光芒;就如宇宙中如此微弱的星光,卻也是不可泯滅的存在。
人生中,有些東西,只是數字,不必太刻意;有些人,只是過客,不必太留戀;有些事情,也只是事情,不必太奢望。
人生在世,別奢望事事都順心,該走的就走,該留的就留。
1
那年頭,除了銅錢是農村裡比較常見的帝王制時代留下的貨幣,偶爾有的家庭壓箱底的,還會有一兩塊袁大頭和銀元。
家裡收藏的這些東西,大人是絕對不準孩子說出去的。
只有到了生活實在熬不下去時,才會找人將銀元賣出去度日。
冬天農閒時,有消息靈通的村民,也會領著外地人到村裡串門,那些人就是古董販子。
古董販子也穿得髒兮兮的,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兜裡有的是錢。
有當地村民領著,誰家有點啥老玩意兒,古董販子就直接跟著登門了。
那年頭,收售古董也是見不得光的,所以大家都是掩掩藏藏、做賊一般。
別人問時,收古董的就扯蛋說,是收雞蛋的,其實都是掛幌子。
鄉鄰一旦看見村人領著來了,就立即將孩子打發出去玩,還關上大門。之後,才翻箱倒櫃地從炕洞、旮旯裡,叨蹬出來一些古董,拿給收購的人看。
收購的人一般還是公道的,給的價格也合適,但臨走的時候說:「恁門口那個餵雞的舊碗送給俺吧。要不,俺今天買恁這幾件東西,都虧大發(方言:吃大虧)了。」
那鄉鄰也厚道,說:「拿去,拿去,那個舊碗油膩膩的,也不知做啥用的,也不能用來吃飯,送給恁吧。恁也不容易,走街串巷的,還要搭著車馬費。」
於是,大家皆大歡喜,古董販子趕緊將破碗裡的雞食扒拉出去,包起那個舊碗走了。
2
好久之後,那個當中間人的村民喝多了,漏了嘴才又叨登起這事來,說:「其實,恁家最值錢的,就是那個餵雞的舊碗了,年代可老了。虧恁還拿來餵雞,應該供在祖宗牌位前才對。就那一個舊碗賣的價錢,比恁家那幾件老玩意兒值錢多去了,至少能買一頭牛。」
「一個舊碗能買一頭牛?」
那鄉鄰後悔不迭,連忙追問說:「他從進門後,就從沒正眼兒打量過那個舊碗,咋就知道值錢啊?」
村民說:「古董販子是幹什麼的啊,個個都是人精,丟到樹上就是個猴兒。那眼神,賊拉拉地亮,什麼東西值錢、什麼東西不值錢,他這麼一過眼兒,就能看個八九不離十。」
喝了一口酒,村民繼續叨咕:「他雖然和恁叨咕著那幾件老玩意兒,但讓他最淌哈喇子的就是那個舊碗。恁記得他出去上茅廁時,一不注意將那個餵雞的舊碗踢翻了,趕緊將碗又給擺正了,還說『對不住,沒小心踩翻了』的話不?」
那鄉鄰嘀咕著:「是有這麼個細節,當時沒注意。那他看出了啥子來?」
村民一拍桌子,大聲說:「他一搭眼就看出了那隻舊碗的來歷,只是不確定年代。後來,就趁著踢翻碗的時候,看了下碗底的落款,年代就知道了。能賣多少錢,他心裡自然有數了。」
「俺娘啊,俺咋那麼憨熊!拿個元寶當破鞋丟了,還白送給人家。一頭牛,一頭牛的價錢啊,夠給俺大小子娶媳婦的錢了!」
3
那晚上,那鄉鄰是真正心裡掛火了,使勁地喝酒。
等踉踉蹌蹌地回家後,關上門,脫鞋坐到土炕上,就「噔——噔——」地用頭撞了一夜的牆。直撞得頭破血流,還差點兒沒倒過氣去。
把他老娘們嚇壞了,抱著他不敢鬆手,問他到底怎麼了?
那鄉鄰捂著臉,只說了一句話:「俺娘哎,俺是越活越出溜了。俺對不起俺家祖宗,吃了子孫飯啊!」
老娘們被整懵了,也沒敢再問。
所以,最終都不知道當家的那口子,咋辦了對不起老祖宗的事情。
其實,張小嫻說的還是對的——在對的時間出現的,不可能是錯的人;在錯的時間出現的,也不可能是對的人。所謂對錯,也許只是毫無意義的感嘆,甚至只是一個藉口。你對了,時間也就對了。
然而,大成若缺。
因為吃過這樣一次虧,那位鄉鄰算是知道了什麼叫後悔。
為了不再後悔,他以後什麼事都要算計周密了,才開始去做。
「開懷一笑天下事,閉口不論世間人」。
因此,在以後的很多年裡,他還當真沒再辦過讓自己吃虧和後悔的事情。
4
銘記來處,方知去處。
以至於到若干年後,當他感覺到要去見佛祖時,還怕後悔;總擔心子孫辦不好自己的後事、讓自己泉下有悔。
為此,他在彌留之際,就自己列好了死後邀請親朋的名單、列出了死後如何發喪的程序和環節、各個祭奠期數要準備哪些東西和甚至邀請哪些人……
所有的步驟都安排好了,他往枕頭上一倒,孩子們的哭聲就響起來。
但還等孩子們哭幾聲,他突然又掙扎著坐了起來,把孩子們嚇得跌倒了一片。
「還有一件事沒算計好,哀樂,就是哀樂要播放什麼曲子?」
孩子們到了這個時候,也只有唯命是從了,抓緊再去找哀樂的各種錄音帶子。
鄉鄰喘息著、堅持著,一直到孩子們找來了哀樂的錄音帶子給他播放。
到最後,他才終於選中了自己滿意的哀樂。
「在房頂上架設上高音喇叭,俺要先聽一下哀樂在喇叭裡播放出來的效果,才能放心咽氣——」
5
對他的這個要求,孩子們哭笑不得,只得找梯子爬上房頂,架設上高音喇叭,再次播放給他聽。
「就是這個效果了,滿意了,不再後悔了——」
鄉鄰躺回到枕頭上,鬆了口氣,滿意地嘟囔著:「俺再想想,還有啥沒想到的,千萬莫再做後悔的事啊……」
聽到鄉鄰的房頂喇叭裡傳來哀樂聲,有些鄉親就拿著紙錢來弔孝。
但到門口時,被鄉鄰的孩子攔阻了,聽孩子們苦著臉解釋了半天原因。
「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自己沒死的時候,就先來試聽死後的哀樂,真是的——」
等鄉親們唉聲嘆氣地回去了,不久,鄉鄰的房頂喇叭裡,再次傳出哀樂。
「這次,不是他老人家又要聽一遍自己的哀樂吧?」
鄉親們嘀咕著,拿起紙錢又放下了。
「咋還不去弔孝啊,那位這次是真死了。」
聽大家這樣說,鄉親們才拿起紙錢,抓緊趕去弔孝,順便一起搭把手,幫著料理後事……
或許,只有往地獄深處去,才能救出地獄裡更多的人。
其實,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魚,又怎知魚之苦?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莫過於,看自己的風景,走自己的路,堅守自己的方向,理解他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