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咱們再加把勁

2020-12-24 人民日報海外網

圖①:方文在網上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受訪者供圖

圖②:王振(右)在錐慄園為村民示範剪枝、挖溝等技術。 董智平攝

圖③:王德斌(右)在向村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尹建生攝

圖④:李春蘭(左)在了解村民家庭情況。盧俊華攝

圖⑤:張帥(右)在入戶調研。韓錫晨攝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第一書記們準備怎麼幹?

記者採訪了5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他們有的用技術引路,帶領鄉親種枸杞、種香蕉,搞特色產業;有的想利用區位優勢引進農業項目,建田園綜合體;有的忙著給本村特產拓展銷路,讓農家果走出大山;有的想農業旅遊相結合,鞏固脫貧成效……總之,帶領群眾因地制宜,擰成一股繩,正在加油幹。

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如期完成脫貧任務並防止返貧,大家都有信心。

——編 者

繼續種枸杞,延伸產業鏈

村民邢呂最近閒不住,非拉著我去地裡,瞅瞅能不能種葉用枸杞。葉用枸杞喜水,但怕澇。我看邢呂這塊地,是塊寶。

兩年前,剛到清明村,我發現交通短板問題很突出。現在道路修通,村裡的希望來了。路修好了,重點是發展產業。

結合村裡的條件,我在林科院近10年的上百項科研成果裡挨個排查,請專家研究論證,最終選定了葉用枸杞。葉用枸杞看著小,實際效用可大著哩。這是一種 「藥食同源」的特色木本蔬菜,可做菜也可制茶。最重要的是,對勞動強度要求不高,收貨周期又短。這不正是我要找的「金娃娃」嗎?!

帶著項目回到村裡,沒成想,倒讓老鄉們潑了一盆冷水。原來,村民們以前只見過吃果實的枸杞,從沒聽過用葉子的枸杞。我忙帶著大家去試驗田裡瞅瞅,讓村民們放了心。

我們還引進了一家企業到村裡試種示範,一個月後便有了產出。由於清明村生態條件好,晝夜溫差大,葉用枸杞長勢和品質都比其他地方好。發展產業有望了!

在我們村3組的120畝土地上,建起了「葉用枸杞科技成果轉化暨精準扶貧示範基地」,年均畝產值超過8000元,帶動村民50戶,其中貧困戶20戶。前一段,村民何開江給我算了算他家今年的帳,掙了3萬多元!

目前,全村正在推進建設枸杞茶加工車間和保鮮庫,延伸產業鏈,落實產品銷售,確保葉用枸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來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力爭讓產業惠及更多農戶,助推脫貧攻堅。

今年,我還要多跑幾家企業,讓他們來安營紮寨。也得繼續提高葉用枸杞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產值,多向同行專家請教怎麼防治病蟲害。

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村裡。我也要用自己的技術,踏踏實實地幹下去,今年帶著大伙兒脫貧!

重慶市林科院經濟林研究所所長、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車田鄉清明村第一書記方文講述

人民日報記者 常碧羅整理

為錐慄廣開渠道,讓美味走出大山

最近去脫貧戶王正雙家的100畝錐慄林看了一看。

王正雙今年45歲,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在村裡當護林員、做水電工脫了貧。王正雙流轉100畝荒山,將荒廢了10多年的山坡頭開墾成梯田。鬆土、挖溝、圍籬,種上6500多株一寸高的錐慄苗。錐慄苗要3年才掛果,為了減輕鄉親們的負擔,我們工作隊為每畝錐慄補貼3000元,分4年補貼到位。我們還鼓勵大家在錐慄林下套種中藥材、土豆、紅薯等,解決短期的收入問題。

澤果村是長在大山頂上的一個小山村,地無三尺平,是個深度貧困村。海拔高、缺水、冬季嚴寒,我們想方設法將這些「先天不足」轉換為發展優勢,最終選中了錐慄作為扶貧產業。錐慄耐寒耐旱喜光,特別適合在洛塔鄉高寒山區的沙土裡生長。一筆細帳算下來,豐產期一畝錐慄的收益至少有4000元。

2018年起,我們在全鄉建起500畝錐慄示範園。以示範園為引領,把這一產業推廣到有條件的鄉村,通過培育王正雙這樣的大戶,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目前,洛塔鄉已有近10個村種植錐慄,種植面積3000畝,成為湖南最大的錐慄種植基地,1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錐慄種植合作社。

1月初,我們在長沙最熱鬧的黃興路步行街舉辦了扶貧年貨專場。從山裡運出來的2000斤錐慄,加工成「糖炒慄子」,售價30元一斤,兩天就搶購一空。這個消息傳到鄉親們的耳朵裡,大家勁頭更足了。

今年農曆大年三十,我給自己定下了新目標:為錐慄銷售廣開渠道,打造「一鄉一品」特色產業。從朋友那裡打聽到,長沙有一家老字號糕點鋪,製作慄子糕的錐慄來自外省,成本很高,我準備上門跟糕點鋪談合作,推介洛塔錐慄。此外,我還會聯繫長沙的餐飲企業,請他們推出以錐慄為原材料的菜品,讓市民和遊客都能品嘗大山裡的美味錐慄。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駐湘西自治州龍山縣洛塔鄉工作隊隊員、駐洛塔鄉澤果村第一書記王振講述

人民日報記者 王雲娜整理

嘗試茶旅融合,鞏固脫貧奔小康

這陣子,在我們村,防疫站點的燈天天都亮到深夜,老百姓看路口有盞燈亮著,心裡踏實。

大南坑村是個深山區村落,除了交通不便,產業發展也是難題。

剛駐村那會,我天天帶著隊員挨家挨戶了解情況。一次走訪中,要走一段過水路面,我踩著石頭,摔了個四腳朝天。這一摔可把我摔到「點子」上了:我年紀不大,這要是老弱病殘的貧困戶走,豈不更難?

回來後,我就向上級反映,爭取到150餘萬元,一次性修建過水橋涵13座,解決了村民多年的出行難。

通的不只是路,關鍵是通了村民的心。

村民反映手機信號差,咱就聯繫通信公司建移動基站;村民生活飲水不暢,咱就幫著建蓄水池,把自來水通到家門口……把村民當成自家人,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家事,這事就不怕辦不成。

駐村到今天,還差兩個月就滿三年。如今,大南坑村發生了不小變化:過去建檔立卡貧困戶90戶166人,去年年底全部完成戶脫貧任務;過去的空殼村,去年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過去產業匱乏,如今是既發展茶園經濟又搞起旅遊經濟,村民開起農家樂,腰包鼓了起來……

成績有了,但我依然不敢掉以輕心。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返貧是我們接下來的重中之重。馬上就到茶葉的採摘季了,茶農們利用眼下的農閒,整修整修茶葉機械,聯繫聯繫採茶工人,除了防疫之外,沒少忙活。

別看我們這是個山區村,但有茶園、有風景,還有個4A級景區。一年下來,光遊客就有20萬人次。我也一直跟村民們商量,現在村出列、戶脫貧了,能不能發揮村裡的優勢,嘗試茶旅融合的路子,比如多開幾家農家樂、建個生態觀光園,在鞏固脫貧的基礎上,把大傢伙奔小康的底氣提起來。

通過這種方式,也給我們的扶貧產業追追肥、松鬆土,培育得「壯實」一些,爭取再把鞏固脫貧與鄉村振興銜接起來,給村裡把路鋪上,還要鋪平鋪好。為了能過穩好日子,我和鄉親們一定得再加把勁!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汀溪鄉大南坑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德斌講述

人民日報記者 徐 靖整理

茶葉提質增效,養魚增種香蕉

俄普村位於河谷地區,過去一直以種植茶葉為主要產業。但是,這裡的村民種植方式落後,田間管理粗糙,導致產量上不去,品質提不高,賣不出好價錢。

駐村以後,我聯繫縣農科局和人社局,針對傳統種植中存在的問題,組織了多期提質增效培訓班,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另外,村裡還建了茶葉粗製所,從村民手中收購生茶進行粗加工。為了給建檔立卡貧困戶鼓勁兒,以每公斤高10%的價格從貧困戶手中收購。

光靠茶葉還不行,實現整村穩定脫貧,我深知需要引領群眾從傳統產業向特色產業轉型。2019年5月,我和村兩委班子一合計,組織村裡的生產帶頭人和部分想幹事創業的村民,前往與俄普村氣候、地形都很接近的河口瑤族自治縣,考察當地的特色種植。近一周的考察收穫豐富,回村後,我們決定發展檸檬、香蕉等熱帶水果的種植。熱帶水果經濟價值高,以檸檬為例,正常情況下一畝地年收入5000元不成問題。

說幹就幹!村裡協調鄉上引入了一家河口的農業龍頭企業,為村民提供免費的苗木種子和技術培訓。同時,還成立了俄普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了全村2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種植大戶參與其中,共1000多畝土地種植檸檬。如今,第一批45畝的示範種植基地已經打好塘,苗木也分發下去,我們在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俄普村536戶3111人中,目前還有44戶200人尚未脫貧。現在已經到了2月份,我們必須爭分奪秒,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以赴做好脫貧攻堅強弱項、補短板工作。

今年,我們計劃進一步加大對現有茶葉、八角、稻田魚鴨等傳統種植養殖產業的提質增效力度,計劃茶葉提質增效3564.6畝、八角提質增效1318.3畝。同時,增加種植香蕉300畝、稻田養魚100畝,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實現整村穩固脫貧。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戈奎鄉俄普村委會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縣供銷聯社副主任李春蘭講述

人民日報記者葉傳增、通訊員胡豔輝整理

利用區位優勢,引來農業項目

任第一書記以來,轉眼已有大半年。雖然村容村貌有所改善,但任務仍然艱巨,村集體收入還沒有由負轉正。村裡還有兩戶貧困戶,若干低保戶。

幹了大半年,我發現,集後辛莊村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村東頭是204國道,村西邊有瀋海高速和工業園,東北方向距「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大約10公裡,南邊緊靠著青島西海岸新區——去年掛牌「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

抱著區位優勢這棵「梧桐樹」,不信引不來「金鳳凰」。搞來幾個農業項目,搞好產業扶貧,才能讓村子由窮變富,村民腰包才能鼓起來。今年肯定有突破。

去年洋河鎮進行整建制土地流轉,膠州一家國企與南官莊等6個村籤訂流轉協議,完成了整建制規模化土地流轉8000畝,投資建設田園綜合體項目。當地村民從此成了「小股東」,收入有了「大提升」。這個消息讓我喜出望外。

年前,我組織村幹部到南官莊參觀學習,看到現代化大棚鱗次櫛比,村民喜氣洋洋,大家羨慕又振奮。這不,剛過了年村民們就躍躍欲試,讓我趕緊帶領他們利用好區位優勢,讓小村徹底變個樣。

說起來非常幸運,正好鎮裡也有發展田園綜合體的計劃,幫我聯繫上市裡一家企業。萬事開頭難,企業覺得,集後辛莊村面積小、房子多,項目成本大。他們已經和鄰村董城村在談合作。董城村面積大、閒置土地多,更吸引他們。

集後辛莊和董城兩個村相連,也存在很多姻親關係。我和村幹部就帶著村民去做工作。談兩村淵源、談村民感情,又談抱團發展好處,最後大家決定「一家人,一起幹」。

兩個村綁在一起,面積更大了,邊界更清晰了,以建田園綜合體為契機,可以引進更多項目,企業也變得主動了。今年要爭取談成一個好方案,要讓村民能接受、能滿意。定下方案後,再把手續一個個辦好,到年底力爭把項目落地。家門口有了產業,村民致富就不愁。

山東省膠州市洋河鎮集後辛莊村第一書記張帥講述

人民日報記者 潘俊強整理

《 人民日報 》(2020年02月17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再加把勁(思想縱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年脫貧攻堅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現在還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必須再加把勁,狠抓攻堅工作落實。再加把勁,要求我們以臨戰的狀態、決戰的姿態、決勝的心態,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脫貧路上再加把勁
    □本報評論員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時期,一個振奮人心的捷報傳來:嵩縣等14個貧困縣正式脫貧摘帽,河南從此再無貧困縣。這是我省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大成果,也是我省脫貧歷程上的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值得書寫和銘記。
  • 李國: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
    「只有日頭落了,吃過飯,餵過牲口了,鄉親們才有時間。」年紀輕輕的李國,早早地摸出了服務的「竅門」。他熟悉鄉親們的作息習慣,知道他們心裡的訴求,工作的時候,更能換位思考,用鄉親們樂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工作。  因為表現好,1992年,27歲的李國當上了新家供電所的所長。
  • 澤塔奧特曼13:伽古拉手拿勳章製造法,為何會說再加把勁才行?
    比如,澤塔和遙輝平時竟然沒啥交流,格魯吉歐雷電是合成的雌性怪獸,澤塔的肚子不會叫,還有就是伽古拉手拿勳章製造法,說著要再加把勁才行。4、再加把勁才行看著手中的勳章製造法,伽古拉說出了一句話「要再加把勁才行」。
  • 「還得再加把勁才行啊!」伽古拉說的這句話,背後隱藏著什麼?
    當伽古拉拿起鏑木慎也所寫的奧特勳章製作圖時,說了一句不起眼的話:「還得再加把勁才行啊!」那麼,捏碎奧特勳章製作方式的圖紙,為什麼還要「加把勁」呢?所以,伽古拉有可能是讓鏑木慎也趕緊加把勁,研究了這麼久的奧特勳章,竟然還沒有研究出個啥來,讓人著急。2、說給軍械庫聽的,對軍械庫抱有希望。伽古拉之所在軍械庫,正是因為軍械庫擁有科技力量,可以製造出特空機甲,尤其是當金古橋打敗怪獸之後,他就更有信心能夠開發出超越奧特戰士的機甲了。但畢竟離超越奧特戰士,還有一路很長的路,所以要加把勁了。3、對自己說的。
  • 有米有肉,黃久生回老家敬老院看望鄉親們
    上午10點多,黃久生出現在院裡,老人們激動地圍了過去,拉手、問候,一時間,敬老院裡歡聲笑語,其樂融融。「過年啦,我給大家準備了些年貨!」在院子東邊,是5600斤豬肉、3.5萬多斤大米和700多套嶄新的羽絨服。「冷不冷,快穿上!」黃久生幫晏崗村的倪家榮老人穿上羽絨服,送上了豬肉和大米。
  • 康縣卯國蒼: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
    自從事村「兩委」工作以來,卯國蒼工作踏踏實實,任勞任怨,朋友曾經勸他,你一個大小夥幹什麼工作不賺錢,但是他總是笑笑說,「我是藥鋪溝本村人,也是一名共產黨,就應該踏踏實實為鄉親們服務。35年來,我熱衷於本村公益事業,更熱愛基層工作,能夠服務廣大村民我感到無尚光榮。」
  • 韓國瑜籲臺南鄉親「覺醒」,再讓蔡英文當選,臺灣將成國際孤兒!
    韓國瑜籲臺南鄉親"覺醒",再讓蔡英文當選,臺灣將成國際孤兒!而本次他造訪臺南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說服臺南選民們看清楚過去這過去4年的執政貪汙腐敗,所選出的領導人離人民群眾也越來越遠。臺灣多黨派爭權奪勢已經長達數十年的較量,而臺南更是眾所周知的綠色大票倉,對於民進黨的支持長達30年。
  • 有了這些「新式武器」,鄉親們種地更來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河北各地一邊抓防疫、一邊保生產,不少種地「新式武器」讓鄉親們更有幹勁。  3月9日一早,在河北省南宮市古家莊村的桃園裡,村民古書沛愜意地看著遠處,飛翔的無人機正均勻地將農藥噴灑在桃樹上。  「以前,像我這一百畝桃園,打一遍藥要七八個人十多天才能噴完。今年趕上疫情,人更不好找。正當我發愁時,村支部給我推薦了無人機噴灑技術。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他不僅出錢,還親自登門探望,知青戰友誰家有困難,無論再忙也要幫助解決。遠在數千裡外的上海,他更惦記著腰屯的鄉親們,曾經幾次回來探望。也是從那時起,村裡的孩子凡考上大學,每個人他都贊助1000元。當時的1000元可不是小數,相當於黑河當地職工的半年工資。二2005年6月,52歲的楊曉滬做出一個驚人決定:重走長徵路。
  • 《人民日報》點讚登封鄉村醫生郭光俊:做鄉親們的健康守護人
    《人民日報》版面截圖從赤腳醫生到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郭光俊半世紀紮根農村——做鄉親們的健康守護人(講述·一輩子一件事)人物小傳郭光俊資料照片「我學了醫,得回去報答鄉親們」嵩山上生長的中草藥有300多種,常有醫者來此採擷,村民也靠採集藥材賺錢。然而,村民卻因不懂醫術,無法用來治病,常受疾病困擾。
  • 河北棗強唐林鎮:引領鄉親們土裡刨「金」
    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2012年,李進伯村的白素霞就開始種植葡萄,當時大多數人還是下不了決心,只是觀望,種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拿手的鄉親們,接受新事物還是有所顧慮。白素霞目光長遠,心眼也活泛,她認為想致富,就得敢幹,老抱著老傳統不突破就沒希望。
  • 笑臉背後的故事⑦|小玩具大力量,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就靠它!
    一場意外讓姜果明家債臺高築身殘志不殘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路子還帶著更多的鄉親立志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脫貧現在在姜果明的工廠裡做事的工人有40多名,包括12名殘疾人和貧困勞動力,月工資發放在6萬元左右。「想來做事的我都歡迎,事比較簡單,只要手能動就行。」
  • 《遙遠的鄉愁》:看到鄉親們聽到哀樂前來弔唁,他才「滿意」去世
    把他老娘們嚇壞了,抱著他不敢鬆手,問他到底怎麼了?那鄉鄰捂著臉,只說了一句話:「俺娘哎,俺是越活越出溜了。俺對不起俺家祖宗,吃了子孫飯啊!」老娘們被整懵了,也沒敢再問。所以,最終都不知道當家的那口子,咋辦了對不起老祖宗的事情。
  • 等脫貧結束,一定讓鄉親們給我做證婚人!可最終她還是失約了……
    砂糖橘、種油茶,幫著鄉親們幹農活; 一邊幹活一邊嘮家常,與村民們以親人相稱...... 「要想讓老百姓願意接近我, 就得讓老百姓覺得我和他們是一樣的。」 黃文秀在日記裡這樣寫道。 慢慢地,鄉親們開始接納黃文秀, 不少貧困戶甚至跟她開起了玩笑: 「你這個女娃娃還真是難『纏』得很哩!」 △ 黃文秀到村民家走訪,主動幫村民掰玉米(資料照片)。
  • 全國勞模劉仙會:為家鄉更美,鄉親們更富做出更大貢獻
    於是又擴大生產規模,流轉鄉親們閒置或撂荒的土地,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2020年,合作社蔬菜面積發展到680畝,產量達到3000噸,實現產值1020萬元,年利潤100多萬元,蔬菜遠銷全國各地。合作社也帶動了70名鄉親發展了蔬菜種植200畝。每每有人問起她回家創業的初心,她一直都說,「我是農民的女兒,家鄉的土地養育了我,我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好家鄉這片土地。」
  • 【2020全國兩會】郭鳳蓮代表替鄉親們帶了9個建議,李桂琴代表拍...
    【2020全國兩會】郭鳳蓮代表替鄉親們帶了9個建議,李桂琴代表拍Vlog帶你感受現場氛圍 2020-05-22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在碧浪翻滾的青紗帳和滿眼金黃的豐收場景中,一曲村歌唱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的成效,唱出了鄉親們增收奔富的美好生活。這段MV全長3分30秒,鏡頭從地理標誌農產品「巴彥大豆」幼苗破土而出,到飽滿的豆粒堆起「金山」,再到基層黨建凝聚人心、有力引領……豐裕村因「豐」而「裕」,村子更美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 毛岸英回鄉探親,鄉親們做了什麼,讓他很是緊張?主席不讓他騎馬
    帶著毛主席的囑咐,以及給他的一些錢,毛岸英在與李克農於武漢辦完事後,當即前往韶山,當韶山的父老鄉親們得知毛岸英回來的消息,紛紛奔走相告,一看到毛岸英,他們就大喊:「太子回來嘍!
  • 青春,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中閃光
    「通過流轉土地、吸納就業、定期分紅、收購產品,給周邊貧困戶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效益,鄉親們不出遠門就能在家門口掙錢,過更好的生活,大家奔好日子的勁頭更足了!」通渭縣憨農牧業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幸欣帶領群眾致富的決心引起全場人的掌聲……會場裡座無虛席,掌聲此起彼伏,與會者被精彩的報告感染了。